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讀紅樓夢的感受簡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紅樓夢》是曹雪芹先生花了近十年時間嘔心瀝血的創作,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被后人譽為中國文學史的巔峰之作。主要講述了賈寶玉和林黛寶的凄慘愛情故事和賈府由盛而衰的過程。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1紅樓夢的人生感悟簡短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紅樓夢人生感悟1《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榮國府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講述了金領貴族名門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轉至衰敗的過程,以大觀園的點滴瑣事,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并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筑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我覺得,《紅樓夢》中,最值得學習的,就是其中的詩句了,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題》中,眾人以白海棠來作詩,他們作的詩一首比一首好,一個比一個妙,尤其是林黛玉作的那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我覺得這個“偷”和“借”用得特別好。還有薛寶釵作的那句"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珍重芳姿晝掩門”讓人感覺白海棠是賢淑而端莊的。還有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眾人吟的詩也是很妙,其中瀟湘妃子的《詠菊》中那句“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特別優美。作者會寫詩已經夠厲害了,還會根據各種角色的各種性格來作詩,就更厲害了,作的詩還那么優美,蘊藏含義,真的是太厲害了!非常值得我學習。
《紅樓夢》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林黛玉了,雖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謹慎多疑,但她坦率純真,聰明過人,才學橫溢,作的詩特別優美,引人深思,與寶玉同為封建社會叛逆者,我很欣賞、很佩服她的才華,也很喜歡她率直的性格。
《紅樓夢》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積累了許多好詞好句,了解到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生活。
紅樓夢人生感悟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你知道這兩句詩描寫的是誰嗎?她就是探春,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轉衰的全過程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展現了一段錯綜復雜的家族興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間百態,讀來令人唏噓感嘆。
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中描繪了許許多多個性各異的女子,如多愁善感的黛玉,穩重端莊的寶釵,精明強干的鳳姐,心直口快的湘云等等,但我最喜愛的,還是睿智果斷的探春。
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這就是探春。相比較于其他姐妹,探春少了一份迎春的懦弱,又少了一份惜春的孤僻,更多的則是一份有膽有識、堅毅果斷的男子氣概。當鳳姐臥病后,賈府無人持家,亂作一團,但探春的出現,僅經過了幾件小事就使得賈府重新走上正軌,從這里便足以看出探春的細心果斷,她的政治管理能力絲毫不讓鳳姐,甚至比鳳姐更多了一份冷靜凌厲、知書達理。只是正如詩中所說,她生不逢時,出生在了大觀園這樣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這也是探春的悲哀之處。“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探春的落落大方、精明志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帆風雨路三千,探春最終還是背井離鄉,遠嫁海外。但即使如此,她也絲毫不減颯爽英姿,始終抱著樂觀的心態。這更展示出探春獨特的魅力。《紅樓夢》內容豐富,情節曲折,除了探春外更有很多個性獨特的人物等著我們去品讀、發掘。相信你讀了以后一定也會從中品味出不一樣的精彩!
紅樓夢人生感悟3說實話,第一次讀《紅樓夢》,有點云遮霧罩的感覺。也曾任性,欲要棄之不讀。實在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次重讀《紅樓夢》,心情與第一次倍感不同,有些顫抖的展開書頁,輕撫去書頁上的灰塵。
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有繁華走向衰敗的過程,它控訴了封建禮教的不公,墮落。
一株顧影自憐,清高孤傲的空谷幽蘭,一塊純一不雜,完美無瑕的空靈寶玉,一個是完美無瑕,一個是閬苑仙葩。卻釀成了一舉人間悲劇。林黛玉用她的自尊自愛與這個衰敗的社會做著斗爭。她清高的個性,無法與這個骯臟的社會相融合。清晰的記得黛玉去怡紅院訪寶玉,因晴雯不開門,吃了閉門羹,悶悶不樂。又眼看著寶玉送寶釵出來,更生誤會,不由觸動了寄人籬下的凄涼心境,于是在沁芳橋畔含淚葬花。‘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借落花悲嘆自己的命運。這不僅僅是她的一種宣泄,更是對現實不公的不滿。
最終,寶玉因丟失通靈寶玉二變得神志不清,與薛寶釵結了夫妻。也促使,林黛玉的郁郁而終。林黛玉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無人肯幫,我不禁反問自己,人性是什么?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林黛玉就在婚慶的鑼鼓中,靜靜地走了。
也許,做和尚是賈寶玉最好的結局,他淡泊名利,也許,這樣,他的后輩就不用重蹈覆轍了。
紅樓夢,紅樓夢,究竟是紅塵入夢,還是夢落紅塵呢?
