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糾紛流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對于先發優勢非常明顯的指數化產品而言,這注定是一場實力和速度的競賽。
根據證監會3月5日的公募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目前有14只ETF進入審批程序,其中工銀瑞信、易方達各上報三只,國泰、博時各上報兩只。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行業有關ETF的故事不斷上演:華夏5只行業ETF同時發行,國泰5年國債ETF一周募集54億份提前結束;華安、國泰、博時、易方達競相上報黃金ETF。《投資者報》記者還了解到,工銀瑞信黃金ETF、易方達7只滬深行業ETF已經在準備材料。
從上面這些事實中不難發現,工銀瑞信、易方達、華夏、國泰、華安、博時等基金公司在ETF領域表現得尤為積極。
事實上,競爭者并非這幾家,據《投資者報》統計,近80家基金公司中,參與競賽的有22家基金公司,ETF總規模為2500億元左右,目前來看,嘉實、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南方、華安6家基金公司取得先機,6家基金公司ETF規模達2200億元,占比88%,接近九成。
ETF數量三年增5倍
什么是ETF?用專業術語,它是指交易所指數基金(Exchange-TradedFund),簡單點說,是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比如易方達深證100ETF,它在深交所上市,跟股票一樣,它有交易代碼,對應的標的是一籃子股票,即深證100指數的成份股。
投資者既可以按照交易所每天公布的交易清單,買到100只股票,換成ETF份額,也可以直接從交易所買賣ETF份額。換成“一籃子股票”,這種操作過程中也隱藏著套利的機會,目前,已經有10只ETF成為融資融券標的。
隨著行業ETF的不斷產生,投資者不再為到底買哪只消費股、能源股而糾結,直接買入對應的ETF份額,就相當于買到一籃子股票。
今年以來,ETF突然呈井噴之勢。
據《投資者報》統計,2009年之前,市場上只有9只ETF,目前已經成立的ETF達到54只(ETF和ETF連接基金算作一只基金)。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別新成立11只、17只、12只,今年前兩個月已經有5只ETF上市交易,目前正在發行的有6只,等待審批的有14只。三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ETF的數量增長了五倍。
ETF為何被基金公司如此重視?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易方達基金公司總經理劉曉艷認為,一方面,作為工具性產品,其成本低、透明度高的特點,越來越被投資者認可;另一方面,目前股指相對較低,指數基金也比較安全。
工銀瑞信基金經理趙栩還認為,這與監管層的推動有重大關系。
2011年11月25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正式,并自之日起施行。
ETF作為融資融券的標的物出現在投資者的面前。該細則明確了ETF成為融資融券標的物的三個條件,即上市交易超過三個月;近三個月內的日平均資產規模不低于20億元;基金持有戶數不少于4000戶。
目前,有十只ETF成為融資融券的標的物,分別是在深交所上市的華夏恒生ETF、嘉實滬深300ETF、南方深成ETF、華夏中小板ETF、易方達深證100ETF,和在上交所上市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安上證180ETF、華夏上證50ETF、交銀180治理ETF、華泰柏瑞紅利ETF。
春節前,證監會又《黃金交易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暫行規定》,規定指出黃金ETF可以投資于上海黃金交易所掛盤交易的黃金現貨合約,持有的黃金現貨合約價值不得低于基金資產的90%。
政策出臺極大刺激了基金公司申報ETF的熱情,包括國泰、華安、博時、易方達基金公司競相提交了黃金ETF的申請,目前四只產品還在審批流程之中。哪一只產品能首先獲批,并率先發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規模及成敗。
速度與實力的競賽
ETF發行是一場速度與實力的游戲。
經過2010年至今三年的快速發展,目前ETF大多以創新面孔出現,如跨境ETF,包括華夏恒生ETF、易方達恒生ETF;再如跨市場ETF,包括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與工銀瑞信已經上報的中證200ETF在內,均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此外,ETF投資范圍也從股票拓展至債券領域,如正在審批的產品中,有深證信用債ETF、中債高信用等級債券ETF。
ETF之所以是速度的游戲,主要體現在其先發優勢上。
據易方達基金公司總經理劉曉艷透露,“以前,基金公司獲得某一個指數授權時,按慣例會有半年的保護協議,現在基本上都市場化了,保護時間大大縮短甚至都沒有了。”
這增加了不少競爭因素。而ETF非常明顯的先發優勢特點注定了誰搶先,誰就成功了一半。
能否進入融資融券標的物,至少從目前來看,是一只ETF運作成功的重要標志,入圍的十只ETF中,七只都在2010年以前成立,而且指數均為市場比較認可或熟悉的包括上證50指數、深證100指數、深成指、中小板指數、上證180指數等,另外三只分別是去年成立的嘉實滬深300ETF、華泰柏瑞ETF和華夏恒生ETF。
以滬深300ETF為例,目前市場上的滬深300ETF有三只,包括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和華夏滬深300ETF,這三只包括連接基金總規模超過1300億元,占ETF總規模的一半以上。投資者的交易習慣逐漸形成,想再發滬深300ETF的基金公司,面臨巨大的發行風險。
“雖然從指數來看,跨市的指數中,滬深300是最好的,但嘉實和華泰柏瑞搶了先,因此,我們選擇了中證200指數作為標的物。”工銀瑞信深證紅利ETF及央企ETF基金經理趙栩說。
此外,ETF還是實力的比拼。實力不僅體現在前期產品設計上,還包括財力、人力投入以及系統支持水平以及風控能力。
