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就業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9
1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
根據2016-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2015年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產14.28萬輛,同比增長3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6.36萬輛,同比增長3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14.79萬輛,同比增長8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產2.46萬輛,同比增長79%。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基本歷經了近10年的時間,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在主要的三大電子技術即電池、電機、電子控制和系統集成方面都取得重大進步,2014年全國共生產8.39萬輛新能源汽車,建成723座充電站、2.8萬個充電樁。201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生產76223輛,銷售72711輛,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2.4倍。
目前,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公認的解決環境污染與能源壓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對與國外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應該在資源、技術及配套設施方面加強,例如在燃料電池汽車用發動機上,國內功率35-50kW明@低于國際水平的90-100kW。吉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穩步推進中,并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目前已經有很多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企業與高等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研發,基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巨大考驗。
2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掌握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業知識,具備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器與電子設備的調試和檢修、車輛性能的檢測,對于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融合方面還有較大的欠缺,這縮小了學生就業的范圍,違背了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
傳統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在培養方向、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比如以往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培養方向,單一從事汽車等各類機動車電子產品,顯然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課程體系方面,傳統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課程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車知識內容,當前我們所需要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既要面向傳統汽車電子產品相關領域,也要面向新能源汽車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課程體系需要配合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培養方向定位改革。
3汽車電子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特點主要面對新能源汽車制造及汽車應用后市場,從事新能源汽車制造、汽車檢測與維修、充電樁檢測與維護、汽車配件與物流等相關工作,而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傳統汽車技術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針對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內容知識,我們應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中體現出來。
3.1結合職業特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應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陳出新,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有更強的學習、適應與創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學生扎實的、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外,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與能力創新的培養,即授之以漁。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后從事的崗位有明確的認知,激發學生對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的興趣,是使學生未來能夠進一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知識還了解甚少,說起某些國產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還嗤之以鼻,因此,讓學生認識國產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了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所在有很大必要。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活動,要激發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憧憬,要滿足學生在今后崗位對知識的要求,又要符合當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對學生能力的需要。
3.2根據崗位需求,設置專業課程
通過對新能源汽車電子職業崗位群知識要求的深入分析,對于目前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從業情況來看,一部分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開發人員,他們要求對電機及電機控制技術、電池及電池管理技術、整車控制技術等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一部分成為汽車檢測維修售后人員,他們需要對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知,了解汽車油改氣的原理。對于另一部分成為汽車銷售人員來說,他們需要熟知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新性能新指標,對各種新能源汽車的運行情況及特性有所了解。針對汽車電子技術就業崗位的要求,我們來設置專業課程。以汽車電子技術為例進行分析,高職院校的新能源汽車維修培養計劃需要包括:相關機械圖紙認知、汽車零部件結構的拆卸組裝、電氣設備常識、電機構造及維修等方面,此外對混合動力車的結構、工作原理、營銷等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識了解。對相關行業典型知識理論進行符合教學進度的施教,對具有內在聯系的相關課程進行由簡至難的過程施教,課程學習計劃中需要對學習目標、內容、進度進行綜合分析考慮。
4結論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應以就業為導向,與汽車產業發展與時俱進,結合職業特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課程,培養出符合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汽車電子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茍春梅,吳民.淺析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1):7275.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有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汽車構造、汽車運用工程、汽車服務系統規劃、汽車營銷與策劃、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電器設備、汽車電子控制系統、交通運輸學、汽車維修工程、汽車檢測與故障診斷等。
選修課程有汽車產業政策法規、汽車服務企業管理、汽車工業經濟學基礎、汽車保險與理賠、電子商務與物流工程、汽車國際貿易、汽車企業信息化概論、汽車企業財務管理、汽車運用優化技術、汽車液壓傳動、汽車排放與噪聲控制、汽車摩擦與、汽車可靠性、汽車新技術概論、智能運輸車輛等。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汽車后服務市場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涉及汽車后市場的汽車企業業務管理、汽車技術服務與貿易、汽車保險與理賠等內容的企業市場行為越來越多,也急需大量相關懂得汽車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人員需求量將持續上升,人才需求將達到較大規模。同時但是的人員素質遠遠滿足不了行業發展需要,由于經過系統學習的專業人員供不應求,導致大量未經任何培訓的人員進入汽車服務行業。
