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常用的地理教學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地理教學過渡方法高效課堂
近幾年,觀摩了不少地理課堂教學,一堂好課其教學過程往往給人“行云流水,天衣無縫”的感覺,執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橋搭梯”的本領,即善于運用課堂過渡。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師巧妙的過渡語言,對于實現地理高效課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絕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過渡環節”的重要性,在講課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注意這個問題。下面我就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過渡方法談幾點體會。
1.設置懸疑進行過渡
設置懸疑進行過渡是指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事先釀成一個懸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從而牢牢抓住學生的期待心理增強課堂學習的目的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再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解決,既學以致用又有前后照應之效。例如,在講解《大規模海水運動》一節時,預先設置懸疑:“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之后,美國公民非常擔心受到影響,他們的擔心是否多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卻又懸而不決轉入課堂教學,等“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學習之后再回過頭來分析這個問題,最后又可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部分的教學。
2.利用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實現自然過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之間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聯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完全可以達到過渡目的。這種方法將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呈現在學生面前,講解和過渡渾然一體,可以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這種過渡方法對于條理性較強的知識內容較為適用,特別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學。例如,在講解《河流地貌的發育》一節時,完成“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教學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然后直接過渡到“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內容的教學。
3.通過對比進行過渡
當兩個教學內容之間相似時,可以通過對比進行過渡。例如,在講解《地球的運動》一節時,學習“地球自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后,教師可提出“地球在自轉同時還在繞日公轉,下面我們來分析地球公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然后出示表格通過對比完成“地球公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的教學。
4.轉折過渡
當兩部分教學內容有較大差別時,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卻……”等詞語達到過渡的目的。例如,進行《氣壓帶和風帶》教學時,完成“理想狀況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流”活動后,我提出:“這是一種理想狀況,而實際情況是地球在運動、地表性質并不均勻。”從而過渡到“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及其季節移動”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教學。
5.對上一環節進行小結實現過渡
這種過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學環節之間或課堂教學環節之末。教師在上環節教學內容結束后,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對教學的重點作一小結,然后過渡到下一環節。例如,進行《常見天氣系統》一節教學時,講完“鋒與天氣”后我小結道:“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等鋒面活動形成不同的天氣現象,這是冷暖氣團的相互運動造成的。其實,一個地區大氣的水平渦旋也可以形成天氣系統,影響天氣現象,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氣旋、反氣旋與天氣。”這種過渡方法的特點是,能把教學的重點再現出來,給學生加深印象,增強教學效果。
6.通過拓展延伸來完成過渡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內容基本完成后,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擴展,將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知識進行關聯,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實現內容或環節的過渡。例如,在進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時,講完“地域分析規律”之后我引導學生“讀世界自然帶分布圖”并思考:“我們分析的地域分析規律,有沒有不吻合的情況?如果有請在圖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導學生考慮“非地帶性規律”并展開教學。
7.結合對上一環節或內容的評論來實現過渡
這種過渡方法是教師對上一環節或以前所學知識的優劣、利弊進行精要的簡評,從而提出新授知識的一種過渡方式。其特點主要包括:一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上環節知識的特點和作用,二是暗示學生學習下環節內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環節知識與下環節施教知識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在進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教學時,完成“大牧場放牧業”的教學后,我這樣評價:“剛才我們通過表格分析歸納了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特點并結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很好地理解了形成這種農業類型的區位條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幾種過渡方法,具體運用什么方法實現過渡,還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課堂教學目標,以及所教班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和設計。
總之,課堂教學的過渡環節對于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實現高效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此,我只是簡要地談談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為精妙的方法和運用技巧還需要我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建林.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芻議[J].地理教學,2010-10.
