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生綜合素質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學生能適應未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英語教學要更新觀念,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外語人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無疑是一句空談。
1、思想道德素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人的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影響并制約著其他素質的存在和發展方向。教師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引領學生走上正確的成才之路。
2、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素質。師資水平的提高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關鍵,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要能夠吸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之精華,善于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做到具有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能力、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科研能力等等。這樣,在強化自身內在素質的同時,用真才實學吸引學生,使學生心悅誠服地“跟你學”。
二、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以及“滿堂灌”、 “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古板沉悶,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知,不僅束縛了學生的能力發展,也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適應。英語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從“應試教育”轉變到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采取何種教法,都必須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前提。教法一定要靈活多變,因人、因時而異,注重因材施教。現代教育技術在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的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功能,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創造有趣的教學情境,形象直觀,易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能增強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使知識“易學”、學生“樂學”,學生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三、改變教學目標,注重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所以教學的重點不應只是傳授知識,而要著重于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生存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交流合作能力。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現代人才競爭的重要素質之一,也是影響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教師要貫徹“精講多練,適時指導”的教學策略,多組織一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pair work、group work或表演、比賽、做游戲之類的活動讓學生參與,也可以準備一些道具,把教室分區,設攤位、擺藥品,讓學生自由演練顧客與售貨員或醫生與病人等之間的對話,教師充當指導者或示范者,在活動中傳授或鞏固相關知識,這樣既在娛樂中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膽識,為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平臺。
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多媒體以及網絡教學手段,以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習創新。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啟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辯論或集體討論;也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編寫新的內容。如給出幾個key words 、sentences patterns 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編句子、對話或短文,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Powerpoint、Authorware或Flash課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其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落到實處。
3、自學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教會他們獲取知識的本領和方法,這就好比給了學生一種生存的資本,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競爭的能力。
1.中職生存在的問題
1.1文化基礎差,對學習缺乏信心
職業學校學生文化素質普遍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職業學校是無奈的選擇。加上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初中時都是受教師冷落的學生,沒有體味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樂趣,因此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上職業學校就是學技術的,不愿意學習文化課。
1.2集體主義、奉獻意識缺失
現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甚至嬌生慣養,學生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使學生總是以個人為中心,不愛勞動,集體觀念差,嬌橫,更不用說吃苦耐勞了。
1.3對專業不了解,學習目標不明確
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不了解,不知道學這些知識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學本專業將來干什么,因此出現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1.4抱著混文憑的態度,缺乏內在學習動力
目前,多數企業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實行了勞動就業準入制度,并且高中畢業生同初中畢業生在工資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學生家長考慮到學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職)在家也沒有什么事可做,甚至還有可能在社會上惹事生非。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長雖然積極支持和鼓動學生上中職,但對學生上職業學校沒有明確的要求,甚至認為只要能混個畢業證就行。受家長這種思想的影響,加上學生文化素質本身就差,從而造成學生對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出現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不愿實習,甚至打架斗毆等情況。
1.5就業觀念模糊
通過我校近年對畢業生就業后的追蹤調查表明,就業后不穩定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對目標與待遇的期望值過高,不知道工作經驗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過于驕氣,缺乏團隊精神與責任心,企業紀律觀念淡漠;職業價值觀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認識自我,難以把握自己的職業方向,忽視個人的內在因素和發展潛力,給就業帶來局限性,更不利于個人的發展。
2.德育教育的內容
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我們提出了“德育為首,技能為主,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指導思想,在強化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開展了以下幾項改革。
2.1增設德育反思課
德育反思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過每天的反思,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二是組織學生學習學校不同學期德育教育系列叢書的內容。
德育反思課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節自習為學生寫心得,寫反思的時間。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課前分別安排25分鐘時間讓學生上堂發言。并逐步由學生照稿讀發展到脫稿演講,通過這種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提高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膽量和與人溝通與人交流的能力。
2.2進行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知識必需、夠用;能力突出、實用;素質優良、好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文化課進行調整,刪去難度較大的和理論性強的,增加了實用性。如數學,側重于公式的運用,弱化公式推導;語文加強了應用文寫作的教學訓練;英語降低難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別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強化就業指導。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調動學生學知識練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學生就業觀念,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2.3改革教學方法
