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投資評估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國建筑安全生產狀況不容樂觀,嚴重阻礙了建筑業的持續健康發展。2005-2007年,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分別達2607人、2538人、2722人,僅次于交通和礦山事故。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投資長期不足,而企業不愿進行安全投資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主觀上將安全投資看成是一種純消耗,認為其投資沒有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的決策者往往傾向于通過壓縮安全投資來降低成本,制約了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本文通過對建筑安全投資效益評估方法的研究,從經濟效益的角度揭示安全投資的重要性,改變安全投資沒有經濟產出的觀念,為建筑企業進行安全投資決策提供參考。
一、建筑安全投資效益及其類型
(一)建筑安全投資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資是指為保證安全生產而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建筑安全投資分為企業投資和政府投資,本文主要從企業的角度來考察。建筑安全投資又分為主動性投資和被動性投資,前者是指為預防事故發生而主動進行的安全投資;后者是指事故發生后的傷亡及損失后果的控制,其實質是一種損失,因此本文只針對主動性投資進行探討。
(二)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資效益是指建筑安全投資對社會、企業和個人產生的效果和利益,分為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又分為減損效益和增值效益,減損效益是指安全投資降低事故經濟損失的效果;增值效益是指通過安全投資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間接實現經濟增值的效果。安全投資的非經濟效益是指安全投資對減少生命、健康、商譽、環境、社會安定等損失所起的積極效果。從本質上講,實現非經濟效益是建筑安全投資最根本的目的。
建筑安全投資效益具有間接性、滯后性、長效性、多效性、潛在性和復雜性等特點。上述特點使安全投資效益的評估既比較困難,又具有很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評估方法
本文采用“投入-產出”模型評估建筑安全投資效益,即安全投資效益=安全產出/安全投資,安全產出包括經濟和非經濟產出,而(非)經濟產出又可分為(非)經濟減損產出和(非)經濟增值產出。
(一)安全投入(投資)的評估方法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建筑安全投資統計指標體系。學術界對安全投資項目的劃分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本文的安全投資是指建筑企業為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而主動投入的各項費用,包括安全措施、個人防護用品、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如安全人員、安全會議、安全檢查、安全獎勵等投入)以及其他預防性投入(如工傷保險等),而事故救援及善后處理、財產毀損等均列入事故損失范疇。
(二)安全產出的評估方法
1、安全經濟產出。(1)經濟減損產出。經濟減損產出是指安全投資減少事故經濟損失的效果(即經濟減損效益),經濟減損產出=安全投資前的事故經濟損失――安全投資后的事故經濟損失。事故經濟損失可分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與事故直接相聯系的人身傷亡的善后處理費用和財產損壞的價值,可通過企業有關的財務記錄比較容易得到。間接經濟損失是指因事故導致產值減少、效率降低等損失的價值。估算間接經濟損失的一種簡便方法是通過采用直接與間接損失的倍比系數(“直間比”)來確定。因事故類型、統計樣本及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劃分標準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直間比”相差很大,從2-10不等,一般可取4。(2)經濟增值產出。經濟增值產出是指安全投資保障了勞動條件,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實現經濟增值的效果(即經濟增值效益)。由于影響因素比較復雜,目前學術界還缺乏公認的計算安全投資經濟增值產出的方法。本文假設安全投資與生產投資具有同等的經濟增值效果,通過安全投資占企業固定資產的比重來確定安全投資對經濟增值的貢獻,即經濟增值產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資占企業全部固定資產的比例。
2、安全非經濟產出。非經濟產出是指安全條件的實現對生命、健康、商譽、環境、社會安定等所起的積極效果(即非經濟效益),同樣可分為減損產出和增值產出。為了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對安全投資活動進行科學的評價,嘗試對幾個主要的非經濟產出進行經濟量化處理。(1)非經濟減損產出。生命與健康的價值。評估時將人作為“經濟人”而非自然人對待,即從人經濟關系的角度考察人的經濟活動規模而非人體本身的經濟價值。因此,事故死亡一人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其死亡年齡至退休年齡期間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以人均勞動生產率計算)及其退休后的消費額之和。而傷殘造成的健康損失則可通過與死亡事故進行比較來估算。商譽的價值。商譽是指企業由于技術先進、質量優異、生產安全、服務良好、經營效率高、歷史悠久等原因而使企業享有良好的信譽。