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以西方藝術為基本模式的當代藝術已經全球化,過去十年世界各地的著名美術館及重要的大型國際年度展,如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以及亞洲的光州三年展、橫濱三年展,正在普遍出現一種“高級的平庸”的當代藝術。二十年前,能夠達到這種創作水平的藝術家還不是太多,現在每個洲、哪怕是在非洲,都能找出這樣一大批藝術家:他們都非常熟悉觀念藝術、波普藝術、新媒體藝術、貧窮藝術、新表現主義、抽象藝術的各種語言。近二十年大部分當代藝術的形式都是這些藝術形式的元素組合,看不出有任何創新之處。
當代藝術的產生,其出發點是對前代藝術的價值觀和語言形式進行批判。現在大部分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已經消失,只剩F越來越“私人化”的自我表達,對社會、政治和公共性的批判越來越少,至多是一種中產階級的無關痛瘁的諷刺。某種程度上,當代藝術成了一種有“前衛教養”的藝術,但是很難再找到梵高這樣有宗教激情的藝術家,波伊斯這樣具批判性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或者培根這樣有“骯臟”美學的藝術家。現在“骯臟”的美學也成了一種“新唯美主義”。當代藝術近二十年處于停滯狀態和“平庸化”,其原因還是在于人類的社會模式及關于人的看法沒有根本突破。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沖突已經告一段落。全球大部分國家采用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上吸收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關于社會模式近二十年沒有提出新的觀念,其核心是讓“資本控制國家”,還是“國家控制資本”。中國也走到了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即如何使用資本主義又能控制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社會變成人類的一個理想模式,但中產階級文化沒有變革的活力。
藝術的本質是關于人的基本概念,但人的基本概念在啟蒙主義之后沒有大的變化。西方社會近二十年對人的“概念”理解主要是在大眾文化領域,如好萊塢半人半機器的“生化機械人”、半人半妖的“人魔”,它們并未像從啟蒙主義到那樣對“人”的解放有新的定義。馬修?巴尼的“人魔”,還有《黑客帝國》,都不是社會解放意義上“人”的定義,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以及人體基因等關于人的技術觀念的一些變異特征。
在亞洲,“人”的概念正在走向一種極端虛無主義的、大都市社會的“私人”,如村上春樹的小說、荒木經惟的攝影。這種“私文學”、“私攝影”,已經徹底拋棄了啟蒙主義以來賦予“個人”的一切特征,比如歷史意識、觀念、社會責任、他人、知識分子的批判性、烏托邦及其創造性,人們只關心、表現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注重跟自己親近過的一切事情。一切抽象的、烏托邦的、社會性的乃至間接的經驗都不再被關心。
【關鍵詞】公共藝術;雕塑基礎;空間基礎
一、傳統的雕塑專業
雕塑是傳統美術學院下一門主要的藝術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間造型為主要手段,創作三維空間中的藝術品。傳統的雕塑專業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專業院校中,對于雕塑的學習時間是最長的。一般本科藝術類學習是四年制,而雕塑專業的學習則是五年制。傳統雕塑專業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其特性決定了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和學習,甚至是熟知這門藝術形式。
二、公共藝術的認知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詞匯”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政府為了推行藝術“百分比”計劃,在城市建設中規定百分比的藝術計劃,使得公共藝術有了雛形。公共藝術的概念從上世紀末傳入我國,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藝術專業作為二級學科建立。1.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公共藝術、無論在西方還是在都是一個難以說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藝術研究中,往往是對公有空間的藝術為研究對象,這和公共藝術的誕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人認為公共藝術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畫,是空間藝術設計,其實我們是無法將其對等的。公共藝術無法被認知為如雕塑、油畫、環境設計這樣的獨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實它是多種藝術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間之中,根本上是一種觀念的建立。因此對公共藝術無論作何種概念解釋,我們對其無法否認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間之中的。2.公共藝術與雕塑雕塑我們說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其誕生跟隨與人類之初,是人們對空間進行造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特點在于空間、體量這些都是必須滿足于空間之中的,而非繪畫藝術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間或者個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這一特性使得其成為公共藝術的主要藝術表達形式。在公共藝術觀念剛剛傳入國內的時候,我們對公共藝術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對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們說公共藝術和雕塑是一個交叉和包容的關系。
三、《雕塑基礎》課程的新角色