希望這是夢吧,一個永遠的夢,不要再讓人們重蹈覆轍。
二讀《紅樓夢》,明悟了些,又失去了些。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讓人捉摸不透。
有句禪語就很形象,看山是山,看山是水,看山還是山。
紅樓夢人生感悟4“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是我第一次讀完《紅樓夢》的真實感受。有的人喜歡喝咖啡,濃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歡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紅樓夢》是咖啡還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開始,我認為《紅樓夢》是一本枯燥的古書,可越讀越被它吸引,它不僅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贊美了封建禮教下純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被列為四大名著之首。
《紅樓夢》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情節是“黛玉葬花”。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也許有人會說花謝是自然規律,又那樣假惺惺的葬花呢?你們不懂,黛玉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嘆自己會不會這些花一樣,等到花期一過,也會像花兒一樣孤零零的落下,沒人問?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經暗示了最后她悲慘的結局。
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在那個爭風逐月的大觀園,想要獲得幸福與自由,那簡直是不可能。而書中的主人公――黛玉卻恰恰擁有。“黛玉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濁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個很簡單,卻沒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沒有人發覺,甚至開始慢慢地被別人遺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這篇文章喚起你的初心,你壓在心底的財富。黛玉的行為對我有啟迪,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靜靜地看上一會兒《紅樓夢》,就能平靜許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燒起來。
當物欲橫流,世遷,圓滑易,守心難。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財富了。有了這筆財富,即使貧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紅樓夢》博大精深,次次讀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紅樓夢人生感悟5《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陵十二釵》、《寶玉緣》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紅樓夢》不僅僅是四大名著之首,也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還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成者。
我拿起這本精彩絕倫的小說,細細地品味著。曹先生在書中對人物的華美塑造,生動刻畫,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賈寶玉,風風火火的王熙鳳,心胸寬廣的薛寶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思縝密的林妹妹——林黛玉了。雖然在這個大家庭中有很多人不喜歡她那生性多疑、孤標傲世的性格,但是我能體會她的苦衷。黛玉從小父母雙亡,雖然賈母對她也十分疼愛,但是寄人籬下的她,始終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寂寞孤單!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能在這個復雜的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她選擇了用刻薄的語氣去對待每一個人,這也是促成她猜疑成性的一個重要因素。黛玉在凄涼中死去,身邊只有服侍她的一個丫鬟在為她哭泣。這也使我想起了她那曾被預言的悲慘的一生!