記者獲悉,基金公司開發ETF產品的大致流程是,基金公司主動找指數開發公司溝通,并獲得授權,再設計產品方案并與交易所、監管層進行多方溝通。提交方案后,基金公司還要進行多輪答辯。
“ETF因為是指數化的產品,其管理費比較低,但是投入成本并不小,這包括人員投入、系統投入。”趙栩說,“同時,ETF管理是個精細化的工作,每天晚上要根據交易所的數據做清單,像我們公司要通過多次復核確定無誤后,才發送至交易所公布。”
2009年,交銀上證180公司治理ETF申贖清單計算錯誤而導致基金公司損失上千萬,令業內唏噓不已。
據記者了解,華安黃金ETF以及華夏五只行業ETF的研發也均在三年以前。華安自2009年,就開始與上交所和黃金交易所共同研究推出黃金ETF的可行性,包括模式選擇、登記結算流程、風險管理研究等主題。經過多輪修改和完善,才獲得了相關主管機構的認可。
可見,每一個ETF的面世,都走過一段艱辛的路。
寡頭壟斷格局形成
參與ETF競賽的22家基金中,前六家基金公司占有近九成的份額。這和國際基本接軌。
相比其他產品,ETF的寡頭壟斷格局更為明顯。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管理ETF前十大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幾乎占到全球的總額,其中前三家基金公司規模占比達84%,而龍頭老大Ishares旗下的ETF產品多達632只,市場份額占比達47%。
“國內也會不斷集中。”劉曉艷說。
單從規模來看,嘉實基金暫時領先,目前旗下有4只ETF產品,總規模超過700億元,緊隨其后的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基金公司,規模分別為613億元、309億元和257億元。
嘉實ETF雖然規模大,但只限于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以及連接基金就接近700億元,而嘉實旗下的其他三只嘉實中證500ETF、嘉實中創400ETF、嘉實基本面120ETF總規模只有40億元左右。
從占有的指數資源來看,易方達和華夏略勝一籌,華夏占有滬深300指數、中小板、上證50、恒生指數以及上證多個行業指數等優質的指數資源;易方達占有深證100、創業板、恒生指數、黃金以及多個滬深300行業指數等優質指數資源。
因為,從全球ETF的發展來看,好的指數是ETF成功的關鍵,據記者了解,全球股票、債券、商品等各類資產在內的前十大標的指數ETF市場份額占比超過30%,標普500指數所對應的ETF產品規模最大,為1740億美元,占比達到所有ETF規模的9%;倫敦黃金所對應的產品規模達到1320億美元,另外,新興市場指數(MSCI)、納斯達克100指數所對應的ETF規模分別為590億美元、330億美元。
國內現有的54只ETF大多交易并不活躍,參與人數也較少,六成ETF總規模低于5億元。
關鍵詞:城市化 城市經濟增長 分布特征 分布流動性
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綜述
國內外關于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表明,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緊密聯系,且具有正相關關系。國內學者周一星,對此進行驗證,發現城市化與經濟增長存在十分明顯的對數關系。Henderson(2000)進一步計算出以人均GDP對數變量為代表的經濟增長與城市化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5。奧沙利文(2000)認為地區的比較優勢使地區間貿易變得有利可圖,所以地區間貿易促進了市場城市的發展,由此而產生的產業群聚性促進了大城市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認為城市化具有積聚效應和成本上升作用,其積聚效應對工業和服務業競爭力產生正向效應,其工資成本效應對工業和服務業競爭力產生負向效應,住房成本對服務業競爭力產生負向效應。其影響的大小取決于城市化的模式。陸銘,陳釗(2004)對城市化以及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兩方面對經濟增長中的城鄉收入差距進行了研究。晏維龍、韓耀和楊益民(2004)從商品流通視角考察了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作用,他們認為城市的發展促使了簡單商品流通向發達商品流通的發展,而城市化水平的差異是造成流通水平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上述對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中均以全球城市為樣本,忽略了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特殊性。其次,上述研究方法采用時間序列和橫截面數據,本文采用Markov隨機理論進行研究從兩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加以研究。
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及其特征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對象選定為48個市轄區。其選取標準為:29個省會城市(未包括海口和拉薩)、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0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湛江、北海)、3個沿江城市(岳陽、九江、蕪湖)和2個重點城市(蘇州、無錫),總計48個樣本城市。
中國城市化轉變時期劃分依據采用錢納里在《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一書中關于結構轉變過程的時期劃分標準。由于給出的標準為1964年和1970年人均美元,本文通過美國CPI-W數據進行換算,以上一年基準年,其換算因子分別為2.5(1982),1.27(1989),1.18(1994),1.7(1999),1.9(2004)和2.1(2008),在此基礎上,通過人民幣匯率12各月中間價的平均值為標準進行換算,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8年的換算因子分別為3.7651、8.6742、8.2785、8.2769和7.0639。
