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全麻手術后護理要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院收治的15例成人腺樣體肥大患者腺樣體切除術后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15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齡20~57歲,平均(39.82±18.59)歲,病程6個月~7年。首發癥狀:耳悶聽力下降鼓室積液就診者5例(33.33%)、涕血3例(20%)、鼻塞流涕3例(20%)、頭痛3例(20%)和打鼾1例(6.66%)。鼻內鏡檢查:根據李學佩等 [1] 成人腺樣體肥大的分度,本文15例中Ⅱ度肥大者7例(46.66%);Ⅲ度肥大者8例(53.33%)。鼻咽CT檢查與鼻咽部腫物活檢,排除鼻咽癌,最后病理確診為腺樣體肥大。
1.2治療方法 15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采用鼻內鏡下經口電動吸切術切除腺樣體。術畢雙鼻腔各填入10cm長膨脹海綿一條,直達鼻咽部手術創面壓迫止血。術后用預防性抗生素和止血藥3d,術后24h抽除膨脹海綿。
1.3護理方法術前患者進行身心評估,腺樣體肥大相關的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的健康教育,以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的教育,解除其思想顧慮;完善各種術前準備。術后護理重點在于生命體征的觀察,加強對創口滲血的觀察與護理,確保呼吸道通暢,注意飲食指導,加強營養支持。
2結果
術后24h抽除膨脹海綿,8例鼻咽部滲血,或涕中帶血持續72h。經局部和全身治療后鼻咽部滲血,或涕中帶血好轉,未出現重大并發癥。7例術后恢復良好,無任何護理并發癥。
3護理體會
腺樣體又稱咽扁桃體、增殖體,位于鼻咽頂后壁,是咽淋巴環的一部分。一般認為腺樣體肥大多見 于兒童,成人少見,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臨床上成人腺樣體肥大日益多見。成人腺樣體肥大臨床表現復雜,難與鼻咽部惡性腫瘤鑒別,鼻咽活檢是確診的唯一的手段。
本文15例患者均行全麻下鼻內鏡下經口電動吸切術,雖然鼻內鏡下手術視野清晰,腺樣體切除比較徹底,但是成人腺樣體基底創面大,術后鼻咽滲血常見,本文的發生率為53.33%(8/15),故術后護理有其特點。
3.1一般護理全麻患者未清醒前平臥,頭側向一邊,氧氣吸入,應用多功能監護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清醒后協助其取半臥位,以減輕術區充血水腫,遵醫囑使用抗感染及止血藥物,密切觀察用藥反應。
成人患者手術后應盡可能減少來訪者,既可以減輕空氣污染,避免不必要的繼發感染,又可以讓患者安靜休息。任何引起患者情緒激動、興奮的因素都可以導致手術創面出血。
3.2局部護理
3.2.1局部止血術后回病區要注意觀察,同時告知患者勿劇烈咳嗽和打噴嚏,保持安靜,以免壓力驟增引起術區血管破裂出血,教會其控制咳嗽和打噴嚏的方法。如患者短時間內持續吐出血性液體大于500ml或有頻繁吞咽動作,揭示術區有活動性出血可能,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檢查和止血處理 [2] 。抽除膨脹海綿后就可以給1%麻黃素滴鼻液,囑患者仰臥,頭掛出床沿,鼻孔朝上,每側鼻孔滴2~3滴1%麻黃素滴鼻液,維持5min后,再起床。起到收縮手術創面的小血管,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3.2.2 局部清洗 以外用0.9%氯化納注射液清洗雙側鼻腔,囑患者取坐位低頭,0.9%氯化納注射液瓶掛1.8m左右高度,輸液管一端接0.9%氯化鈉注射液,另一端置前鼻孔,讓鼻咽部血凝塊自口腔或前鼻孔沖出。
3.3飲食指導
3.3.1飲食以軟食為主,建議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順暢。便秘者可給予開塞露等,避免大便用力引起手術創面出血。
