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學生在哪里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個體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學習好壞有很大的因素是興趣愛好,教師如果不提起他的地理學習興趣,成績就很難理想。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研究,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特點和成長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們關注的焦點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課堂中來。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能夠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接觸、細致觀察,對學生有個大致的判斷和了解,隨后會創造機會讓朗誦好的孩子朗誦,讓板書好的孩子板演,讓觀察能力強的孩子記錄,讓表達能力強的孩子論述,讓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做課堂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在參與中得到樂趣,在樂趣中獲得知識。
我們學校的學生,多來自周邊的農村,因初中地理課很不受重視,所以學生的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系統的地理學思維……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講授的時候,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補充與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抱有足夠的耐心,使學生積少成多。對于一些針對地理方法的學習,首先,講解可首選傳統的講授法,則最易被學生接受,隨后引導學生再遇到類似的內容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遷移。例如,講到全球氣候變化時,教材中提及了“孟加拉國”、“圖瓦盧”兩個國家,學生較陌生,這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世界地圖”,找到其一的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再分析它的氣候、地形等信息,然后讓學生類比研究另一個。其次,利用激勵的方式,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信心與積極的態度。如,很多學生到了高中還不知道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使知道,也是皮毛。所以我要求學生每天畫一個省級行政區,并及時挑出畫得好的做板畫,同時對進步很大的學生予以表揚……學生們的熱情高漲。創建趣味課堂,玩中學、學中玩,如讓學生表演飛天,來探究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工業區位選擇,讓學生暢想榮歸故里在家鄉辦廠的情景……
二、生活在哪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且新課標也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時時刻刻都在學習”,生活也是學習,再也不會認為學習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樂趣。
現行教材中有些案例學生不是很了解,不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生又沒有實際生活經驗,所以對一些非身邊的案例學習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我們改用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關系密切的案例去類比推演,就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再學習、再轉化的時間。例如,講解城市功能分區時,可用安圖縣的市場和周圍的居民區為例,比較面積大小、交通便利度以及它們的界限等,學生很容易理解。亦可采用接受式教學策略:在原認知結構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識的原有關知識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規律或原理用實例來說明檢驗規律、接受規律。如,講解河流地貌時,首先讓學生表演下課爭搶出教室門口的情境,分解出三個步驟“擠入門口”、“左右擺動”、“成功出去”,對應河流地貌形成的三個時期;對于“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理解,直接問學生哪一岸有魚、為什么、水流如何等。
事實表明,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教學,既能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趣味性,還能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內動力,使學生愛學習。
三、地理在哪里
我們生活在地理的時空里,深受地理科學規律的影響。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能讓學生感到地理與我們是多么親近,又是多么有趣。
一.“導”要有啟發性和藝術性
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就象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創造情景的作用。恰當的.具有藝術性的新棵導入,會有效的吸引學生,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迅速形成教學的。
地理課的新課導入,可結合授課內容和心理素質等情況,采用如下一些形式:(1)開宗明義,直接引入;(2)承上啟下,溫故知新;(3)巧布疑陣,激發興趣;(4)巧用詩歌,創造意境;(5)運用諺語等。下面略舉幾例:
其一:在講授中國地理“西北地區”一節時,先給學生朗誦北朝民歌《敕勒歌》后問學生,這首詩描繪的是什麼地方?這為學生創設了我國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調動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其二:在講授“歐洲西部”一節時,新課導入這樣提問:1.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嗎?2.你知道這次戰爭的發起國嗎?3.我國香港.澳門原來是那國的殖民地?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然后教師作簡要的小結和提示。這樣的導入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很自然的引入課題,為本節課的知識學習奠定了基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三:在講授“美國”一節時,又這樣提問:1.同學們,現在是誰在世界上稱霸?它為什麼能稱霸?美國是哪個打洲的國家?比中國大,還是小?3.北美地形分哪幾部分?這樣提問,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對這節課的學習起上掛下聯及作知識準備的作用。
地理課的導入,時間約3---5分鐘。
二.讀要具有直觀性和實效性
進行地理創新教育,其要點之一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讀,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插圖,讀資料。可采用如下一些方式:1.根據導讀提綱讀;2根據練習讀;3根據插圖讀等。導讀提綱和練習主要由識記層次的問題或題目組成,有重點的讀書自學,能使學生能自己勾劃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讀圖,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指導他們分析理解的思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體系,形成基本的讀圖技能。這一教學環節可控制在5---10分鐘。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美國”一節的第一課時,讀采用了兩個步驟:其一,以導讀提綱讀讀。(1)美國的“星條旗”有什麼象征意義?(2)美國的自然條件有什麼特點?它的平原面積.耕地面積.森林覆蓋面積的比例是多少?(3)美國總人口數是多少?白種和黑種各占多少比例?(4)在美國有多少華人和華僑?主要居住在哪里?他們的祖籍主要是我國哪些省份?學生根據這個提綱去讀課文,其主要知識點就能夠通過自學掌握,能抓住學習的重點。其二是指導學生讀圖16.3,熟悉美國地形特點。
三.講要具有精練性和擴展性
講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主要是教師對地理知識的精講,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1)復雜的地理知識歸成系統化;(2)著重講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3)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多采用圖表法,特別注意直觀簡明;(4)配以教具和運用多媒體教學。這一教學環節時間可控制在20分鐘左右。
