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的進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胰島素;糖尿病;臨床醫學
【中國分類號】R4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107-01
1引言
自從1921年胰島被成功提取和提純并用于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胰島素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在不斷上升。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胰島素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藥物之一。因此,正確的使用胰島素,并盡量減少一切可能的并發癥,不僅是醫生們以及學者們的研究熱點,更是糖尿病患者的希望。
2胰島素的結構與分類
首先,胰島素分子是由兩條多肽鏈組成的,稱之為A鏈、B鏈,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兩個二硫鍵連接起來。這兩條多肽鏈共包含有51個氨基酸,其中A鏈含有21個氨基酸殘基,B鏈含有30個氨基酸殘基。在A鏈的內部,還包含有一個二硫鍵,這個二硫鍵將A鏈的第6氨基酸和第11氨基酸連接了起來。將胰島素按照制劑的來源劃分,可分為動物胰島素和合成胰島素。若按照維持的時間以及作用的快慢來劃分,則可分為速效胰島素類似物、正規胰島素、中效胰島素以及長效胰島素及其類似物等四種。在速效胰島素中,又包括門冬胰島素和賴脯胰島素兩種。門冬胰島素將28位脯氨基酸置換為了天冬氨酸,而賴氨酸則是將人胰島素B鏈28、29位脯氨酸和賴氨酸的順序相調換。門冬胰島素和賴脯胰島素都加快了胰島素從原來的六聚體變為二聚體或者單體的速度,因此使得起效時間加快。長效胰島素及類似物包括甘精胰島素,它是通過將A鏈21位的天門冬氨酸替換為甘氨酸、并將B鏈30位的蘇氨酸后連接上兩個精氨酸而形成的。同時使得等電點的PH從5.4升到6.7,胰島素在皮下吸收得緩慢,增加了穩定性,是一個模擬人體基礎狀態的胰島素分泌的過程。
3胰島素在臨床醫學方面的應用
3.1 1型糖尿病: 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主要用于胰島素泵或者作為餐前胰島素替代治療。絕大部分對1型糖尿病的研究結果都能證實,在對餐后血糖的控制方面,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明顯優于人胰島素。但是對于每日進行多次注射胰島素的研究并沒有給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能顯著改善糖化血紅蛋白的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可能的原因有:在研究過程中,用速效胰島素代替了理想的基礎胰島素,而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作用持續的時間較短,活性消失速度快,至餐后高血糖。同時,在其他關于胰島素泵的研究中,速效胰島素改善糖化血紅蛋白的程度顯著優于人胰島素。
3.2 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相比于人胰島素,速效胰島素也可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像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等針對餐后血糖的藥物對于改善血糖的控制是直觀重要的。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失效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始胰島素治療仍然存在很多爭論。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曾提出,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視,可有效改善糖化血紅蛋白。此外,該協會還建議那些已經開始接受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再治療的任何時期,任何的治療基礎上都加用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因為這樣可以改善持續的餐后高血糖。在胰島素替代治療過程中,很少有單獨使用餐前胰島素的替代治療,因此,速效胰島素作為治療的首選,在餐前胰島素尤其是控制餐后血糖有更大優勢。
4胰島素的合理應用
基本的胰島素給藥原則為:“早用、少用、貼近人體生理狀態應用”;根據不同的進餐量、血糖量和并服藥量而給予不同的胰島素用量。起始使用劑量要小,以后根據反映來逐步增加劑量。正常人體每日的胰島素分泌量呈脈沖式,總體趨勢為,從早晨開始逐漸升高,中午以后達到峰值,然后逐漸下降,到凌晨降到低谷。人體在每次餐后都會出現一次血糖高峰,從而胰島素的分泌也會出現高峰。因此,對于大多數患者應該模擬其生理現象,在進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使得胰島素的作用高峰和血糖高峰能夠同步;在晚餐前注射慢效胰島素或者在入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都能提高夜間胰島素的基礎水平,使得夜間及凌晨高血糖得以控制;此外,若要提高白天的胰島素水平,有些患者還需要在早餐前使用中效胰島素。總之,胰島素的用量因人而異,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時間或者注射深度,都可能影響到胰島素的吸收,因而胰島素的使用過程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只有找到規律,才有利于發揮最好的藥效。具體應注意一下幾點。
