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2011-2013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移動醫療初創項目開始受到資本的熱捧,但由于政策、技術等多種壁壘限制,市場規模難以迅速擴大。進入2014年,隨著成熟商業模式開始出現,用戶規模逐漸積累,特別是BAT、360、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積極布局,移動醫療迎來了新一輪熱潮,市場規模擴展有望逐漸提速。據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2.1億元,同比增長18.8%,預計2018年將達到172.4億元,復合增長率超過50%。我們認為,中國移動醫療大發展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社會條件、技術條件、資本條件和政策條件將成為四大主要推動力。康恩貝和宜華地產通過轉型或跨界提前布局,期望把握新增長點。
三大陣營仍是市場主力,轉型跨界或將層出不窮
我們認為,當前移動醫療仍主要是三大陣營相互博弈的市場,它們分別是:借移動醫療浪潮崛起的新興企業,覬覦移動醫療巨大潛力而蠢蠢欲動的IT巨頭,面對移動醫療猶豫不定的傳統醫療信息化和設備廠商。三大陣營在市場中各具優勢:新興企業具備最純正的移動醫療基因,對專注的細分領域有長期的資源積累,形成了一定的進入壁壘;IT領域科技巨頭具備強大的技術、資金、品牌和渠道綜合實力,在市場中擁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傳統醫療信息化和設備廠商擁有醫療領域最為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特別是其在醫療市場的資源整合能力尤為關鍵。我們認為,除上述三大陣營之外,類似于手游和在線教育高速發展期表現的一樣,其他行業(如藥廠、房地產商)經營滯后的公司也會通過切入移動醫療市場來完成轉型或跨界,以重新獲得業績增長和市場關注。
合作是當前主流,并購時代即將來臨
國內移動醫療市場目前仍處于群雄混戰的初級階段,產品線分散,行業集中度低,大規模正面競爭局面尚未出現,因此合作仍是當前主流而并購案例較少。我們認為,隨著市場逐漸進入高速發展期,相關利益方對于技術、資金、用戶等資源爭奪將日趨激烈,任何一方都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迅速占領市場,并購頻率將大幅提升,產業大并購時代即將來臨。
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行政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并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或準公共需要的財政資金,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影響面廣、涉及領域多等特點。2011年,全國非稅收入總額14020億元,接近全國稅收收入的17%。
長期以來,非稅收入的管理存在收費項目雜,環節多、資金不透明、征管人員不足以及管理難度大等問題,亟需加強非稅收入管理,以利于構建我國“一體兩翼”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提高非稅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發展現狀
2004年財政部頒布的《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部門完善非稅收入征收與管理方式,按照構建公共財政管理模式的要求,在清理收費項目、改革票據管理、完善行政審批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以先進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實時監督”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推行采用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確保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實現政府財政性資金 “國家所有、政府調控、財政管理”的目標。由此,從政策層面拉開了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的序幕。
非稅征收與管理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應用是非稅收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安裝在非稅執收單位,應用于非稅收入的征收環節,實現財政票據電子開票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實時監管”的電子化管理功能。它能及時發現欠繳、漏繳、坐支等違規行為,堵塞征收環節的漏洞,實現財政監督關口前移和源頭治理,達到“以票管費、以票控罰、以票促繳”的目的。
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安裝在財政部門,應用于非稅收入的管理環節,主要包括單位非稅收入信息管理、非稅收入財政端管理、銀行代收管理、資金清算管理等功能模塊。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通過與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非稅收入政策系統緊密銜接,建立財政、銀行、執收單位實時聯網,以統一的非稅政策庫為基礎,實現“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實時監督、源頭分解、自動繳庫”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確保政府非稅收入按規定及時、準確、足額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為提高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發揮重要作用。系統的理論模型及核心流程見圖1。
國內非稅管理信息化迅速推進
近年來,在財政部的主導下,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在全國各省區迅速鋪開。福建省是全國最早推行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的省份之一,2004-2006年期間,福建省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53項,轉經營性4項,降低收費標準17項,但由于實現了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非稅收入仍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截至2011年三季度,福建省應實施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的單位數18450個,其中已實行的單位數18300個,完成率99.19%,全省通過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系統累計收取資金8079.2億元,納入專戶、國庫或單位賬戶資金8078.33億元,非稅收入入庫率大大提高,高達99.99%。
