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文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充分認識文學教育對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意義?,F在大學教育強調培養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必須具有的開闊的視野、獨立的思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和抱負等素質”都可以通過文學教育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層面培養和提高?!八囆g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是與偉大心靈的對話,這種交流和對話會感染到后世的對話者,影響對話者的價值觀,凈化對話者的心靈。同時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還可以提高人的藝術感受力、激發想象力、增強創造力。在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是用語言描繪和建構的世界,讀者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了解這個世界。因此,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是刺激和鍛煉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過程。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藝術的修養不僅加深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學會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這種宏觀形象思維其實就是一種創新能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上而下地轉變重科學輕人文的觀念。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傾向,這種觀念影響到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也影響到在校生的學習和發展。在當今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學校和學生都更多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傾向,重理工輕人文、重實用輕修養,很難在高校中形教育應有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雖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卻未能真正引起關注,很多時候成了點綴性的課程。要想真正發揮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體制內自上而下地提高對文學教育的重視,學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從課時保障、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為文學教育提供優厚的環境。在教師層面上,也要轉變觀念。把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適合自己所在學校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層面上,要增強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思想和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文學教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進入了人才培養計劃,并加以實施。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學課程體系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除大學語文外,各高校開設的文學課程,一般都采用相關教師申報什么課程就開設什么課程,這樣看起來開設的課程不少,但實際上是雜亂無序的,缺乏體系性和科學性。從教師角度而言,某一學期開不開設自己承擔的文學教育課程視自己完成教學工作量的情況而定,因此,有些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在某一學期卻不能真正開出,影響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從學生角度而言,一般學校規定選修的固定學分,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規定文學類選修是6學分,即選修兩門文學類課程即可。這樣學生對文學課程的選擇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樣造成了課程體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文學教育課程不少,但對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人文精神、綜合素質卻不能產生應有的作用,所以,要對文學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在考慮課程體系優化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缺乏統一性的問題,要求凡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的教師,必須保證每學期都會開設課程以供學生選修。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科學性和需要性的原則,對文學教育類課程進行以下三類課程的優化設計。
1.知識類課程。此類課程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培養綜合素質為目的。開設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學概論,輔助開設中西文化比較類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學、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在中西文學文化的對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品格,優長與缺陷,更好地確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鑒賞類課程。此類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感知和體驗文學作品,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審美感受能力,培養人文精神??砷_設古代詩詞欣賞、古代散文欣賞、現代小說欣賞、現代詩歌欣賞、世界名著導讀等課程。這些經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蘊含豐沛之所在。學生通過閱讀、欣賞、感知、體驗可以獲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3.能力訓練類課程。此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為目標。可以開設寫作課程。在課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文學寫作、新聞寫作和論文寫作的訓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大學生表達能力整體不高,特別是理工專業的學生。寫作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寫作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按照上述三類設計具體課程,使高校文學教育課程具有比較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各院系在課時性質、學時學分等方面進行優化,文學教育類課程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三、優化文學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適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不是單向傳播體驗的過程,而是一種雙向傳播交流活動。針對非語言文學類專業開設的文學教育課程,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向眾多學生傳授大量文學知識,往往采用簡單省時的講授法,成為“填鴨式”教育。這導致師生間缺乏交流和溝通,使學生興趣下降,也未能達到文學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優化教學方法。除講授法外,筆者認為,要在文學教育的課堂上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并適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1.啟發式教學法: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這雖是古老的教學方法,但對目前的文學教育教學而言,它可以改變“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如在講授先秦散文時,經常選的篇章是來自《左傳》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鄭莊公人物形象是重點。梳理完課文后,教師可拋出一個啟發性的問題:母親姜氏想讓共叔段代替莊公為國君,你覺得兩兄弟誰更適合做國君?同學們陷入思考,一會兒,開始踴躍發言,大家共同認為共叔段無才無德不適合做國君。對莊公的認識發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莊公趕走弟弟、幽禁母親,不仁不孝,不適合做國君。有的同學說莊公行事老到、善于謀劃,具有政治家的素質和風范,適合做國君。針對分歧,教師講述了春秋的諸侯爭霸的時代環境,引導大家分析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國之主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才能。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變得饒有興味,更好地體會了莊公這個形象。