3.3.2建議患者慎用保健品,尤其是含有人參,高麗參、黃芪、黨參等中藥材的保健品,有補氣活血的作用。手術后早期,創面沒有愈合,極易引起出血。護理宣教應該讓患者知曉:腺樣體切除手術的出血量在60ml左右,對身體無大礙,沒有必要進補。若要進補,最好在手術后3~4周。
3.4心理護理腺樣體肥大成人患者自入院以后,就應得到相關疾病的健康宣教,如腺樣體的形成增生的原因、癥狀、需要鑒別的疾病、手術的方法以及手術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患者及其家屬應該注意和配合的事項。尤其是手術后局部疼痛和鼻咽部滲血,或涕中帶血是常見的現象,需要重視,但不必過分緊張。但如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須先控制才能進行手術。
相對于小兒腺樣體肥大,護理配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成人對自身疾病有一定的認知,但不一定正確,健康宣教有助于其術后順利配合治療,減少諸如術后情緒緊張、用力不當等引起的出血;②因成人社會活動較多,術后讓其安靜休息,可減少創面的出血、感染;③成人相對小孩易于溝通,健康宣教、護理指導可有良好的效果,能使其更好的配合手術治療;④成人腺樣體肥大的臨床表現與鼻咽癌難以鑒別,鼻咽部活檢是必須的。成人腺樣體手術后的護理要點在于注意和預防鼻咽手術創面出血。
【參考文獻】
1李學佩,朱麗,趙蕊.成人腺樣體臨床和形態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5):264.
1.資料與方法
2011年7月1日~12月31日采用腹鏡行小兒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87例,男79例,女8例,年齡1~14歲,平均6.5歲,均在全麻插管下行腹腔鏡疝修補術。療效滿意,無1例患兒出現重大并發病。
2.術前準備
術前宣教:巡回護士前訪視患者十分重要,術前1天,手術室巡回護士到病房訪視患者,閱讀病歷,通過與患兒家屬溝通,了解患兒的一般情況。同時要求手術室必須掌握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解剖、臨床類型、臨床表現、術后護理等相關知識。訪視過程中主動將相關知識講解給患兒家屬,緩解其家屬的焦慮,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家屬積極主動配合好麻醉醫師、手術醫師、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術前宣教集中患兒家屬采用錄像資料,易懂明了的方式進行講授。心理護理:由于是小兒手術,患兒家屬對麻醉、手術效果、手術后疼痛及感染等均有思想顧慮,患兒表現出緊張情緒,術前心理護理非常必要。巡回護士應主動關心患兒,與患兒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配合主管醫師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可靠性及臨床開展情況,讓家屬與病區同類手術家屬交流,使患兒家屬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兒及家屬心中的憂慮,以良好的心態迎接手術。器械準備:術前1天器械護士根據手術需要準備好小兒腹腔鏡器械。
3.手術室護理
手術當天,巡回護士負責接送患兒,為防止錯誤手術患者,巡回護士到病房接患兒,同時認真核查腕帶標識,確認手術部位,手術方式等,與患兒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取得患兒的信任,減輕患兒的恐懼感,將患兒接進手術間,減輕家屬的擔憂。與麻醉醫師的配合:所有腹腔鏡疝修補手術,麻醉方式均為全麻插管,巡回護士首先開放靜脈通路,準確無誤遵醫囑協助麻醉醫師完成全麻插管,然后積極主動配合麻醉醫師完成麻醉患兒生命體征、麻醉深度監控,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患兒的保溫護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易發生低體溫現象,容易被醫護人員所忽視。小兒由于體溫調節機制發育不全,常借環境維持體溫,由于自身體表面積大、皮下脂肪少、產熱能力低、周圍血管舒縮能力差等特點,特別在全麻情況下,體腔暴露,體溫散失,易于引起體溫下降,術后導致發熱。