公共藝術專業作為新專業的建設,其基礎體系的建設對于教學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為公共藝術中的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其對空間的研究和思維是公共藝術基礎研究中所必須的。1.《雕塑基礎》課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礎》做為課程設置,在公共藝術專業下,其經歷了9周的課時,6周的課時以及現在的5周課時,其課時量的安排在不斷的減少。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提高。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而非傳統雕塑專業的學生,他們進入這一課程之后,對泥塑的認知幾乎為零。同時在沒有經歷較深入造型訓練的學生,實質是很難進入到雕塑的空間造型中的。在學科體系的建設與摸索中,我們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對《雕塑基礎》課程的設置課時數的減少,本身就在于對該課程的重新定義。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雕塑基礎》課程學習不應該是和傳統雕塑的學習一致。公共藝術專業的《雕塑基礎》課程學習是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公共藝術中雕塑這一主要藝術形式認知的一個基礎,而非學習雕塑。2.《雕塑基礎》課程改革與實施基于對《雕塑基礎》課程在公共藝術專業下得重新認知,其作為對一種藝術形式的基礎認知,而非技能學習,《雕塑基礎》課程的改革得以實施。對于該課程的設計轉向了意識培養、審美培養以及基礎空間造型培養三個方面。首先針對意識培養。從公共藝術專業的認知中,我們將公共藝術之初的認識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間之下,還是從觀念上理解在公共社會中的公共性藝術,無論從何種概念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公共藝術都將是置于環境之中,而這樣的環境可以是一個空間,社區甚至是一個城市。在空間中討論藝術形式將是公共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礎》課程的第一任務即是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知理解。其次針對審美培養。審美是每個藝術學生的修養培養,也是一個學生在藝術設計上是否能夠有獨特性的關鍵。而審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處。在二維平面空間下得審美與三維立體空間下的審美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學生在學習之初是很容易混淆這兩者的。雖然審美是一個個性與情趣,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的一個集中體現,三維空間中得審美認知則復雜得多。形式,空間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維空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礎空間造型培養,是根據傳統雕塑專業而衍生的培養方向。無論是如何的基礎體系培養,在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之上,能夠進行應用才是訓練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課程泥塑訓練分別被替換成了泥塑造型、空間體塊造型和材料造型三個部分。泥塑造型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傳統雕塑這一藝術形式的完整過程有一個基礎認知,學生通過兩周的泥塑訓練,進行泥塑的空間造型,了解和認知傳統雕塑如何從概念、圖像轉換到空間的過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學生將泥塑轉換成為空間體塊造型。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充分的發揮想象,運用不同的體塊和組合方式,對前一階段的泥塑進行空間重塑,這一過程中,學生能較好的理解空間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間組合的方式,同時也避免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進入泥塑這種傳統雕塑學習的尷尬。在后一階段的材料造型的訓練中,學生將更加廣泛的對空間進行重組,通過應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使得對空間多樣性,空間正負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空間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訓練,同時也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四、《雕塑基礎》是公共藝術專業的空間基礎
關鍵詞: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空間 發展 趨勢
一、緒論
城市公共藝術以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社會、環境、生態,美學及功能屬性和含義為研究對象,以發展當代社會審美文化和市民公益服務為目標。因此,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創造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和公眾參與的藝術探討與批評的存在,有沒有適量的供人們進行文化與審美交流和娛樂休閑的公共場所,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品位之優劣的顯著標志。
二、關于公共藝術
1.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界定
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在現今世界各國間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詮釋。我們從廣義的角度,以統籌歸納的方式對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予以扼要的表述:
(1)設立于公共場所,提供并任由社會公眾自由介入、參與和觀賞的藝術,即直接面對非設定的、不同階層的社會公眾或有針對性地服務于特定地域或特定社區的公眾。
(2)藝術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關懷和尊重社會公共利益和情感;標示和反映社會公眾意志及精神理想。
(3)藝術建設項目的立項、藝術品的遴選、設立及管理機制具有廣泛的公共參與性和代表性,并接受公共輿論的評議和監督。
(4)藝術品公開設立或取消,均應廣泛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并由公民授權的公共權力機構及法律制度予以裁決。
2.中國公共藝術的現狀及思考
中國當代城市公共藝術似乎屬于最容易受到現代藝術及其他流行藝術樣式和價值觀念影響的藝術之一,傳統根基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它屬于社會公共領域的公共文化建設,勢必在起步和模仿階段更多地處于被強勢的西方文化所左右的地位。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萌芽和發展狀態中的中國城市公共藝術受到國際間公共藝術之樣式和觀念的影響是必然的,我國的公共藝術發展狀況仍處在低下狀態,這不是僅指作品的藝術水平,而是包括對公共藝術公共性的理解和闡釋,以及作品設立過程中所達到的社會效應等。
