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網絡語言文化探索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無線網絡五維規劃分析與研究
為有效解決網絡規模快速增長下的投資準確性問題,推動移動網發展模式由數量規劃模型向效益規劃模型轉變,提出了五維優選方案。數量規劃模型是以規劃網絡的覆蓋為基礎,對存在弱區進行總體分析,對整網進行全面的規劃,提出弱區補盲方案;以工期建設為依據,進行全網站點建設,拉動整體逐步提升。從形象上講類似于漫山的植樹造林,此方式適合在網絡建設的初期,網絡覆蓋整體薄弱的階段。效益規劃模型是以多網摸查為基礎,對網絡競爭力、市場潛力等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網絡提升方案。
其特點是以項目制推進的方式,集中資源,打造局部趕超競爭對手區域,提高區域市場競爭力。類似于在一片區域精心打造一個小花園,此方式適合在網絡已實現基本覆蓋,投資效益高原法則逐步顯現的中期階段。
數量與效益規劃模型對比如表1所示實施流程:步驟一:在投資方向優選之前,必須先將整體規劃區域分解若干微網格,并建立投資備選數據庫,稱之為“規劃池”;步驟二:采用加權算法,得到每個微網格的投資優先值;投資優先值=∑(Ki×Ci)C為各維度統計值,K為各維度權值,i=1,2,3……步驟三:根據每個網格的五維分析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步驟四:針對微網格投資優先值較高的網絡,從“規劃池”內撈取此網格內的規劃站點優先考慮,形成本期投資計劃;步驟五:根據實施后的效果觀察,對各加權系數進行本地化修正,實現分析方法的校正完善。
規劃池的建立
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將整體規劃區域分解若干微網格,對每個微網格進行多網摸查,并統計分析其內部的人口數量、話務量等信息。對網絡競爭力不足的區域進行新站規劃查勘,并將以上信息匯總成表,形成規劃庫。微網格的劃分不宜過大,一般以10個站點左右為宜,尤其要注意環境的獨立性,應以完整的一個(或者幾個相關)住宅區、城中村、工業區等定義為一個微網格。規劃池建立流程如圖2所示。
五維規劃分析與研究
(1)維度一:前期投資效益比
前期投資效益比是指上一期工程后,各微網格新增效益與成本的比值,從歷史數據角度評估投資效益的有效性。微網格該項指標越高越需優先投資,如業務下滑,該指標可能出現負值。其中,新增效益值為微網格整體語音、數據等業務提升產生的收入增量;新增成本為建設成本、物業租賃、運維等成本的總和。前期投資效益比數據采集于網建、運維以及市場部門。
(2)維度二:區分單站經營任務比
區分單站經營任務比是指當年各區分的經營任務和現網物理站點數量的比值,對經營任務重點區域優先資源保障。微網格該項指標越高越需優先投資。區分單站經營任務比數據采集于市場、銷售以及運維部門。
(3)維度三:網絡競爭力情況
網絡競爭力情況是指規劃網絡和其他運營商網絡覆蓋、質量的差異,通過新增投資彌補網絡差距或者拉大網絡優勢,保有存量用戶,發展增量用戶。微網格該項指標越低越需優先投資。網絡競爭力情況數據采集于網優部門。評估網絡之間的差異有多種方法,比較簡便可行的是測試做差法,如圖3所示。
(4)維度四:微網格業務拓展計劃
微網格業務拓展計劃是指各區分對所轄區域內,微網格業務增長比例的預估計劃,對區分重點發展區域優先資源保障。微網格該項指標越高越需優先投資。微網格業務拓展計劃數據采集于市場、銷售、區分公司等業務部門。
(5)維度五:市場潛力分析
市場潛力分析是指各微網格內業務發展潛力與現網業務量的比例,對具有潛力的區域優先資源保障,爭奪其他運營商存量用戶。微網格該項指標越高越需優先投資。業務發展潛力評估可以采用區域內人口數量或者其他運營商業務量來模擬,數據采集于市場或網優規劃部門。
投資經營策略細分
網格規劃首要解決問題便是提升資源有效投放,將功能型網絡轉變為效益網絡。網格式規劃的核心思路為:以市場潛力與網絡競爭力兩個緯度,將網格分為四個象限,如圖4所示。然后針對這四個象限屬性,對每一類網格分別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劃方案。五維法中“前期投資效益比”、“區分單站經營任務比”為統計維度,“網絡競爭力情況”、“微網格業務拓展計劃”、“市場潛力分析”為特征維度,依據特征維度的不同情況,對于不同微網格應采取不同的網絡提升或者市場拓展策略,以保證效益效率最佳化。典型微網格處理策略如表2所示:
形成投資優選計劃表
以五維分析結果為基礎,確定網絡優先提升的微網格后,從“規劃池”中篩選相關站點,形成投資計劃表并加以建設實施。以此循環,網絡部門不斷向業務部門輸出優質網格,反哺市場,拉動業務發展。
后評估和加權校正
工程完成后,在經過3~6個月的市場培養期之后,對優化微網格的整體業務變化情況進行后評估,計算當期投資效益比,作為下期工程重要的考量維度之一。同時,結合業務發展目標的達成情況,對各維度的權值進行修正完成,使得在下期投資中,目標達成情況好、業務發展迅速的區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側重。
關鍵詞:網絡語言 社會語言學 語言社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60-01
隨著全球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網絡來進行交際和娛樂。網絡技術在掀起了一場信息革命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并且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語言與社會的這種關系被語言學家稱為“共變”。而網絡的使用者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新的語言社區,因此,就出現了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它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及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對網絡語言進行記錄、加以了解和研究。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網絡語言的性質及其特點進行探討。