商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能使企業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價值就是商譽的價值。確定商譽損失價值可按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求出企業整體的商譽價值,可將企業收益與按行業平均收益率計算的收益之間的差額的折現值作為企業商譽價值,即商譽價值=(企業收益-行業平均產值利稅率×企業總產值)/折現率;其次可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安全信譽在企業商譽中所占的比重;最后采用專家評分法評估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譽的損失系數,評估時應參考事故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發生頻率以及受社會的關注程度等因素。環境的價值。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消除環境污染和恢復生態需要投入一定的費用,可將這種費用作為安全事故造成的環境損失價值。社會安定的價值。這是一種潛在的損失,可用社會安定損失占事故總經濟損失(或非經濟損失)的比例來估算,這項工作同樣可采用專家評分法來進行評估。(2)非經濟增值產出。非經濟增值產出是指通過安全舒適的生產環境,滿足人們對生命、健康、信譽、環境及社會安定等特殊需要,實現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從而創造社會效益。在上述非經濟增值產出中,商譽的增值產出最終體現為企業收益的增加,而生命、健康、環境及社會安定等非經濟目標的實現能使人們工作過程中更加安心和愉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提高,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上述非經濟增值產出有一部分最終還是轉化為了經濟增值產出,在前文經濟增值產出的計算中實際上已經包含了這幾部分非經濟增值產出的經濟效果,因此不再另行計算。而非經濟增值產出的其余部分則體現為社會倫理和人類道德等方面的意義,對于這部分內容目前還很難進行有效的經濟量化處理。
三、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實證分析
本課題組曾對浙江省某建筑企業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跟蹤調查,調查得到該企業2007年和2008年的部分相關數據如下(注:括號內為2008年的數據):企業固定資產凈值2.79(3.04)億元,施工產值23.78(28.23)億元,完成建筑增加值4.65(5.59)億元,利稅總額1.55(1.75)億元,按增加值計算的人均勞動生產率2.89(2.92)萬元/人?年,全年安全投入476(627)萬元;當年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17(12)起,其中死亡1(0)人,重傷3(1)人,輕傷10(12)人,事故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5(89)萬元。另據調查,近幾年我國建筑行業的平均產值利稅率約為6%。
根據上述統計資料及前文介紹的方法估算該企業2008年的安全投資效益如下:
(一)經濟減損產出
取“直間比”系數為4,則該企業2007年和2008年安全事故總經濟損失分別為165×5=825萬元和89×5=445萬元,則2008年的經濟減損產出為380萬元,對應的經濟減損效益為380/627=0.606,即1元的安全投資能產生0.606元的經濟減損效益。
(二)經濟增值產出
經濟增值產出=企業總產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資占企業全部固定資產的比例=5.59×627/3.04=1153萬元,對應的經濟增值效益為1153/627=1.839,即該企業1元的安全投資能產生1.839元的經濟增值效益。
(三)非經濟減損產出
1、生命與健康的減損產出:死亡職工年齡為34歲,假設人均壽命為75歲,職工退休年齡為60歲,退休以后的消費額為1萬元/年,則該死亡職工的生命價值=2.89×(60-34)+1×(75-60)=91.14萬元。假設重傷和輕傷事故造成的生命健康損失分別為死亡事故的80%和30%,則該企業2008年因安全投資帶來的生命與健康的減損產出為91.14×(1+3×0.8+10×0.3)-91.14×(1×0.8+12×0.3)=182.18萬元。
2、商譽的減損產出:假設折現率為10%,則2007年和2008年企業整體商譽的價值分別為(1.55-6%×23.78)/10%=1.233億元和(1.75-6%×28.23)/10%=0.562億元。通過咨詢有關專家,確定安全信譽占該企業商譽的比重為20%,2007年和2008年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譽損失系數分別為15%和10%。則該企業2008年因安全投資帶來的商譽減損產出為1.233×20%×15%-0.562×20%×10%=258萬元。本例不考慮環境和社會安定等損失,則非經濟減損效益為(182.18+258)/627=0.702,即1元的安全投資能產生0.702元的非經濟減損效益。
(四)非經濟增值產出
根據前文分析,非經濟增值產出的部分效果已經包含在經濟增值產出當中,而涉及社會倫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效果由于目前還很難進行合理的經濟量化,因此不予考慮。
綜上,該企業2008年建筑安全的投入-產出比為1:3.147(0.606+1.839+0.702),即1元的安全投資能產生3.147元的效益。
四、結論
本文研究了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量化評估方法,并通過具體實例計算了建筑安全投資效益的大小。研究表明,建筑安全投資并非通常所認為的是一種沒有產出的消耗,而具有非常巨大的投資效益,其效益包括減損效益和增值效益,其中經濟增值效益和非經濟減損效益均要大于經濟減損效益,若考慮目前暫時還無法量化的社會效益,則安全投資的效益將更為可觀,因此建筑企業增加安全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M].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出版社,2009.
