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模式和成效
(一)龍頭企業引領,形成產業集群。我縣龍頭企業引領特色農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果業方面,2012年全縣新發展果業面積6萬畝,其總面積累計達到34萬畝,果品總產量5.6億公斤,實現產值11億元,先后被國家確認為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省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出口蘋果及果汁質量安全示范區。畜牧業方面,2012年,全縣生豬、大家畜、山綿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59.01萬頭、26.03萬頭、34.91萬只、481.49萬只,同比分別增長21.3%、7.1%、6.6%和8.2%;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4006噸、14244噸、18071噸,同比分別增長12.6%、7.8%、15.8%。我縣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經營模式。如: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經營模式,把149個綠色果業專業協會聯合起來,培育綠色蘋果生產基地30.8萬畝,輻射帶動三門峽市區115萬畝果園,普及二仙坡綠色果品標準化生產模式,帶領果農走上綠色品牌產業發展道路,畝產平均7300斤,商品率85%,比未入社農戶每畝增值29%。
2.“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如:金秋果業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以出口創匯為重點,實行“四統一”,統一技術生產標準、統一質量檢測標準、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果品訂單銷售,走科技創新、品牌效應和規模化生產蘋果商品出口道路,帶動1萬多農戶,為農民創收1500萬元,積極開發新的市場,解決果農蘋果生產和銷售問題,產品出口泰國、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印度等十多個國家。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國現代化大型農牧百強企業河南省雛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投資50萬頭生態豬養殖項目,采用放養和舍飼相結合的原生態、純綠色飼養方式,總投資20億元,占地20萬畝,實現生態養豬50萬頭,建設散養舍1250組、50萬頭屠宰場一個、20萬噸飼料廠兩個、14個種豬繁育場,現存欄4萬頭,第一批生態豬肉已在鄭州上市。
(二)合作示范帶動,壯大特色產業。
1.“農地參股入社、合作生產經營、風險利益共享、農戶勞動在家、生產服務在社”模式。陜縣農樂核桃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農地參股入社、合作生產經營、風險利益共享、農戶勞動在家、生產服務在社”模式,實行統一規劃建園和經營管理,已發展會員352人,種植面積達到5300畝,建有采穗圃、育苗和示范基地,帶動農戶共同致富。陜縣軍鋒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227戶,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經營面積6200畝,種植中藥材品種達到二十多個,實現產值2200萬元,利潤800萬元,社員戶均收入2.7萬元,高于不入社農戶收入17%。
2.“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陜縣富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投資350萬元,擁有3個食用菌栽培場、30座發菌大棚、20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1個冷庫,農業經營面積300多畝,年種植平菇、香菇150萬袋,年產值1200萬元,純利潤700萬元,帶動全鎮1200多戶3000多人從事食用菌生產。
(三)農場大戶聯動,產生規模效益。“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以農場大戶為有效載體,擴大了商品化育苗、商品化烘烤、機械化播種、剪葉、起壟、蓋膜、施肥、移栽、防治病蟲害等機械化作業,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如:張茅鄉西坡腦村龐振杰創建煙葉農場,通過土地流轉,租地經營380畝,總產量76608公斤,總收入174萬元,實現盈利69萬元。
二、存在問題
(一)由于土地流轉不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獲得相對穩定的租地規模,不敢進行長期投資,進而影響了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經營。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大,從事初加工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業較少,農業產業鏈較短,農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行業龍頭輻射示范帶動能力不強。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技術和管理水平限制,生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經營水平不高。缺乏全國知名品牌,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和市場占有率不高。
(四)雖然上級財政和我縣對農業經營組織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但是,融資難,發展過程中缺少扶持資金,是制約農業經營組織發展的一大障礙。
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議
(一)圍繞規劃,加快土地流轉,提高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圍繞全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進土地流轉。一是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為供求雙方提供信息、合同簽證、土地收益評估、法律政策咨詢等服務,搭建起便捷高效、標準統一、信息通暢的土地流轉平臺。二是規范流轉程序。土地流轉須知、調解當事人須知等,明確土地流轉工作程序,使流轉雙方信息對稱;通過嚴格實施“八表一檔案”信息填報制度、調解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長效機制,嚴格按規定程序操作,構建了和諧的土地流轉經營環境。三是超前化解糾紛。通過制作土地流轉合同標準文本、建立流轉雙方收益動態平衡機制、嚴格簽證歸檔管理制度等,從根本上避免了因口頭協議或協議內容權責不明、利益分配不公而導致的糾紛。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政策,鼓勵承包土地向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產業集約經營水平。
