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旅游調研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5月9日,在局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對全市新建和在建鄉村旅游點、酒莊、民宿、酒店等項目進行了調研考察。
通過實地考察系列旅游產業項目,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全市文化旅游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的全域旅游理念,也對文化旅游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充滿信心。邱山山谷漫山遍野的葡萄種植園,簡約大氣的葡萄酒莊,別具特色的各類民宿和藝術酒店,簡樸自然的鄉村旅游點等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充分的體驗到“大隱隱于市”的美好感受和幸福感。
蓬萊的人文條件與自然稟賦都非常好,具備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條件。結合此次觀摩,就如何做好做強蓬萊旅游工作,有如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強化一流品牌策劃。
作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蓬萊來說,風景名勝眾多,須高點定位,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和形勢,建議打造“黨建文化旅游”品牌,通過評選“蓬萊市黨建文化旅游”示范單位,培育推選出一批黨性忠誠度高、經營管理規范、誠信度高、特色明顯、綜合質量高、黨建元素與文化旅游元素結合度高、讓游客信任安心放心的優秀示范單位,并加以推廣。
二、強化旅游資源整合。
蓬萊旅游資源開發雖然開展了多年,但資源整合不夠,需要通過以游客需求為導向的規劃,形成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通過整合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產品主題和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趣味性,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讓游客來了以后既有景可看,又有事可做,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擁有不同尋常的難忘的感受和體驗。
針對當前的旅游形勢,整合現有旅游資源,主要面向省內游客、學生家庭和本地市民,著力推廣周末游,打造體驗度高、帶有研學內容、康體養生、美食美宿等不同類別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產品,按照游客不同的年齡段、消費水平、不同需求細化旅游產品,做到人性化服務。
依托現有旅游資源,開發品質高的特色旅游商品,比如鄉村旅游點,從鄉村旅游起步,實現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三產融合發展,良性循環。以“旅游+”、“互聯網+”,推動農副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和發展后勁,使產業持續發展,使農民持續增收。
三、強化文化元素融合。
蓬萊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神仙文化資源、海洋文化資源、精武文化資源等都非常豐富。把先進文化、優秀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發展的品味更高,格調更雅,亮點更多、商機更旺。
四、強化旅游網絡營銷。
如今通過網絡獲得信息、交換信息較為普遍,所以加大網絡營銷,進行網絡營銷創新是蓬萊應對旅游市場的必然選擇。
被譽為向陽產業。如何進一步挖掘利用我區的資源優勢,旅游業作為新興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做大做強旅游業,成為我區面臨的新課題。
一、區旅游業發展的現狀
沒有旅游的文化沒有效益”旅游業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靈魂。并使這一產業堅持繼續發展的活力,必需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周村發展旅游業的主要優勢就在于文化資源豐富。一是人文資源優勢獨特。周村經歷了明清商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流傳著許多名人軼事,凝聚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周村古商城的商埠文化、蒲松齡書館的聊齋文化、王村地區的畢氏家族文化、董永山的孝文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二是激進文化底蘊深厚。周村是座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具有獨特的激進文化與激進民間藝術。如扮玩、激進花燈、芯子等,已經成為地區特色激進文化的主流。三是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廣博精深的齊文化、聊齋文化在周村源遠流長。蒲松齡書館是聊齋志異》誕生地,有著開發聊齋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石隱園修復開發,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周村古商城商埠文化開發,也具有極大的潛力。
區按照“發展大旅游、開發大市場、建設大產業”思路,近年來。以建設商埠旅游鄉村為目標,以周村古商城開發為重點,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形象,旅游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一是以周村古商城為代表的旅游景區建設取得新突破,大旅游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周村古商城累計投資1億多元,千佛寺、大染坊、淄博藝術博物館等10多處景點已經建成并向游人開放;投資10多萬元對蒲松齡書館萬卷樓進行了修繕,豐富了布展內容,并積極實施“因景植綠”工程,增強了書館的旅游吸引力;投資30多萬元的畢道遠紀念館已正式建成;投資25億元的萌山風景旅游休閑度假區工程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二是旅游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旅游接待能力不時增強。年我區新批二星級酒店一家(還有2家正在審批中)旅行社四家,全省旅游購物定點商店“六真店”一家。三是旅游宣傳促銷取得新成效,市場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勝利舉辦了中國百姓生活游淄博首游儀式和中國(周村)古商城旅游推介會,先后赴濟南、萊蕪、濰坊、東營等鄉村舉辦周村古商城旅游推介會,省內外的100多家旅行社與我區的景區(點)簽訂了旅游合作協議。據周村古商城今年“十一”黃金周前五天的統計,古商城景區每天接待游客在千人左右,五天的門票收入達2萬元。這些現象說明,周村已成功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從一個旅游輸出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目的地。
二、區旅游業發展中存在問題
區委、區政府已將其列入全區“十一五”規劃,旅游業是新興的向陽產業。但如何具體落實,使之真正成為全區經濟的支柱產業,需要作一些戰略性的思考。分析了目前旅游資源開發和發展的基本態勢,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旅游發展缺乏科學久遠的總體規劃。二是文化資源優勢還未轉化成旅游產品優勢。三是旅游服務水平亟待提高。景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少,參與性和娛樂性偏重的旅游項目少;局部導游對景區的相關歷史文化背景和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知之不多,講解缺少內涵,無法滿足游客“求知”深層主要求;旅游商品開發單薄。四是旅游業發展資金投入缺乏。旅游需要大投入才干大產出。旅游業發展存在資金“瓶頸”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府作為旅游市場的投資主體,沒有旅游發展基金,發展旅游業便顯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投資機制不健全,融資渠道單一,也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五是旅游管理協調的體制不完善。各單位難以形成合力,不能形成全區旅游產業良性發展的互動性產業鏈。
