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中醫學理論基礎范文

中醫學理論基礎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學理論基礎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1西醫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1西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醫學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同步,西方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有賴于17世紀興起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法國醫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機器》就是把人體醫學研究納入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還原論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方法論,主張將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如生命運動)歸結于低級運動形式(如機械運動),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的形而上學方法。還原論認為,各種現象都可還原成一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獨立,通過對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體現象的本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醫學實踐逐步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等學科,為現代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促使醫學研究日益向微細方向深入,從大體水平、組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達基因水平[2]。迄今為止,以還原論為哲學指導的醫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重組DNA理論和技術更是引起了生物學、醫學的革命性變化,分子生物學將各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們對生物學原理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生命的本質[3]。可見西醫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西方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西醫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于還原論。

1.2中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醫學理論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其理論基礎,注重整體觀、聯系觀、平衡觀是其主要的特點。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4]。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其指導觀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理念,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全過程。陰陽學說代表著人體與環境,機體內部、臟腑間、氣血津液間的動態平衡觀,五行學說代表著機體內部的多系統、多層次相互間的聯系觀,因此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聯系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融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整體性、系統性性、聯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統論思想。可見中醫學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中醫學研究的方法論符合系統論。

2中醫學理論與西醫學各自的理論特點及不足

醫學是以人體為研究主體,以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5]。由研究的主體、內容可以知道西醫學和中醫學是可以相通的。由于兩個醫學理論有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理論也各具特點和不足。從兩者特點可見,他們的世界觀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論是可以互補的。

2.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1.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西醫理論是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他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發展同步,從醫學的形式看西醫學遵循著現代科學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它以客觀、具體、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重視人體細微結構的分析研究,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就成了西醫學縱向思維方式的基礎[6]。西醫學把單元結構作為其理論基礎,把單元結構局部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研究依據,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張對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釋,根據西醫學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把以還原論為指導的以單元結構為基礎的西醫學簡單理解為“元”醫學。西醫這種純技術的還原論的研究方式促進了人類醫學健康事業的快速發展,多數傳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數疾病找到了診斷治療的方法,人類平均壽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醫學理論的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醫學這種過于依賴于實驗科學,過于強調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把生命視為一個線性的系統,以簡單的因果關系來推導生命活動、推導生理病理、推導治療手段的還原論方法日見其局限性。有時單純的還原分析難以導出由一些隨機、綜合因素所引發的變化和產生結果的機制[7]。例如,生物體活性的理解,按線性關系從無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沒有組成要素的非線性關系、復雜系統的概念,則難以理解活性[8]。由于還原論過于強調新發現、新技術,新的技術常常以市場為導向而忘記了醫學研究的人本主義精神,存在著技術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現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難以避免的,例如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醫學雖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認識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診斷治療方法不斷增多,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斷升高的趨勢,給患者、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負擔。創新技術產生的成果被快速產業化運用于臨床,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提供了理論庇護。其產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這種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單純的技術至上的還原論的哲學觀指導下的西醫自身無法解決的。

2.2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2.1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以陰陽平衡觀為指導,以五行相關學說為聯系,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治,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過程,臟腑、氣血津液學說代表某一臟器的結構單元的動態平衡觀,五行生克代表著多個臟器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層次平衡關系,天地人的平衡觀代表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狀態,因此動態平衡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以陰陽平衡為指導的,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人體健康和對疾病總的看法是以平衡觀、聯系觀為基礎的。因此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以動態平衡為基本線索的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衡”醫學。

2.2.2中醫學理論的不足中醫理論系統觀思維是其最大的特點,但我們必須看到系統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內涵是需要以還原論為基礎的,在中醫理論的構建中,由于中醫理論對還原論思想有著先天不足,過于依賴系統思維,對一些客觀存在的結構不夠重視,不重視對微觀結構的研究,常常在診斷疾病過程中存在病變部位不清,治療方法籠統的缺陷,面對蓬勃發展的西醫科技,常常顯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術性不足。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各個組織、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否則這種系統論的研究只能是一種“暗箱”。