(二)依托優勢,壯大經營主體,提高集約經營水平。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干力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壯大龍頭企業。把扶持一批骨干龍頭企業作為一件重要的事情,常抓不懈。要立足于我縣的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立足于將農業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緊緊圍繞林、果、牧、煙、菜、菌特色農業六大支柱產業,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特色農業示范區,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對已經確定并有明確優勢、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將其培育成為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將農戶生產經營活動有效地聯系起來,推動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二要扶持壯大優勢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發展農民合作社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小規模與大經營、分散經營與統一服務的矛盾,把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要靠發展農民合作社。將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有力抓手,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信息、技術、資金、市場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既要重視增加數量、擴大覆蓋面,更要注重提升發展質量,進一步增強農民合作社的自身實力和發展活力,提高輻射帶動和服務能力。三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著眼于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農民隊伍,著力扶持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成功發展起一批農村生產經營和科技致富示范戶,讓他們租賃或轉包其他農戶的承包地,成為帶動群眾參與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重要力量,引導農場和大戶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與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同時,要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聯動,有效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效益提高。
(三)科技驅動,健全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社會化。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科技推廣。支持龍頭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臺,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研人員與龍頭企業合作共享。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要通過引進和試驗高產新品種,推廣示范高產栽培技術,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全縣產業化進程。二是抓科技培訓。緊緊圍繞我縣特色農業,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場、大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實用人才技術培訓班,把農業新技術送到基地農戶手中,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發揮科技在農業綜合生產中的作用。三是抓科技裝備。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提高在現代農業中的服務水平,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四是抓好信息化建設。龍頭企業要以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質量,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全縣要以“金農工程”為依托,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
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
以鄒平縣為例,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14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以上13家,市級以上53家,縣級以上105家,資產總額543億元,固定資產185億元,銷售收入603億元,出口創匯32773萬美元,上繳稅金17億元,龍頭企業初具規模,示范帶動能力增強,農民增收顯著。