在組織形式上,我們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分組時兼顧到學習成績和男女生,小組自定組名和組訓。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分組設問,分組討論、分組做答,分組或個人加減分的新的教學方法,把原來教師的以講為主轉變成以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改變了以前的教師管學生為學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絕了學生上課睡覺的不良習慣。
2.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環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一種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對師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我校圍繞“德育為首,技能為主”的辦學理念,創建了富有職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一是優化美化校園環境。不同環境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如在校園內及教室刷寫有“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巨幅標語;在實習車間內懸掛技術工人標兵肖像及簡介,書寫“任何差錯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聲譽與您的待遇”的標語,以期營造遵規守紀、主動練技、吃苦耐勞的德育教育氛圍。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學生中開展讀書活動、校園廣播、體育比賽、廣播操比賽、繪畫、演講比賽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才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三是注重引入企業文化。通過從企業中聘請相關專家或從生產一線挑選出道德水平高、有經驗的師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講座,優化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了解,為學生的成功就業構筑橋梁。
通過以上改革措施的實施,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沒有了,主動參與討論學習的多了,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覺得在學校有意思了,學生流失由前些年的15%左右降低到了現在的5%,學生就業后穩定率由前些年的75%提高到現在的90%。
學生綜合素質包括文化素養、吃苦耐勞、遵規守紀,有團隊精神,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就業后將影響著企業的效益與創新能力,更影響著學生的就業穩定。因此,提高中職生綜合素質能力,就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學生自身潛力的更好發展,必須引起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
1.中職生存在的問題
1.1文化基礎差,對學習缺乏信心
職業學校學生文化素質普遍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職業學校是無奈的選擇。加上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初中時都是受教師冷落的學生,沒有體味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樂趣,因此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上職業學校就是學技術的,不愿意學習文化課。
1.2集體主義、奉獻意識缺失
現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甚至嬌生慣養,學生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使學生總是以個人為中心,不愛勞動,集體觀念差,嬌橫,更不用說吃苦耐勞了。
1.3對專業不了解,學習目標不明確
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不了解,不知道學這些知識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學本專業將來干什么,因此出現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1.4抱著混文憑的態度,缺乏內在學習動力
目前,多數企業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實行了勞動就業準入制度,并且高中畢業生同初中畢業生在工資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學生家長考慮到學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職)在家也沒有什么事可做,甚至還有可能在社會上惹事生非。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長雖然積極支持和鼓動學生上中職,但對學生上職業學校沒有明確的要求,甚至認為只要能混個畢業證就行。受家長這種思想的影響,加上學生文化素質本身就差,從而造成學生對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出現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不愿實習,甚至打架斗毆等情況。
1.5就業觀念模糊
通過我校近年對畢業生就業后的追蹤調查表明,就業后不穩定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對目標與待遇的期望值過高,不知道工作經驗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過于驕氣,缺乏團隊精神與責任心,企業紀律觀念淡漠;職業價值觀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認識自我,難以把握自己的職業方向,忽視個人的內在因素和發展潛力,給就業帶來局限性,更不利于個人的發展。
2.德育教育的內容
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我們提出了“德育為首,技能為主,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指導思想,在強化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開展了以下幾項改革。
2.1增設德育反思課
德育反思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過每天的反思,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二是組織學生學習學校不同學期德育教育系列叢書的內容。
德育反思課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節自習為學生寫心得,寫反思的時間。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課前分別安排25分鐘時間讓學生上堂發言。并逐步由學生照稿讀發展到脫稿演講,通過這種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提高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膽量和與人溝通與人交流的能力。
2.2進行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知識必需、夠用;能力突出、實用;素質優良、好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文化課進行調整,刪去難度較大的和理論性強的,增加了實用性。如數學,側重于公式的運用,弱化公式推導;語文加強了應用文寫作的教學訓練;英語降低難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別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強化就業指導。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調動學生學知識練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學生就業觀念,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2.3改革教學方法
在組織形式上,我們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分組時兼顧到學習成績和男女生,小組自定組名和組訓。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分組設問,分組討論、分組做答,分組或個人加減分的新的教學方法,把原來教師的以講為主轉變成以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改變了以前的教師管學生為學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絕了學生上課睡覺的不良習慣。
2.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環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一種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對師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我校圍繞“德育為首,技能為主”的辦學理念,創建了富有職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一是優化美化校園環境。不同環境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如在校園內及教室刷寫有“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巨幅標語;在實習車間內懸掛技術工人標兵肖像及簡介,書寫“任何差錯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聲譽與您的待遇”的標語,以期營造遵規守紀、主動練技、吃苦耐勞的德育教育氛圍。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學生中開展讀書活動、校園廣播、體育比賽、廣播操比賽、繪畫、演講比賽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才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三是注重引入企業文化。通過從企業中聘請相關專家或從生產一線挑選出道德水平高、有經驗的師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講座,優化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了解,為學生的成功就業構筑橋梁。
通過以上改革措施的實施,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沒有了,主動參與討論學習的多了,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覺得在學校有意思了,學生流失由前些年的15%左右降低到了現在的5%,學生就業后穩定率由前些年的75%提高到現在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