2.3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與不足

從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形式看,我們不難知道,中西醫結合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如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研究、解釋中醫理論,用西醫的方法來評價中醫診斷和療效,用西醫的方法來研究中藥(藥理分析、組方成分分析),以中醫的療法補充西醫治療或用西醫的療法補充中醫治療,用西醫的技術方法進行檢查診斷,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同一病種使用中西醫兩種方法進行診治,這些中西醫結合方式雖然在臨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術層面的互補,對中醫科學性論證及對中醫理論的局部觀點的證實,以及對中藥組分分析,存在著點多、線長、面廣,較龐雜不夠系統,且多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其主體指導思想仍然是把中醫藥處于被動從屬和被檢驗和驗證的地位用還原論方法指導中醫藥現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醫學思想和創新醫學理論的指導,中醫與西醫在醫學指導思想和醫學基本理論層面上的結合非常有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中西醫結合雖然走過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統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所以中西醫結合目前只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遠不能滿足于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發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經驗、素材的基礎上結合中西醫兩個學科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理論特點進行更高層面的結合研究。

3創新理論的醫學哲學基礎

3.1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世界觀

由中西醫學理論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可知,中醫理論具有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的“衡”醫學特點,其研究方法傾向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具有與系統論相符合的醫學哲學觀。西醫理論具有以單元結構觀的“元”醫學的特點,其發展受西方機械唯物主義的影響較大,具有與還原論思想相符的醫學哲學觀。從當代的哲學觀看,無論是自然辯證法還是機械唯物主義都有著歷史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的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在醫學理論的世界觀中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樣可以把自然辯證法和機械唯物論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的世界觀。

3.2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方法論

由前述分析可知,無論是還原論還是系統論都有著其方法論的局限性,都不具備引領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重任。我們把西醫理論以解剖結構單元為基礎的“元”醫學特點與中醫理論平衡觀為基礎的“衡”醫學特點進行融合,形成還原論與系統論相統一的“元衡論”觀點。“元”是西醫理論的精髓,是結構單元的簡稱有形態的、結構的內涵,是以靜態的、孤立角度研究人體;“衡”有陰陽平衡觀的基本內涵,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有平衡的、聯系的、動態的內涵,是以聯系的角度研究人體。我們可以把“元衡論”簡單地理解為以結構單元為研究基礎的人體平衡觀。包括整體單元結構、層次單元結構、單元結構三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狀態。用它進行醫學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顧點(單元結構)、線和面(層次單元結構)、立體的(整體單元結構)多維研究思路,可以豐富陰陽平衡理論的內容,完善中醫的科學內涵,彌補西醫學重技術輕思想,重局部輕整體的不足。使對疾病的分析更具整體性、系統性。用它來指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基本理論構建可以有效地兼顧局部與整體、宏觀與微觀、結構與功能等。可以作為一種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方法論。用于指導疾病預防、控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研究。

3.3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

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見表1。

3.4試用“元衡論”指導臨床醫學研究

痤瘡有著復雜的病因病機,我們曾經以“元衡論”對痤瘡的病因及治療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瘡的發病是由于三個層次的內在平衡失調共同作用產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環為第一層次,皮脂腺皮脂循環為第二層次,微生態循環為第三級,當他們的循環保持平衡時,人體不會發病,當第一個循環被打破,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第二層次循環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進而導致第三級循環的微生態的平衡被打破進而引發痤瘡。這三個循環由第一層次到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分別由雄激素、皮脂參與介導,構成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依次發展的病理過程[9]。我們根據病因病機特點,有針對性地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針對皮膚微生態、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進行治療,明顯提高了療效,減少了復發。同樣的道理,遇有復雜難愈的疾病,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元衡論”思維進行臨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的、頑固的、反復不愈的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醫學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醫學上一般認為靜脈性潰瘍的病因是靜脈曲張后靜脈機能不全,靜脈長期淤血,毛細血管損傷,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最后因輕微外傷或感染形成潰瘍[10]。但通過我們的一組研究可知,以上情況只反映了病因的一個方面,靜脈性潰瘍除與下肢靜脈曲張有關外,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與下肢淤積性皮炎、足癬、甲癬、反復發作的丹毒、甲溝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關系[11]。從“元衡論”觀點看包括三個層次的失調:①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復引起丹毒—淋巴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③淤積性皮炎—外傷感染—微生態失調—皮膚潰瘍。可見靜脈性潰瘍的發生是有多層次病因導致的,其反復不愈、頑固難治是由該病病因的多樣性和病情的復雜性決定的。通過給以相應的針對各層次的綜合治療和相關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療效,并且可以有針對性防治復發[12]。