一、溫故導入
即教師采用復習舊知識,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再導出新的知識的方法。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導入方式。如學習“全球性大氣環流”時,先向學生提問什么叫熱力環流?然后在黑板上畫一張簡圖,引導學生一起復習。在此基礎上轉到新課內容“三圈環流”。
這樣導入,如同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設浮橋,使學生既鞏固了舊知識,又激起了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既調整了學生的思維走向,又為講述新課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直觀導入
即教師通過演示直觀教具,喚起學生表象,并以引人入勝的分析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進入新課學習的導入方法。例如,我在講“中國的疆域”時,展示同在冬季,哈爾濱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冒著嚴寒欣賞冰燈、冰雕;廣州正舉行百花爭艷、美不勝收的花展的景象。又展示同一時刻烏蘇里江地區旭日東升和青藏高原西部還是星斗滿天的深夜的景象,進而提出這是為什么?學生交頭接耳尋找答案,教師順勢提出教學課題。
巧妙地利用直觀教具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學習。整個導入過程輕松自然,學生思維十分活躍,為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三、激情導入
即教師運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語言描述、歌曲、錄像等,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感染、激勵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導入方法。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一節時,朗誦《七律?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為導言,為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點明課題,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利用激情導入法,可以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的求知欲,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滿懷激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四、目標導入
課堂教學內容的介紹,即是教學目標的展示過程,通過教學內容的介紹使學生迅速了解本節課要學習和探究的內容,以便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學目標的展示,涉及到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等。例如,“常見的天氣系統”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本節課要著重領會三個問題:一是掌握冷、暖鋒的形成特征,以及它們過境時及過境前后的天氣狀況,學會分析現實生活中與鋒面活動有關的天氣變化;二是掌握高、低氣壓系統的特點、運動規律及對天氣的影響,弄清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三是初步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天氣形勢預報。這樣將教學重點和盤托出,既利于學生心中有數,又便于老師進行講述,起到了統領全課的作用。
五、謎語導入
采取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實際相符合的謎語導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導入形式。通過競猜謎語,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態中輕松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老師的匠心得以圓滿實現。
例如,由“說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納,無人知它始與終,也沒左右和上下”;“有個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見它,不是下雨就刮風”,導入“人類認識的宇宙”的學習,經過學生的討論,謎底是――宇宙和太陽。
又如,在教“地圖”時,可由“容納萬水千山,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渾身絢麗多彩”;“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國在眼前”;“不坐車船跑全國,不乘飛機觀四海,分文不花萬里游,請問奧妙何處來”導入。通過競猜,可使學生腦海中形成地圖的概念,又加深了對地圖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時事導入
利用近期發生在身邊的事或國內外大事來導入課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發生的事件都是無法預知的,因此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師是否能靈活聯系生活,如能應用恰當,應該是很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的導入方式。在學習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方式時,各新聞媒體都在報道我國的青藏鐵路,由此導入,學生的興趣就比較濃厚,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當然,引入新課的方法還很多,但不論以哪種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課,都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根據不同情況,精心策劃新課的引入,力爭體現“趣”、“懸”、“疑”、“妙”、“新”,使學生在有意、有疑、有趣、有情的前提下學習新知識,從而提高地理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瑤族長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學;保護;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155-02
瑤族長鼓舞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資源。瑤族長鼓舞在其誕生、發展和演變的整個過程均與瑤族社會的信仰、生產、節日民俗等有著互相依存、互相促動的密切關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舞蹈,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娛神、娛人的舞蹈形式,它融歌、舞于一體,是瑤族人古老原生態的藝術表演形式。其舞蹈動作與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產勞動息息相關,與瑤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緊密相聯,反映了瑤族獨特的文化內容與特征,是瑤族民族歷史、情感、精神與價值觀的再現與記憶,反映出瑤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和理想追求。各個地區的舞蹈在傳統的長鼓舞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之上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表現出在這一特定地區舞蹈所具有的地域性、交融性、社會性等特殊的文化特征,一直流傳到今,并經久不衰,隨著歷史的演變,還逐步得以豐實和發展。長鼓舞文化作為歷經千百年之久積淀而成的這種歷史記憶,是瑤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在歷史長河中的投射、凝結與表現,是瑤族獨特文化身份與文化個性的標識。
一、地方高校開發利用瑤族長鼓舞的必要性
瑤族長鼓舞是少數民族地區土生土長的藝術,其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縮影與寫照,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域文化色彩,映射出瑤族人民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因此,在瑤族地區開展地域性民間舞蹈課程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同時對瑤族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起著保護、傳承、開發與利用的作用。在瑤族少數民族分布地區高校開發和利用當地民間舞蹈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有利于瑤族長鼓舞文化資源的傳承與開發
瑤族長鼓舞作為一種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其傳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一樣,一般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靠民間的自然傳承;另一種是靠學校的音樂教育。民間自然傳承的特點是師徒傳授、自生自滅,這種傳承方式往往缺乏組織性和計劃性,在商品化、現代化、工業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實踐證明,如果僅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和難以有效傳承的。那么,有效傳承的重擔就只能落在學校的音樂教育身上了。