我看完了《紅樓夢》,也就品完了《紅樓夢》。每每到此我就會感到無比的心酸,甚至會有一絲的怨恨。作者為什么非要把結局寫得那么悲慘?這與前一段的繁花似錦、熱鬧非凡的景象是一點都不符合的。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漸漸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封建社會是一個多么黑暗,多么腐朽的世界啊!這是人類社會演變過程中一個小小的片段罷了!真慶幸我們今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關鍵詞:金庸;《紅樓夢》;文學聯系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4-0069-05
北宋時期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1]的說法。清朝則有“《紅樓夢》一書,近世稗官家翹楚也。家傳戶誦,婦豎皆知。”[2]之說。當今有這樣的說法:“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3]
曹雪芹在《紅樓夢》創作上有沒有受到柳永詞作的影響呢?對此,我們不作深入的展開分析,單從文本而言,在作品的第二回中,作者是提到了柳永,他借賈雨村的議論,將柳永歸屬于“逸士高人”一類,足見曹雪芹對柳永文學成就的認可。再往后論,金庸有沒有受到《紅樓夢》的影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1996年,蔡義江曾撰寫文稿《金庸小說得益于〈紅樓夢〉》,并在乙亥年海峽兩岸紅學研討會上進行了宣讀。在這篇文稿里,他舉了幾個很明顯的例子來說明兩者的聯系,如《書劍恩仇錄》中霍青桐的外貌描寫借鑒了《紅樓夢》第五回中的脂批評點警幻仙子的美麗的;又比如《鹿鼎記》韋小寶寫奏章一回目,套的是寶玉在秦可卿房間午睡時的對房中陳設的描寫;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可以與《紅樓夢》溝通。[4]
金庸與《紅樓夢》之間的關系絕不能忽視,當我們翻開金庸的武俠作品集時,我們能看到很多在《紅樓夢》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我們可以感受到《紅樓夢》對于金庸來說,已經不能簡單地說是他所借鑒的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了,對金庸的武俠作品創作來說,它是有著決定性影響的一部書。因此,我們研究金庸與《紅樓夢》的文學聯系,對于深入理解金庸及其創作是大有裨益的。
一
金庸開始閱讀《紅樓夢》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我媽媽也看《紅樓夢》,所以小時候她看我就跟著她看了。大概就十二歲左右,當時不大懂的。”[5]好母親勝過好老師,言傳身教的母親愛讀《紅樓夢》對于金庸的影響自然是不容小覷的。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時候不用親自去閱讀《紅樓夢》,卻已經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去領略了一番書中的精彩。“那時候小說里面是有一張襯紙的,兩面當中有一張白紙,我母親和堂姐、堂嫂她們比賽背《紅樓夢》的回目,背上面一句話,下面要背出來,背不出的要罰一粒糖什么的。我在旁邊,她們罰了,我就吃糖果。”[6]在這樣良好的家學氛圍中,相比于其他文學作品,金庸對《紅樓夢》的情感,應該是有所偏愛的。對于這部偉大巨著,他必定是作為精讀之中的精讀來對待的。
我們知道金庸之所以能寫出如此多的精彩作品,最主要還是來自于他深厚的文學積淀,而這種文學積淀最主要還是靠閱讀大量書籍來充實。金庸私藏圖書數量在香港私人藏書中是可名列前茅的。他藏書也不是僅僅為了收藏,更重要的是為了看書。對于《紅樓夢》這樣的書,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精讀的。他每天也會給自己布置看書時間的任務,“每天,查良鏞(金庸的本名)都堅持看書6個小時以上。據查良鏞的中學同學、《明報》股東沈寶新說,查良鏞愛看書的習慣自小已經養成,早在初中時,他就限定自己每天要讀幾個小時的書,絕不松懈。”[7]
同時,對于《紅樓夢》各個版本,金庸也是精讀了的。2003年12月3日,金庸、王蒙受邀在香港三聯書店展覽廳進行《紅樓夢》學術演講。在講座中,王蒙談到了尤三姐,說她與賈璉、賈珍一起吃飯的時候,使用了怪招,轉守為攻,她不但不防,她把衣服往下這么一撩。金庸很敏銳地說“她去男人”了。[8]我們知道在《紅樓夢》原著中的尤三姐被賈璉、賈珍給污了。后來因為可能嫁給他的意中人柳湘蓮而改掉了以前的放蕩行為。在戚序本和蒙府本回目上都稱尤三姐為“奔女”。而程高本則將尤三姐改寫成貞烈女子,這顯然是篡改了曹雪芹原著文字。金庸的簡短五個字道出了他閱讀版本之廣。