第2篇

關鍵詞:計算機仿真;復雜系統;中醫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1 計算機仿真技術提供了適合中醫學理論的實驗室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說:“我們所設計的信息體系簡直可以包括全部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而且還在不斷創造的精神財富。而這全部精神財富可以由我們每個人隨手調用和享受。這不但是從舊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是獲得一個偉大的世界,從來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將變得更為聰明,人類的前進步伐更將加快。”這位大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論述了由計算機引起的這場技術革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種嶄新的學科——仿真學誕生了,從新藥品的仿真測試到行星和星系的創生模型,以及計算機化培養皿中生長的數字生命形式,這是一種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觀察和實驗,而是基于從真實空間向虛擬空間的映射。雖然這項工作仍處于起歩階段,但已足以讓每一顆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古老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怎樣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融入中醫學領域,是一個值得深思和大膽嘗試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計算機仿真是建立在復雜系統理論基礎上的,而中醫學理論所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系統。

當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遠鏡仰望太空時,他為人類創造了科學方法,即用實驗來檢驗關于世界如何成其為世界的種種假說。于是有了擁有試管、曲頸瓶和本生燈的化學實驗室,用來探測物質內核的價值連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實驗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然而,這些都是僅適用于簡單系統中物質結構研究的實驗室。現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對于與西醫學思維方式大相徑庭的中醫學理論,實驗室研究一直是一籌莫展,經絡實質的研究無功而返,各種“證”的實驗模型設計令人啼笑皆非,中藥的研究幾乎與中醫理論毫不相干……中醫學所構建的龐大而復雜的系統難以在簡單系統的實驗室中得到驗證,這是不難理解的。計算機仿真學的出現真值得每一位中醫界的同仁為此干上一杯,因為這一方法的出現能使中醫學多年的“科學夢”成為現實!雖然計算機仿真學正在起步,而這對中醫學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不僅可以揭開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紗,而且有望為中醫學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將計算機仿真技術運用于中醫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下面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作一簡要介紹。

2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OOP)概述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簡稱OOP,是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的縮寫。面向對象是與面向過程相對而言的,傳統的程序設計語言,如C語言,是面向過程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這種語言在20世紀80年代非常流行。隨著軟件業的發展,軟件的規模越來越大,導致軟件的生產、調試、維護越來越困難,因而發生了軟件危機。人們期待著一種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類思維習慣的程序設計語言,OOP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20世紀90年代,OOP異軍突起,成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設計方法。

①面向對象與面向過程的區別

計算機沒有思想,人必須明確地告訴它如何運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這種計算機的角度進行程序設計,就是面向過程的方法。如:用計算機模擬一只貓捉老鼠的過程,程序員必須告訴計算機每一步貓的具體的動作。如果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來做,就可以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貓會奔跑,貓會捉老鼠,這些是它的固有屬性,被封裝在貓這個對象之中,所以,只需給出老鼠出現的信息,貓就會自動去捉。與面向過程相比,面向對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維習慣。

②對象與類的概念

對象與類是面向對象方法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客觀世界中實體的抽象構成對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一個對象,如一個人、一輛汽車、一個窗口、一個按鈕、一座建筑、一項貸款等等。對象的劃分和定義是靈活的,視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屬性和行為的一個或多個對象的集合成為一類。類有層次之別,類下可以有子類,類上可以有父類。如:人可分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為兒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類是對象的抽象,對象是類的實例。類的劃分也是靈活的,依需要而定。子類可以作為父類的對象看待。

