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經濟發展的展望范文

經濟發展的展望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發展的展望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一、浙江會展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展覽數量和面積大幅增加。據調查,2004年全省各地共舉辦各類展覽345個,幾乎每天有1個。其中杭州223個、寧波39個、溫州35個,分別比上年增長82.8%、18.2%、66.7%。在所舉辦的各類展覽項目中,冠有“國際”名稱的56個,占16.2%,其中杭州28個、寧波12個、溫州7個,分別占其辦展數的12.5%、30.7%、20%。全年舉辦展覽面積183.23萬平方米,其中杭州81.38萬平方米,寧波45.37萬平方米,溫州15.74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62.2%、264.4%、100.3%。義烏、紹興、臺州、永康、海寧等城市37.74萬平方米。展會數量、面積大幅提增,成為2004年我省會展業的最主要特點。

2.主要城市展題定位呈現差異化。從主要會展城市杭州、寧波、義烏的展會情況看,規模化路子和以城市功能定位的色彩逐步增加。杭州展題主要集中在書畫藝術、教育科技和生活消費類;寧波展覽項目中,經貿性展會占比較高,以輕工產品、日用消費品為主;義烏則依托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的優勢,以義烏為品牌的展會逐漸增多。總體上看,目前杭州展覽的展題比較集中于休閑與生活消費類,寧波相對集中于外向型較強的展會,義烏則借助連續成功舉辦中國小商品博覽會的影響力,較好地實現了品牌延伸效應的擴張。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托的專業性展會有“中國輕工博覽會”、“中國紡織品博覽會”、“中國塑料制品博覽會”、“中國皮革博覽會”等專業性展會,已逐步成為浙江會展業中的第二主力梯隊。

在我省會展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會展業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展會規模小,秩序差。從展覽規模上看,杭州舉辦的223個展會中,展覽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僅54個,占總數的24.2%;溫州展會規模則明顯過小,在舉辦的35個展會中,展覽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就有21個,占展會總數的60%以上;與杭州、溫州相比,寧波規模性展會較上年有所增加,在所舉辦的39個展會中,展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有19個,占展會總數的48.7%。展會規模偏小,說明浙江會展業仍然未能走出重量不重質的怪圈,許多展會僅是湊熱鬧而已,對會展市場的培育總體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會展主辦主體復雜又缺乏資質條件的約束,加上展覽業務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我省會展市場秩序差亂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遏制,造成了一些會議和展覽水平低,組織管理混亂,魚龍混雜的局面。

二是展館設施落后。據最新統計,目前杭、寧、溫的11個展館可供展覽面積23.7萬平方米,單從總量上看,已初具規模,但從總體看,目前省內已建的展覽場所大多缺乏統一布局,單體面積小,功能單一,設施落后,競爭力不強,多數展館只具備承辦一些低檔次、小規模的展覽,不具備接辦大型展會的能力,即使目前有杭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這樣一個可算得上大型的會展場館,但由于該區域周邊商貿、娛樂、酒店等服務配套設施幾乎是空白,導致其作為會展中心的利用率太低,只得將部分場館作為汽車銷售之用。展覽場所是舉辦會展的先決條件之一,由于缺少專業場館,客觀上限制了與國際展覽業、參展商的合作與交流,影響了展覽業的規模發展。

三是與同等城市的差距正在拉大。從生產要素、腹地經濟優勢、旅游基礎設施、法制健全透明度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影響會展中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來看,與同處長三角的江蘇省會城市南京比較,我省省會城市杭州在智力密集程度、基礎設施、經濟區位、產業集群指數等方面固然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從城市發展會展業的條件看,杭州與南京的實際差距正在拉大。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南京會展業排名從上年的全國第10位上升到第5位,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在管理協調方面,南京市會展辦實行會展一站式服務,涵蓋了市容、工商、公安等多個部門集中辦公,保證展會的質量與數量同步發展。杭州得天獨厚的會展資源名聞全國,但由于缺乏會展專業人才,能承辦高層次展會的企業屈指可數,總體市場運作能力偏弱,加上市場規范不夠,大多只能舉辦低檔次的展會,這種狀況從根本上制約了杭州會展業的發展。