二
金庸不僅對《紅樓夢》文本非常熟悉,他還閱讀了大量的《紅樓夢》研究方面的書籍和論文,這使得他具有“紅學”研究方面的敏銳嗅覺。在眾多的“紅學”研究當中,他發現了《紅樓夢》研究者方面的不足,“我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沒有一位小說家來研究《紅樓夢》。”[9]當然金庸先生這么一說,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一位小說家來研究《紅樓夢》,他的話顯然還是留有余地的,這顯示他獨到的眼光。“從小說家的觀點來看《紅樓夢》,不是索引家的看法,也不是考證家的看法,是真正小說家的文學批評,我覺得很好看。”[10]
金庸對《紅樓夢》考據接受有個認識逐步深入的階段,他自己也坦言:“我自己一直有一個感覺,不太喜歡看《紅樓夢》考據,如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著的,曹雪芹的爸爸叫什么名字,祖父叫什么名字,他和滿族人有什么關系……各式各樣的考據,我小學生的時候,對這些一點興趣也沒有,有什么可考據的?當然歷史學家會有興趣。后來年紀大了,學問增長了些,對、俞平伯、周汝昌、吳世昌、馮其庸諸位先生的文章也很佩服。但對藍翎、李希凡在時談《紅樓夢》的文章不大佩服,雖然我自己決計寫不出來。”[11]
作為一個小說家,金庸對于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目的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自娛說”的觀點:我猜是他的家族從興旺到衰敗以后,他一個人在那里無聊,又沒有功名,不做官也不教書,他在家里面無聊就把過去的經歷記錄下來。寫他自己的事情太明顯了,就隱瞞起來,假托一下,把自己經歷寫下來,和表姐表妹的關系,和父母的關系,寫下來,可能還是為了自己娛樂自己。[12]
金庸的這個觀點立足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文字獄太為嚴厲。這個在他武俠小說收山之作《鹿鼎記》里亦有反映。金庸認為真正小說家的文學批評,對于《紅樓夢》的解讀是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的。這是因為“小說家可以推測人物的心理,小說家講心理,而不講考證。”[13]對于高鶚的續書,金庸認為是“第一次看到七十九回、七十八回后面就不看了,后來才看的,當然是覺得差勁點。”[14]對于曹雪芹書稿沒有完成,金庸認為這也很好,好像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15]
三
金庸與《紅樓夢》的文學聯系不僅表現在他對這部偉大作品本身的見解和研究上,更重要的是體 現在金庸的文學創作中,《紅樓夢》對他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的。
近些年來,有學者將金庸武俠作品與《紅樓夢》進行比較,從而證明金庸武俠作品對《紅樓夢》的借鑒與繼承。如羅立群的《〈紅樓夢〉與〈天龍八部〉》一文從作品的主題意旨、情節架構和人物塑造三個方面,對兩部作品進行一番比較。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兩書雖然題材有差別,但是《天龍八部》在藝術創作中確實借鑒了《紅樓夢》的藝術手法,只是這些“偷”來的招數,經過作者“乾坤大挪移”般的演變,已化為獨特的套路,演繹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另類武功。[16]
又如方明星在《文化的反思與構形—〈紅樓夢〉、〈鹿鼎記〉深層文化范式比較》一文中說到:曹雪芹與金庸雖然隔著兩百年的時空,但是在創作個性的主體選擇與響應民族文化的呼喚上,卻若合附節。從反映的文化層次上,《紅樓夢》與《鹿鼎記》居于中國文化系統的兩極,正好構成了循環的中國文化背景,作為作家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中國文化進行的反思與批判,《紅樓夢》有對文化鳳凰涅
的絕望的期待,《鹿鼎記》則沉潛到歷史中尋找文化持續更新的動力。雖然曹雪芹與金庸對于文化的層級、文化的角度表現有別,但他們的基本寫作立場依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思”傳統。基于獨特的創作個性與獨立的思想判斷,他們對中國文化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新的構形,并創作了能作為民族文化鏡子的偉大作品。[17]
羅立群和方明星所選的金庸作品,從全部的十四部武俠作品的創作時間順序來看,《天龍八部》位列第11位,《鹿鼎記》則是金庸武俠作品的收官之作。此時的金庸雖然仍然在借鑒和繼承著《紅樓夢》,但是已經能做到駕輕就熟,將有形化為無形了。可見,后期作品對《紅樓夢》藝術手法的借鑒和運用已經非常嫻熟,那他的早期武俠作品呢?