③對象的特性

對象有以下基本特性:

封裝性:對象是相對獨立的單元,與之相關的數據和操作被封裝在內部,對外是不可見的。對象和對象之間通過信息交換進行聯系。如一只花貓,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它的機體內包含復雜的結構,而這些結構是不可見的。

繼承性:每個對象都從它所屬的類中繼承共性。如一只花貓,它從貓這一類中繼承了貓的共性。

多態性:每個對象都有其特有的屬性,使之區別于其它對象。如一只具體的貓,它與其它貓是不同的,有不同色澤、脾氣、體重等。

④面向對象方法可以用下列方程式來概括:

OO=Objects+Classes+Inheritance+Communication With Messages

即:面向對象=對象+類+繼承+信息交換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作系統的描述,而且容易從中看出簡單系統與復雜系統的區別:簡單系統通常是少量的個體對象,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故而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而復雜系統中涉及中等數目的對象,不僅如此,對象通常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種規則作出決策,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故而每一個對象不能獨立的看待,這正符合了中醫學的整體觀。

3 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

①面向對象方法與中醫學具有相似的思維方式

假使我們想用傳統的面向過程的方法來完成中醫學理論的計算機仿真,不僅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而且是不可能的事,對計算機發出人體生理、病理等過程的每一步指令,既使是在分析還原思維方式指導下對人體結構分解得極細,對人體生化過程了解得極為透徹的西醫學也無能為力,更何況中醫學本身就只重整體,不重結構。而面向對象方法,因其與中醫學在思維方式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使之運用于中醫學成為可能,成為對中醫學進行計算機仿真的基礎。其相似性體現在中醫學的整體觀與黑箱方法和OOP中的對象的特性及其信息交換上。可以將上文中面向對象方法學的方程式用下圖表示: 而這正是黑箱方法的圖形表達。黑箱方法典型地表現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即黑箱方法。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卻正好可以作為面向對象方法學中的一個對象來看待。推而廣之,中醫學中的其它概念,如氣、血、津液、精、神、經絡等,都可以作為一個個對象,對象之間通過信息的交換,相互密切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系統,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便可由此開始。

②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應用前景

用計算機仿真學對中醫學中的概念、現象、原理、機制等進行模擬,可以建立各種模型,服務于教學、科研、臨床。主要可以用于建設生理模型、病證模型、實驗模型。

生理模型:在中醫學中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絡、筋、脈、骨、髓等,都可以構成相對獨立的對象,賦予每個對象適當的屬性,對象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自的屬性作出決策,并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它們之間通過信息交換互相聯系,構成一個復雜系統,這一復雜系統即人體。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就可以建立人體的病理模型。下圖是生理模型的簡單圖示,實際中的生理模型還要復雜的多。

(圖略)

病證模型:中醫學中的證是非常復雜的,也是獨具特色的。辨證論治非常靈活,以哮喘為例,說明中醫病證模型的組建。哮喘發病,總因本虛標實,其病位雖在肺,但與脾、腎密切相關,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造成肺、脾、腎不足是哮喘發病的內在原因。正氣不足就易感外邪,感邪而產生風、寒、熱、痰、濕、瘀、氣等諸多病理因素,一些病理因素作用于肺,是發生哮喘的外在原因。如下圖所示,運用OOP將各種因素的特性封裝起來,作為對象,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就可以建造哮喘的病證模型,輸入相應的信息,就可以得出諸如肺脾兩虛,寒痰蘊肺;肺腎不足,腎不納氣;風寒外束,痰熱內阻等證型,有力地指導臨床實踐。

(圖略)

