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管理學的基礎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群體活動。
2、管理是一個動態的協調過程,主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利益關系,它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的始終。
3、管理是圍繞著某一共同目標進行的,目標不明確,管理便無從談起,目標是否切合實際,直接關系到管理的成敗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在于提高組織活動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寄宿制;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涼山地區
前言
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打破了傳統的農村結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的向城市輸入,雖然帶來了城市財富向農村的轉移,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也破壞了幾千年的家庭結構。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民族地區務農人口進城務工致使大量留守兒童滯留農村,寄宿制小學不僅承擔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更擔負了家庭教育的責任,因此發展寄宿制小學自身責任重大。寄宿制小學發展的好壞會影響到未來兒童的成長成才,必須要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既要掌握良好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做人道理的知曉。
一、寄宿制小學
我國農村藝術教育長期存在著教育資源分布散亂,教師能力水平不高,教育質量能以滿足群眾需要的客觀問題,這在少數民族地區顯得尤為嚴重。涼山地區以山區環境為主,自然環境復雜,交通不便,孩子們上學難問題由來已久,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比較頻繁,兒童的教育問題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好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不僅會影響孩子未來發展,也會影響我國關于建設社會主義人才強國的戰略。涼山地區較早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于2003年出臺了《涼山民族寄宿制中小學管理辦法》對寄宿制小學教育做了良好的引導,促進了涼山地區小學寄宿制學校的發展。
二、涼山地區寄宿制小學存在的問題。
涼山地區少數民族占了人后的半數以上,加上地理外置偏僻,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與東部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彝族的在人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其中也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孩子們在入學之前長期說自己的方言,缺乏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只有進入到小學之后才開始接觸正學的漢語學習,因此學習能力與漢族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少數民族孩子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興趣愛好,也更愿意與自己有著同樣文化背景的孩子們交流,這樣也不利于彝族孩子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家長角色的不足也是影響孩子們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多是多子女家庭,加上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會受到來自觀念上和經濟上的影響。學校教育也扮演這重要的角色。語文老師普通話是否達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是少數民族孩子接受漢語的第一個窗口,如果早期漢語教學不標準后期將很難改變。
三、如何加強小學生們基礎知識學習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漢語學習環境。決定一個孩子語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來自于一時的教育,而是來自生活氛圍的營造。涼山地區小學生們漢語口語水平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處在良好的漢語環境中,因此要在寄宿制學校營造一個說漢語的良好環境。小學寄宿制學校要合理招收學校學生,保持漢族學生達到一定的比例,不能一個學校僅有極少數的漢族學生,這樣的學生比例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良好漢語環境的營造。要在學校里養成以漢語為榮的氛圍,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漢語,加強漢語測評的分量,使孩子們認識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
(二)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鼓勵興趣式學習。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尤其當孩子們處于小學階段,這個階段是孩子們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這個時期如果能是孩子們對漢語學習保持旺盛的精力,將是漢語學習能力有一個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們往往是一板一眼的教授拼音、讀寫能力,對于年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他們雖然有著旺盛的精力,但他們缺乏持續的注意力,傳統的課堂教育往往是乏味無聊的,加上孩子們沒有漢語語言基礎,因此對于他們而言這種教學放大并不能夠很好的提高孩子們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在課堂上要不斷地給學生們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調動學生們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是漢語學習有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能夠使孩子們在積極歡樂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三)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一直存在,這就需要學校嚴格教師選拔標準,漢語基本能力不能只依靠語文老師,每一個老師都應該具有良好的漢語讀寫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課堂上強化漢語學習能力。語文教師首先要承擔起漢語教學的重任,漢語課堂可能是少數民族接觸漢語的第一堂課,“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早期漢語教學不標準,后期的改變將會很難。語文老師要樹立崇高的責任意識,教師職業不是一份簡單的職業,身上肩負著培育祖國外來棟梁的重任,教師只要認識到自己身上責任的重要性,并貫徹落實現實的行動中,才會真正促進寄宿制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其他教師也有尤其注重漢語教學,少數民族孩子自身的語系使得他們在學習漢語時面臨的障礙要比漢族學生們苦難的多,因此要全方面的注重漢語讀寫能力,不同專業的老師也要肩負起傳播漢語的責任,共同促進寄宿制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創新學習形式,積極開展漢語聽寫能力競賽活動。