我們知道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這部作品是在1955年他31歲時開始創作的。當時梁羽生寫武俠小說一炮竄紅,各家報刊雜志也希望能刊登武俠小說來吸引讀者。金庸抓住了機遇,為當時的《香港商報》寫了他生平的第一部武俠作品。多年以后在一次訪問中,金庸坦然地對來做訪問的林以亮談到了《紅樓夢》對他的第一部小說的巨大影響:在寫《書劍》之前,我的確從未寫過任何小說,短篇的也沒有寫過。那時不但會受《水滸》的影響,事實上也必然受到了許多外國小說、中國小說的影響。有時不知怎樣寫好,不知不覺,就會模仿人家。模仿《紅樓夢》的地方也有,模仿《水滸》的也有。我想你一定看到,陳家洛的丫頭喂他吃東西,就是抄《紅樓夢》的。你是研究《紅樓夢》的專家,一定會說抄得不好。[18]
金庸這番談話沒有任何遮掩,也沒有因為第一部武俠小說模仿或抄襲《紅樓夢》一些細小描述而進行隱瞞。任何藝術手法的借鑒要做到嫻熟必然有個過程,作家明白,讀者當然也清楚。率直而坦誠的語言,充分顯示出金庸身上那股“俠者之風”。
四
今天,當我們閱讀金庸武俠作品時,為什么會感覺到如此的親切?通過前面的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那是因為金庸武俠作品與《紅樓夢》關系太親密了。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精髓,金庸已經深切領悟了,那就是對“情”的把握。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這是《紅樓夢》中太虛幻境里宮門上的對聯,其實也是作者寫作的哲理本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紅樓夢》文本中的神話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圍繞“情”展開的。在第一回中,作者也交代了自己作書的綱要是“大旨談情”。
《紅樓夢》里所談的“情”,從廣義上來理解,乃是對待宇宙萬物的一種感情和態度,有親情、愛情、朋友情、骨肉情等等;從狹義上來理解,則主要是指愛情。
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學作品中,曹雪芹的《紅樓夢》堪稱為談“情”之巨作,金庸小說亦是一樣。
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是精彩絕倫的,已故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言:“(指金庸)你豈止是寫武俠小說呢?你寫的包含了人類最大的、古往今來最不能解決的、使人類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獄的一個字:那就是‘情’字。”[19]
在我們看來,金庸之所以能言情如此出色,最主要由于他有顆和曹雪芹一樣尊重女兒的心。曾有人問他為什么寫這么多的女孩子,是不是喜歡女孩子?金庸承認自己是“崇拜女孩子”[20]。
曹雪芹的《紅樓夢》和金庸的武俠小說都以女性世界為核心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對這些女子的形象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她們的性格鮮明,與故事的情節緊密聯系。作者對他們的用情之深、用情之重,讀者通過閱讀完全能感受到。
例如,在《紅樓夢》中,對于晴雯的去世,曹雪芹在創作時必定是痛斷肝腸,這么一個風流靈巧的丫鬟,與寶玉是最親近的,也最知寶玉心的。為了寫出他們之間這種真摯的情誼,曹雪芹有意讓寶玉最先預示到晴雯離世。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丫頭小昭被迫赴波斯繼任教主。在送別那刻,張無忌又是何等心痛。如果不看文本,可能誰都不會明白為什么兩位作家會對一個丫鬟用如此濃郁的筆墨,傾注如此大的心血。賈寶玉和張無忌“癡”的背后,隱藏著兩位作家的“癡”。曹雪芹曾自言《紅樓夢》:“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金庸對這個丫鬟的喜愛甚至超過文本中的女主角,在該書后記中,有這么一段作者的心聲:“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21]金庸覺得可惜和惆悵,兩百年前的曹雪芹是否也會為寶玉和晴雯沒有在一起而感到惆悵呢?我們想這種感情是相通的。
