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素養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懂法才能守法,有了烹調技術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公民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也必須建立在知曉公德標準的基礎之上。很多人不是不守公德,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德,不知道應該怎么去作。因此,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及公德知識意義重大。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圖書出版等行業,應該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把社會公德知識的宣傳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過優秀的作品去宣傳普及公德知識,公民耳濡目染都能吸納到公德常識,在行為上自然而然會趨向積極的一面,抵制消極因素。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約力度
雖然社會公德規范不是法律、法規,不能強制執行,但也需要養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適當的行政制約手段,還是十分必要的。對違公德規范的行為給予適當的行政處罰,會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樹立典型增強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模仿是人類的天生本能,“說講十遍,不如做個樣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活教材。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都應大力樹立道德模范,對諸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愛護公共設施、見義勇為等先進人物,要大力宣傳和表彰,也可適當給予獎勵。也使人們學習有目標、行動有方向!讓廣大公民都認識到遵守社會公德是光榮的,增強遵守社會公德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養
(一)文化修養的界定
人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多數人把對漢語言掌握的多少、漢語言使用的靈活程度、書面語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養的高低的標準,實際是把文化修養和文學修養等量齊觀了,可以說這是一種狹義文化修養的界定和理解。這是對文化修養的片面理解。其實,文化修養是指人的綜合素質,不但包括對哲學、歷史、文學、法律等等社會科學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養、藝術鑒賞能力,還包括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養是認知世界、感悟世界、創造生活、駕馭生活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意義
公民文化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智力水平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所在。從最基礎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養水平關涉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好的文化修養的公民,生活是單純的,是純粹物質的享受,領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悅,不會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途徑
1.擴大義務教育范圍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公民獲取知識提高文化修養最為系統的途徑。但我國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學兒童,新的文盲群體還在不斷生成。這一現象嚴重地降低了中國公民的整體文化修養水平。因此,繼續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才會加速公民整體文化修養的提高。2.加強各類媒體宣介力度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各類媒體軟硬件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覆蓋面和傳播能力不斷擴大和增強。這為宣傳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類媒體應該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設專題版塊和欄目,有意識、有計劃、有規律地加大科學文化知識的宣介。
3.大力構建新型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平臺
除了傳統媒體,新的宣傳載體不斷出現,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新的載體,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聯網,是當代最有活力的信息傳播渠道,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組織各種形式的知識講座。支持、引導、指導廣大網民建立各類知識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戶外電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來,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短片。
4.創新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形式
不同受眾群體,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閱歷,對各類知識的吸取,都有著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動創新活動。比如發揮各類科研機構、各類社會團體、演出團體的作用,組織文化進軍營、進社區、進廠礦等活動。以各類受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
5.舉辦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競賽
政府應劃撥資金,支持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團體積極組織各類知識競賽,獎勵優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覺學習意識。各類競賽活動要避免形式主義,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專家型的知識競賽。要根據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組織競賽活動。
