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育技術基礎理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中醫基礎理論》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幾年的嘗試實踐,有效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良好。
《中醫基礎理論》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好中醫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由于中醫理論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僅文辭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與方法、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這就使得初學中醫者常常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對教與學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F代教育技術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為實現新教育觀念提供了技術、方法和認知工具,支撐著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2003年以來,筆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
1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模式
是指通過對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大屏幕等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的變革。其模式如圖1。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形、影像、動畫等各種信息表現形態于一體,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操作平臺。通過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集成性處理,創設由師生共享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新穎,易于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這種教學模式既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得以發揚,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體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自制《中醫基礎理論》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件內容和使用方法,并開展了“多媒體演示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的課堂授課模式”的教學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遇到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可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片通過多媒體投影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演示出來,便于同學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吨嗅t基礎理論》的各個章節都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陰陽五行、經絡、六等章節,若充分運用多媒體,則可以通過大量圖片、動畫和錄像將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導學生多動腦、勤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將前后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連貫起來,使學生對整個《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的邏輯框架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
2網絡遠程教學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網(Internet)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電子郵件、BBS等進行教學的形式,利用網絡可以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開展網絡教學是21世紀教學的主題。其模式如圖2。
網絡遠程教學模式是在具備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由網絡獲取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選擇學習路徑和學習方法,通過與教師、學生的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學校引進的網絡教學平臺,2005年我們構建了《中醫基礎理論》網絡教學平臺,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①《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及部分教學錄像已應用于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途徑。②《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均已上網,方便了學生學習。③建立了在線網絡論壇、公開了教師電子信箱,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使《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受學生歡迎。
3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模式
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建立虛擬情境,仿真現實情境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訓練的形式。其模式如圖3。
虛擬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可大量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可以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對動態的過程、瞬間的癥狀和體征進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學擺脫了以往文字平面化敘述方式和掛圖方式,學生既可以進入中醫學微觀世界,也可以進人中醫學宏觀領域,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例如,對于血液循行的講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體課件,仿真人體血液循行。過去這些內容在講課中是非常抽象的,現在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片、中的三維圖像或視頻影像來表現,這樣教師講解時會省時省力,學生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掌握。虛擬情境教學最大的優勢是讓學生如臨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體驗現實生活。
論文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中醫基礎理論》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幾年的嘗試實踐,有效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良好。
《中醫基礎理論》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好中醫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由于中醫理論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僅文辭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與方法、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這就使得初學中醫者常常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對教與學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現代教育技術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為實現新教育觀念提供了技術、方法和認知工具,支撐著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2003年以來,筆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
1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模式
是指通過對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大屏幕等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的變革。其模式如圖1。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形、影像、動畫等各種信息表現形態于一體,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操作平臺。通過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集成性處理,創設由師生共享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新穎,易于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這種教學模式既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得以發揚,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體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自制《中醫基礎理論》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件內容和使用方法,并開展了“多媒體演示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的課堂授課模式”的教學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遇到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可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片通過多媒體投影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演示出來,便于同學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章節都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陰陽五行、經絡、六等章節,若充分運用多媒體,則可以通過大量圖片、動畫和錄像將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導學生多動腦、勤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將前后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連貫起來,使學生對整個《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的邏輯框架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
2網絡遠程教學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網(internet)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電子郵件、bbs等進行教學的形式,利用網絡可以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開展網絡教學是21世紀教學的主題。其模式如圖2。