又如,對于尤三姐自殺,金庸是感到極其痛惜的,金庸覺得“她自殺好象不對”。[22]尤三姐的失貞和被污并不是她的錯,而是那個時代,那個她自身所處在那個環境被迫造成的,然而柳湘蓮卻將這些記掛在心,直到尤三姐以自殺這種方式才讓他徹底醒悟。在《神雕俠侶》里,金庸居然讓自小在古墓里長大的如此冰清玉潔的小龍女失貞了,這可能是所有金庸小說的讀者所不能理解的。面對這樣的情況,金庸依然操控自如,楊過畢竟不是柳湘蓮,強烈的愛使得他在十六年后依然跳下山崖,楊過這種自殺式方式和尤三姐的自殺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曾經有那么多的女孩子陪伴在楊過身邊,可以說“一見楊過誤終生”,最終他仍然堅定地選擇了小龍女。在金庸的筆下,除了韋小寶以外,眾多的一號男主角都如賈寶玉般對待愛情,任憑弱水三千,卻只取一瓢而飲。這可能也是金庸小說中繼承了《紅樓夢》以情為本、以情為重、以情立人的言情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們總是在感嘆《紅樓夢》未能完成,其實冷靜想一下,我們感嘆的并不是章節,而是前八十回的情感還在延續,比如就愛情而言,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悲劇將怎么發生?又該怎么去收場?金庸當然也看到了這點,在他看來,《紅樓夢》未能完成反而覺得更好,這種藝術效果更能長時間延續。因此在金庸小說里,他大量采用了這種手法。
比如《白馬嘯西風》最后結局:白馬帶著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23]這個結局看似沒有結局一樣。
又如《倚天屠龍記》最后結局,當張無忌給趙敏畫眉的時候,周芷若將窗子推開了,并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只怕我便想到了。”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支筆掉在桌上。[24]這樣的結尾顯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等著讀者去想象和期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金庸確實受過《紅樓夢》很深的影響,他的武俠作品與《紅樓夢》在很多方面確實有著相似之處,但是我們不能說這些武俠作品是《紅樓夢》翻版。金庸的武俠小說與《紅樓夢》可以溝通,《紅樓夢》成就了金庸,而金庸也創造性地將《紅樓夢》的精髓用自己的文字延續下去。《紅樓夢》的精魂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拓展了他的藝術境界。
作為一位享有盛名的杰出作家,金庸為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那些精彩的武俠作品,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人格品質。金庸對于《紅樓夢》始終心存感恩,認為自己的作品還是不能跟《紅樓夢》相提并論。我們知道對于金庸小說的研究,曾經一度形成“金學”研究的風潮。對于“金學”的稱謂,金庸本人有強烈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因此在他的堅持下,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G].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43.
[2]一粟.紅樓夢資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4:349.
[3][7]冷夏.文壇俠圣:金庸傳[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152.
[4]蔡義江.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533—535.
[5][6][8][9][10][11][12][13][14][15][20][22]《小說界》編輯部(整理).金庸王蒙話說《紅樓夢》[J].小說界,2004,133(2):10;10;8;6;7;6;16;12;13;13;5;9.
[16]羅立群.《紅樓夢》與《天龍八部》[J].紅樓夢學刊,2008,125(4):202.
[17]方明星.文化的反思與構形——《紅樓夢》、《鹿鼎記》深層文化范式比較[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95.
[18]江堤.金庸:中國歷史大勢[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114.
[19]倪匡.情愛金庸[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1-2.
《紅》劇的音樂很多,這其中無論是因為劇情需要而創作的音樂,還是曹雪芹本人在書中涉及到的音樂,無一不從內至外的體現了一點:音樂與文學作品的契合。這些音樂無一不和原著的故事情節、人物命運息息相關,相互融合成一個整體。除了原著中那部分有史可考的音樂,最能代表這部劇作,及與原著相契合的音樂,應該是王立平先生創作的片頭曲《紅樓夢》序曲及十二首《紅樓夢》歌曲了。它們是:主題歌《枉凝眉》、插曲:《紅樓夢》引子、《葬花吟》、《題帕三絕》、《秋窗風雨夕》、《晴雯歌》、《紫菱洲歌》、《嘆香菱》、《分骨肉》、《聰明累》、《好了歌》、《紅豆曲》。
其中,主題歌奠定了全劇音樂主題的基調,起到了深化電視劇主題的作用;而插曲起到了畫面和語言都無法比擬的情緒效果。所以說“歌曲是音樂與文學合壁的典型。兩種藝術形式結合而成的體裁,既發揮了兩者的優勢,又使之協調地統一。詩樂地感染力凝聚在一起可以更加強烈、深入地震撼欣賞者的心靈。”
