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基礎辯證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辨證;證候;癥狀;證素;規范化;診斷
中圖分類號:R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9-1813-02
“辨證”是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癥狀等病理信息進行分析,認識其病位、病性等本質,并作出證名診斷的思維認識過程。
辨證準確與否,是臨床療效的關鍵。現在臨床上不辨證、不會辨證、辨證不準、辨證結論不統一等情況嚴重存在。臨床辨證必須熟悉中醫學理論知識,不斷積累經驗,而癥狀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實、客觀,是準確辨證的基礎。
1 癥狀證候證素辨證等概念
現在所說的證、癥、癥狀等都是由古代的“”字演變而來,“越”字的本義為證據、證驗,主要指病變的現象,也指病變的本質。現在約定:中醫學所說的“證”,是對疾病現階段機體整體反應狀態的病理本質所作的概括。“證”實際上包括“證候”、“證素”和“證名”。“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癥狀、體征及有關病理信息的總和。“癥狀”,是指病人主觀感到的痛苦或不適,如頭痛、耳嗚、胸悶、腹脹等。“體征”是指客觀能觀測出來的異象,如面色白、喉中哮嗚、大便腥臭、舌絳、苔黃、脈浮數等。癥狀和體征也可合稱為“癥”,都屬于證候,即證候為證的外候,如里實熱證的證候有發熱、汗出、口渴、小便短黃、面赤、舌紅、苔黃、脈洪數等。
通過對證候的分析辨別,而確定的病理本質,如表、心、肝等病位,痰、氣滯、寒等病性,稱為“證素”。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質而歸納成的完整診斷,應稱為“證名”,如肝膽濕熱證、脾腎陽虛證等。
2 中醫獲取病理信息的特色
辨證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診斷思維方法,中醫診法建立了從癥、神、色、形、態、聲、脈、舌等多個維度的“象”,來獲取內臟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四診方法,以求達到對機體的全面系統觀察。西醫診病強調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變,依靠有特異性的精確資料作為判斷的根據,而對反映機體整體狀況的主觀感覺、一般病情資料重視不夠,不注重綜合分析。比如時令節氣,氣候環境,情志狀態,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失眠眩暈,胸悶腹脹,飲食,口味,食欲,大便的干稀秘瀉,小便的清黃長短,面色的紅白紫暗,舌苔的潤燥厚薄,脈象的浮沉滑澀等,這些都不是精確指標,西醫認為對診病診斷無特殊價值,因而一般未將其作為病情資料,更不會對惡寒的新久、輕重,是四肢涼或是全身冷,惡寒與發熱的輕重及關系等進行研究。而中醫則認為這些都可能是辨別寒熱虛實、痰濕瘀滯等的依據,如氣候干燥多導致外燥,環境潮濕容易產生濕邪,惡寒重發熱輕為表寒證,發熱重惡寒輕屬表熱證。
辨證是“以癥為據”。為了尋找、掌握辨證診斷的依據,中醫學特別注意自覺癥狀的發現與辨別,如仔細區分疼痛的性質,有脹痛、刺痛、悶痛、隱痛、空痛、酸痛、灼痛、冷痛、喜按、拒按等,這些對辨別病情的寒、熱、虛、實、氣滯、血瘀等,具有重要意義。自覺手足心發熱提示陰虛內熱;氣下墜感、時常呵欠,是氣虛清陽不升的指征;外感新病的有汗或無汗是辨別表疏與表實的關鍵;耳暴嗚按之尤甚者屬實,經常耳鳴按之減輕者屬虛;痰色的白、黃、綠等,對于辨別病性的寒熱有一定的意義。這些往往是西醫診斷所忽略,卻是中醫辨證的重要資料。
3 正確認識和理解癥狀特征
“辨證”首先是要“識癥”,即醫生首先必須對每個癥狀的概念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癥狀的確認本身就是一種辨證。如能確定該病情表現屬于壯熱、五心煩熱,或者是盜汗、自汗,或為消谷善饑,大便溏結不調,五更泄,循衣摸床,苔黃膩,脈澀等,則其辨證可以分別提示有屬于陽明經證(氣分證)、陰虛內熱、陽氣虛、胃火、肝郁脾虛、脾腎陽虛、邪人心包、濕熱、血瘀等的可能。