通過對48個樣本城市的市轄區1988-2008人均收入進行匯總。將人均收入時間序列分為1989-1998(其中缺失1992年數據,根據經濟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第一階段的人均GDP),1994-2003, 1999-2004年期間。通過幾何平均值計算得出,前三個階段人均收入分別接近1994年,1999年和2004年數據。此外,假設第四個階段為2004-2013年期間,其平均值為2008年數據。用四個時間段的平均人均收入來代表48樣本城市二十年的時間段的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及其特征。
(二)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分布特征
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分布于不同城市化時期,同時,呈現出低位穩定型、低位波動型、中間穩定型、中間波動型、中間持續型、高穩定型、高位波動型和高位持續型等八類總體特征十二類具體變遷特征,具體如表1所示。其次,觀察到處于高位的城市化類型無論是穩定型、波動型還是持續型,除珠海市以外,全部市轄區年末非農業人口都是100萬以上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通過進一步人口城市化擴張和經濟城市化的調整,可以推動中國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在城市結構轉變時期及其特征分析基礎上,本文將描繪多城市變遷軌跡,目的是為了模擬中國整體城市結構轉變軌跡,即平均或標準的變遷軌跡。由上述可知,1988-2008年中國城市結構變遷經歷了五個時期,呈現出低穩定型、低位波動型、中間穩定型、中間波動型、中間持續型、高穩定型、高位波動型和高位持續型八類特征(見表2)。依此描繪出了48個樣本城市的城市化變遷軌跡,其中數據為各個地級市的十年均值點(見圖1)。
通過圖1進一步進行時間序列擬合,城市化進程中多城市經濟增長分布呈現出二次多項式特征。其型式如下:
(1)
中國城市化的經濟增長分布流動性
本文采用Markov轉換概率矩陣來說明。將人均市轄區GDP視為離散的馬爾科夫過程,將各市轄區經濟水平離散化為k種類型,然后計算各類市轄區的概率分布及時期變化,得到近似逼近市轄區經濟水平演變整個過程的轉移概率矩陣,通常用Mt(k×k)表示,其中的元素Pij(=nij/ni)表示初始年份屬于類型i的市轄區在s年后轉移到j類型的一步轉移概率。其中nij表示在整個考察期內,由初始年份屬于i類型的市轄區在s年后轉移為j類型的市轄區數量之和,ni表示所有年份中屬于類型i的市轄區數量之和。根據整個考察時期1989-2008年期間的中國城市(市轄區)經濟結構轉變的分布狀況,從分布動態的穩定性及樣本數量角度考慮,選取的考察年份為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8年。按照錢納里結構轉變時期,將各市轄區經濟水平離散化為5種類型,人均GDP小于城市化一期收入水平為類型1,以此類推。基于馬爾科夫鏈分析方法得到描述中國城市經濟結構轉變動態分布的轉移概率矩陣,如表3所示。
對角線上的元素表示在整個時間間隔的考察期內經濟類型沒有發生變化的概率,非對角線上的元素表示在考察期的經濟類型之間發生的轉移的概率。考察時期內,處于城市化一期類型的概率為0.38,向城市化二期水平轉移的概率為0.62。這說明中國城市化一期的市轄區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經濟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轉換概率矩陣的整體來看,分析發現,城市化三期是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在這之前,對角線上的元素小于非對角線上的元素,說明城市化發展的穩定性不是很強;在這之后,對角線上的元素明顯大于非對角線上的元素,說明中國城市經濟發展進入高穩定期,向更高城市化時期的結構轉變比較困難,尤其是處于城市化五期的市轄區。此外,在城市化二期和城市化五期分別發生了向下轉移的概率。并且,城市化結構轉變時期越高,向下轉移的概率也越高。
結論
目前區域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之間客觀上存在著種種矛盾與脅迫作用。未來區域城市化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資源要素短缺的限制。城市化既可能是無可比擬的未來之光明前景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災難之兇兆。所以,未來會怎樣就取決于今天的所作所為。這種情況對于處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正面臨著日益艱難的選擇。通過本文研究表明,由于城市資源稟賦、社會、文化、歷史等也存在異質性,中國不同城市化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非均衡性,產業結構的差異化,致使我國不同城市或地區不適合采用完全統一的城市化轉型選擇。對于處于城市化第三階段的城市而言,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由此應該提高資源利用率來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對于城市化四期的以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提高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完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對于城市化五期的國內外比較優勢,尤其國際貿易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應該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迂回生產鏈條來促進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商務印書館,1997
