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老年醫學核心技術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延續性護理;老年冠心病;焦慮;抑郁;左室短軸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出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冠心病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疾病[1]?;疾r間較長的患者, 期間發生過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夠造成患者出現恐懼等負面情緒, 進一步加重了疾病的進展。本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延續性護理, 取得了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研究組男29例, 女16例, 年齡60~83歲, 平均年齡(67.5±9.5)歲,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對照組男28例, 女17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7.1±9.2)歲,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 具體如下:①出院前對患者進行臨床評估, 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記錄;②統計、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檔案, 對患者的日常治療以及相關護理情況進行記錄;③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 每周至少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 隨訪的時間不短于6個月;④告知患者定期進行復診, 如不適立即就診。
1. 3 觀察指標 ①采用SAS以及SDS評分觀察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SAS、SDS得分越低, 說明心理狀態越好;②采用心臟多普勒超聲測定患者的左室短軸縮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 研究組患者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左室短軸縮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數比較 護理前, 研究組左室短軸縮短率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數為(40.55±3.59)%, 護理后為(28.44±1.43)%、(48.96± 2.39)%;對照組護理前左室短軸縮短率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數為(40.60±3.55)%, 護理后為(22.45±1.71)%、(43.74± 2.99)%。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 研究組患者各項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雖然急性癥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糾正錯誤的生活、飲食習慣, 出院后患者還是會再次發生相關的疾病問題[1]。21世紀初, 美國老年協會提出了延續性護理, 并將其定義為通過合理的護理工作, 保證患者在不同的健康護理場所或同一健康護理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以及連續性護理。延續性護理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 其包含了經由醫院制訂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隨訪與指導。隨著數年的發展, 延續性護理已經成為臨床護理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
國外曾有文獻報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發抑郁的幾率為17.9%。國內已有學者臨床證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發生心肌梗死等突發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內有近20%的患者出現不同的抑郁癥狀。根據本次研究結果,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 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①定期隨訪, 及時了解患者目前狀態及病情, 及時進行藥物調整;②延續性護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間與1名或多名醫護人員之間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療關系, 使患者能夠做到積極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 延續性護理能夠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 提高生活質量, 同時能夠有效延緩病情的進一步進展,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欒海麗, 孫國珍, 邵筱敏, 等.延續性護理對早發冠心病患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1):2595-2597.
【關鍵詞】老年醫學;成功老化;綜合評估;老年共??;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軍總醫院,北京100853)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的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0%。與此同時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趨勢的逐年增長,這將勢必使社會醫療、養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在中國勢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老年保健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純疾病診治為主的傳統??颇J?,缺乏現代老年醫學知識理念。老年科醫務人員缺乏系統規范的老年多學科系統訓練。因此,推廣現代老年醫學理念、更新老年保健醫學知識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的當務之急。
1轉變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義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所決定。1996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了我國健康老年人的標準,包括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神經系統疾病,無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無慢性肺部功能不全,無肝腎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還要有一定的視聽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情緒穩定,能恰當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隨年齡增長不可避免而發生的生理、社會和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認知功能正常,無抑郁,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狀態。能夠獲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積極享受生活,維持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沒有疾??;對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過多方面的干預幫助其達到成功老化。近年來,老年醫學領域的研究更加強調評估老年健康的標準應側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點。老年人常同時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種并發癥,疾病表現不典型[3]。在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目前針對許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證據大多來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缺少針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疾病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見慢性疾病大多難以徹底治愈,致殘率較高,導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因此,當代老年醫學的理念是全面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維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機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模式也應隨之轉變。服務目標除了傳統的防治疾病外,更應強調維持老年生理、認知功能和心理康復治療,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康復照料,促進老年獨立自主地生活。在處理老年疾病問題時需要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病情,明確患者每次就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根據預期存活壽命和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確定綜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對象應由傳統的“患者”擴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治病”,還應該給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體檢和健康咨詢。老年醫學服務、管理機構應與社區衛生機構聯合,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管理體系;開展多學科合作服務模式和全科醫生培訓;應根據老年的不同年齡段制定具有不同側重點(幫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給予老年人臨終關懷)的管理策略,建立動態的、終生的醫學管理模式。