2、李云獻,杜金山等.建筑安全生產重在合理投入[J].建筑安全,2006.
3、羅云.安全經濟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4、王直民.對生產安全統計指標體系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9(6).
關鍵詞:投資項目;財務評估;意義;方法
財務評估主要是針對投資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的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銀行以及相關的金融部門考慮是否對工程項目進行貸款的重要標準。對建設項目的評估主要包括對市場形勢、技術投入以其對財務狀況的預測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財務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較為準確、客觀的財務評價。通過這種方式,為企業的投資項目決策提供依據。
一、財務評估概述
項目評估在企業的投資決策過程中起著掛件性的作用,在國內外對項目評估方法的還是用都已經較為完善,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完整理論作為指導。在歐洲國家,建設項目的品投資評估首先是從財務評估方式開始,然后再進行全面的社會評估。建設工程能否順利實施主要是基于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建造單位的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之上。在我國,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的財務狀況分析依然是投資建設中的重要環節。項目的系統運行以及資源設置等問題的有效解決都依托于建設財務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工程項目的財務進行評價主要是通過對項目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對相關的投資項目以及計劃投資費用、成本回收情況等進行收集,然后通過對財務的分析與對比,最終尋找出最具可行性的項目工程投資方式。這種對工程資金運作的各個環節記性分析的方法就是財務評估。通過對工程項目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對項目實施的活力以及功能使用效率和償還能力等繼續擰綜合評價,其目的就是更好的為工程項目的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二、財務評估的意義
(一)財務評估是企業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依據
總所周知,企業的任何生產活動與經營活動都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對項目的財務狀況以及財務預期等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析計算就能夠為工程項目建設計算的相應的財務數據作為參考。因此,通過對工程項目進行財務評估,以決定工程項目在實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二)財務評估是銀行貸款是否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
銀行為企業提供一定的項目貸款,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獲得一定的利潤,在收回本金的同時能夠獲得收益上的提高。因此,銀行貸款過程中,特別是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資金回收的穩定性的考慮[1]。因此,銀行在為企業的建設項目提供相應的的款之前,也必須要依據財務評估狀況,對項目的可行性與盈利預期進行分析,一次作為評價企業對貸款的償還能力,確定貸款是否實施。
(三)對工程項目的財務評價是有關部門批準項目建設的主要依據
企業的投資項目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經濟利益,同時對國家資源以及國家的經濟收入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果企業的投資項目失敗,輕則使得地區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在較為嚴重的形勢下,企業投資失敗的損失會過國家財政補貼等形式轉嫁給國家,導致國家的利益受損。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在審批企業的相關建造工程時,應當將財務效益的好壞作為項目審批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財務評估的原則
對工程項目進行投資決策的主要評價手段就是財務評估,建設工程的所有參與者,如投資者、相關決策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等都會在財務評估的基礎上對工程項目的實施與決決策提供參考。因此,財務評估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就成為了工程建設的基礎,在對項目進行財務評估的過程中,基本原則就是工程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必須確定技術方案的先進性。投資方案與當前的技術發展趨勢相一致,當技術性與工程項目的經濟性產生矛盾時,則要盡可能的以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作為工程項目的評價標準,具體來說,財務評價的基本原則有:
(一)系統性原則
投資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受到多種綜合性因素的影響,首先,從宏觀方面來說,項目的可行性受到市場以及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社會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對工程影響也不容忽視。其次,工程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也受到建造技術以及質量等內部因素的影響。最后,工程項目實施的外部條件,例如國家相關的金融政策以及稅收等各種因素對工程實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因此,工程項目的評價標準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對工程項目的影響,以評價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二)工程實施方案的最優性原則