1 網絡語言的性質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生的語言現象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目前語言學家對網絡詞語的研究尚在探索中,對網絡詞語的性質的看法也各有千秋。于根元認為:“網絡詞語是新詞新語的組成部分或延仲,是新詞新語研究的重要研究對象。”他還認為“網絡里的一些詞語屬于社會方言,其中有一些或許又是一種社區詞語”。鄭遠漢則認為網絡語言不是語言的社會變體,不是一種社會方言。網絡語言主要是網友們上網聊天時創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號或特別用法。分別地看,其中有些可視為網民這個社會集團的“習慣語”。劉海燕在《網絡語言》中指出“網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是一種虛擬空間的社會方言”。她認為:“網絡語言的特異之處主要體現在詞匯方面。網絡詞語涉及網絡技術、網絡經濟文化和網絡交際等諸多方面,因此,對于網絡詞語的性質不能采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加以概括,而應對網絡詞語中的不同類型作具體分析”。
2 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把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方式―― 口語和書面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網絡語言獨特的話語方式。其特點如下所述。
2.1 隨意性和創新性
與傳統語言變異背道而馳,網絡流行語的詞匯構成具有隨意性和創新性如諧音類詞語變異,漢字諧音:油墨―― 幽默,大蝦―― 大俠,英譯詞email―― 伊妹兒等。縮寫諧音:表―― 不要,醬紫―― 這樣子等。以功能分類分,有稱呼類語言變異,如:美眉――美女,菜鳥―― 新手。動作類變異,如:切――口氣詞表不服氣,雷―― 表出乎意料。別稱類變異,如:網絡暴民―― 網絡文盲等。此外還有時效類,也就是所謂的年度流行語,如2012年網絡流行語:給力,傷不起等。
2.2 展現方式和特色
網絡流行語詞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而且很難聯想到它想要表達的意思,它的產生以強大的網絡文化做后盾,在理解它的同時要考慮它特殊的使用環境,即語境的因素,才能認識到它獨特的社會功能。與傳統語言相比,它具備自己特有的展現方式和特色。
第一,網絡流行語具備新異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的變異兩方面,對傳統詞匯進行新意改造,有時極盡扭曲;對新詞的豐富探索,善于采用夸張手法。
第二,網絡流行語體現時代性。大部分流行語緊貼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應大眾心理,使人們可以婉轉的表達內心看法。
第三,網絡流行語具有即興和不斷更新的特征。它是人們在網絡空間抒發對社會認知時即興創造的,具有不斷更新的特點。
3 網絡語言產生及發展原因
一方面是社會原因。當今社會現實情況,從多元文化視角看,各種文化現象百家爭鳴,給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創造了寬松的氛圍;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飛躍,網絡文化的影響等因素都給人們創造網絡流行語這種新穎的語言變體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人們崇尚創新,追求個性的心理趨向使他們敢于挑戰傳統文化語言。網絡流行語也是文字,只是人們通過一種新的媒介實現了它的存在,不再借用于紙和筆的記錄。人們生活在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網絡時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時人們在網上為了更快的傳達某種信息,簡單地按幾個字母鍵,大概的意思就能表達出來,方便快捷,因此而受到大家的青睞,慢慢流傳開來。
4 網絡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
網絡語言極大地方便了網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并對整個社會語言的使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已逐漸成為網民們在網絡上交流時的信息載體。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網絡語言自身還是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網民們在網上交流時受到時間的限制,為了提高速度而出現錯別字,并存在著濫用諧音、數字符號,歪用詞義的現象,同時受外語影響,或為了求快任意縮略詞語,或為了追求表達效果而有意無意地違背了語法規則。
網絡語言存在的這些問題,沖擊和顛覆著現有的語言規范,在應用于現實社會和日常生活后,難免會造成語言混亂。網絡語言對現實社會中語言的使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極大。另外,網絡語言已經侵入報紙、書籍等媒體,甚至已經出現在一些教科書和中小學生的日記和作業中了。因此,我們應了解網絡語言所存在的問題,并且清醒地認識到網絡語言對全社會的語言生活的深刻影響。