實驗模型:正如在汽車研制中需要的碰撞實驗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代替,中醫學中的實驗也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來代替。這樣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比如可以建立中藥模型庫、方劑模型庫、病因模型庫、生理模型庫、病證模型庫,如下圖所示,中藥模型庫和方劑模型庫作用于病證模型庫,就可以模擬出對于某種病證的最佳治療方案,選擇最佳藥物及最佳方劑。病因模型庫作用于生理模型庫,生理就可以模擬出在某些致病因素下,人體生理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這些都可以為中醫學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

(圖略)

4 小結

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科研、臨床的生產力,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可以屏棄簡單系統實驗室的不足,為中醫學提供實驗的空間。十六世紀,伽利略通過引入可重復的受控實驗室的思想,開創了近代科學的實踐,目前這一思想成為判定延續幾千年的中醫學是否科學的依據,而這一思想的中心在于能夠實施一些實驗,以檢驗關于待研究現象的假說。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不僅可以對中醫學概念、理論、方法的客觀性、有效性、實用性進行證實,而且有前瞻性和預測性。

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是中醫學科研的大勢所趨,也是目前將當代最前沿的信息技術與最古老的中醫學相結合的最佳契機,這里有大量的工作尚待有志者去完成。

參考文獻:

[1] [德]克勞斯·邁因策爾 著, 曾國屏 譯.復雜性中的思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11.

作者簡介:

李婷(1972-),女,山西人。1993年于南京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第二學士學位,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方法論、方劑學的研究。

陳曉東(1972-),男,黑龍江人。1993年于南京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獲中醫學第二學士學位,2002年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

Exploration of Computer Emulation in TCM Theory

CHEN Xiao-dong, LI T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第3篇

【關鍵詞】 多元化教學法;中醫基礎理論;實踐

中醫基礎理論源于《黃帝內經》, 具有文辭古奧, 內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實踐等特點, 加之傳統教學上習慣于以“經”釋義, 進行純理論性的闡釋, 致使現今的學生難以即刻接受中醫理論中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難于激發其專業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初學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運用任何單一方法都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與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因此,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不同章節的特點, 采用多元化教學法顯得尤為重要。

1 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為中心, 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以啟發式教育和主動性學習為目標, 將講授、討論、案例、實驗、動漫、視頻影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充分發揮各教學法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 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 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加強師生互動, 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 教學相長, 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 1 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 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 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 而名著醫林, 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 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 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 且劉完素生于北方, 風土剛燥, 素體陽盛, 又處宋金交戰, 疫病流行, 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 常無療效, 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 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 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 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 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 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 2 中西并重, 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 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 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 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氣與津液的關系”, 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 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 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 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 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 3 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 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 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 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 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 連接心動圖機, 記錄Ⅱ導聯心電圖, 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 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

如講授“肝主疏泄, 調節生殖”時, 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 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 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 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 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 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壓力增加, 情志不暢時, 會出現“肝郁氣滯”,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 或男方排精障礙, 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 “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 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

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 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 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 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 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 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 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 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 既拓寬學生視野, 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 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 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 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 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 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 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 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 聲像并茂, 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 讓學生如身臨其境, 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 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 5 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 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 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 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 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 學以致用。

2. 6 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 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 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 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 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 小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根據教材設定、授課內容、教學設備、學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醫基礎理論》各章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靈活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力求“啟發有方, 引誘得法”。如何將醫林故事、傳統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實驗法、網絡教學法、學生主講體驗法等多元化教學法有機結合、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 是可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 使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利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玉梅.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法初探. 中醫教育, 2007, 26(2):49-51.

[2] 關素潔.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5(5):83.

[3] 王文竹. 多元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踐行.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23):51-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久久综合九九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 忍住波多野10分钟就可以中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麻豆 | 色婷婷社区 | 亚洲四虎影院 | a级国产视频 |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 亚洲美女福利视频 | 在线色网址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 | 亚洲视频精选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下载 | 色婷婷激情|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 免费视频色|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亚洲最大色网站 |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 | 伊色综合久久之综合久久 | 色资源在线观看 |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 亚洲精品亚洲九十七页 | 在线国产毛片 | 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 | 欧美色丁香 |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色在线 | 波多野结衣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