例如“美國”一節,在指導學生預習和讀圖以后,抓住本節知識目標的重點,教師分析講解以下幾點:(1)美國的緯度位置與我國大致相似,都處于中緯度地區,都屬于亞熱帶和溫帶,適合人居住;(2)美國三面臨海,這一點比我國條件更優越;(3)美國平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構成龐大的水運網,水陸交通便利,加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有優良的海港,為該國發展經濟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4)美國自然資源豐富,這一點與我國國情也基本相同;(5)不同的是美國森林覆蓋面積比例比我國大,但現在我國正在實施宏大的綠化工程,正在改變我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現象。以上的講解分析,既突出了重點,同時也擴大了課本的知識范圍,有機地滲透了國情國策教育。
四.練要具有準確性和創造性
“練”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準確地再現和創造性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評價具體的實際問題。針對農襯學生的具體實際,練本著兩個原則 :(1)再現和強化記憶課文介紹的重點知識;(2)從運用知識的角度去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這一教學環節時間可控制在10分鐘之內。
例如“美國”一節第一課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檢測:(1)復述美國平原.耕地.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2)回答美國東.西.南三面的臨海洋;(3)背出美國自然條件的五個特點;(4)美國哪里人口密集?原因是什麼?以上四個問題的提出,就是針對農襯中學生的實際,提出檢測的設想和要求。前三個問題的提出是強化記憶知識要點,后一個問題是運用知識進行遷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以上這四段式教學模式,立足點是適應推行素質教育,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
一、教師要善于充當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布魯納認為"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是師生之間交流,有效互動的舞臺。這樣的課堂,相比教師按照教參或教案展示自己行為的傳統課堂而言,充滿了變數。它需要地理教師充分展現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時刻關注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因學生而動,因情境而變,讓課堂呈現出真正的活力。如:以青藏鐵路的鋪設為案例,引導學生探究交通運輸中線的選取;以2007年強熱帶風暴"錫德"襲擊孟加拉國為案例,引導學生探究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這些案例貼近學生生活,時代感強,極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挖屈教材中新穎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地理學科要抓住青少年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挖掘展示教材中穿插的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彩圖、幽默漫畫、謎語故事等內容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如高中地理上冊第12-13頁的各種熱量帶圖、第86面"苦難的母親"圖、第88面"城市環境問題"圖等及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寒來暑易、晝夜交替、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進行設問質疑。再比如畫中國地圖時,必須畫出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黃河入海口),長江入海口,杭州灣,珠江口,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師上課不拿地圖,也不畫版圖,畫圖了也太簡單過分了,那樣會讓學生有錯覺,記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點。比如講中國的主要鐵路,不畫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廣州的位置。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變革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生成。
新課程的預設有目的性、引導性、彈性,給學生留有思維空間。預設是生成的前提,學生的現有水平是生成的起點,生成的動力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注重生成性,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新課程強調設置恰當的教學情境引入新課,教學情景的設置要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它既直觀而又給人深刻的感悟,同學們通過情景探究很容易就能得出基本的理論觀點。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預設與生成融為一體的教學活動,有利于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四、注重學習過程,關注學習結果 。
新課程提倡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科學合理地確定探究目標,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努力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去發現,建構知識。教師應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生成是當今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如學習東南亞這一節內容時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讀圖,讓后分組創建旅行團,每個小組選出不同國家作為旅游目的地,寫出導游詞(有關該地區的位置、氣候、地形、經濟、宗教、風俗習慣以及由代表的性),然后選出代表當小導游,介紹該地區的自然或人文情況。
五、優化教學目標,促進全面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絕對的,主要表現為認知方式和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而制定多層次的教學內容。首先對不同的學生確立與之相符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并在問題情景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另外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給予關心和幫助,鼓勵他們參與學習活動,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深入學習,讓他們有一種吃得"飽"的感覺。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必須的知識;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中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選用恰當的地理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選用恰當的地理模式引導學生仿效,不僅可使學生迅速地掌握自學地理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和學科特點;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記憶痕跡的生長,使知識較快地轉化為技能。例如:學習河流的內容時,列出水系特征的知識模式:①源地、流向、注入湖海;②水系組成及形狀;③流域范圍;④流程及落差等;然后引導學生完成。又如:學習氣候的內容時,列出反映氣候情況的資料:①氣溫的高低及其分布,從氣溫分析定出所屬的"帶"(寒、溫、熱);②年降水量、降水的季節變化及空間分布,從降水分析定出所屬的"性"(干、濕與海、陸);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氣溫和降水情況定出氣候類型。利用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綱目清楚,一目了然。不僅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效率。
七、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處理好幾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