最近幾年由于汽車類的中職和高職專業畢業生進入市場,這一狀況有所改觀,但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緊缺。汽車服務企業需要的畢業生仍然供不應求。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汽車工程技術知識、汽車服務工程知識,又具有汽車營銷、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評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從事汽車檢測、汽車維修與保養、汽車貿易、汽車運輸技術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
【關鍵詞】新專業 市場 可行性 分析 需求
【中圖分類號】U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17-01
一、開設新專業的指導思想
在職業院校開設新的專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準則,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積極地探尋市場、發現市場,把供需鏈條緊緊連在一起。在北京市同層次院校的專業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專業設置逐步從“條件驅動”型向“發展需求驅動”型轉變,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定專業設置。從強調我能做什么,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轉變為強調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本著以上指導思想,現提出開設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的一些方案設想。
二、市場需求分析
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其就業導向涵蓋了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材料產業。根據首都“十一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集成電路、TFT?鄄LCD、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移動通信產業、數字電視產業、半導體照明材料產業和智能交通及汽車電子產業等7個產業是信息產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領域。其中集成電路排在了第一位,半導體照明材料排在了第六位。早在200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首次向全球宣布:北京將建設中國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從那時到現在,北京集成電路產業走過了蓬勃興起的10年,初步建立起了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以及裝備材料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確立了北京在全國集成電路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以2010年為例,該年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245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31%,產業規模是2000年的20倍左右,占全國的17%。在北京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品銷售收入排名位居全市工業第一,占全市工業23%,而集成電路產業全產業鏈的銷售就占了近四分之一。
目前,北京有各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約80多家,年總銷售收入約90億元,占全國的1/4。集成電路制造企業3-4(大型)家,實現總銷售收入約60億元,約占全國14%。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2-3家(大型),實現總銷售收入約90億元,約占全國15%。集成電路裝備制造企業3-4家(大型),實現銷售20多億元,多項裝備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外,還建有生產集成電路關鍵原料的硅材料科研、生產基地。
當前,北京集成電路產業正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國務院2011年4號文為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越的外部環境。相信要不了多久北京就會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政府的大力支持,堅實的產業基礎,廣闊的發展前景,優惠的國家政策,可以說集成電路產業在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產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人才的巨大需求,雖然集成電路產業是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但它同樣需要大量應用型技術人才。比如集成電路設計,需要大量的程序錄入和輔助支持技術人員;集成電路制造,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設備儀器操作員、工藝技術員、質量檢驗員和設備維護技術人員;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同樣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設備儀器操作員、工藝技術員、質量檢驗員和設備維護技術人員。另外,半導體硅材料及單晶硅片的生產等,都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三、可行性分析
在我院設置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具有非常好的條件并且可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院在中專學校升高職院校之前,南校區就有這個專業。因此,在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實訓資源、招生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設置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可以說是駕輕就熟。
2.該專業的設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契合北京“十一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因此,獲得上級單位批準的幾率大。
3.在北京“十一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中,7個重點發展領域,集成電路產業排第一,半導體照明材料產業排第六,因此,設置該專業可獲得國家和北京市資金的大力支持。
4.分配就業前景良好,正如市場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集成電路產業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今后將跨越式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該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前景良好。
四、困難及解決途徑
在我院設置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仔細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源問題。微電子技術與器件這一名稱,屬于比較新的科技名詞,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不知道這一專業到底學什么,畢業后干什么。因此,會出現專業招生困難,或招不到相對高素質的學生。
解決辦法:一是改專業名稱,起一個即通俗易懂,又能代表專業含義的名稱,這有一定困難。二是加強宣傳,在招生時,宣傳材料、現場解說、視頻資料等全方位進行,使考生了解北京市的產業政策和就業前景,提高對該專業的認知度。
2.實訓問題。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的實訓環節比較困難,我們知道現在強調實訓模擬真實場景,而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工序非常多,每一道工序的設備儀器都非常昂貴,動則幾百萬,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場地和資金都是問題。
解決辦法:一是計算機模擬,現在多媒體教學設備完善,各種模擬軟件很多,通過購買和教師制作等方式來模擬實際工藝,替代昂貴的真實設備儀表。二是下廠實訓,校企合作辦學是學院發展的方向,我院有良好的基礎和得天獨厚的條件,北京分布著眾多的集成電路設計、生產、測試企業可供我們選擇實習參觀,而且,我院已經和許多這方面的企業簽有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如中國電子集團微電子所,北京飛宇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燕東微電子有限公司等。我院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解決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專業的實訓問題。
參考文獻:
[1]尹建華,李志偉 半導體硅材料基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