三、關于城市公共空間
1.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為大多數人服務。
2.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現狀
我國大規模城市開發過程中,公共空間的發展卻未能得到相應的重視,具體表現在:城市舊區既有的公共活動空間,在不斷的開發活動中漸漸蠶食;在新開發地區,也因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而把公共活動空間的安排壓減至最低限度,或是放在剩余的零碎空間,即便是城市新開發形成的公共活動空間,其環境質量和運行狀態,也與公共活動的使用要求相差很多。
四、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
1、 政治因素對公共藝術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影響
政治和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公共空間的存在,現代城市廣場可能是一座城市的幾何中心及交通干道的發散中心,可能是作為城市中重要的社會公共活動的聚集場地或行政、司法機構及公共事業機構集中的中心地塊,也可能是商業、娛樂、文藝表演及休閑觀光的中心場所,或是具有某些綜合功能及性質的公共場地。
2.經濟因素對公共藝術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影晌
中國的許多城市己經逐步認識到城市快節奏的發展,給街道生活和景觀帶來的壓迫及其他負面效應,使得許多大中型城市相繼專門設立了若干“步行街”,或是“文化街”、“商業街”,它們大多設在具有一定歷史淵源的商業區或旅游文化活動區,目的是為了找回人們早先的自由和輕松的街道環境下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的生活感覺和節奏。
3.文化因素對公共藝術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影晌
縱觀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變遷及發展歷程,就會深感到它絕對離不開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國人的思維基點則是整體,它傾向于把事物作為有機的整體,直覺地進行籠統綜合――“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以整體思想為出發點的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國傳統城市空間的發展。
五、從當代社會的發展看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趨勢
1.社會老齡化的到來
老人除了需要生活保障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同齡人的友誼與交流,消除寂寞孤獨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間是他們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我國休閑經濟的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設施的進步、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人均壽命的延長、文化交流的增多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所有這一切都為我國休閑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主客觀條件。
3.生活方式與觀念的轉變
社會生活模式的變化,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更新,城市公共空間及公共藝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軟經濟時代思想意識的轉變和新的社會價值取向,適應了新的社會與經濟條件。
(1)人們趨于彈性化的生活時間的變化
人們把時間看得比金錢更重要,這是未來社會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人們生活方式及觀念的轉變使得未來城市的建構也將發生變化,伴隨而來的是對大量公共休閑空間及公共藝術品的需求。
(2)休閑價值在生活中的比重升值
城市在業者的價值觀經歷了從現代化到后現代化、從物質主義到后物質主義的變化,休閑價值升值。
在現代的城市規劃建設當中應當加入對老齡化社會變化和人民休閑價值變化的考慮,在建設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能忘了人民大眾對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因此公共藝術不應該只停留在政府門面工程和政治需要上,更多從人性化角度考慮從和更符合人民大眾趣味的,能夠滿足人民休閑需求的公共藝術和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才是正道。
六、小結
我國公共藝術和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應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該在實際的決策、設計、建設和管理操作中,在看重建設的形體和體量對城市的作用的同時更加重視人們生活所需的那部分空間。城市的公共空間的發展現狀還往往只是滿足城市個別地段空間的改善,一些涉及到整個城市空間體系的、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七、結語
研究城市公共藝術及城市公共空間的相關問題的意義,在于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實現社會的整體發展和城鄉的共同繁榮。只要人類社會追求公平相待和共享幸福的理想尚存,只要還堅持整體社會的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須符合人類共同生存的根本目的的理性主張,那么,公共領域藝術的存在及其社會使命就不會結束,并將隨著社會實踐的延展而顯現其生命的常新。最后感謝唐老師的悉心教導,讓我們有了機會認識公共藝術,了解一個新的知識領域。
參考文獻
[1]翁劍青著.城市公共藝術[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6
[2] Urban Spacel (澳) .城市空間[M].Rob Krier Rizzoli出版社.1991.4
[3] 永輝鴻年編.公共藝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6
[4] 周嵐等編.城市空間美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8
[5] 弗蘭克?戈布爾(美) .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