四是宣傳力度不夠。目前我省的展會對外推介主要集中于幾個傳統項目,一些已處于培育當中的展項缺乏足夠的宣傳推介力度,致使國內外展商和賣家對我省一些極具潛力的展會了解不多,知之甚少,造成展會信息閉塞,知名度長期上不去,結果僅辦成一個地區性的展覽會。

二、出國參展方興未艾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出國辦展在促進貿易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浙江省出國參展數量和參展商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博覽會中所占比例比上年均有所上升。據統計,全省外經貿(含貿促會)共組織參加境外展覽會項目400多個,比上年增加1倍,出展攤位達到4200多個,成交額22.3億多美元;浙江企業參加中央部辦、商會、協會組織的出展攤位2000多個;企業自行參展的攤位約1000多個。三者相加,全省出國參展攤位共計7000多個,占全國的1/3。

2004年浙江省出國展覽的幾個特點:

1.企業參展意識強烈。隨著出國參展帶給企業貿易機會空間的加大,一些參展企業更愿意付高額的參展費,甚至以黑市價購買攤位參加世界頂級展覽會,而對當地政府組團參加有攤位費補貼或全補貼,但名氣不大的展覽會則積極性不高。因而在世界頂級的展覽會上,浙江省參展團組陣容龐大,有時面積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如五金展、汽配展、家紡展、服裝展、戶外休閑產品展等;另外,參展企業參展知識及參展水平提高,辨別展會的能力增強,由“政府要我出去”變為“我要出去”。

2.出國參展同“走出去”相結合。企業參展的目的由過去的找進口商型向找合作型轉變,通過參展擴大出口額;同時,通過參展考察市場設立分公司和找當地市場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市場,已成為有實力和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參展的另一個目的。

3.企業對開拓新興市場心情迫切。由于歐美市場相對飽和,企業對開拓新興市場熱情高漲。企業想參加巴拿馬、巴西、中東、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展覽,同時對開拓非洲市場積極性很高,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展覽會。

三、浙江會展經濟發展展望

今后五年要將會展業培育成為推動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會展業“品牌特色”戰略,除繼續鞏固和發展“義博會”、“消博會”、“西博會”等品牌展外,要充分借助CEPA提升服務貿易的平臺和杭州即將舉辦世界休閑博覽會的契機,加強與港澳會展機構的合作,同時大力整合會展資源,走差異化、特色化之路,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為集休閑商務、投資貿易、國際采購于一體的會展大區。

1.展覽業機遇多于挑戰。2006年至2010年,世界經濟秩序的變化將給浙江會展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一是CEPA之后,香港商貿服務業將進一步帶動浙江商貿服務的發展,促進浙江市場營銷以及品牌戰略的開拓,同時香港也能更好地利用浙江制造業的特有優勢,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實現雙贏局面。二是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會在杭州的召開,將極大地提高浙江的國際知名度,推動杭州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優化升級。三是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必將在全國各地掀起發展會展旅游、爭創會展旅游品牌的熱潮。浙江要主動接軌和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積極開拓奧運特許商品市場做準備,借助會展業大力發展旅游商品,以實現會展業與旅游業的對接。四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必將打造一個長三角的“世博圈”,地處長三角的杭州、寧波等地,將是上海世博會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浙江省毗鄰上海,且具有發展會展業的競爭優勢資源,有望成為發展區域性品牌展的基地。

2.加快成立展覽行業協會。近年來,浙江省會展行業發展迅速,2004年杭、甬、溫三地共舉辦展會297個,比上年增加121個,增幅69%;全省會展經營公司增加到近400家。在會展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法規滯后、人員素質偏低是目前浙江會展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這集中反映在國內展上。商務部雖然取消了在境內舉辦對外經濟技術展覽會主辦和承辦單位資格的認定,但展會項目仍是需要審批的,而一些主辦單位硬是繞過這道環節,于是展會題材重復頻頻出現,造成資源浪費,更有甚者,辦展貨不對板,存在欺詐行為,對我省會展業形象已構成很大損害。因此,要抓緊成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省性會展行業協會,加快制定行業規章,健全協會的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增強協會的服務意識和行業自律作用,充分發揮其對本行業的協調、服務和指導功能。