1、在選詞譜曲上的契合
《紅》劇劇組在為《紅》劇選詞譜曲上是經過了慎重考慮的,有著深刻含義的。其用意是想將這十三首樂曲作為一個整體來串聯起整部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可以說除了《紅樓夢》序曲外,如果將另外十二首歌曲單獨拿出來,從原著詞作上就可以知道全劇主要講了怎樣一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哪些人;全劇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所以選這十二首歌曲的歌詞譜曲,應該是從電視畫面配樂這個側面的角度來展示出整部著作故事情節發展的曲線。
《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合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它的內容有:借題發揮、傷時罵世之作;有時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有讖語式的表現方法,其詩詞曲賦的創作都是“按頭制帽,詩即其人”。所以劇組在選詞方面也應該是按照其原詞所代表的人物、事件在整個著作中的影響和作用來進行選擇的。
從原著詞義上又可以將這十二首歌曲分成三類,第一類:主題曲《枉凝眉》和《紅樓夢》引子,是寶、黛愛情的主題,也是整個《紅》劇音樂的主題。直接樹立起整部《紅樓夢》故事的音樂形象,更展現了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因此,也是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音樂。只要是劇中涉及到寶、黛二人的對手戲,都會以這兩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
《好了歌》是電視劇劇情中第一首出現的歌曲。在電視劇中一開始用到這首歌曲就是對全劇最后的結尾作一個前期的提示和總結。
第二類:《紅豆曲》、《葬花吟》、《題帕三絕》、《秋窗風雨夕》、《紫菱洲歌》這五首歌曲體現了整部著作中最為重要的一些故事事件。
第三類:《聰明累》、《分骨肉》、《嘆香菱》、《晴雯歌》這四首歌曲正好是代表了《紅樓夢》著作中眾女兒里的四大類。
2、詞、曲、配樂與原著的契合
在分析王立平先生的這些歌曲音樂中,我發現了其中的一個規律:無論原著詞作屬于哪種文學體裁,曲作者都是根據詞作的平仄格律、語氣、斷句來譜寫旋律的;并將旋律的發展進行和詞作的思想內容、情感流露,以及詞作的平仄格律完美結合起來的。
(1)旋律與詞作的契合
整個《紅》劇歌曲前奏、間奏、尾聲部分的旋律都比較簡短,只有幾小節就直接切入主題了。像《聰明累》中的前奏用(XXXX XX XX)這樣的節奏型交替組合,使旋律顯得跳躍、緊湊,略帶詼諧的味道;表現了鳳姐八面玲瓏、威風凜凜、赫赫揚揚的人物形象。《紅》劇中的歌曲歌詞有些是詩歌,對仗工整;講究“起、承、轉、合”的詩詞格律;所以為其譜寫旋律也要和詩詞這一創作特點相呼應。這點在《題帕三絕》這首歌曲上體現的較為明顯,其旋律就是“起、承、轉、合”四句式構成的一段曲式。“一字多音”也是整個《紅》劇歌曲旋律創作上的一大特點,這樣的旋律多出現在詞句的句末上,使得全曲顯得委婉凄楚、自然流暢,更添悲愁情感。如《題帕三絕》中的“一字多音”,可謂一頓三折、悲悲切切,既如黛玉哭泣時抽搐的聲音一般,又突出表現了旋律與人物形象完美契合的一面。《紅》劇歌曲的部分旋律,亦是全曲最高音出現或集中的地方,總是和歌詞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詞句聯系在一起。如《分骨肉》中描寫探春遠嫁時的部分“奴去也,莫牽連”,這句歌詞反復兩遍,充分表現了探春遠嫁的無賴和對家鄉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果說描寫黛玉的音樂是悲愁;描寫王熙鳳的音樂是悲慘;那這首寫探春的音樂應該是悲壯感人了!
整個《紅》劇歌曲的旋律大都屬于羽調式,頻繁的運用了轉調、離調和調式交替的寫作手法。詞與曲的結合都有各自獨到的一面;旋律的發展變化總是依據歌詞內容和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每首歌曲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特點,旋律的發展變化不僅與歌詞所表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蘊涵的喻意密切契合;又突出表現了原著的精神面貌。從總體上來看都是符合了“滿腔惆悵、無限感慨”這個總的音樂感情基調的!
(2)配樂與詞作的契合
在為整個《紅》劇配樂上,由于當時諸多條件的限制,樂隊采用的是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器相混合的樂隊編制。我想正是因為王立平先生在樂隊的編配上秉著“多余的樂器一件也不用,多余的音樂一句也不要”的創作理念,選出最能代表音樂感情基調的樂器來進行演奏,才有了我們今天聽到的精益求精的音樂!