教材等書本中對每個癥狀的含義和臨床意義,一般都有論述,如約定不欲食,又稱食欲不振、納谷不香,是指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量減少的表現,常提示脾胃氣虛;納呆惡食是指無饑餓、無要求進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至厭惡進食,多見于食滯胃腸的患者。若將新患病而進食減少,理解為食欲不振;而將久不欲食、進食量少,稱為納呆惡食;面色的淡白、自光白、蒼白不辨,隨意亂用;本來是淡紅舌、薄白苔,而隨便寫上舌紅、苔白;甚至有將暖氣(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一種長而緩的聲音)稱為呃逆者。這些都是癥狀辨識的錯誤,勢必影響辨證的準確性。
通過辨識癥狀,可以達到“審癥求因”的目的。每個癥狀的辨證意義,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在中醫著作中已經明確。若醫生對癥狀都不能正確認識,便談不上辨證。如有人說“往來寒熱”一癥從未見到過,那就說明他從未診治過少陽病證、從未用過小柴胡湯,即使用過也不是據辨證而論治。若對頭項強痛、里急后重、胃脘嘈雜、夜熱早涼、汗出不徹、怔忡、氣短、渴不欲飲、筋惕肉、面色黧黑等癥,不知其所云為何,甚至連自汗、譫語、疼痛拒按等癥都不能理解,那怎么能夠進行辨證!對癥狀的表現理解模糊,表述不準,概念混淆,必然難以正確診斷。
4 完整全面的獲取癥狀
中醫辨證強調對病情資料的全面收集,從各個方面體現機體的整體反應狀態,用多個不夠精細的模糊信息整合成總的病理狀況,并作出綜合判斷。只有對癥狀等病理信息的全面收集,才能體現出“證”是疾病中機體的整體動態反應狀況。
中醫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夠精確,大都是病人的主觀感覺和醫生直觀發現的體征,不是依靠個別精確資料作為判斷的根據,更沒有什么“金指標”,而是強調病情資料的完整性,就是在收集臨床資料時,要從整體審查、四診合參的原則出發,不能只憑一個癥狀或體征便倉促作出診斷。所謂“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唯獨只《傷寒論》中有此一說,它只不過是突出“往來寒熱”是辨別少陽半表半里證的特征性表現,并不是說其他病情資料對辨證沒有意義而可以舍棄,并不是否定全面、綜合的思維特點而尋求“但見一癥”的金指標。
中醫診斷的原理是“司外揣內”,病人表現出來的痛苦不適、神色形態、舌脈變化等,就是認識、揣測內在病理變化的依據。現在經常有人說“無癥可辨”,其實是對中醫辨證所需的臨床資料沒有認真診察收集,脈之弦、緊、滑、澀不辨,苔之黃、白、潤、燥不辨,睡眠、飲食、二便等不問,辨證的依據必然不充分,自然就由“無癥”而變成了“無證”。有的只知用手表數脈搏的快慢,脈之浮沉、虛實、洪細、弦緩等全然不辨,有的病歷上化驗指標列了一大串,而中醫辨證的癥狀、舌脈則一帶而過,這怎么能辨證呢?難怪張仲景批評說:“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5 癥狀必須真實準確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因貧血、發熱或皮膚黏膜出血等癥狀就診,其中半數以上以發熱為首發癥狀,發生率較高。化療是治療白血病的首選方法,但因化療導致骨髓抑制、粒細胞減少,極易發生感染而發熱。所以及時、正確地控制發熱,對于急性白血病治療的能否順利進行、療效的高低及患者的生存質量,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發熱的病因多樣,這在急性白血病發熱中得到突出的驗證,就其發熱的病機探討、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及調護、預防,日益受到中醫界血液病學者的關注。根據筆者的臨床體會,作一探討。
1 辨證
急性白血病的發生有內外之分,究其病因,“正氣虧虛”為其內因,“邪毒內蘊”為其外因,即致病因素。急性白血病發熱與此內外二因有著密切關系,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內傷發熱;②癌瘤發熱;③感邪發熱。內傷發熱與癌瘤發熱均屬非感染性發熱范疇,感邪發熱為感染性發熱。三者均以正氣虧虛、邪毒內蘊為基礎。其病因病機探討如下。
1.1 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主因白血病患者素有正氣不足,邪毒內蘊,傷營血,損骨髓,骨髓瘀滯,新血難生,日久即氣血漸虧,氣陰兩虛。氣虛,陰火內生,為氣虛發熱,表現為發熱、頭暈乏力、氣短懶言、易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血本屬陰,陰血不足,無以斂陽,為血虛發熱,表現為低熱、倦怠乏力、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唇甲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陰虛則陽盛,水不制火,陽熱亢盛,為陰虛發熱,表現為午后或夜間發熱、五心煩熱、失眠多夢、顴紅、盜汗、口干、便結、尿黃而少、舌質干紅、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數。