因此,在手術過程中:①監測體溫,維持體溫36℃以上;②調節室溫,維持室溫22℃~24℃,不能過低;③注意保暖。麻醉復蘇:手術完畢,麻醉復蘇過程中,巡回護士積極主動配合麻醉醫師準確執行醫囑,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防止患兒躁動,墜落、撕抓輸液通道及傷口敷料等,等患者意識狀態良好,肌力恢復正常,呼吸次數滿意,拔除氣管導管后,觀察患兒恢復定向力,呼吸頻率,潮氣量正常,氣道通暢等即可送回病房。術后訪視:術后第2天巡回護士到病房隨訪患兒,了解患兒的一般情況,手術后的傷口愈合效果,術后有無并發癥的發生,皮膚完整性,并向患兒家屬介紹術后護理要點及出院指導的相關知識,征求患兒家屬對手術護理質量的意見及建議,做出效果評價,對存在問題進行整改。
本課題受上海市科學支撐計劃課題基金資助(基金編號NO 08411950800)
【摘要】全麻手術后,常易表現躁動、無法安撫、不合作,典型出現哭喊、手腳亂動。躁動可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掙扎后可使輸液器、引流管等脫出;可以引起手術部位的出血及各種意外傷害發生。尋找這些表現的相關因素主要有對環境的不適應和焦慮、術后的體溫低、傷口滲血和疼痛。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全麻手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R72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235-01
一年的時間我科收治的全麻手術病人138例,小兒全麻手術占75例,期中小兒全麻手術蘇醒期就有50%出現上述癥狀,以下是在具體癥狀中的應用:
1 對環境的不適應和焦慮
患兒術前焦慮和術后蘇醒期躁動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兒童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心里承受能力差,手術前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對手術的恐懼和來自家屬的焦慮情趣的影響,導致嚴重的心里沖突。
護理措施:護士根據患兒的年齡、性格特點、喜好,于入院后對小兒及家長進行個性化干預,對年齡小的患兒可以逗他們玩或者抱一抱他們,讓患兒產生親近感,對年齡大的患兒可以從患兒感興趣的話題切入,講解手術室的環境、手術及麻醉過程、術中的配合要點,告訴家長手術的必要性及安全措施,解除他們的顧慮和擔憂,使患兒取得來自家長的心里支持。
2 術后低溫
術后體溫不升使患者面色蒼白、四肢濕冷、部分患者出現寒顫、躁動,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寒冷。低體溫出現的寒冷、躁動,能使機體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麻醉后肌肉松弛,機體產熱減少,術后低溫液體的輸入,手術溫度的差異等因素,也造成患者術后低體溫。小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弱,還有物的應用,在手術中更易發生低體溫。
護理措施:患者回房后,為患者制造溫暖的臥床環境,及時保暖,采用加溫液體靜滴,輸入液體不能低于37度,可緩解患者的寒戰、躁動癥狀,增加患者的舒適。在術中對手術部位以外暴露皮膚加蓋布巾等,可以避免一部分術后低體溫的發生。
3 傷口滲血和疼痛
雖然手術改良后減少了出血,但也有出血多者,所以應密切觀察傷口滲血及口腔分泌物情況。術后疼痛是常見的并發癥,扁桃體切除術后傷口疼痛常為神經末梢受刺激、炎癥以及扁桃體下方肌肉纖維牽拉和損傷引起,手術中長時間頭部過度后仰,頸部肌肉和韌帶持續過伸或受擠壓,引起頭部疼痛。
護理措施:返回病房后給予親切的語言安慰,告訴患兒手術已經結束,已經回病房,以穩定情趣,同時選擇合適,避免有分泌物流出誤吸的發生。囑患者及時吐出口腔內分泌物,患者頸部冰敷有利于止血、止痛。此外撫觸作為非藥物輔助干預措施對減輕疼痛、增強患者的舒適感具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