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繪畫教學;分析;建議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尤其在繪畫藝術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為繪畫大師們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貢獻了無數經典作品。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及思想的革新,繪畫教學中產生了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沒有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繪畫教學的重要性。
1 中國傳統文化對繪畫教學的重要意義
1.1 中國傳統文化是繪畫教學的文化基礎
在繪畫教學的最初階段,是對繪畫技法的相關教學,可以說是繪畫學習的技術基礎。然而繪畫藝術的最終發展是一種藝術的創造,所以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至關重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的文化儲備才是藝術創作的基礎。隨著我國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不再以文化課單一指標的考量決定學生的未來,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課水平依然影響藝考生考試的整體成績。進入大學后,一些學生也會因為文化知識的匱乏而影響繪畫的學習,制約他們繪畫水平的提高。所以,無論在哪一階段的繪畫教學中,都應該注重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到繪畫教學之中,為學生繪畫水平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2 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促進繪畫教學的完善
隨著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教學實踐中的各個學科都在進行創新建設,不斷進行學科的完善。藝術類教學雖然覆蓋面不及常規教學,但也肩負著藝術人才的培養責任,同樣需要進行教學的革新。將傳統文化引入繪畫教學,能夠充實繪畫教學的內容,完善繪畫教學的課程體系,為繪畫教學工作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1.3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實現繪畫教學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創造受到各方思潮的沖擊,動搖了傳統文化在繪畫教學中的基礎地位。西方文化的輸入,讓部分國人輕視甚至否定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中的傳承面臨危機。中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大國,也逐步向文化強國這一目標邁進,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的一張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國家軟實力提升強有力的文化支持。[1]繪畫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培養繪畫人才,更高目標是通過人才的培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藝術影響力,推動世界繪畫藝術的共同繁榮。所以,在繪畫教學中確立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是培養我國藝術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我國文化復興的重要保證。
2 分析繪畫教學中傳統文化相關問題
2.1 繪畫教學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藝術生高考中,我國把文化課成績同專業成績一樣作為升學的考量,這樣做的初衷當然是想讓藝考生們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2]但實際上,由于藝術考試對文化課成績的分數線設置較低,導致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忽視了文化課的教學和學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動學習更加難以實現。然而在大學階段的繪畫教學中,類似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因為大學中對于學生的教學和管理相對來說比較寬松,學生又缺乏自發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相關教學管理的約束,傳統文化的普及更加難以實現。
2.2 繪畫教學中偏重于技法教學
隨著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繪畫技法,導致高校的繪畫教學產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來,學生接受的繪畫教學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繪畫中出現了斷層的現象。雖然西方的相關造型技法有著不可忽視的優點,但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繪畫者獨有的藝術源泉,是我們都應該掌握并傳承的。
2.3 傳統文化的教學形式單一枯燥
在繪畫教學中,雖然有部分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學習,但是學生們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學,并沒有建立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而且教學過程往往枯燥單一,學生參與感不強,沒有產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國傳統文化引入繪畫教學的建議
為了提高繪畫教學的質量,培養更加優秀的繪畫人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入繪畫教學實踐刻不容緩,必須讓社會、學校、繪畫教師以及學生產生應有的重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3.1 完善相關考試政策
在藝術院校以及相關藝術類專業招生時,除了對考生專業水平的考察,還應該注重對其文化知識的考量,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過詳細的研究和嚴謹的判斷,適當增加文化成績占藝考成績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繪畫老師和學生的重視。
3.2 更新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
與高中階段的藝考改革相呼應,高校的繪畫教學工作也必須作出調整。一方面,增加與中國傳統知識相關課程,以選修或必修的課程形式讓學生們進行傳統文化的集中W習,提高繪畫專業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通過考試的形式約束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園內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傳統文化的普及。例如,開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展,讓學生們自發地了解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融入繪畫創作中,而通過展覽的形式可以讓更多的同學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主動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繪畫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作為繪畫教學的一線工作者,繪畫老師應該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在繪畫教學的實際工作中,繪畫教師除卻這一本職身份,也應該是一名繪畫創作者,[2]必然要具備一個創作者應有的素質。我們講“言傳身教”,也就是說在對繪畫知識的日常講授之外,繪畫教師更要以身作則,把傳統文化融入作品的創作中。
3.4 強化繪畫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歷史文物,不能將它束之高閣,而應該在繪畫教學以及繪畫實踐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繪畫教學中,繪畫教師可以把代表性強的以傳統文化為靈感而創作的作品介紹給學生,詳細向學生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產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創作的強烈愿望。
4 結語
在這個文化多樣、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的困難。同時,在對繪畫的研究和教學中,我們不斷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對繪畫教學的指導意義。經過相關研究,以科學的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入繪畫教學,促進繪畫教學的完善,培養更具文化底蘊的繪畫人才,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
參考文獻:
[1] 劉勁蓬.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當代繪畫中的借用[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4(02):114-117.