然而,我國的學校舞蹈教育體系大都沿襲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崇尚“以西學為正學”,滿大街都是芭蕾舞、爵士舞、街舞等,而對民間舞蹈文化的研究重視不夠,對民間舞蹈文化的開發利用也不夠。在這種大的背景下,人們產生諸如“少數民族的舞蹈是原始的、落后的”之類的偏見就司空見慣了。因此,地域高等教育應該承擔起本土知識的保存、傳遞和發展之重任。同時,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及至教師的素質也都應該從本土知識的視角加以重新認識或闡述。”①在瑤族分布地區的高校開發和利用瑤族長鼓舞課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對瑤族文化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教育教學可以傳播、選擇和創新民間舞蹈文化。
(二)有利于豐富補充地方高校音樂課程資源
國家統一的課程是難以解決所有高校教育的課程問題,而地域舞蹈文化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其不足,能更好地促進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它具有鮮明的本土性。把本土的瑤族長鼓舞融進教材中,還能使教學內容得到更多的補充,同時還可培養一些地方發展的特殊人才來為當地的文化資源開發服務。
(三)有利于大學生通過瑤族長鼓舞藝術形式了解瑤族文化,增進民族感情
在少數民族分布地區的高校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自我欣賞意識,讓其他少數民族同學有機會來了解別的少數民族的舞蹈,理解多元文化,進而有助于在普通高校創造民族平等和和睦共處的民主氛圍,實現民族團結和民族和諧。瑤族這種文化藝術形式的豐富多彩使與瑤族居住區域相鄰的高校許多非瑤族的學生在獲得瑤族長鼓舞藝術審美的同時,也了解了瑤族民族的歷史、文化,這有利于增進民族的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瑤族長鼓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同志曾經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傳統和巨大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偉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從自己的人民需要出發,堅持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民族藝術,在文化藝術領域里喪失獨立性,最終就會成為外國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這是非常危險的。”②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應該一方面要順應時展潮流,正視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代化、商品化的事實,另一方面又要保護我們的民族藝術文化,以實際行動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但是,我國對民族藝術文化的保護卻不十分理想。
另外,為傳承文化的高等院校,如永州湖南科技學院,面對“瑤族舞蹈”這一珍貴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確關注不夠,關于它的課程建構甚至被忽視和冷落。迄今為止,還沒有將“瑤族舞蹈”納入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充其量也是在講解其它相關內容時插入一點作為點綴,其地位是很邊緣化的。可見“瑤族舞蹈”在瑤族分布地區的高校是處于一種未開發的且十分薄弱的境地。它既沒有建立具有獨立學科特色的、相對成熟和科學的基本理論體系,也沒有建立系統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學體系和管理評價體系。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有許多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在受到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一些傳統文化在逐漸喪失。筆者在瑤族地區考察時看到,很多年輕人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有的不再滿足于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有的甚至放棄和遠離了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現象在散居的瑤族同胞和40歲以下年齡的瑤族人民當中就表現尤為突出和相當普遍。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除了社會轉型、改革開放給瑤族人民的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使瑤族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生活方式被改變以外,還與瑤族分布地區高校的舞蹈教育是否關注和重視本土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和教育有關。另外,筆者又在自己所在的單位湖南科技學院了解到,有的瑤族藉學生在平時不愿意別的同學知道自己是一個少數民族學生,似乎“少數民族”就意味著“貧窮落后”,這種尷尬的局面出現,使人們不得不有理由質疑高校教育在傳承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質方面的作用了,面對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改革多樣化的浪潮,出現這種窘境,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的問題。
三、地方高校要有效開發利用瑤族長鼓舞舞蹈文化,深化舞蹈教學改革
(一)實施瑤族長鼓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瑤族文化氛圍
首先,創設瑤族舞蹈文化的典型心態和樣式情境。各個民族和各種不同的風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語匯系統。因此教師應有意識的根據所教內容,創設既不脫離現實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瑤族舞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不是局限在單一的空洞的肢體模仿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的風格,跟著老師的示范動作和語言提示,進入到瑤族長鼓舞課堂特有的情境之中。
其次,創設瑤族長鼓舞風土人情及其發展歷程的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地豐富學生對瑤族長鼓舞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華。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能夠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學習有限的動作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民間舞蹈教學不但是一種形體動態的傳授過程,更是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授過程。我們在教授瑤族長鼓舞的過程中首先要講述瑤族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來,講述民間的風土人情及民族心態,讓學生了解該民族的文化,更好地用身體語言去表現它們。
第三、創設瑤族文化服飾情境。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的服飾反映了中國地域文化的特色,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尚習俗和節令性風俗,在漫長歲月的沿襲中形成與地域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品位。我們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瑤族長鼓舞的韻律、美感,感受瑤族舞蹈豐厚的文化,可以讓學生穿上極具特色的瑤族服裝,加深幫助他們對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開展瑤族舞蹈采風,結合原生環境
要想真正上好瑤族長鼓舞課,一定要開展舞蹈采風活動,結合原生的舞蹈環境來體驗瑤族舞蹈文化。有些教師編排的民族民間舞蹈走進該地區之后,發現人們根本不對其認可,有些甚至背離了民族文化。因此,進行舞蹈采風,實地考察民風民情,是提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要實施生活體現法。在教授瑤族長鼓舞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帶著學生深入到瑤族去觀察了解瑤族長鼓舞的歷史,體驗當地的民族生活,使學生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加強瑤族長鼓舞的教材建設,研究和傳承瑤族舞蹈文化
瑤族長鼓舞在長期的創造、傳承和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族群的、審美情趣,包括道德、倫理、價值觀、生死觀等深層的民族心理,都會通過其舞蹈中的姿態、動律特點、風格特征等得以體現,甚至延伸到音樂調式結構、服飾制作及器樂的使用中。要加強瑤族長鼓舞的教材建設,使教材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我們必須透過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視角,在研究瑤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基礎上來剖析舞蹈動作,在把握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本體根源的前提下加以提煉。那些能夠反映該民族典型心態和樣式的動態語匯,以便使我們更為準確地感受該族群特有的風格韻律,從而達到在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傳承文化的目的。③
本論文是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南方瑤族長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C0593
注釋:
①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347一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