6.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取長補短
1、提高中國文化素養符合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當今的就業市場需要多元化的外語人才,對于英語相關專業而言,社會上普遍需求的是英語與其他專業緊密結合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商務英語專業在此應運而生,培養能用英語進行諸如商務、旅游、物流、外貿、文秘、會展等商貿活動的復合型人才。在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決定溝通質量的是代表中國形象的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自身的英語水平。
2、諳熟中國文化可以助力學生的英語學習
在英語業已成為世界語的今天,商務英語專業作為英語專業的一個分支,長期以來英語學習過程中都強調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強調英語與商務的結合,注重發音標準、表達流利、語法運用得體等,其重視程度甚至遠遠勝于對中國文化涵養的關注。而語言內在的思想性被忽略甚至被淹沒,因此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很難發揮出來。換言之,倘若學生憑借自己較高的中國文化涵養來進行英語學習,聽說讀寫的學習障礙將會大大降低,英漢雙語的相互切換也會迎刃而解。
3、熟悉中國文化有利于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
英語學習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更應該是把優秀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承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國,其優秀精華的文化應該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與英語這門語言站在文化對等的位置上對話。在對外漢語教學日益盛行的今天,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應該盡己之力通曉中國文化及其英文講解方法思路,在商務活動中使世界通過我們更加了解中國璀璨文化。
二、商務英語專業中國文化教學現狀
1、課程設置對于中國文化的缺失
2000年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育的缺陷》中提到“許多中國青年學者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英語水平,但是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較高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便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中出現“失語”現象,是因為在英語教學中獲得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知識的不足。例如,介紹魯迅先生故居的一段話中很多學生把“故居”一詞翻譯成“oldhouse”,幾乎沒有學生知道地道的說法是“formerresidence”。同時,很多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上注重實用性,講求英語語言知識與商務知識的結合。作為只有36學時的選修課,課時有限,任務緊張,很多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沒有真正重視中國文化的學習與提高。
2、日常教學頻頻出現中國文化缺失
過度重視英語及英語文化而忽視中國文化導致英語文化的內化在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越來越深入,許多學生成為英語通、西方文化通,俚語通,而中國傳統文化成為許多學生的認知荒漠:課堂上問及學生“杞人憂天”、“門泊東吳萬里船”等詞句無法用英語解釋出來。今天的四六級考試中增加了段落翻譯項目,而且頻頻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不要說“四合院”“、茶馬古道”“、敦煌石窟”、就是“少林功夫”、“吉祥文化”、“筷子”等很多中國文化常見語的譯法學生都聞所未聞、瞠目結舌。比如,在介紹孔子的一段話的翻譯中,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孔子(Confucius)、儒學(theRuSchool)、孔圣人(MasterKung)。學生英語水平雖然大幅提高,母語文化卻丟之腦后,這不得不說是失衡的英語教育造就的悲哀。
3、學生測評體系對中國文化的忽視
目前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對學生的測驗評價體系依然比較傳統地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聽力考試材料來源基本上是BEC、BBC、VOA、CNN,文化背景都是清一色的西方英語國家日常生活與商務活動,很少涉及中國文化;口語考試依然一如既往地關注發音標準、表達流利、地道清晰、商務術語準確等因素;閱讀、寫作、翻譯考試也多是傳統的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計算題等,中國文化元素依然難得一見。
三、商務英語專業中國文化教學強化對策
全世界早已掀起了“漢語熱”:孔子學院的設立、漢語等級考試的興起、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的稀缺都足以為證。商務英語專業作為以英語語言為橋梁、深化英語與商務專業知識相銜接的專業,學生內在的中國文化素養亟待提高??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課程設置對于中國文化可以有所傾斜
商務英語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大一全校開設的大學語文之外,可以考慮自己開設現代漢語及漢語語言學等課程。畢竟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學的過程中一定會不自覺地發問:為什么多年的學習生涯中學校從未開設過漢語語言學呢?很多學生會盲目認為英語語言學在重要性上一定勝過漢語語言學,因此造成了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顧此而失彼。條件允許的話,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還可以鼓勵專業教師開設與中國相關的公共選修課:英文講解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通史、古代詩詞及名著賞析、對外漢語教學等課程,應體現哲學、歷史、宗教、社會、教育、文化、藝術等中國文化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母語人文涵養,給學生創造良好的中國文化學習氛圍。通過這些課程,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更加熟悉中國文化。
2、日常教學將中國文化貫穿始終