三、加快我區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應努力實施以“龍頭帶動、品牌打造、形象提升”為主體的三大戰略,今后的旅游工作中。加快景區(點)建設步伐,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和質量,利用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主題鮮明的旅游品牌優勢,促進我區旅游業的大發展。
同時也可以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一)科學制定全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茖W的總體發展規劃對旅游發展起著規范引導作用。切實保證旅游業的繼續健康發展。要依照發展大旅游的觀念,對我區旅游資源進行普查和評估,對全區旅游發展進行系統的深化和延伸,聘請專家科學編制《周村區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并將其納入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以及年度計劃中去,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具體規劃中應突出以下重點:一是設計整合旅游精品線路,謀劃全區旅游精品格局。以“古商業文化”作為周村旅游產業的代表,進一步整合“聊齋文化”孝文化”畢氏家族文化”等旅游資源,謀劃設計中國商埠文化游、聊齋志異誕生地游、畢氏家族文化游及孝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將旅游景區(點)串聯起來,做大做強我區三個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二是全面打造旱碼頭旅游文化節品牌。旅游節慶是表示地域文化的最好舞臺,青島國際啤酒節、曲阜孔子節、淄博陶博會、聊齋旅游節已成為發展旅游很好的載體。要利用周村古商城的資源優勢,挖掘古商埠文化,以推介古商城為重點,使游客對周村特有的古商埠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勝利打造能體現周村區旅游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三是大力開發激進民間藝術品牌。繼續舉辦春節、元宵節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各旅游景區(點)內舉辦各種極富特色的激進民間文化活動。此基礎上,繼續開發富有特色的激進民間文化活動,舉辦民俗文化展演、地方文化效果展覽等活動,把激進民間扮玩做大、做強、做精,塑造激進民間藝術品牌。
必需積極招商引資,
二)多措并舉突破制約旅游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旅游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充分調動社會投資,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多元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投資機制。建議區政府從年開始,財政預算中為旅游業發展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旅游景點的建設、宣傳促銷和對發展周村旅游有貢獻人員、單位的獎勵。依照“統一規劃、多元投資、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旅游的開發建設和經營。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旅游招商引資范圍,采取合資、合作、獨資、彌補貿易等方式積極引進外資,通過貸款、股份合作等方式開拓融資渠道。
大手筆、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旅游要打“聯合牌”走“借船出?!甭纷?,
根據縣委、政府《關于開展重大課題調研的通知》(永通〔20**〕 11號)文件要求,由縣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組長,縣旅游局局長楊希會、文體局支部書記畢金華、宣傳部文產辦主任劉景明、民宗局副局長范桂英等組成的調研組一行6人于9月13日至15日歷時3天先后深入德黨忙海湖aa景區、勐汞觀音洞、永康鎮仙根風景區、班卡的石洞寺、樹包塔、烏木龍的桑沼哩和金廠壩水庫等10大景區(點),對我縣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在實地踏看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4場,廣泛聽取了有關鄉鎮和景區管理人員的意見?,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據統計:2006年9月底我縣旅游總人數為9.16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萬人,占總人數的52%。旅游總收入達2138萬元。這些游客多數是前來參加節慶、會議、商務和探親訪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觀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縣基礎設施滯后、旅游業起步晚,且發展緩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為:
(一)規劃不完善,實施缺乏恒性。雖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但是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發展定位沒有很好地與實際結合,沒有與全局的發展有效對接,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發展措施空泛,建設資金難于籌措,導致規劃難于實施。如忙海水庫、勐汞觀音洞等景區景點未制定詳細規劃,影響了深度開發。
(二)投入不足,發展乏力。由于長期以來文化旅游投資主體單一,多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機制,在具體運作中土地、稅收、項目審批、融資等方面難以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間資本進入文化旅游產業領域。
(三)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由于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還不夠緊密,缺乏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統一挖掘、整理、研究、開發的專門機構,形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業三張皮現象。景點開發除靠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外,自身缺乏能力進行景點改造和服務功能的完善,缺乏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五)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目前我縣文化產業從創意、策劃,文化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六)宣傳促銷經費不足,宣傳工作得不到深層次開展。由于我縣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各級給予發展旅游業的資金不足,沒有專項資金對旅游景區(點)投入開發,致使豐富的旅游資源得不到深層次開發利用。為此出現旅游收入對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特別是在文化旅游項目和產品的包裝、打造、宣傳、炒作、營銷方面,文化底蘊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娛樂性、競技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文化旅游項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在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融入不深,開發利用程度不夠。在宣傳促銷方面,沒有系統的宣傳促銷計劃,缺乏足夠的宣傳促銷經費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未能把全縣的文化旅游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縣文化旅游業整體知名度不高,輻射范圍狹窄。