2重視老年綜合評估
老年健康的現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決定了老年綜合評估是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內容[4]。它通過由老年科醫生為主導,組織藥劑師、營養師、心理科醫生、康復科醫生、護理人員等多學科團隊對老年人在醫學、功能、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進行評估,達到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判斷療效和預后、合理安排醫療和長期護理服務的目的。老年綜合評估的內容涵蓋醫學問題、軀體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跌倒評估)、認知情緒問題(包括癡呆、譫妄、抑郁和焦慮)、社會支持、環境因素、信仰醫療意愿等多維度。醫學問題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管理、多重用藥問題、老年綜合征(跌倒、癡呆、抑郁、睡眠障礙、疼痛、營養不良、尿失禁)的評估。通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對于醫療機構可以減少對醫院資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確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時轉診、出院。對于醫護人員能夠避免漏診、誤診,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對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老年人家中居住時間,降低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減少殘疾、促進康復,減少醫療費用[5,6]。目前,國外對于社區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等已開展了大量有關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有研究表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長家中居住時間[7]。
改善軀體和認知功能。澳大利亞的研究開展了邊遠地區在線老年綜合評估系統的使用[8]。我國已有關于社區開展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以醫院為基礎的老年綜合評估研究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尚未見到有關在線、遠程老年綜合評估的報道。未來還需要開展針對我國醫療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綜合評估量表的研究,評價特異性量表是否較普適性量表作用更佳。應擴大老年綜合評估的應用范圍,對住院患者、門診患者和社區老年人開展不同側重點的老年綜合評估。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評估系統和隨訪、干預、管理體系也將是老年綜合評估研究的發展方向。
3重視老年共病問題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時患有≥2種慢性疾病的現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達55%~98%[9]。最常見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合并腦卒中。一項亞洲研究報道[10],老年人中的四種最常見的合并疾病類型是(1)心血管病+代謝綜合征;(2)關節+肺+眼部疾?。唬?)精神+神經系統疾?。唬?)消化系統+腫瘤。高齡、女性、社會地位低者共生疾病發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險因素不明,遺傳背景、生物學因素(血壓、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空氣污染、社會環境)可能都參與了老年共病的發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導致機體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醫療費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現象是老年保健醫學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目前關于老年共病如何發生、發展,在同一個體發生的顯著不相關的共生疾病的機制是什么,在這一事件鏈發生之前早期識別手段,以及減少或阻止多種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還都沒有定論。因此,老年共病問題研究的未來方向是探討多種共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機制,探討生命階段、人格、焦慮與共病發生和進展的關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疾病預防策略、新型護理模式。在老年保健醫學管理層面,探討針對共生疾病的健康護理模式和保健醫療機構,建立以老年科醫師為主、多學科專業科室、專家協作的老年整體醫學模式、和將醫療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整合的持續醫學模式將有助于減少老年共病對社會、老年個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4重視老年多重用藥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多重用藥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和復雜。因為老年人的藥物使用適應證和藥物劑量均可能與成年人的標準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藥管理策略應結合老年保健機構、內科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多方意見,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11]。一項研究顯示[12],根據Beers標準,老年不合理用藥的比例在23.3%,女性、過多給藥、反復就診與不合理用藥顯著相關。
還有研究發現,面對臨床醫師、藥師和其他人員或宣傳途徑推薦的藥物,多數老年人更加信任從內科醫師與藥師處獲得的藥品有效性及其藥物價格的信息;因此,臨床醫師和藥師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價格因素所致的藥物依從性差的現象[13]。
5掌握常見老年疾病防治面臨的新挑戰
基于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防治老年常見疾病仍是老年醫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因此,掌握常見老年疾病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對于提高老年保健醫學水平、延長老年患者的平均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美國2011年最新統計數據[14],6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78.4%,控制率僅48.0%。中國高血壓患者合并腦卒中的發生率遠遠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總死亡率高于同齡正常人,常伴發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15]。目前對于高血壓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進行綜合評估危險因素、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及臨床疾病,越早干預,獲益越大。高血壓防治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1)如何早期識別高血壓,早期預防;(2)如何開展有效社區防治;(3)開發血壓檢測器材和動態血壓實時傳送技術,進行有效的血壓管理,保證血壓達標;(4)如何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5)開發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實踐——血壓管理“云服務”。不但可收集海量的臨床數據(心血管風險、資源消耗、生活質量改善),為臨床治療與管理大樣本患者群體提供技術平臺,還可為臨床研究、進行長期隨訪奠定基礎。