在文化發展多元化日趨明顯的當代社會,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視。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空前的沖擊,正面臨消逝的危機。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飛速消逝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眾多,不同民族有著各自的歷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現代化發展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顯得異常的復雜和艱難。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尊重差異,解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形成文化多樣性已成為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
一、現代化進程中,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界定
(一)對少數民族現代化的界定
1.現代化概念的界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但對現代化這個概念的界定還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數人對現代化的理解與描繪較模糊,尚未呈現一個清晰的認識。每位學者對現代化的含義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說。
我國現代化理論家羅榮渠教授認為現代化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嚴英龍研究員認為現代化就是以市場原則為取向,以工業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現代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代替,并引起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適應性變革的過程。厲以寧教授認為,現代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經濟、社會、文化、習慣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重要變化的過程。隨著這一進程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以不斷的改善,社會運行效率得以不斷提高。馬崇明認為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機構的根本變化。①
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界定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是指: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與社會發生同質、同向的變遷。 “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行為層面的現代化。簡單的說,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不是用別的文化去代替傳統文化,不是讓少數民族舍棄傳統而另就,而是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力量推動現代化,通過現代化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
現代化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 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能夠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與發展,創造出新的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發生交流和碰撞。
(二)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界定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創造的文化的總和,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進入現代社會后,傳統文化作為歷史的積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傳承了下來。傳統文化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攏聚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②這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經過了長時間形成,積淀并傳承下來。并且在現實生活中繼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從古至今,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都積極的為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出謀劃策,各抒己見。當前學術界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較大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原封不動的保留,側重于原生態的保護,原汁原味的保留。這些學者認為如果保護措施和手段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原貌,實際上是對文化的變革甚至是異化,就背離了保護的原意。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意義
(一)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對文化多樣性觀念的本質把握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始終面對著文化差異和社會生活多樣的客觀現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的產物。只有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差異性,才能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漢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進文化共同繁榮,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
和諧社會當然包括各民族和諧相處。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和諧相處,是減少社會矛盾,建構和諧社會的前提。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正是實現少數民族文化之間、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和諧,最終將建設“精神家園”落到實處,共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三)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文化的繁榮在于發展,傳承的過程本身就包含了發展,而發展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傳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發展中得以展現和延續。相對于變化發展的世界,停滯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結合當代實際的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將因為落后于社會發展進程而被遺棄。
(四)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能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民族這種社會共同體特有的實質“內核”不僅在歷史上為維系民族的認同與團結,生存與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對于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活動,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成為決定許多重大經濟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有著渾厚的社會基礎,構成了一個社會發展的起點,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并且與社會現實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會現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五)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存亡危機的時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地大物博、少數民族眾多,不同民族有著各自的歷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現代化發展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使得現代化發展呈現出很多特殊的、復雜的問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顯得異常的復雜和艱難。現代化的推進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變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它的傳承面臨著更大的難題。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國家行政的干預,機遇與難題并存,形成諸多急劇復雜的變異。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驅動著各民族為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而奮斗。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喪失信心,導致很多文化都出現了流失加劇的危機。這個危機有可能使少數民族歷經數千年歷史發展積淀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在一段時間后大部分丟失。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時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聯結著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大業,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注釋:
① 馬崇明.中國現代化進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9-10頁。
作者:楊建平
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進步決不能離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延續,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續,民族文化的延續。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或者放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對于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在古詩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1.古詩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是社會現實的迫切需要
隨著電腦、游戲機、手機、電子書等各種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樣,各種現代思潮的廣泛傳播,孩子們的現代知識日益豐富,現代觀念日益增強.但令人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知識日益貧乏,傳統思想觀念日益淡化,素質修養日益低下。具體表現為自私任性,唯我獨尊,貪圖享受,不愛勞動,只知索取,不講奉獻;經不住挫折,缺少毅力和恒心;吃苦精神差,干事淺嘗輒止;鋪張浪費,講排場,比闊氣;理想信念嚴重缺失,愛國主義思想淡薄,崇洋觀念深重,盲目追星現象突出。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之甚少,對外國的、時尚的、甚至低俗的東西趨之若騖;知道老夫子而不知道孔夫子,知道四大天王而不知道四大發明,知道周杰倫卻不知道蔡倫;對影視明星的身高、年齡等如數家珍,卻不知道共和國的國土面積和年齡!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已成為教育界非常關注的一個課題,也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殘酷的現實要求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要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有針對性地講解并引導孩子背誦經典古詩文,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2.古詩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是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課程目標上看,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