工程的的投資決策主要是為了使得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對項目進行決策的過程中主要是選擇最佳方案,保證工程建設項目的投入的各項資源都能夠得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對工程項目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依據項目的市局需求,例如生產規模、生產周期以其資源等狀況進行比價,制定出若干方案以供選擇,最終篩選出最具可行性的優秀方案。
(三)工程評價的統一性原則
判斷工程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依據的是對工程進行的詳細的經濟與技術指標的制定,而工程技術與項目的定制主要是通過歷年的生產實踐等做出的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實踐性。在對項目進行財務評價時,可以依據工程特點,從不同的側重對建設項目進行評價,但在篩選過程中注意保持評價標準的統一性。
四、財務評估的實踐
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方法主要有:非貼現評價法(靜態):包括靜態投資回收期法、投資利潤法等;貼現評價法(動態):包括凈現值法、凈現值率法、獲利指數法、內部收益率法等[3]。
(一)投資回收期法
投資回收期指標所衡量的是收回初始投資的速度的快慢。
投資回收期=初始投資額/一期現金流量
如果投資項目投產后每年產生的凈現金流入量不等(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則需逐年累加,最后計算出投資回收期。
其中,工程建設項目的總投資是包括貸款利息在內的投資總額。工程年收益指的是工程在揉入使用后的第一年所獲得收益減去折舊以及無形資產消耗的額度。
目前一般都按年稅前利潤計算。在計算投資回收期時所以在年收益額外還要加上計提折舊額和無形資產攤銷額,是因為折舊額和攤銷額是重新購置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資金來源,它雖不是項目的收益,但是它是用以補償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投資的,所以也應將它與收益額一起作為收回的投資。上式算得的投資回收期是從投產之日開始計算的。如按建設期初算起,還要加上建設期[4]。
(二)投資回收指標的特點
投資回收指標的主要特點是易于計算,對投資風險也有一定的考慮因此在很長一算時間里,是決策者較為常用的評價手段。但是通過一定時間的實踐與總結,投資回收指標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結算現金流量的過程中,對資金投入的時間價值考慮不足。同時回收指標的標準在確定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五、總結
項目評估在工程建設初期具有重要作用,其評估手法也具有多樣性與多元化的特點,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財務評估不僅是工程項決策前期對項目可行性進行決策的基礎,同時也是銀行貸款的重要條件。通過對財務評估方法中的投資回收進行分析,以提高當前我國財務評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叢旭.A酒店投資項目財務評估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17):121.
[2]王寅秋.財務評估視角下的酒店項目投資研究――以浙江世貿君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為例[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7(12):12-13.
[關鍵詞]投資項目;效益評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137-03
一、財務效益評估
項目財務效益評估是從財務角度,采用實際或者預測的財務價格計算投入物和產出物的價格,分析項目的評價指標和費用,以考察項目的盈利能力、借款償還能力,進而確定項目投資的財務可行性。
(一)項目的利潤及分配情況
1.投資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是指項目生產經營期內的年平均利潤總額或項目達到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總投資之比。它反映的是效益與代價的比例關系。其計算公式為:投資利潤率=(年利潤總額/總投資)×100%。當項目投資利潤率≥行業的社會平均利潤率或基準投資利潤率時,項目是可行的。
2.投資利稅率
投資利稅率是指項目生產經營期內的年平均利稅總額或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稅總額與總投資之比。其中,年利稅總額=年利潤總額+年銷售稅金。投資利稅率的計算公式為:投資利稅率=(年利稅總額/總投資)×100%。當項目投資利稅率≥行業基準投資利稅率時,項目是可行的。在評估一些稅大利小的企業的財務效益時,用投資利稅率比用投資利潤率更合理。
3.資本金利潤率
資本金利潤率是指項目生產經營期內的年平均利潤總額或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資本金之比。它反映的是項目資本金的盈利能力。其計算公式為:資本利潤率=(年利潤總額/資本金)×100%。
(二)財務盈利能力分析指標
1.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是指項目從建設之日起,凈收益抵償全部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它反映的是投資項目的資金償還速度。其表達式為:
ptt=1(CIt-COt)=0
式中:Pt為投資回收期;t為項目計算期;CIt、COt為第t年現金流入和流出。項目財務效益評估計算求出的投資回收期<部門或行業的基準投資回收期時,項目是可行的。且投資回收期越短,項目的財務效益越好。
2.財務凈現值
財務凈現值是將投資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的凈現金流按設定的基準折現率ic折現為建設期初的現值的代數和,它作為一個動態指標,反映的是項目在計算期內的獲利能力。其表達式為:
FNPV=nt=1(CIt-COt)(1+ic)-t
式中:FNPV為財務凈現值;CIt和COt為第t年的現金流入與流出;n為項目壽命期;(1+ic)-t為折現系數。當凈現值≥0時,說明其收益恰好等于或超過行業的平均收益水平,該項目是可行的,且凈現值越大,項目經濟效益越顯著。
3.財務內部收益率