缺血性心臟病或腦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國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萬/年),美國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是4440億/年[14]。在我國,每年有250萬新發卒中病例和750萬卒中生存患者,腦卒中超過心臟疾病,是中國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殘原因。
無論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肥胖、高血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癥在男性發生率分別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醫學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6]是幫助老年評估、干預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缺乏體育活動及吸煙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卒中單元,組織卒中后隨訪、康復訓練,開展健康宣教,積極檢測和管理血壓,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卒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我國2型糖尿病在60~70歲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18.1%和20.3%,在超過70歲的患者中這一比例分別達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比例顯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藥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老年醫學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加強糖尿病的標準化管理;推動如何將指南研究進展迅速轉化為社區實踐;重視糖尿病篩查,開發早期篩查工具;幫助老年人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建立多學科管理模式;還有與??蒲芯咳藛T配合推動新型糖尿病藥物的開發。
[關鍵詞] 中醫體質分類;老年綜合評估;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b)-0131-04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ZHANG Xiaojun1 LU Yanli2 WANG Yuanli2 ZHOU Shengfang3 PENG Na4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2.Dean's Offic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3.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4.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applied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Methods 117 old people in North Yuan District Old Age Area of Beijing Longfu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5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9 cases)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according to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s in TCM, including TCM prescription medicine and technical interven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ly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 treatment. ADL score when moving in, the forth week, the eighth week and the twelfth week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12 weeks inpatient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DL scores of two groups in the forth week, the eighth week and the twelfth week were higher than moving in (P < 0.05). ADL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in the eighth and the twelfth week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12 weeks inpatient rat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t′s of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to incorporate TCM identification and nursing i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Treat the elderly according to their constitutions can help improve the ADL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elderly, and lower inpatient rate.
[Key words]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ognitive function
老年綜合評估(comf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是一個多維度、多學科合作的評估,綜合評價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如一般醫學評估、軀體功能評估、精神心理評估、社會評估、環境評估和生活質量評估等,已逐步推廣為老年醫學臨床實踐的常用工具[1-3]。中醫體質學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整功能狀態來改善體質,實現個體化診療,為從人群體質角度防治疾病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方法[4-7]。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體質辨識及調護納入CGA的臨床意義,根據體質特點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可行性及臨床效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北京市隆福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為東城區老年病醫院,其北苑院區為醫養結合型院區,其特點為1~3層為養老區,4層為醫療區。養老區收治病情穩定、無急性醫療需求的老人,醫療區收治有急性醫療需求的老人,老人養老與就醫可以在一棟樓里進行,根據入住老人的身體情況在養老區和醫療區進行雙向轉診。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北苑院區養老區的老年對象11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58例和對照組59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的老年對象;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傳染性疾??;②有躁動無法配合;③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或糖尿病導致的昏迷;④不愿參與或依從性差。退出標準:①死亡;②拒絕繼續參加實驗者;③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繼續參與實驗者;④出現其他重癥疾病無法繼續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8 h內采集病史資料,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測定血常規、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尿蛋白、C反應蛋白、肝腎功能等生化指標,查尿常規、便常規。
對照組予常規的臨床、護理治療,包括生活護理、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心理慰藉、營養配餐、防治跌倒及壓瘡護理等。干預組在常規臨床、護理治療基礎上,由中醫內科和針灸科醫師根據患者體質類別辨證施以湯藥及穴位針刺治療12周。
入住我院北苑院區養老區時及其后的第4、8、12周分別進行CGA。
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標準:依據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8]進行調查問卷?;卮鹌渲腥繂栴},每個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同時參照《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9-10]對體質進行綜合判定。判定標準: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