例如:《紫菱洲歌》中的前奏用笛子和笙交相呼應的演奏,表現出深秋悲涼、凄冷的意境;加上碰玲清脆的點綴與古箏的刮奏和彈奏旋律,表現了池中秋波蕩漾、菱荷衰敗、滿目寂寥的凄慘景象,不禁給人一種冷幽和無比惆悵的感覺!《嘆香菱》前奏中的樂器編配也類似這首《紫菱洲歌》,在此基礎上又多加進了編鐘的敲擊和二胡的齊奏。因為這兩首歌曲都有詠荷的詞句,所以這樣的編配也正好體現了配樂與詞作中所描述的景物相契合。再如《秋窗風雨夕》的前奏,用弦樂的弱奏烘托出清素的音樂背景,同時用鐘琴敲擊出上行旋律,描繪出風雨夕寒煙蕭條的情景;再加入琵琶漸強的輪奏,營造出瀟湘館外竹林中,淅淅瀝瀝的雨點從竹葉間滴落之景,不由得讓人寒由心生!可以說整個《紅》劇歌曲前奏部分的配樂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從一開始就營造出與詞作含義相符合的音樂氣氛,為后面旋律的配樂開拓了較大的空間。
整個《紅》劇的配樂都是選用了最能代表歌曲內容,并能起到強調主題音調,刻畫人物形象作用的樂器。例如:鐘琴在歌曲中的使用,多半出現在樂曲的最開始部分,敲出上行的分解和弦來營造一種空靈脫俗的意境;古箏在歌曲中運用較頻繁,演奏方式多以刮奏為主,奏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多運用于旋律的推進,渲染出流暢自然的音樂氣氛;二胡的齊奏多用來演奏歌曲的主題旋律,本來王立平先生創作的音樂就已經充滿了無限的感慨和惆悵了,經二胡這件低沉柔和音色的樂器一演繹,更顯得悲涼哀怨了;西洋弦樂的演奏,往往以弱奏或撥奏的形式出現,起到了村托音樂背景形象的作用。而王立平先生在講述大鑼的運用時,是說:“大鑼只用一聲,但我希望它打在點上,給人以鮮明的感受。”
3、音樂風格與原著的契合
“按最簡單的說法,風格就是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家的個性特征。它通過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結合而被感知、認識”。但《紅》劇音樂體現更多的并不是曲作者本人的音樂個性特征,而是所有的音樂都是歸屬于《紅樓夢》這部文學著作中的,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個性特征也是符合了原著內容和作者思想的。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想到更多的是和音樂相契合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事件。
在這我想引用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為《紅》劇總結的音樂風格:“不靠近戲曲;不靠近民歌、曲藝、流行歌曲、藝術歌曲和我以前創作的作品風格,而要無中生有(書中沒有一個音符可供參考借鑒)地選出一種只屬于《紅樓夢》的風格來。”從而達到“統一于悲劇風格的基調,在統一中又求得對比變化的音樂語言與既有古典風格又能為現代人所理解的表現方法相結合的《紅樓夢》風格的實現”。正是因為秉承著這樣一種超然于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紅》劇樂曲的特色風格――古典美、典雅、清麗、端莊、質樸;悲劇美、纏綿、委婉、凄切、情真,所有這些都蒙著一層哀愁的薄霧。可以說王立平先生創作出了既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風格特征,同時又能為現代人所理解的雅、俗共賞的《紅樓夢》音樂;并開拓出為“詩、詞、曲、賦”譜曲的一個全新音樂境界。曹雪芹先生的著作《紅樓夢》體現的是他那個時代精神面貌的新型小說。立意新(“使閨閣昭傳”表現了對女性的尊重)、語言新(用白話體替代文言體)。其中的詩詞曲賦更是別具一格,和整部著作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加之無歷史年代可考,更突出了小說選材的新穎。要寫出符合原著精神面貌的音樂,就音樂本身而言應該是無處不新的。在這點上,王立平先生的確做到了,旋律新(不用任何現成的音樂素材)、配器新(“多余的樂器一件也不用”的混合樂隊編制),而在為詞譜曲上更為注重的表現了詞作的思想內容。這樣寫出來的音樂就能符合原著的精神面貌,是真正屬于《紅樓夢》的音樂。所以,我認為這也是電視劇音樂與古典文學名著契合的最為完美的音樂作品之一,正因為曲作者是“用音樂詮釋了曹雪芹的思想”真正理解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名著,才創造出和這部文學著作風格相一致的經典音樂之作!從而達到了音樂風格與原著的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