2.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方法。它的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抽象的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課程為體驗式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是文本發言人的觀念,引導學生做文本對話的主角,用自己的心和情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作者的生命。由此,學生由生活的世界進入到文本的世界,在文本的世界中體驗、移情、反思,與文本的世界共鳴,撞擊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講授婉約詞人李清照時,教師一邊講她的人生經歷,一邊引入她各個時期的詩作。引導學生從“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清竹嗅”“、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體會她少女時代天真爛漫的情懷;從“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體會她的相思愁怨;從“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體會她的雄健豪氣。由此,學生了解了一個多側面的李清照。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深入解讀李清照晚年作品《聲聲慢》時,學生一方面體會到了晚風、暮秋、黑夜、細雨,凄涼的氛圍和心境,另一方面,體會到作者不屈的靈魂在做一次又一次的抵抗,這里有生命的悲哀,更有生命的不屈。沒有體驗的情感是膚淺的,只有調動學生的情緒去體驗、去玩味,才能獲得更多的心靈的啟迪。
設想:文學創作可當論文
在這份改革設想中,并沒有廢除傳統論文形式,“愿意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仍然按照傳統畢業論文的規范進行寫作?!蓖瑫r也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取消外文文獻翻譯環節,刪減一部分繁瑣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表格。
為豐富畢業論文形式,該問卷提出了6項建議:文學創作、翻譯、讀書報告、教案與參與教學、田野調查報告、社團刊物或公開刊物的。其中,文學創作“作品完成后,在國家正式出版社或正式刊物上出版或發表,可不需要進行自我理論陳述,但需要由學院認可其真實性;作品沒有發表,學生應對作品主題、形式、寫作等環節有一定篇幅的理論陳述?!弊髌沸问桨ㄖ?、長篇小說,長詩或組詩。
有些形式只適用于某些特定方向。
如田野調查報告就適用于文學人類學、漢語言文字方言調查等方向。
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操作
胡靈(化名)現在是對外漢語大二的學生。她說:“我們都贊同將論文與實踐相結合,老師們提出的改革設想給了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個人考慮選擇教學參與的形式來作為畢業論文?!?/p>
但大四學生張東(化名)則顯得有點無奈了。他說:“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支持論文形式多樣化,但即將面臨提交畢業論文,目前還是只有傳統形式是比較可行的選擇?!毕鄬Χ?,傳統論文形式對大四學生來說,操作起來會簡單一些。
關鍵詞:打工文學;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1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11-023-02
作者:張一文,廣東教育雜志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廣東,廣州,510045
寫打工者、或由打工者寫,為打工者所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被稱為打工文學。關于打工者與打工者的文學,有專家指出:“他們是新生活的參與者和塑造者,是此時此地的中國最具活力的一群人。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文學對這群人保持著集體的沉默”(謝有順語)。
不但“文學對這群人保持著集體的沉默”,文壇對這群人的文學也“保持著集體的沉默”!打工文學始終反映打工者的利益和尊嚴,堅持“為承認而斗爭”,卻在不少地域長期為主流文化所漠視和遮蔽,成為文化霸權下被遺忘的“灰姑娘”。
一、研究意義:對打工文學進行條分縷析。有多重價值。
首先是學理創新價值。對打工文學的語境、文本、作者、讀者諸要素做互涉式分析,審視打工文學的緣起、成就、持久性及其對打工者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造成的影響,揭示底層寫作在文學、社會、政治場域中的邊緣化處境,展現體制外文學活動所引發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后果,這些都具有學理創新價值。
其次是審美價值。通過對打工文學三代作家的優秀打工文學作品的文本研讀,能夠進一步體現和提升打工文學的審美價值;通過對非典型打工文學作品的檢視和賞析,能夠向世人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草根文學創作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最后是經世致用的實際意義。研究總是對某個社會系統的干預。通過對打工文學進行系統研究,削弱強勢文化的威嚴,對打工文學施于援手,對打工者等弱勢群體“文化低?!?文化權益的最低保障)設置實踐議題,提出應對策略,激發悲憫情懷和改造意識,這些都是打工文學研究的經世致用的實際意義。
二、研究現狀:打工文學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國內研究現狀:打工文學的基礎性研究薄弱,公開出版的圖書文獻太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檢索中,以“打工文學”為“題名”,檢索結果只有8本書,其中研究類著作只有1本。在“CNKI數字圖書館”,以“打工文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2000-2008)]上有19條記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23條;[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5條;[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0條。此外,國內尚無關于打工文學的專門學術刊物。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主流媒介和評論家,對底層寫作的打工文學漠視或語焉不詳,抑制了打工文學的創作、傳播和研究。
國際上,荷蘭、韓國、日本的學者對中國打工文學都有所涉獵。有代表性的是尾崎文昭(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名的漢學家)的論文《底層敘述――打工文學――新左翼文學》,把打工文學定性為“新左翼文學”(詳見《ァヅフ,(亞洲)游學》月刊94號,日本勉誠出版2006.12)。
三、研究方法:“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并行。
研究打工文學,應該在繼承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理論的基礎上,采用“語境、文本、作者和讀者”分析框架結構,通過文本分析、話語分析和敘事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打工文學的“外部研究”(研究語境)和“內部研究”(研究文本)并行入手,來展開思考,以多個不同的觀察角度,得出有批判意識的、具有新的分析框架和多樣方法的、基于嚴謹學術研究原則的結論。
研究打工文學,不能做簡單的知識羅列與歸納,而是既注重作家作品的個體研究,又有總體把握的恢宏氣勢;不再是直覺認識,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理性認識。要透過文化的視角,運用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客觀地對打工文學進行基本的梳理與評述,力爭勾勒出打工文學文本與語境互動的多維圖景,促進打工文學與社會的和諧共振,為或許會有的后續研究拋磚引玉。
打工文學研究雖有“前人栽樹”,但應看到,在研究方法、范圍、深度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應該是彌補現有的不足,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盡量提供新鮮的觀點、命題和文本。
四、研究預設:對于打工文學,有以下基本內容及重要觀點有待進一步檢驗。
(一)從產生背景看,打工文學是生于憂患的文化表達,是在社會矛盾激化、集結、凝聚的關鍵時刻,由開放潮流帶來的社會變遷語境中創造的文本。
(二)從歷史性看,打工文學創造了傳統“憫農文學”的現代版本,和唐朝李紳《憫農》詩為代表的歷代“憫農文學”同構,本性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