財務內部收益率是使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資金凈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它反映的是項目對其所占用資金的報酬、補償和恢復能力。其表達式為:
nt=1(CIt-COt)(1+FIRR)-t=0
式中,FIRR為財務內部收益率。計算得到的財務內部收益率應與各行業的基準收益率比較,內部收益率≥行業基準收益率時,項目可行;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時,項目不可行。
(三)清償能力分析指標
1.借款償還期
借款償還期是指項目投產后用于償還固定資產投資借款本金和建設期利息所需要的時間。其表達式為:
Id=Pdt=1Rt
式中,Id為固定資產投資借款本金和建設期利息之和;Pd為借款償還期;Rt為第t年可用以還款的資金。項目的借款償還期在貸款機構期限之內的,說明該項目是有償還能力的。
2.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反映的是項目財務抗風險的能力和償還債務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資產負債率=負債合計/資產合計×100%。式中,負債合計=(應付賬款+流動資金借債+其他流動負債)+建設投資借款;資產合計=(應收賬款+現金+累計盈余資金+存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凈值+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凈值。當項目的資產負債率≤行業的平均水平時,項目是可行的,且資產負債率越低,項目抗風險能力和償還債務的能力越強。
3.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反映的是項目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其表達式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100%。式中,流動資產總額=現金+應收賬款+有價證券+存貨;流動負債總額=應付賬款+短期應付票據+未付的工資和稅收+一年內到期的其他債務。流動比率越高,項目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越強。
4.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往往用來補充說明流動比率。其表達式為:速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存貨)/流動負債總額)×100%。通常情況下,速動比率大于1為好。
二、國民經濟效益評估
投資項目的國民經濟效益評估是投資項目經濟評估的核心部分,采用較能真實反映資源價值的影子價格計算項目費用和效益,從國家的角度來考察投資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以及需要國民經濟付出的代價,以確定投資的經濟合理性。
國民經濟評估是以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大小來考察的,因此在評估中有必要分析和計算項目的經濟費用與經濟效益。
(一)經濟費用
經濟費用是指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付出的代價,它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部分。直接費用是指項目使用投入物所產生并在項目范圍以內以影子價格計算的經濟費用。根據投入物的不同,直接費用的表現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現為其他部門為供應本項目投入物而增加的社會供應量;減少對其他項目投入物的供應而轉移過來的那部分效益;國家因增加進口而多耗的外匯支出或因減少出口而損失的外匯收入。而間接費用則是指由項目引起的但在直接費用中未得以反映的費用。
(二)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指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它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個部分。直接效益是指由項目產出物產生并在項目范圍以內以影子價格計算的經濟效益。根據產出物的不同,直接效益的表現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現為項目投入生產以后所增加了的國內的中間產品或最終消費品;被替代企業因為減產而節省的資源的效益;增加出口所增收的外匯及減少進口所節約的外匯。而間接效益則是指由項目引起的但在直接效益中未得以反映的效益。
(三)轉移支付
項目與其他社會經濟實體之間,不發生資源變動的純粹貨幣性質的轉移,叫做轉移支付。這些轉移只反映資源分配的控制權和使用權在項目和其他社會經濟實體之間的相互變動,最終并不影響社會資源的增減,因此,它在國民經濟效益評估中應予以剔除。轉移支付主要包括稅金、補貼、國內借款利息及土地費用等項內容。
黃凌棲:投資項目效益評估方法的探討三、社會效益評估
投資項目社會效益評估,是從社會角度分析出于項目的建設與實施,對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來評價投資項目對實現國家或者地方各項社會發展目標所做的貢獻。
(一)社會價格的確定
1.社會價格
社會價格是指在項目收入對社會會產生影響的前提下,項目的投入物和產出物的價格。其表達式為:社會價格=影子價格+收入分配影響。收入分配影響是指項目收入對社會的影響。
2.社會價格的確定
項目產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一般包括三個方面:C、V、M。其中,C指項目費用流量,V指目前的消費,M指積累,則V+M為項目的凈收入。因此,C+V+M即為產品的社會價格。要注意的是,這時的社會價格是在未考慮收入在地區之間分配的價值差異情況下確定的。
(二)社會效益評估指標
1.定量指標
(1)就業效果指標
單位投資就業人數=新增總就業人數/項目總投資=單位投資直接就業人數+單位投資間接就業人數
其中,單位投資直接就業人數=本項目新增的就業人數/本項目直接投資(萬元);單位投資間接就業人數=相關項目新增的就業人數/相關項目投資(萬元)。若某地待業率高,則其單位投資能提供的就業人數越多越好;若某地勞動力緊張,則該指標的權重應減少。
(2)分配效果指標
分配效果指標,用來檢驗項目收益分配在國家、地區、企業、職業之間的分配比重的合理性。其表達式為:國家收益比重=項目上繳國家財政的利潤、稅金/(利潤+稅金)×100%;地方收益比重=項目上繳地方財政的利潤、稅金/(利潤+稅金)×100%;企業收益比重=企業納稅后的利潤/(利潤+稅金)×100%;職工收益比重=職工個人收入/(利潤+稅金)×100%。