第2篇

關鍵詞:個體經濟;發展史;階段;展望;特征

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個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安置就業、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社會穩定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個體經營發展,要結合其發展史逐步研究與把握它的規律,使其在市場經濟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

一、我國個體經濟的發展特點

1.數量逐步增加

從改革開放至今,除了1999-2004年間有所下降,我國個體經濟組織的數量一直持續增加。個體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個體工商戶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覆蓋了零售業、服務業、餐飲業、制造業等諸多領域。

2.經營規范持續擴大

從個體經濟投入金額來看,已經從早期的幾億發展成為現今的十幾萬億;從從業人員規模來看,數量增加更迅速,全國30%左右的人基本都在從事與個體經濟相關的行業。一些個體工商戶由幾人構成逐漸發展成為幾十人、幾百人規模的民營經濟組織,成為民營企業,經營規范不斷擴大,私營企業得到了擴展。

3.發展環境逐漸寬松

2011年前,我國個體經濟只允許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經營,為民眾提供服務。自從2011年11月1日頒布《個體工商戶條例》后,在經營主體、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等方面放寬了限制,鼓勵并支持有經營能力的人成為個體工商戶、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與此同時,《個體工商戶條例》中明確要求政府或其他組織在個體工商戶發展上給予足夠的支持,引導其發展,為個體工商戶發展提供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

4.社會貢獻不斷增加

當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占全國企業總數80%左右,占GDP總值60%左右,每年都為社會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由此可見,其在增加就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持續發揮著。

二、我國個體經濟發展史

從1978年至今,根據我國個體經濟發展進程可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步和迅猛發展時期,時間為1978-1986。改革開放后,我國允許個體經濟發展,在政府鼓勵和帶動下,我國個體工商戶從無到有,數量增加十分迅猛,發展速度非常快。

第二階段是快速發展時期,時間為1987-1999。在這一時期,我國頒布了《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為個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規范和發展條件。1987年,我國個體工商戶有1373萬戶,到了1999年,個體工商戶已有2160萬戶,從業人員更是增加了3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階段是調整階段,時間為2000-2005。這一階段,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調整時期,在此影響下個體經濟沒有呈現增長態勢而是出現了下滑。

第四階段是穩定發展階段,時間為2005至今。經過6年調整,個體經濟中的“死戶”逐漸被清理出去,雖然數量有所減少,但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數量切實反映了我國個體經濟的發展情況。截止到2012年,我國個體工商戶數量由2005年2000多萬戶增至約4000萬戶,從業人員數量增至8000多萬戶,足見個體經濟的發展勢頭。

三、我國個體經濟發展前景展望

我國個體經濟從改革開放至今經歷了34年,期間有發展、有起伏、有調整,總體上一直呈現著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并在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營造公平競爭機制、加強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貢獻不斷增加。但是,我們并不能否認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行業進入資格過高、融資貸款體系不完善等。

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全國個體工商戶年均增長率穩定在4.4%,私營企業年均增長率達15.5%。在此期間,國家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為此,個體經濟大舉進駐電力、電信、鐵路、石油等領域,促進了壟斷經濟改革,利于更為公平、完善競爭機制的建立。此項政策推行后,國務院又推出了促進個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對私營經濟投資等做出了全面、細化規定,并放寬了民營資本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方式要求,鼓勵私營經濟發展。

為了確保相關政策落實到實處,2012年有關部門在國務院部署下,制定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落實措施,共包括42條細則,為個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和發展準則。它們的頒布為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個體經濟發展等作出了突出貢獻。雖然當前的個體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國家為個體經濟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私營企業要堅定發展的決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謀求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黨和國家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深化認識,進一步明確個體經濟發展目標和思路,引導私營資本投入,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同時,積極落實各種政策,抓緊推進經濟機制建設與改革工作,如建設稅收增長的新機制、正確處理稅收任務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等,為個體經濟發展創造完備、良好的條件,全面推進個體經濟發展,加快步入小康社會的步伐。