2.Henderson, J. Vernon, “How Urban Concentr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J].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ashington D.C,2000
3.阿瑟?奧沙利文.城市經濟學[M].中信出版社,2003
4.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陳昌兵,張平,劉霞輝等.城市化、產業效率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10)
5.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
6.晏維龍,韓耀,楊益民.城市化與商品流通的關系研究:理論與實證[J].經濟研究,2004(2)
7.H.錢納里,S.魯賓遜,M. 賽爾奎因. 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三聯書店.1989
8.Quah D T.Empirical cross-section dynamics in economic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3
9.Quah D T. Empirics for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Stratification, polarization and convergence club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7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主成份分析 重慶 南岸區 SPSS軟件
前言
商貿流通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重要窗口,也是啟動市場、促進需求和消費不斷升級的助推器。自成為直轄市以來,重慶市及南岸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步伐加快,商品市場建設和培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批骨干商業網點和重點市場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連鎖、超市等商業新型業態出現并得到較快發展,品牌企業、重點市場的輻射帶動功能明顯增強,非公有制商業發展迅速。雖然重慶商貿流通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但是主城九區商貿流通規模不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如何提升城區商貿流通業競爭力,優化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布局,是目前城市商貿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本文在確定商貿流通業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采取主成份分析法對重慶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綜合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各城區商貿流通綜合水平的比較結論,并以重慶市南岸區為例,就提升重慶南岸區商貿流通業競爭力提出政策性建議。
商貿流通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確定
商貿流通業內涵是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商品和服務交易活動的產業。外延包括專門從事商品(服務)的批發、零售、物流、餐飲產業以及工農業領域自行開展的購銷活動。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商貿流通產業包括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租賃與商業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目前,商貿流通業競爭力的確定方法尚未統一,對競爭力的研究還有很多是基于定性分析和主觀判斷。筆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際分析,參考政府對商貿流通業的評價指標,同時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提出較能反映商貿流通業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批發零售總額及增加值、批發零售從業人員、連鎖零售額、商業網點面積、住宿餐飲業營業額、住宿餐飲業從業人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數、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數、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企業數。
重慶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為了對重慶市各城區商貿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本文對主城九區的商貿流通業進行了實證研究,以《重慶統計年鑒2013》和《重慶市“十二五”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的統計數據為基礎進行提取和處理,考慮到商貿流通業評價各指標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采取主成份分析法,運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對重慶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的競爭力進行比較及評價。
(一)統計數據及公共因子提取
表1是提取和整理的數據的匯總資料,基本能反映2012年重慶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