發病過程中血虛與陰虛常常同時并見,為陰血不足,表現為陰虛、血虛癥狀同時出現;氣虛與陰虛并見,為氣陰兩虛,表現為氣虛、陰虛癥狀同時出現。
1.2 癌瘤發熱
主因邪毒瘀滯,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壅遏不通,郁而化熱;或因邪毒侵襲機體,正邪抗爭而發熱。二者日久必傷正氣,正氣虛弱,邪毒又可乘虛而入,形成惡性循環。或低熱或高熱,以低熱多見,午后或夜間發熱,可同時伴有周身疼痛,瘀點、瘀斑,面黯,舌紫黯,有瘀點,脈澀。
1.3 感邪發熱
感邪發熱亦基于“虛”字,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白血病患者體內邪毒瘀滯,氣血漸弱,正氣更虛。緩解后患者因定期化療,化療藥亦屬火熱之品,傷耗氣陰,正氣亦虛。正氣不足,必有衛表不固,熱毒乘虛而入,首當其沖,侵襲衛表,衛表失和,則出現表證,或表熱或表寒,出現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周身酸楚不適。表熱則伴汗出、咽干、乳蛾紅腫、口渴、舌質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表寒則伴無汗、不渴、舌淡紅、苔白、脈浮緊。若未及時治療,或邪毒迅猛,熱毒深入,由表及里,犯肺則熱毒內蒸,熱傷肺氣,肺失清肅,進而熱壅血瘀,發為肺癰,出現發熱、咳嗽、胸痛、咯吐膿痰、膿血、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等;如夾濕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則發淋證,出現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疼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侵犯腸胃,傳化失常,或胃氣上逆,出現發熱、惡心、嘔吐,或發泄瀉,出現發熱、腹瀉、腹痛等;若熱毒化火,侵及營血,為重癥危候,持續高熱不退,此時既耗傷真陰而耗血,出現貧血加重,又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動血,出現皮膚黏膜出血,亦能動風而抽搐、驚厥。
2 治療原則
白血病之發熱,與虛、邪、毒、熱、瘀、濕密切相關,常常相互影響,共同為病。治療上,因其發熱病機不同,治法亦有不同。但總的治則離不開驅邪、扶正,攻補兼施,虛則補之、熱者清之、瘀則通之、濕則化之,使邪祛不傷正,扶正不留邪,各據其輕重而變通主次。因“邪毒”為白血病的基本致病因素,邪毒不除,正氣難復,故在治療發熱同時,應酌情兼顧驅除邪毒,邪毒漸清,正氣自復,在治療發熱中,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反之,若至白血病晚期,邪毒肆虐,正氣虛極,此時熱毒深入營血而發熱,則病情難以控制而危重。
轉貼于
2.1 驅除邪毒、扶助正氣
內傷發熱、癌瘤發熱與感邪發熱,因其發病機理不同,治法亦有不同。內傷發熱為邪毒內蘊,正氣不足,氣、血、陰虛所致,其治療基于驅除邪毒、扶助正氣。氣虛發熱應以益氣為主,如補中益氣湯;血虛發熱則以滋養陰血為主,如歸脾湯、四物湯等;陰虛發熱宜滋陰清熱,如清骨散、青蒿鱉甲湯等;若氣陰兩虛,則需益氣養陰清熱。
2.2 驅除邪毒、活血化瘀
癌瘤為邪毒瘀滯而致,癌瘤發熱則以驅除邪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法,邪毒祛除,發熱自消。可予活血逐瘀湯等加減。
2.3 清熱解毒、顧護正氣
感邪發熱為正氣不足、熱毒熾盛所致,故在顧護正氣基礎上,據熱毒輕、重、深、淺遣方用藥。如表證發熱,病情尚屬輕微,宜解表達邪,及時控制病情發展,表熱證需辛涼解表,予銀翹散之類;表寒證需辛溫解表,予荊防敗毒散之類。若直入氣分,或由表入里,熱毒犯肺,則兼清肅肺氣、化瘀排膿,如白虎湯、清肺湯、加味桔梗湯等;侵及下焦,應兼清利濕熱,如八正散等;入腸胃者,則在顧護腸胃同時,屬寒者可予藿香正氣散,屬濕熱者可予葛根芩連湯等。
【關鍵詞】CBST;APLD;LDH;療效
【中圖分類號】R4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36-01