此外,黑龍江、江西、江蘇、河北逐步擴展現有財政票據電子系統功能,充分發揮“以票管費”的作用,上線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云南、遼寧、河南、青海、新疆等地啟用新的財政票據管理系統,逐步提高票據電子化、非稅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其他省區也逐步開始采用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而言,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市場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市場前景可期
根據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行業當前的市場銷售現狀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可估測出行業市場規模及未來增長情況,以期對非稅監管及執收部門、非稅軟件企業提供參考,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包括前端的征收環節和后端的管理環節。征收環節使用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管理環節使用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本文從征收和管理環節分別對其市場規模及增長情況進行展望。
征收環節——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市場規模
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用戶分為財政單位和開票單位。財政單位為財政票據的政策管理端。按行業當前的主流收費模式(下同),省級財政單位軟件費平均每套25萬元,市縣級財政單位平均每套5萬元。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332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285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按照實際銷售情況統計,全國省級單位計33個 ,縣級財政單位計3185個。
對于開票單位,以1個開票單位包括1個或多個開票點計,平均每個開票點軟件費1000-2000元和第二年起每年運維費300-500元。全國每個省級單位平均約有13000個財政票據開票單位(不含醫療機構),共約有23000個財政票據開票點(不含醫療票據)。以2009年全國財政票據電子化軟件15%的普及率為基礎測算,全國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市場規模如圖2所示。
由于醫療票據軟件用戶數量大、地域分散,銷售模式與其它財政票據軟件具有明顯差異,醫療票據軟件市場需單獨計算。2009年,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試點開始向醫院推廣。目前,對醫療票據軟件的收費模式是對三、二、一級醫院設置總服務端,三級、二級醫院服務端軟件費每家60000元,一級醫院每家30000元,基層醫療機構的軟件費為2000元。每家醫院各設若干個開票點,每個開票點初次實施費為2000元;同時,各服務端初次銷售額的10%-20%作為軟件每年的運維費,每個開票點的運維費為每年500元。
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醫院21979個(包括三級、二級、一級醫院,民營醫院視為一級),基層(鄉鎮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918003個 。由于醫療票據軟件的應用始于2009年,2009至2012年為市場培育及推廣階段,增速較為緩慢,2013年以后市場逐步打開,增速加快。預計全國醫療票據軟件未來三年的普及率有望達到20%,據此,可以測算出2011—2014年國內醫療票據市場規模(見圖3)。
管理環節——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規模
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的主流銷售模式是由省級財政廳統一定制購買非稅收繳管理信息系統服務端,每省廳軟件費為300-500萬元,再由軟件廠商在地市及縣級財政單位安裝實施,每個市縣級財政單位軟件費平均為2.5萬元。同時,財政單位服務端系統每年的運維費為初次銷售額的10%,縣級實施單位每年的運維費為6000元。按2009年全國非稅管理軟件30%的普及率,考慮每年20%的軟件更新換代率,可測算出全國非稅收入收繳管理軟件市場規模(如圖4)。
大數據整體市場規模1000億,細分市場行業應用規模最大
《報告》顯示,整個大數據產業分為基礎平臺、通用技術、行業應用等多個細分市場,2017年大數據整體市場規模1000億。細分市場中,基礎平臺整體市場規模在100億元左右,通用技術整體市場規模在200億元左右。行業應用層,大數據在各個行業應用差異較大,應用相對成熟的金融、政府領域市場規模為200億元。整個行業應用市場規模為700億。
大數據在金融、政務、互聯網成熟度最高
《報告》顯示,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成熟度與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和應用范圍關系密切。根據調研,金融、政務、互聯網這三個行業的IT投入位列各行業前列,隨著“互聯網+政務”的普及、政務云和政務大數據的落地,政府2017年IT投入超過800億元,占中國IT總投入的5-10%。金融一直是重IT投入的行業,以銀行為例,2017年中國銀行業整體IT投資為800億元,整個金融行業的IT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
基礎設施成熟度同樣會對大數據應用落地應用產生很大影響。信息化是大數據的基礎,互聯網行業信息化程度最高,金融、政務行業在20世紀初已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經歷十幾年發展,基礎信息化已建設完畢。相比醫療、工業等領域,金融、政務和互聯網行業結構化數據占比高,數據標準化程度高。
云計算、大數據、AI、IoT多項技術融合是未來趨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機會最大
《報告》指出,與國外不同,中國市場云計算、大數據、AI、IoT等技術幾乎是同時間爆發,企業客戶同一時間采購云計算、大數據、AI等產品,企業客戶最終目的是通過新技術來實現開源節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項技術融合,技術邊界正逐步模糊。
云計算作為大數據的基礎,大幅降低企業的IT硬件成本,將有超過50%的IT預算投入到大數據、AI等應用。AI促使大數據從輔助決策向替代決策進化,使大數據廠商突破工具軟件天花板,發展空間放大10倍。在智能客服領域,AI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廠商的市場空間由原先的30-50億提升到300-4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