四、結論

從1987年至今,我國個體經濟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也經歷了重要的調整時期。無論那一階段,個體經濟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黨和政府為個體經濟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條件和廣泛的發展空間,個體經濟組織要在相關政策指導和鼓勵下大膽發展,深化改革,在經濟市場上站穩腳跟,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媚,李海寧,唐宏敏,胡文玲,李婧.地稅力挺小微個體工商戶[N].南寧日報,2012-07-23(007)

[2]傅瑤.“十星級”個體工商戶可獲金色貸款證[N].丹東日報,2010-11-24(001)

第3篇

實際上,經過高速發展的網絡經濟只是進入暫時的調整、“擠水”階段。遭遇“春寒”,并不能扭轉網絡經濟迎來自己春天的大趨勢。

一、網絡經濟受挫的原因探析

1.資源過快地盲目追加到網絡業是原因之一。在短期內對一個產業的過快投資,會使該產業畸形膨脹,當人們意識到并縮減對該產業的投資時,向其相關產業的購買需求也將減少。投資的驟熱驟冷,將使該產業和其相關產業陷入短期供給過剩的狀態。網絡業的情況即是如此。1997年之前網絡業處于市場孕育期,由于其較好的成長性為股市所追捧,各種公司不分良莠地逢網必觸、逢網必炒。觸網最直接的效果是二級市場的股價攀升。然而,股市賬面上的財富卻不完全是真實的,因為市值增長遠遠超前于經濟的實際增長。股市賬面上得不到兌現的部分就成了泡沫,成為一種假象,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這么多錢來兌現每個人的股市財富。現金總數量和其真實價值是由社會總財富決定的,而不是由隨意變動的股市市值決定的。盲目投資在激烈的競爭下無法形成利潤,投入的大量資本無法收回,擴張就被迫減緩或驟然停止。與此同時,這些行業立即把影響傳播給上游正在跟隨擴張的產業。互聯網及其支撐行業,如網絡光纖、網絡商業軟件等的急速擴張及泡沫破裂,就是上述問題所致。

2.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受挫是關鍵。股市的非理性高攀達到一定程度,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達到極限,一些人開始拋售股票,在拋股的壓力下,股市下跌。這本來是股市的自我修正,但如果經濟中的不平衡因素同時開始更多地暴露,更多的人就會參與賣股兌現,當人們的心理防線因面對現實而嚴重受挫時,股市就崩潰了。網絡股的驟升驟降就是這種情況。

3.美國產業結構的“軟化”與虛擬經濟的繁榮,加速了股市泡沫的形成,并成為泡沫經濟產生的重要原因。在經濟發展中,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逐步外移,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其主要標志是制造業占三次產業的比例大幅下降,服務業則明顯上升。伴隨著服務業產出比重的上升,美國出現了產業結構“軟化”的現象。加工制造業的外移為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創造了條件,而金融市場和交易工具的創新使虛擬經濟的繁榮成為可能。最后因風險投資的參與和退出,使虛擬經濟的泡沫處于高漲和破滅的變換之中。

二、網絡經濟的優勢分析

以高科技為后盾的網絡經濟的確能夠改變世界,但它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世界,它對世界的改變剛剛開始,網絡經濟的真正力量還在后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網絡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的。這是因為:

1.信息網絡的使用能夠降低成本、促進競爭,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使經濟接近于完全競爭的狀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競爭之所以不完全,很重要的一點是信息不對稱。而網絡使世界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之一便是消除時空差距,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在網絡經濟中,由于信息的完全性與傳播的快捷性,使理性預期大大增強,進一步推動了經濟自由化。對交易雙方而言,網上信息基本上是完全的,因此網絡使以完全信息為前提的假設得以實現,從而使市場配置機制更有效率,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市場失靈。