商務英語專業教師應該自覺提高自身中國文化修養,深入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并在日常教學中成功實現中國文化的漢英切換,注重中西文化對比、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對外漢語宣傳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時,可以啟發學生用英語討論中國文化的象征,學生熱烈討論中會涉及長城、孔子、筷子、菜系、絲綢之路、天安門廣場、故宮等許多中華文化象征,啟發學生盡可能詳盡地用英語表述中國元素。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熟悉中國特有文化的英文譯法,多多積累中國文化各種英文介紹,例如,可以參考作品中涉及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的林語堂、錢鐘書和賽珍珠的作品及英文版的《中國文化》等書籍。
3、完善學生測評體系,強調中國文化
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測評不僅應該單獨設置中國文化課程的考核,還應在綜合英語、精讀等課程的測試中體現中國元素,加入相關檢測試題,學生在備考過程中系統復習,不斷強化,中國文化素養必然會得到提高。在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考試中盡可能選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在學生的各類測試中增加中西文化比較,根據主題與作者觀點,適當進行廣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有清楚的認識,能夠深刻地意識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通過系統教學、講解、反復訓練、復習、檢測等環節實現學生熟練用英文較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相關內容。
四、結語
美術教育沿襲傳統教學做法比較普遍,只是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基本技法進行培養,往往忽視學生的思想內質教育,忽視教育本職功能。特別是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夠,造成教育的缺失。注重對教材文本文化教育因素的挖掘利用,學生在美術課堂學習中,在獲得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時,還能夠獲得精神教育和文化品質教育。學生在具體學習實踐中,還能夠了解美術文化發展的歷史,以及美術與各個社會領域的關系。中華民族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在學習美術時能夠領略民族文化的風采,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禮,這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使命和責任。美術教學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教育活動,內含豐富,外延深遠。美術教學中的文化元素呈現多元化和時代性,傳統文化領域的絲綢織染、陶藝等,還有現代文化中的造型藝術、工藝設計等,另外,像民間剪紙、剪貼等藝術形式,都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術教學中,要善于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內質特征,用豐富的文化元素帶給學生更多營養。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并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教學方案,這就可以左右逢源了。新課程改革對美術教育進行資源優化組合,把相關課程內容分為不同學習領域,可以給學生開辟良好學習渠道,像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索,都能夠將美術學習系統化。這些教學形式,都和美術文化有更多契合度。教師實施教學行為時,要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將美術教育與文化熏陶相結合,讓教育積極因子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促進美術課堂教學的內質升華。如嶺南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獨具魅力的面具”一課,先復習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圖,然后把學生上次用16開紙臨摹的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圖作業一一分發下去,要求學生用手把作品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外輪廓線撕去并蓋在臉上,檢查作業比例是否標準。接著設問,“如果你必須戴上自己親手設計的面具參加一個盛大的化妝舞會,你會設計一個什么樣的面具?”然后展示多款色彩鮮艷的面具,學生看到、體會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教法和教具,對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可以發揮重要促進作用?!昂弥卟蝗鐦分摺?,一旦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就可以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主動去探尋思考,贏得教學主動權。
二、在美術教學中感受美術文化,塑造文化素質高塔
美術文化在自身數千年的形成演變、吐故納新的歷史中,產生了獨特的社會價值和人文魅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材文本的解讀,讓學生參與到美術作品的制作當中,并從具體操作中獲得文化熏陶。像制作陶器,就可以讓學生親手去實踐,從材料的準備到整個制作過程,教師要根據教材制作方法,讓學生感知原始制作和現代工業的差異,并從中獲得文化要素的影響。這些陶器中的制作工藝,包含厚重的歷史文化內質,每一個時代都有相關的制作方法,每一歷史時期,也都有講不完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滄桑巨變,當然都與文化緊密相連。在實踐中,學生感知的不僅是一種制作工藝的變遷,同時也能夠清晰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脈搏。像“面與色的美感”這篇教材,就飽含許多現代立體構成藝術。這種現代抽象藝術如果僅僅讓學生欣賞,自然不能掌握其精髓內涵,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在制作實踐過程中,用不同感官接受美術文化信息,所獲得的藝術感染和思想教益,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學生通過嘗試不同材料去表現面與色的構成,就可以制作成一幅美術作品。因為在具體操作中,通過不同組合不同拼搭,讓學生認知什么是組合的美,也體會到什么叫空間的美。這種美感是建立在學生思想認知的基礎之上。因此,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感覺,而應該是一種意識反應,是文化素質層面上的認知提升,因為學生從這些美術作品中,從親身體驗中,和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實現感知共鳴。這種共鳴使得學生能感悟到美術作品所傳遞的文化信息。
三、美術學科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歷練學生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