將表1的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主成份分析,得到表2及表3。從表2可以看出,前3個因子已經可以解釋89.446%的方差,因此可提取前3個因子做為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近90%。
從表3可知,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批發零售業增加值、連鎖零售額、商業網點面積、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及增加值、住宿餐飲業從業人員、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數在主成份1上有較高載荷,說明主成份1基本能反映上述指標的信息;批發零售從業人員、住宿餐飲從業人員在主成份2有較高載荷,說明主成份2基本能反映這兩個指標;限額以上住宿餐飲企業數在主成份3有較高載荷,主成份3基本能反映該指標。所以可以提取3個新變量(主成份)代替原來的12個變量。
(二)利用因子分析結果進行主成份分析
將表3旋轉前因子載荷陣中的3個變量命名為a1、a2、a3并把相應數據輸入SPSS19.0,通過t1=a1/SQRT(8.046),計算出以t1為變量名的第一特征向量,依此類推,可以得到分別以t2、t3為變量名的第二、三特征向量,具體特征向量矩陣如表4所示。
在SPSS19.0統計軟件中,把表1中的原始變量數據標準化,再將特征向量與原始變量標準化后的數據相乘,就可得出主成份表達式。主成份的表達式如下所示:
y1=0.32zx1+0.34zx2+0.31zx3+
0.21zx4+0.33zx5+0.32zx6+0.33zx7+
0.33zx8+0.24zx9+0.27zx10+0.24zx11+
0.18zx12
y2=-0.26x1+0.02zx2-0.19x3+0.62x4+
0.06zx5-0.14x6+0.07zx7-0.11x8+
0.55zx9-0.26x10-0.23x11+0.22zx12
y3=-0.06zx1-0.10zx2-0.09zx3-0.09zx4-
0.07zx5-0.28zx6-0.04zx7+0.14zx8-
0.13zx9-0.21zx10+0.55zx11+0.71zx12
根據主成份表達式利用統計軟件計算出重慶市主城九區3個主成份數據,詳見表5所示。
(三)計算綜合得分
為綜合評價重慶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狀況,須對上述九區計算綜合得分,由于前3個主成份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89.446%,代表了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綜合得分,重慶各區綜合得分的計算公式為:
Y=67.048%*y1+12.965%*y2+
9.433*y3
表6顯示了重慶市主城九區商貿流通業的綜合得分結果,并據此進行了排序。
根據九區商貿流通業綜合得分及排名,可將重慶九區劃分為4個層次。將綜合得為正值即高于平均分的地區列為具有競爭力,綜合得分為負值即低于平均分的列為缺乏競爭力。具有競爭力的城區再分為3個層次(見表7)。
重慶南岸區商貿流通業競爭力分析
(一)綜合分析
從實證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重慶南岸區在全市商貿流通業綜合指標中位居第三,處于前列,具有較強競爭力。通過2012年重慶九區商貿流通發展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詳見表1),南岸區社會零售總額、批零總額都排在第五位,但增速(社會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為九區并列第一位,批零總額增速并列第二位)遠遠高于其他城區。住宿餐飲收入48.94億元,排名第六,比較靠后。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數量上也不占優,但是其在餐飲企業數量上一枝獨秀,可以說南岸的住宿餐飲業極具發展潛力。
由此初步判斷:南岸區商貿流通業處在快速發展時期,綜合競爭實力較強,商貿經濟較為成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與國內發達地區核心城區和兄弟城區相比,商貿流通產業的絕對規模偏小,地區的有效供需不足,在住宿餐飲業營銷額、連鎖零售額和批發零售總額等指標方面,仍然與兄弟城區差距很大,這顯示南岸區商貿流通業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發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二)南岸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問題
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經過深入調研,總結出南岸區商貿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商圈極化作用不明顯。南坪、茶園和彈子石CBD三個商業區的聚集功能不明顯;南坪與解放碑、觀音橋商圈存在較大差距。
商貿業態布局存在問題。商貿業態布局不盡合理,業態同質化趨向嚴重;傳統零售業比重偏大,新興業態成長緩慢;商貿產業化、集團化程度低,知名商貿集團過少;知名品牌、特色品牌有待創建或提升;特色街區、商貿綜合體相對分散,交通不便;商業調控手段缺乏系統性,市場監管不完善。
商貿服務檔次較低。南岸商貿服務潛力未被完全開發;商業街區業態供給不足,優勢商業文化挖掘深度不夠;旅游消費功能較低。
提升重慶南岸區商貿流通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第一,改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流通體系。商貿流通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門從事商品和服務的流通, 它對地區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的要求比其他產業更高。基礎設施和市場建設不完善會造成流通渠道不暢,制約商貿流通產業競爭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商貿流通產業基礎設施水平勢在必行。為此,政府應解決區域內對外交通和內部交通問題,完善區內公共停車設施,實現主要節點的地上、地下空中全面聯通,實現消費空間的延伸。