2.網絡經濟使邊際成本由遞增變為遞減,邊際收益由遞減變為遞增。傳統經濟學的基礎是邊際成本遞增法則,這是工業社會高成本社會化的反映,其實質是成本隨著社會化的擴大而增加。因為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與之不同的是,網絡經濟的經濟學基礎則是邊際成本遞減法則,它是信息社會成本社會化的反映。網絡成本主要由網絡建設成本、信息傳遞成本和信息的收集、處理制作成本三者構成。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與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個的邊際成本為零,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是下降趨勢。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3.傳統產業對網絡業的依賴性增強。信息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傳統產業擴張,從而使兩者之間界限模糊,出現了新舊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對網絡業而言,它不僅是計算機硬、軟件、電信、互聯網的簡單組合,而且通過國際資本迅速滲透到零售、媒體傳播、醫藥等傳統產業,并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的技術含義。對于制造業、銷售業、銀行業等傳統產業,網絡一端連著消費者,另一端連著企業與經銷商,使他們得以擴大銷售范圍、壓縮成本、縮短流通時間。可以看出,信息產業已廣泛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對傳統產業來說,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產業內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一種必然選擇。

4.網絡經濟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知識已成為所有創造財富所必需的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知識正在成為一切有形資源的最終替代。”正是知識與信息的特性使網絡經濟具有了可持續性。信息與知識具有可分享性,特別是在錄制、計算機、網絡傳輸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其再生能力很強,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正如托夫勒所言;“土地、勞動、原材料,或許還有資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資源,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網絡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絕工業生產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網絡經濟的未來特征

經過調整、擠掉泡沫之后的網絡業將會呈現出哪些特征呢?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可歸納為:

1.新型網絡企業將取代傳統網絡企業。網絡經濟的突起不僅打破了原有的經濟格局,也催生了一批網絡企業。如前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業與制造業的結合將進一步深化,成為新型網絡企業。注意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將成為眾多國家的戰略選擇,網絡經濟與工業經濟的相互補充和相互帶動作用將更加明顯。許多人認為單純從事軟、硬件產品開發與生產的傳統網絡企業應該是近水樓臺,實際恰恰相反,傳統網絡企業將無情地被新型網絡企業所取代。

2.商務為主,電子為輔。電子商務作為企業間或企業與個人之間進行商業交易的一種新型商貿手段,是網絡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但電子商務中,電子是輔助、商務才是主體,電子是為商務服務的,而商務本身就是傳統產業的內涵。因此,電子商務就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交合。一些企業重電子輕商務,或有電子無商務,都必將受挫。眼下,國內外許多網絡公司處于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把網站變成純服務性機構,而沒有注重商貿業務的開發,使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商業營銷手段還不能實現收支平衡。

3.資本引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過去信息網絡技術發展主要依靠技術本身的動力,而今技術和資本已成為一張紙的正反兩面,信息網絡的發展和速度主要來自資本的慷慨支持。PC時代是硅谷精英們的驕傲,而網絡經濟的爆發,則是硅谷與華爾街共同奮斗的結晶。沒有資本的支持、不了解資本市場、不懂得資本運營,要進軍網絡業,簡直就是紙上談兵。原Chinabyte總經理宮玉國說;“我們總是活在資本意志下面,目前資本確實對于中國網絡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資本是市場中最主動、最活躍的運動主體,也是組合各種生產要素、支撐各種技術產業的主體。資本的本性就是增值,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資本的高效增值提供了基礎,同時資本的進一步增值又引導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

4.其他各產業的發展,將真正體現網絡業的引領作用。網絡業從廣義上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它不斷通過國際資本市場滲透到其他傳統產業中,從而引發一次又一次新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產業結構重組,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這樣,必將帶來各產業大發展的浪潮,而各產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仰賴于網絡業的發展,因此,信息網絡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領頭羊。

網絡經濟初見端倪,已使我們眼花繚亂。可以預見,新的信息網絡經濟的發展浪潮將使信息產業不僅成為各產業的龍頭,而且也將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支柱,將直接決定未來的人類生存和國家命運。在這個時候,誰認為網絡經濟的發展進入冬季,都有可能喪失一個最好的趕超機會。

參考文獻:

[1](美)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播放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 五月花激情 | 亚洲第一免费网站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 九九精品影院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亚洲五月花丁香花社区 | 亚洲视频国产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成人99国产精品一级毛片 | 校园春色男人天堂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电影 | 羞羞色院91精品网站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不卡国产 | 麻豆日韩区久久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不卡高清 |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 丁香六月婷婷激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 免费观看的美女视频网站 | 亚洲福利视频 | 丁香视频在线 |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网站 | 久久男人的天堂 | 9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正片 | 自拍1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