二、重點開發的旅游線路 旅游開發的重點是以開發預期的效益為基準,根據景區資源特色與開發價值,交通區位與景區開發建設依托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確定。從景區價值看,大雪山、aa級忙海湖景區、萬畝芒果園、仙根、觀音洞等景區(點)各有特點,可以形成優勢互補。
1、大雪山觀光、探險與科考旅游地
開發條件:大雪山探險考古區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包括周圍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麗的山區水資源。大雪山距縣城德黨約170公里,距市府臨滄90公里,景區內有成片的常綠闊葉林、姹紫嫣紅的杜鵑花海、氣勢壯觀的瀑布、險峻造型的地貌景觀,冬春季銀裝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萬千、變幻莫測的氣候等,共有高科研價值的珍稀動物466種,植物1639種,其中有豚鹿、黑冠長臂猿(滇西亞種)、綠色孔雀等為代表的5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云南紅豆杉、長蕊木蘭、桫欏、千果欖仁、水青樹等為代表的1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觀光、探險、考察的旅游勝地。
開放方向:在嚴格保護大自然和當地少數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發展以探險、科考、觀光休閑為主的旅游。
2、永德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觀光旅(含仙根景區)游區
按生態旅游、商貿城鎮的要求,充分發揮永康自然、地理、區位諸多優勢,在對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的開發中,結合對仙根景區的開發,建設營造萬畝芒果園生態觀光旅游地,突出亞熱帶風情。隨著景區的進一步開發,逐步將萬畝芒果園生態旅游、仙根景區、班卡樹包塔、石洞寺等景點連接成一條旅游專線。
4、忙海湖、勐汞觀音洞休閑度假區
以勐汞觀音洞為中心,將忙海水庫、觀音洞、溫泉連成一線,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風情、溫泉康體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藝精品等綜合一體發展目標的旅游景區。
5、棠梨山森林公園。棠梨山屬縣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333公頃,海拔2649米。保存著大面積原始狀態的亞熱帶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及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生態系統。動植物類型繁多,植被豐富,可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團隊和馴化繁育野生動物等活動。目前,已有電視轉播塔,人行便道暢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閑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園建設項目的提出主要是解決縣城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個場所,可結合松山公園的開發,在棠梨山鋪設游路、建休閑亭等,適當時候引進一家二星級賓館,集住宿、娛樂、餐飲為一體,填補縣城無休閑娛樂場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產業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增長速度快等優勢,在國家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內一些地區掀起了新一輪文化旅游發展,為進一步促進我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我們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統一思想,堅定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信心不動搖。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發展的過程。高度認識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品,旅游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寬廣平臺,抓住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正視差距,堅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奮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明確思路,協調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認識文化也是生產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要始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主要由政府來投資、管理,重點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前提和基礎;經營性文化產業要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按市場規律辦事,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游產業要加大政府的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對外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游產業專項經費,用于規劃編制、項目包裝、宣傳促銷等。
(六)立足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產業重點項目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強化招商意識、健全招商機制、落實招商責任、培植招商主體,按照市場規律多輪驅動,大膽進行資本運作,放大資本乘數效應,千方百計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游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有實力、講信譽的民營企業進入文化旅游產業領域;三是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用好縣政府的錢,集中財力實施重點突破,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七)務實創新,穩妥推進體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開,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二是要分類指導,推進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三是要積極推進旅游景區景點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改革,以優勢資源引資金、以優勢產權引資金、以優勢項目引資金,將景區景點的經營權依法有償出讓給國內外企業、組織或個人,按照統一規劃進行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
(八)營造環境,培養和引進一批人才。人才資源是文化旅游資源中最活躍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決定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質量。要想方設法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來永德創業,通過培養和引進建設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場運行規律的復合型文化旅游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識,能夠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藝術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基本功扎實、德藝雙馨的藝術表演人才隊伍;建設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間文化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