1.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引導糧棉、畜禽、蔬菜三大主導產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以韓店鎮為中心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發展迅速,西王集團、三星集團年可加工玉米288萬噸,年銷售收入達315億元,出口創匯13747萬美元,上繳稅金7.6億元。西王集團食用葡萄糖、玉米油、無水葡萄糖、麥芽糊精生產規模為亞洲最大,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冠名為“中國糖都”和“中國玉米油城”。以眾康食品為代表的省重點龍頭企業4家,年屠宰加工能力達4070萬只,實現銷售收入14.3億元。蔬菜加工龍頭企業益佳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6.6億元,出口創匯5100萬美元,帶動了鄒平縣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食用菌產業迅速崛起,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省唯一一家“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鮮菇生產能力達12000噸,年產優質菌種菌袋8000萬個。
2.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鼓勵企業大力發展生產訂購合同、產品銷售合同等訂單農業,積極探索推行“公司+農戶+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減小市場風險,增加規模效益,實現多方共贏。2012年,福康、久久、眾康、新雨等肉鴨養殖企業與農戶簽訂“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喂養、統一用藥、統一防疫、統一進出)養殖合同10580份,收購合同肉鴨4980萬只,帶動農戶8100余戶,回收率達100%。食用菌研發生產企業芳綠農業科技牽頭成立食用菌發展協會,協助組建食用菌合作社5個,有力地帶動了鄒平縣九戶、孫鎮、魏橋、西董、臨池5鎮(辦)食用菌產業發展。目前,鄒平縣龍頭企業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
3.提升產品質量,強化品牌建設。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增加產品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產品品牌化運營,鄒平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三品一標”,打造知名品牌。組織企業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目前,鄒平縣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龍頭企業10家,其中無公害認證企業2家,認證無公害產品3個,基地面積5.2萬畝;綠色食品認證企業8家,認證綠色食品27個,面積105.56萬畝;有機食品認證企業2家,認證有機產品38個,面積1024畝。
二、規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目前,鄒平縣在工商部門注冊并在農業局備案的合作社277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1個,市級示范社4個。按產業劃分,種植業合作社138個,畜牧業104個,農機服務24個,林業3個,漁業5個,其他服務業3個,入社社員1.7萬戶,帶動農戶5萬余戶。生產經營內容多、環節多,涉及蔬菜、生豬、奶牛、家禽、農機、蠶業、林果、食用菌、花卉苗木、養蜂、漁業、水利等多個領域。“鄒平縣九戶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點,“鄒平縣魏橋興燦農田作業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大戶示范點。
1.鼓勵合作社聯合,打造一批大社強社。進一步加強合作社聯合,聚集、整合農戶勞動力、資金、土地、信息等生產要素,有效解決了分散采購原料、經營和出售商品經營效益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有效發揮了資源集聚和群體優勢,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加了農民收入。鄒平縣畜牧業合作社發展快速、規范,目前共有奶牛合作社32家,奶牛存欄10000余頭,全部進入養殖小區,部分合作社建立了標準化養殖場,均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收奶、統一調配飼料,與蒙牛、得益等大型牛奶生產企業簽訂鮮奶供貨合同,保障了鮮奶銷售。僅此一項,農民純收入達3000萬元。
2.創新管理模式,激發社員主人翁意識。鼓勵農戶以股東身份參與合作社內部管理,積極參與村集體各項事務,進一步增強了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主動性。如例,明集鎮羅圈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由村兩委成員帶頭、農民自發成立,前身是蔬菜專業協會,2007年12月正式注冊為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8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47%,露天蔬菜種植面積78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60%,主要種植品種有香蔥、甘藍及胡蘿卜。產品以訂單銷售為主,其中400畝香蔥與本村蔬菜脫水廠簽訂銷售合同,380畝甘藍與胡蘿卜與濟南圣泉食品公司對接,社員每畝增收8000元左右。合作社發展不斷壯大,公共資金不斷積累,社員積極參與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出資8萬元鋪設地下灌溉管道,1000畝耕地受益,出資4000元為村民購置音響設備一套,健身器材3套,滿足了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社群關系和諧發展。
3.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提質增效。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立或聯合其他經營主體興辦加工、流通服務業,完善生產設施,擴大產銷對接,提升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和組織帶動能力。例如,臺子鎮無花果種植大戶成立無花果種植合作社2家,種植面積500余畝,其中大棚面積60畝,觀光采摘面積200畝,苗木儲備達30萬株,初加工生產車間500平方米,50噸無花果冷凍庫一座,注冊“濱圣”商標,產品主要有鮮果、冷凍果 、干果、茶葉及苗木,“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已初步形成。
三、積極培育家庭農場、
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