為了實際觀察我院行中藥服用結合中醫骨傷手法治療LDH效果,探討其機制和優勢,進行了下文的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間我科用CBST結合APLD治療的共37名LDH患者治療和一般情況為研究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其中37名LDH患者符合文中納入要求,其中男女LDH患者分別23人和14人,年齡方面在29~64歲的范圍,平均為(45.3±11.1)歲,病程2月~3年不等。納入要求 ①患者的癥狀、檢查結果通過診斷確診為LHD患者;②骨質疏松、中央凸出、間盤已經脫出、馬尾神經壓迫、狹窄椎管患者都予以排除。
1.2 方法
1.2.1 LHD診斷 若受檢者出現腰部劇烈痛感和下肢呈放射性的疼痛的,通過X線、CT和MRI影像顯示,結合我國LHD診斷標準[1],可判斷受檢者是否患有LHD。
1.2.2治療方法 CBST法:①疊掌按摩:俯臥患者,涂抹麻油于腰間,按摩患處,促進血液流動循環,自上而下疊掌按摩患者腰背和臀部,力度從輕到重,如是按壓7~8次;②復位按摩:使俯臥的患者腰部患處完全顯露,沿脊椎中線從上及下雙拇指推動按摩兩側,按7~8次,在助手輔助下,持續1分肘壓椎突出部位側旁部完成復位按壓;③穴位按摩:對腎盂穴、承扶穴和阿是穴行按壓;④關節按壓:仰臥患者,行抬高直腿和下肢牽引關節促進其運動,30min/次,1次/d。APLD加減療法:藥方基本構成為獨活、杜仲、川芎和牛膝各15g以及桂心、防風、白芍、當歸、黨參和茯苓各10g。在此基礎之上,血淤者加桃仁和紅花各10g、
、氣虛者加黃30g芪、陽虛者加用鎖陽10g、便秘者加用大黃10g、濕寒者加附子和防己各10g,將各味中藥水煎,早晚兩次/d,7d/療程,持續服2~4療程。
1.3 效果評價:以TRR和CR為評價指標,療效可分為痊愈(LDH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工作不受影響)、顯效(癥狀好轉較為明顯,患處無明顯壓迫感)、有效(輕度腰痛,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響)和無效(病情無改善)四種。TRR=(有效數+顯效數+有效數)/37×100%。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χ2檢驗,SPSS13.0處理。
2 結果
37名患者中通過此法治療后有10名治愈、15名顯效、5名有效和7名無效,CR為27.0%, TRR為81.1%,與等人對30名患者施用CBST結合APLD的結果(CR為26.7%、TRR為80.0%)相比,無大差別(P>0.05),療效良好。
3 討論
LDH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由于髓核及腰椎間盤的相關部位發生退行性的變化,通過外力使纖維環結構發生斷裂,進而導致髓核凸出,壓迫脊椎神經根產生腰部劇烈痛感,并能產生下肢呈放射性的疼痛、馬尾部位神經等不同程度的病理癥狀,給生活帶來不便,嚴重者甚至發生癱瘓失去自理能力。
文中采用CBST結合APLD治療37位LDH患者,結果為10名治愈、15名顯效、5名有效和7名無效,CR為27.0%, TRR為81.1%,療效令人滿意。分析原因,CBST法具有降低患處內壓力和神經壓迫、使神經管的容積改變而松動突出之關節以及暢通循環,提升血流速度等作用,而CBST的穴位按摩中,按摩腎盂穴可緩解腰痛癥狀,承扶穴則可行氣燥濕,阿是穴則可用來判斷推拿按摩療效,中醫認為人體中的不同穴位與各個臟器和神經傳遞通路緊密聯系,可由點及面,通過針對性地按摩針灸等法刺激穴位達到行氣活血和治療、診斷和護理腰椎間盤凸出等多重作用。而還需注意的是在行CBST過程中切忌自行強制地將凸出位矯正和直接的復位,這樣往往使病情更加嚴重;而在用藥方面,中醫APLD加減治療通過將LDH歸結為氣虛血虛、濕寒阻絡所致痹病,對癥采用了當歸、茯苓等一系列補血養氣、活血通絡、祛寒祛濕的中藥組分,并根據診斷情況行加減治療,與皮質激素等西藥比,APLD更加溫和,且作用范圍更廣,安全性更好,更具有針對性,能有效調節患者狀況,通過APLD結合CBST,能在活血化瘀、暢通氣脈的前提下增強物理療法對于LDH的功效,在專業醫師的護理下使其牽引、復位變得更加安全、科學和可靠,效果也更好,且兩者相輔相成,不會互相影響,并內外同時協調作用于患處。而無論是中醫的穴位按摩還是中醫處方中組方的作用機制,都具有極強研究和應用價值 [2]。
綜上,采用CBST結合APLD的方法,通過中醫物理療法結合辯證中醫處方,外部內部共同作用,能使LDH患者的腰椎癥狀改善較為明顯,達到不錯的臨床療效,此法值得在LDH治療中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