5 結語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上網并使用網絡語言,更多的新詞和新的語言現象及特點還會不斷出現。語言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發生變異的,它不是靜止的。對于網絡語言的使用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應一概接受或者一概否定。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語言對語言整體和社會文化必然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對于這種新興的語言現象,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 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關鍵詞 模因理論 網絡語言 特征 規范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互聯網被稱為是二十世紀信息技術革命的偉大成果,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網絡的普及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由于網絡普及而應運而生的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語言載體,直接沖擊著我們的傳統語言表達。因為網絡語言能敏感地反映出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體現出語言的最新發展趨勢,所以其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理論背景
1.1模因理論概述
模因理論最早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年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何自然,2005)。這一理論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以及文化中出現的諸多一脈相承的相似現象進行分析和詮釋,研究模因現象的形成機制。道金斯認為:“meme是一種新的復制因子,一個能夠表達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撾壞母拍睢…其繁衍的方式是經由廣義的模仿過程而發生的,它將自己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Dawkins Richard,2006)從模因概念的核心來看,語言也是一種模因。模因理論為解釋語言、文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具有強大的分析闡釋能力。
2網絡語言及其特點
我國學者于根元認為,“除了電腦和描述網絡組成的專業術語之外,還有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網上廣告、網絡教育等有關的專業術語。網上的帖子、聊天等還有其他許多用語……還有一套表示感情的符號。還有語體、修辭方面的特點。這些,形成了網絡語言。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為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于根元,200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包括網絡傳播環境中人們進行交際所使用的自然語言和網絡科技專業術語的總和。而狹義的網絡語言則專指人們在網絡交際時所使用的自然語言,本文所分析主要是狹義層面的網絡語言。
與傳統形式的語言相比,網絡語言因其表達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而與生活中其他形式的語言區別開來 。總體上網絡語言有以下特點:(1)形式上簡潔多樣。由于交流環境和時效上的限制,網絡語言多傾向于采用一些簡略化的語言,這有利于提高網絡交流的效率,但是也導致了網絡語言符號錯字多、多義性強等不規范現象;(2)語言詼諧幽默,便于記憶。為了提高網絡交流的娛樂性,網民們充分發揮創造力構思出了許多生動而有活力的網絡語言,以營造出一種讓人覺得輕松幽默的語言環境。但是這也可能導致不規范乃至粗俗、不文明現象日益向現實生活和傳統語言滲透,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同時,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網民們張揚的個性和標新立異的追求,導致隨意創新導致網語中英漢雜糅、文符拼盤、別字別詞、文辭不通等失范現象比比皆是。這些都是我們在發展網絡語言時需要注意和防范的問題。
3網絡語言失范問題及對策
網絡語言的失范和監管的不到位造成了對標準語言的污染和語言道德失范、語文教育受到沖擊等負面影響。所以應當采取恰當措施,來解決網絡語言失范問題。主要的對策如下:(1)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和方法。英、美、德等國規范網語的政策不是用法律封殺,而是采取一種引導和監督的態度,這種做法不但未使其語言文化出現混亂,反而使其蓬勃發展。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用引導的方式,促進網絡語言的發展。(2)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和細化規則。可以通過建立網絡語言和詞匯語料庫,促進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同時組織編撰網絡語言辭典,收錄規范的網絡語言,促進網絡語言的規范化。(3)管理和研究相結合,既要加大對網絡文化的監管力度,也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只有研究出網絡語言的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才有利于對網絡語言的科學管理。
4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語言已成現代漢語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語言的規范性,以及它對當下人們的語言的影響是人們必須關注的問題。要規范網絡語言,必須管理和引導相結合,只有加強對網絡語言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規范網絡語言。
基金項目:本文為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網絡文化失范問題及其規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黎昌友.網絡語言的消極影響及其規范[J].廣西社會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