在分析時應考慮以下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項目資金來源構成要與收益分配比重相適應。衡量比重時應遵循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二是項目的地區分布狀況。地區越貧困落后,國家收益比重應越小,地方和企業收益比重應越大。
2.定性指標
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包括科技進步、國民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響。
對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對當地人口、人民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當地城市建設、社區服務設施、社區安全穩定、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影響。
四、不確定性分析
由于投資項目的數據受客觀條件和主觀預測能力的局限,評估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計算這些因素對投資決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影響程度,進行不確定性分析,以估計項目可能承擔的風險。
(一)盈虧平衡分析
盈虧平衡分析是通過計算分析產量、成本和盈利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盈虧平衡點的位置進而判斷項目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在平衡點上,企業盈虧相抵,該平衡點越低,表明投資項目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越大,抗風險能力越強。根據生產成本及銷售收入和產量之間是否呈線性關系,盈虧平衡分析又分為線性盈虧平衡分析和非線性盈虧平衡分析。在此僅分析線性盈虧平衡分析方法,見圖1。
圖1線性盈虧平衡分析
如圖1所示,銷售收入線與總成本線的交點A稱為盈虧平衡點,即產量為Q0,銷售收入為B,成本為C時達到收支平衡。在A點的左邊,總成本大于銷售收入時,項目發生虧損;在A點的右邊,銷售收入大于總成本,項目獲得盈利。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過測定各種不確定因素發生變化時所導致的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變化幅度,從中找出敏感因素并判斷其敏感程度的一種方法。
1.敏感性分析的作用
敏感性分析大致上反映出一個項目的風險程度;敏感性分析提高評估中經濟效益指標的可信度;敏感性分析可以鑒別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為項目的實施過程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敏感性分析提高管理者對風險的防范意識,使之可以從風險的角度選擇優秀的方案,從而提高項目的抗風險能力。
2.敏感性分析方法分類
根據評估中所涉及的不確定因素的個數,敏感性分析可分為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因一個不確定因素變化對項目經濟效益影響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分析時,假定其他因素都不改變,只分析最敏感的一個因素,因而單因素敏感分析往往忽略了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往往可以得到敏感性曲線。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要研究可能發生的各種因素不同變化幅度的多種組合情況。若分析兩個因素同時變化的敏感性,可得到一個敏感面。
3.敏感性分析的步驟
敏感性分析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確定敏感性分析指標;選擇不確定性因素;設定不確定性因素的變化范圍;找出敏感性因素并計算敏感性變化幅度;繪制敏感性分析圖。
[參考文獻]
[1]周惠珍.投資項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池曉輝.項目投資決策的不確定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3]蒲建明.項目投資與融資[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慶.管理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瞿天易.長期投資決策的研究——林業投資決策引發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7(5).(責任編輯:張彤彤)(上接第127頁)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幾種循環經濟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對其他企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吸取成功模式的經驗,運用到自身的生產過程當中,開拓出最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首要任務。企業應形成并逐步改善生產過程中的共生鏈,全盤考慮各個生產環節中可能產生的廢棄物和相應的處理方法,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形成切實可行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環經濟模式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獲得環境效益,同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偉,白梅.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9(4):80-83.
[3]曲格平.循環經濟的經典模式[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報,2001-07-24(15).
[4]藍慶新.卡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6(2):65-67.
[5]西聞.廣西貴糖創新發展循環經濟[N].消費日報,2008-01-09(A02).
[6]王志剛.魯北化工集團工業生態園發展循環經濟概述[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