網絡遠程教學模式是在具備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由網絡獲取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選擇學習路徑和學習方法,通過與教師、學生的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學校引進的網絡教學平臺,2005年我們構建了《中醫基礎理論》網絡教學平臺,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①《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及部分教學錄像已應用于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途徑。②《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均已上網,方便了學生學習。③建立了在線網絡論壇、公開了教師電子信箱,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使《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受學生歡迎。
3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模式
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建立虛擬情境,仿真現實情境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訓練的形式。其模式如圖3。
虛擬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可大量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可以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對動態的過程、瞬間的癥狀和體征進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學擺脫了以往文字平面化敘述方式和掛圖方式,學生既可以進入中醫學微觀世界,也可以進人中醫學宏觀領域,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例如,對于血液循行的講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體課件,仿真人體血液循行。過去這些內容在講課中是非常抽象的,現在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片、中的三維圖像或視頻影像來表現,這樣教師講解時會省時省力,學生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掌握。虛擬情境教學最大的優勢是讓學生如臨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體驗現實生活。
關鍵詞: “四基”理論 初中數學 探究教學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從課程標準上對數學活動經驗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并指出簡單的模仿和記憶不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應該很好掌握的數學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從“四基”理論出發,開展初中數學“探究”教學,對于實現初中數學課程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數學的“四基”理論
數學中的“四基”理論指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將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獲取出來,而這些基本的知識、技能、思想和活動經驗是學生適應社會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在新課標的理解和分析基礎上,通常認為數學中的“四基”理論指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思想和活動經驗的教學,這從傳統的“雙基”轉向“四基”是未來教學對基礎部分的要求和考查方向。當前“四基”教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需要各位數學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積極實踐,為“四基”理論的充分合理應用和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初中數學的“探究”學習
新課改大力倡導“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主動參與中對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途徑為通過開展和科學探究相似的方式,從而促進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顯著提高,并將自身情感有效培養起來。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相比,探究學習更有效。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思想的運用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這點來看,探究學習是與“四基”的要求相一致的。
三、“四基”理論指導下的初中數學教學
1.創設探究情境,調動學習積極性。
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情景教學法,該教學法下教師將情景創設出來,讓學生從生動的情景中獲取直觀的體驗,從形象到抽象,最終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實踐證明,該方法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將其學習積極性有效激發出來。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再創造教材,將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將啟思性的問題情境創設出來,最終將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出來。
如在對“圓的定義”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將車輪這一多媒體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向學生提問車輪的形狀是什么,引出圓形這一名詞,再向學生提問車輪做成圓形的可能原因,讓學生回想有沒有看到過其他形狀的車輪。啟發學生思考,使其想到車輪只有做成圓形的才能滾動,如果做成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則很難滾動。之后隨著學生的回答向學生提問車輪可不可以是橢圓形的,啟發學生聯想橢圓形的車輪在地面上滾動時的形態,進而啟發學生思考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很費勁而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很順利的原因,讓學生在紙上畫圓形、橢圓、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用尺子量等,依次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創設出值得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由于學生的生活和所創設的問題密切相關,因此學生的興趣能夠在該問題的引導下被有效激發出來。在這一問題情境中,學生會發現,即使是生活中的小東西,無論多么簡單,均蘊藏著數學知識,這些數學知識值得我們去探究、去學習,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認知沖突,產生迫切知道原因的欲望,進而產生探究需求,從而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去思考。
2.開展探究活動,培養探究能力。
在初中數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尋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將探究的平臺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受到啟發,進而積極主動地探究,并和同學一起探究,切身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將其內心強大的探究驅動力激發出來。要想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真正投入,從而促進探究學習有效性的顯著提高,就必須將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及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如在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學校超市新進了兩種飲料,進價分別為9毛和3元,賣價分別為1元5毛和3元6毛,問這兩種飲料哪種飲料獲利更大些?”這一問題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他們樂于積極思考、計算。一些學生可能會想到兩種飲料的利潤均是6毛,因此說兩種飲料具有相同的利潤。另一些學生可能想到進價9毛的飲料有較低的價格,學生普遍能夠接受,因此會有更多的受眾,從而具有較高的利潤。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想到進價3元的飲料具有更好的口感和更高的質量,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去買,因此應該具有較高的利潤,更有一些學生會想到應該對進價和售價及其獲利比例進行比較,最終決定獲利情況。學生對這一問題必然具有很高的討論的積極性,因此在辯論過程中問題也會漸漸明朗化,再在教師的引導下懂得只有對進價和售價的比例進行有效比較,對商品的利潤率進行認真查看,才能弄清經營中的獲利情況,探究效果在這樣的討論中必然得到極大程度的增強。
3.延伸探究范圍,實現知識遷移。
一堂課的結束環節和升華階段是歸納總結環節,主要作用為承上啟下。通過課堂歸納和總結,一方面對本節課知識進行了有效梳理,將知識體系有效構建了起來,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總結對學生進行了啟發,使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其新的學習需求的產生,最終達到遷移和升華知識的目的。在初中數學探究學習過程中,應該加大力度對方法進行歸納,將其有效整理出來,并對其進行積極遷移,使學生充分內化并升華知識,這應該是總結和歸納階段應該切實做到的。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學會學習,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培養起來,并促進學生該方面能力的不斷提高,而不應該停留在讓學生對繁多的理論知識、難題進行掌握和解決。
如在對“普查和抽樣調查”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將一份調查表格制作出來,并自行將幾個調查小組組織起來并制訂計劃,然后分工合作向學生發放,以有效調查我校學生獨生子女情況。由于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因此學生的調查興趣會極高,在調查過程中在實踐中自覺應用了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一方面對知識進行了有效鞏固,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顯著提升;其次,歸納整理,促進能力的不斷提高。在教學活動的小節階段,一方面要求學生有效整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積極歸納課堂探究中成功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內化。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使其通過歸納整理將自身的知識網絡構建起來,從而熟練掌握學習方法。
結語
探究式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學習效率,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并積累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與新課程標準“四基”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采取一定的措施,通過創設探究情境、開展探究活動、延伸探究范圍,合理開展探究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對學習方法進行正確掌握,為此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祖成.奏響“四基”教學的音符――以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3(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