加強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財務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產經營的培訓指導,提高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目前,鄒平縣已申報注冊家庭農場19家;專業大戶共1063戶,其中種植大戶297戶(糧油生產大戶143戶,設施蔬菜大戶137戶)、養殖大戶752戶(養豬大戶218戶,養牛大戶53戶,養羊大戶57戶、家禽大戶412戶)、漁業大戶14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個(眾康、福康、西王、君暉、長豐、芳綠、臺子高效農業、嘉業、南洋花卉、好生十里花卉)。
2011年,在沿黃高效生態示范園中,流轉土地200畝,建立了泥鰍繁育基地,建成高標準生態泥鰍養殖池12個,年產泥鰍70噸,年產值400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四、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1.加強宣傳,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鼓勵農民采取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形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流轉,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截至今年6月底,鄒平縣已實現農村土地流轉6.8萬畝,其中,轉包4.9萬畝;出租1.6萬畝;其他各種流轉形式總計0.3萬畝,涉及農戶1.4萬戶,簽訂流轉合同1.2萬份。
2.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規范流轉程序,完善流轉檔案,促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強化土地流轉服務,健全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調處機制,進一步探索完善仲裁程序、仲裁方法和仲裁制度,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調處糾紛能力。2013年上半年,受理群眾上訪案件27起,及時處理好因土地承包引發的農民上訪案件25起,保障了農民合法權益,維護了社會穩定。
3.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作為市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縣,鄒平縣健全工作機制,廣泛發動群眾,加強學習借鑒,扎實摸清底數,推進科學測繪,嚴格公示公開,試點工作規范有序穩定開展。目前,試點鎮的宣傳動員、調查摸底、地塊實際測量、繪制地籍草圖等工作已經結束,正在組織農戶認真核對地籍草圖,準備公示。
一、積極探索,為新型農業經營業體發展創造了實踐經驗
1.典型示范引領發展。一是打造“四帶百區”牽動發展。圍繞貫穿全縣10個鄉鎮的4條主要公路沿線,規劃設計了綠色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四條產業示范帶和102個示范區,嚴格把握農時、品種、技術、整地和田間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標準,應用先進的技術、栽培模式和最優良的品種,達到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成為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推廣的農時標準和種子包衣、智能催芽、毯式育秧、玉米大豆110厘米大壟栽培等新技術,普遍被老百姓認可和接受。二是發動黨員干部和能人引帶。充分發揮鄉村干部和農村能人組織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優勢,采取領辦、創辦、聯辦的方式組建新型經營組織,改變以往行政命令、簡單說教的方式。目前,全縣黨員、村組干部創建的合作社有324個,占合作社總數的80.4%,其中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領辦的有91個;專業大戶中有黨員大戶760戶,占大戶總數的37.29%。四海店鎮寶山村黨總支書記逯德民領辦的利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六統一分”(統一品種、統一購買物資、統一整地、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按地(股)分紅)的經營模式,吸引642戶村民以土地入股,共規模經營土地面積17285畝,實現了整村土地規模經營。目前,全縣達到標準的家庭農場發展到17個,經營面積5.44萬畝。其中在全省首家注冊成立的“大力家庭農場”,規模經營面積2800畝。三是引進龍頭企業帶動。依托我縣是大豆、水稻主產區和木材、特色山產品儲量大、品質優等資源優勢,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建立“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實行訂單生產。目前,加比力羊乳、東帝液態菌、聯眾食品、大森林山產品等規模經營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家,經營面積7萬畝。
2.強化扶持助推發展。一是政策扶持。制定扶持辦法,對規模大、示范作用好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資金扶持。在規劃、申報項目時重點向專業大戶、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的作業區域傾斜,去年實施的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示范、田間工程等項目,受益合作社、家庭農場達200多個。新建的6個智能催芽基地、22.6萬平方米大棚育苗小區全部與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掛鉤,覆蓋水田面積30多萬畝,并把糧食收儲烘干、農機合作社等惠農項目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規模經營大戶重點傾斜,全縣9個千萬元農機合作社,全部依托專業種植合作社建立。二是技術扶持。實行鄉鎮農技推廣區域服務站包專業大戶、包種植合作社、包家庭農場,農業科技人員到合作社任職、兼職或技術入股、技術承包,從種到收全程技術指導,大力推廣水稻毯式育秧、玉米110厘米大壟雙行等新技術,使水稻平均畝產提高150斤,玉米提高200斤。目前,每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配有業務精干的農機、農技人員負責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三是金融扶持。協調金融機構簡化辦事程序,放寬貸款額度,降低貸款利率,用財政資金擔保放大5倍貸款,強化政府與新型經營主體、金融機構的多方合作,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截至目前,全縣“三農”貸款13億元,其中向大戶、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貸款達5.8億元,占45%。