1.3 ^察指標
以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定表(Bathel指數)和中醫體質評判的結果作為CGA的主要依據。依據中醫體質分類測評進行對癥干預,評估患者治療過程中ADL改善程度,計算并對比干預組與對照組的12周內住院率。
1.3.1 ADL 采用修訂Bathel指數,包括10項內容:進食、轉移、修飾、如廁、沐浴、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尿便控制??偡譃?00分,分值越高代表獨立性越好、依賴性越小[11]。
1.3.2 12周內住院情況 隨訪并統計12周內的住院率,住院主要指由養老區轉到醫療區或其他醫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飲酒和既往疾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入住養老區老人中醫體質分布特點
117例老人中,100%為偏頗體質。痰濕質41例(35.04%)、陽虛質32例(27.35%)、氣虛質12例(10.26%)、濕熱質10例(8.54%)、血瘀質8例(6.84%)、氣郁質7例(5.98%)、特稟質5例(4.27%)、陰虛質2例(1.71%)。
2.3 兩組ADL評分比較
兩組入住第4、8、12周ADL評分均較入住時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入住時、入住第4周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組入住第8、12周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4 兩組12周內住院率比較
干預組7例入院,住院率為12.07%;對照組16例入院,住院率為27.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全球已步入老齡化快速增長期,預計到205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將達到20億,比2000年翻了近2番[12]。隨著我國傳統家庭的結構變遷,使家庭養老的承受能力減弱,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焦點問題[13]。CGA是老年醫學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診療模式,目的在于全面系統地收集關于老年人的軀體、精神、疾病及社會需求等信息,通過改善并維護老年人的自我照顧本領,使老年人在居家或社區生活中長期獲得較高的幸福感及滿足感[14-15]。但由于老年人正氣漸衰、邪氣易襲的生理病理特點,實際年齡與機體年齡間的個體差異大,其個人的營養、功能狀況、情緒、認知能力、社會經濟狀況、并發癥及復合用藥等,均對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有直接影響。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八八,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隨著年齡增加,人體各項功能減退,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下降。本項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年齡與體質類型相關,即隨著年齡的增長,病理體質中痰濕質、陽虛質、濕熱質的構成比呈遞增趨勢,干預組通過辨識中醫體質類型予不同的中藥及針灸調理后,以ADL評定量表和12周內住院率的結果作為評價指標。本研究通過中醫體質分類制訂個體化中醫藥治療方案,干預組入住第4周ADL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入住第8、12周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12周內住院率低于對照組。
探討原因如下:體質是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在許多情況下決定機體和對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16]。中醫體質學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研究人體不同體質類型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分析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狀態,以此判斷疾病的性質及預后,從而指導疾病防治和康復的學科[5]。彭照云[17]根據老年人的體質類型差別制訂個性化的調護方案,通過多種方式綜合調整6個月,發現老年人的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狀態、活力狀態、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和體質增多而其他偏頗體質比例下降,認為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并根據體質類型實施辨證調護,能較好地改善農村老年人的身心狀況,提高其生存質量。中醫辨隱施治體系構建的關鍵技術環節是準確選定無癥狀患者;利用體質學資料、體征和輔助檢查指標逐一按中醫陰陽五行標準分類,然后用八綱辨證結合臟腑辨證原則分型;分型后仍按中醫傳統辨證對應選方治療[18]。本研究發現干預組老年對象通過辨別體質對癥給予中藥和針灸調理,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ADL,使12周內住院率明顯降低,體現了中醫養生服務在養老機構的優勢。中醫體質學說正是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為中醫藥針對性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充分發揮傳統中醫“治未病”優勢,中t體質辨識與CGA目的相同,將中醫體質辨識應用與CGA結合,將有助于發現老年人的潛在風險,從飲食調攝、情志調節、生活習慣等方面對老年患者偏頗體質進行調護和指導,做到未病先防[19-20]。本研究病例數及觀察時間均有限,期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Bassem E,Kim EH. The geriatric assessment [J]. Am Fam Physician,2011,83:48-56.
[2] 宋岳濤.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老年綜合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3):9-11.
[3] 嚴靜.老年綜合評估應用及進展[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5,17(1):1-4.
[4] 朱燕波.中醫體質分類判定與兼夾體質的綜合評價[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40-42.
[5] 柳璇.《老年版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量表研制與初步應用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6] Yu R,Zhao X,Li L,et al. Consistency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classification [J]. J Tradit Chin Med Sci,2015,2(4):248-257.
[7] 張小芳,莫辛欣,李志月,等.老年人中醫體質養生的SWOT分析[J].全科護理,2016,14(22):2308-2310.
[8]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
[9] 柳璇,王琦.《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修改建議及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5):300-304.
[10] 任小娟,王琦.應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進行個體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 14(7):1-2.
[11] 宋岳濤.老年綜合評估[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24-26.
[12] 祁華金.中國農村老年人慢病情況及其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13] 張雪霞,朱丹.北京地區養老院服務和管理現狀[J].護理研究,2006,20(8):1985-1986.
[14] 萬朝暉,丁群芳.老年綜合評估的應用描述[J].中國全科醫學,2010,19(2):2184-2186.
[15] 毛祚燕.老年綜合評估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4):186-188.
[16]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86.
[17] 彭照云.辨證調護對農村老年人中醫體質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9):28-30.
[18] 劉勇,劉衛,劉怡辰,等.論中醫辨隱施治體系的構建――以無癥狀性高血壓為例[J].中醫雜志,2016,57(13):1163-1165.
[19] Xue D,Han S,Jiang S,et al.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benefit symptom contro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Med Oncol,2015,3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