第二,拓展商業增長空間,提升商貿整體升級。一是重點發展三大商圈,強化提升聚集。南坪商圈、茶園新區商圈和彈子石CBD商圈是南岸區商貿業發展的重點和核心,也是南岸區提檔升級和形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坪商圈主要建成商貿商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要立足補充和完善購物消費業態,積極引進國際國內高中端的新興業態和時尚品牌,提升服務業層次和能級,將南坪商圈打造為重慶市購物品牌商圈;茶園新區商圈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既滿足大型綜合消費需求,同時與城鎮商貿服務業建設相結合;彈子石CBD商圈主要開發大型商業設施、大型娛樂休閑設施、商務辦公樓、高檔酒店、賓館等,促進商業與商務、商業與文旅、商業與交通的有機結合。二是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整合南岸行政資源,充分發揮南岸區政府的城市管理、商貿發展和綜合協調服務等職能,擴大商圈城市開發商業空間,借鑒發達城市做法,采取地面、架空、地下互通互聯,有機整合的步行街系統。整合停車資源,實行消費停車優惠,強化道路交通管理。對其他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進行綜合整治,全面優化商貿秩序和提升區域魅力。三是推動商業科技創新。利用現代新技術新工藝,通過技術創新和新品研發,賦予商貿產業新的內涵。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引導和推動南岸區商貿產業由粗放式的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并通過在融資、信貸等方面所提供的便利措施,增強商貿企業的資金實力,將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第三,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推動會展經濟發展。會展經濟是南岸區商貿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會展經濟的發展,一是要強化會展配套建設,重點是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會展人才建設;二是塑造區域會展品牌,積極引進會展活動,不斷提升會展規格和影響力,策劃一批新的展覽項目,確保年年有展會,會會有新意;三是培育會展市場主體。通過大力培育會展企業,努力提高會展業集約度,走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道路,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會展企業,推動會展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四是重點支持國際會展,堅持 國際化經營方向,不斷提高南岸會展的國際國內影響力,服務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第四,優化區內資源配置,打造特色美食品牌。把南岸建設成以巴渝文化為底蘊、重慶火鍋為標志、美食街為支撐、品牌企業為主導、重慶名菜(小吃)為主體的多業態餐飲共發展的美食聚集區;大力培育品牌企業,引導企業爭創品牌,使餐飲品牌企業成為餐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引導餐飲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先進理念和經營模式,積極發展餐飲管理咨詢機構,提高餐飲企業管理水平和效能,整體提升餐飲業現代經營管理水平;鼓勵餐飲企業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以信息技術改造促進提升傳統餐飲業;積極推進全區餐飲服務食品衛生安全化,通過試點工作創建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街或者示范店,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餐飲服務業食品安全向前發展。
第五,夯實高端商務配套,提升商貿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商務服務機構,加快引進律師、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滿足公司層面的商務服務需求。提升都市商務休閑功能,重點打造濱江休閑區,打造商務休閑產業帶。發展特色私人服務機構,引進大量私人醫生及康復機構;引進若干家具有專業水準的健身俱樂部;引進經過專業化培訓的心理咨詢師;引進國際知名培訓機構等。
第六,利用水岸經濟,打造沿江商務經濟帶。在南坪、南濱路、彈子石沿線的啞鈴狀濱江都市區域,強化“兩江四岸”城市規劃,凸顯濱江山水資源,打造“水岸”經濟,提升城市配套功能,以寫字樓、酒店、商務公寓、大型文化體育設施項目為重點,加快推進沿江高端商業地產開發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國際組織機構、各類商業中介密集入駐,大力發展金融保險、電子商務、分銷結算、信息咨詢等商務總部經濟。打造沿江商務經濟帶,推動南岸商貿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閩忠,尹芬彬,高.重慶市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動態計量分析[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9(11)
2.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商貿流通服務業影響力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8(3)
3.重慶統計局.2013年重慶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