3.規范管理保障發展。一是規范制度。制定了一整套合作社管理制度,重點是嚴格財務管理,加大監管力度,完善財務管理,切實把農戶出資、部門投入、政府補助等資金管好用好,創造最大效益;通過互相觀摩、業務培訓、指導服務等措施,普及市場營銷、信息利用、財務核算、經濟合同等方面知識,提升專業大戶、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和各類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強化監督檢查,組織相關部門采取抽查和不定期檢查的方式深入到合作社進行監管指導,幫助健全規章制度,規范生產運行機制,杜絕“空殼”現象發生。二是規范生產。在發動黨員干部領辦創辦經營主體的同時,側重把各業能人培養成黨員、干部,借助他們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組織進行標準化生產、現代化生產,既能有效統一種植品種、種植技術,又避免行政干預過多、農民反感等問題發生。三是規范分配。重點在全縣推廣“按土地面積、按土地等級、按種植作物、按畝提管理費”的合作社分配模式,即根據入社農戶之間地力不同和種植作物收益不同等問題,對入社土地按二輪土地延包時的三級土地等級進行評估,收益按地塊等級和種植作物種類形成不同的核算單元,分單元設立管理臺賬,費用、收益獨立核算,避免了土地入社后,由于地力差別等導致分配不公問題,使利益分配更趨合理。
4.廣辟渠道推動發展。為了讓流轉土地農民有事可做,使土地流轉由短期行為變為長期行為,使之更趨于穩定,我們重點在解決流轉土地后農民的出路問題上進行探索。通過推進城鎮化建設,堅持產城一體,發展二三產業,提高中心城鎮吸納和承載能力,讓一部分農民變市民。同時,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奶山羊養殖等項目,為農民搭建創業平臺,增加流轉后農民自主擇業機會。此外,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讓青年農民有一技之長,增加創業就業成功率。還在76個村成立(下轉11頁)(上接8頁)勞轉協會,為外出務工農民和留守人員提供服務,讓他們安心放心外出務工。
二、深入查擺,找準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癥結問題
雖然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步子不斷加快,規模不斷壯大,效益不斷彰顯,但是運行過程中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一是融資難。可以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都處于起步階段,原始資本積累不大,特別是發展規模經營、特色種植和養殖的經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農機具、宅基地、住房、場庫棚尚不能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剛剛起步,尤其是現在金融機構普遍有“零風險”的規定和要求,農戶貸款存在額度小、周期短、利率高、可抵押物少、擔保要求嚴的問題,籌集資金非常困難,融資難成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問題。二是經營風險大且抗風險能力差。現在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土地經營的面積越來越大,而加入合作社的農民還普遍都有保底的要求,這樣就使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承擔了較高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經營成本,加之自身積累不足,農業保險又相對較弱,致使他們抗風險能力相當差。遇上較大的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風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有傾家蕩產的危險。三是經營主體自身實力不足。目前看,數量雖然多,但質量不高,自身發展實力嚴重不足,很多合作社缺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缺少大型機械設備,缺少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尤其是糧食烘干倉儲設施嚴重不足。部分農民的小農意識嚴重,不愿意承擔風險,進市場闖市場的能力較弱,多數是靠數量換效益,而不是靠質量、靠品牌取勝。
三、加大力度,全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
實踐看,經過幾年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今后必須在用好國家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探索創新力度,確保規模不斷壯大,輻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1.要進一步加大教育引導力度。通過宣傳引導、組織培訓、典型示范等措施,重點抓好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培養,提高思想認識,提升能力素質,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要注重加強指導,推進合作社機制創新和規范化運作,重點研究好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培育一批相對規范、對農民帶動作用較強的合作社,使他們真正成為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有序、健康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加大扶持力度,政策優先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鼓勵扶持他們搞好土壤改良、灌溉排水、道路修整等基礎建設。要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通過以獎的方式,對達到一定標準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適當獎勵,形成導向和氛圍。要在專業技術人才上給予扶持,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使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成員以及家庭農場主都成為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