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書寫文字越來越少,引起了人們對漢字聽寫能力的擔憂,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央視快速反應只做了一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通過節目的形式呼吁大家關注文字書寫能力的下降,通過具有影響力的形式引導人們更好的學習漢語。寄宿制學生學習也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定期舉辦漢語聽寫能力大賽,設置不同的獎項鼓勵孩子們參與到漢語學習中來。通過一些這種形式的活動激烈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五)發揮孩子天性,進行啟發式教育。寄宿制小學生的生活絕大部分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要鼓勵孩子們之間積極主動的用漢語進行交流,在自然地交流環境中、默默促進漢語讀寫能力。老師們要多關注孩子們的生活,而不能只依靠課堂教育的成果,畢竟生活也是孩子們學習的課堂,孩子天性熱愛交流,寄宿制正好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同時小學生對于單純的課本教育往往缺乏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們進行啟發式教育,引導孩子們通過一個名詞學習到另一個名詞,從一個意義延伸到另一個意義,進行啟發和拓展式教育。
四、總結
涼山地區加強小學寄宿制教育的發展,其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保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在基礎知識的教研課改上要立足少數民族孩子們的個性特點,同時鼓勵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不斷地課改中著實提高小學寄宿制學校學生們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學基礎,效果,教學方式,競爭機制
為了擴大中職學生的就業范圍,擴寬學生的就業崗位,我校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增加了相應的學科,比如:管理學基礎、市場營銷、應用文寫作等,從而迎合社會對人才的綜合需求。由于這些課程處于相對尷尬的位置,學生對這些課程缺乏濃厚的興趣,教師的教學方式又常常是傳統的講授,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從近幾年的這些課程的教學工作出發,就《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在教學方法有較深刻的體會,并在教學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變,效果顯著。
一、中職《管理學基礎》教學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意識上不夠重視課程。
《管理學基礎》這門學科既非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又非公共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非專業課程在心理上有難免的“小視”,其表現可以在課程上體現。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整節課下來要不是鴉雀無聲,要不就是一問三不知。從學生那毫無神采的眼神中不難推測他們的思緒已經神游了。除每周的課堂外,沒有其他的空余時間用到這門課程上,平時作業也大量出現雷同現象。
2、學生對其在認識上有偏差,并對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學生認為這門學科是對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對學生自己卻沒有用處;并且有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能達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職工。就這樣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方面
1、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厭煩上課。
《管理學基礎》課程中理論教學多,授課教師授課方式大多數是理論和案例相結合。雖然有案例作為補充,豐富課程,但是往往這些教學案例是企業公司的例子,學生又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從而使得真實的案例變的空洞了。學生無法把理論知識與案例聯系起來,學習便產生障礙,引發對課程的厭倦。
2、缺乏實踐基礎,教學欠深刻。
從事《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雖然有著高學歷、重點大學畢業,但往往這些教師缺乏實際專業工作的經驗,從而教學過程缺少生動鮮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職學校任課教師非專業課教師,他們對本專業的研究不夠深入,只能講個大概,卻缺乏深刻。
二、教學方式的新嘗試
(一)課程內容以簡單易懂方式講授,從現實生活中尋求相交點。
任何一門學科最好的教學方式無非是簡單易懂,并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管理學基礎》課程雖然理論性強,但是只要留心的發現,生活處處都是其體現。比如在講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類型”時,最簡單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級里的管理者及其類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縱向的管理層次和橫向的管理領域進行分類。這時課程中可以讓學生將班級的管理者按縱向的管理層次劃分,分別為高層管理者:班長;中層管理者:生活委員、學習委員、紀律委員等等;基層管理者:各科課代表及小組長;這例子也可以讓學生按橫向的管理領域進行劃分。課后的練習可以布置學生對學校管理者進而劃分。這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例子,不僅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讓學生較易理解,從而融會貫通。
(二)開放教學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打破傳統固定的教學場所。
《管理學基礎》教學課程中,允許學生采用自由組合、自主調動位置;可以圍成圈坐,可以一字攤開坐;對坐姿不做過多強求,舒適得體即可。這種課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學生的興趣,便于對課程的討論,小團體中相互學習,促使學生接觸更多的思維方式。教學場所豐富,以課室為基礎,外加校園各處,積極爭取到企業實地觀摩學習。
(三)項目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自主學習。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的學習體系。在《管理學基礎》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效果明顯,學生學習興趣高,掌握程度深。“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在《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制定企業工作計劃”內容,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種策劃一個節日的活動,寫出一份計劃書,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計劃書涉及的各要素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