(1)依據病情的輕重來估計胰島素的劑量:在生理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病情月嚴重,則初始使用劑量越多,以后則根據餐前血糖來進行增減。對于急需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如酮癥酸中毒、記性嚴重感染等),最好使用短效胰島素。
(2)1型糖尿病的使用劑量:1型糖尿病患者所需的胰島素劑量由于個體差異大,需在治療兩三天以后根據血糖的檢測結果進行調整,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逐步增加用藥量,隔幾天調整一次,直到達標即可。
①單劑方案:現在已經很少采用的方案,集體做法是在早餐前單劑量皮下注射中效(或者中效加短效)胰島素。
②分劑方案:即每天分早、晚兩次在餐前皮下注射短效和中效的混合胰島素,具體的比例需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來確定。
③改進分劑方案:具體做法是將餐前的中效胰島素推遲至入睡前再進行注射,目的是防止夜間低血糖和早晨空腹高血糖的出現。
④多劑方案:將胰島素的注射分成多次進行,分別于三餐前和睡前注射短效胰島素和中效胰島素,使得夜間的胰島素水平保持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
⑤胰島素泵治療:通過對自身胰島素生理性分泌的模擬,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
(3)2型糖尿病的使用劑量: 對于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治療與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案。
①聯合方案:通常將胰島素與磺酰脲類、雙胍累藥混合使用。睡前注射的胰島素可以有效的減少夜間糖異生活動,而白天的磺酰脲類藥能夠有效的控制寶田的餐后血糖。
②單劑方案:在早餐、中餐、晚餐以及睡前進行單劑量注射,通常以中效胰島素或者中效加短效的混合胰島素為主。
③分劑方案:采用中短效混合的胰島素,一般早餐前使用總量的2/3,晚餐前使用剩余的1/3,具體的確切比例應該根據治療的反應來進行調整。
5總結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在胰島素的提取、合成以及使用方面也有了許多新的進展。使得胰島素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通過胰島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制定個性化的給量方案,胰島素使用的并發癥會越來越少,給廣大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好地好處。
參考文獻
[1]龔燕瓊.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0.
自從1921年胰島被成功提取和提純并用于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胰島素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在不斷上升。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胰島素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藥物之一。因此,正確的使用胰島素,并盡量減少一切可能的并發癥,不僅是醫生們以及學者們的研究熱點,更是糖尿病患者的希望。
2胰島素的結構與分類
首先,胰島素分子是由兩條多肽鏈組成的,稱之為A鏈、B鏈,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兩個二硫鍵連接起來。這兩條多肽鏈共包含有51個氨基酸,其中A鏈含有21個氨基酸殘基,B鏈含有30個氨基酸殘基。在A鏈的內部,還包含有一個二硫鍵,這個二硫鍵將A鏈的第6氨基酸和第11氨基酸連接了起來。將胰島素按照制劑的來源劃分,可分為動物胰島素和合成胰島素。若按照維持的時間以及作用的快慢來劃分,則可分為速效胰島素類似物、正規胰島素、中效胰島素以及長效胰島素及其類似物等四種。在速效胰島素中,又包括門冬胰島素和賴脯胰島素兩種。門冬胰島素將28位脯氨基酸置換為了天冬氨酸,而賴氨酸則是將人胰島素B鏈28、29位脯氨酸和賴氨酸的順序相調換。門冬胰島素和賴脯胰島素都加快了胰島素從原來的六聚體變為二聚體或者單體的速度,因此使得起效時間加快。長效胰島素及類似物包括甘精胰島素,它是通過將A鏈21位的天門冬氨酸替換為甘氨酸、并將B鏈30位的蘇氨酸后連接上兩個精氨酸而形成的。同時使得等電點的PH從5.4升到6.7,胰島素在皮下吸收得緩慢,增加了穩定性,是一個模擬人體基礎狀態的胰島素分泌的過程。
3胰島素在臨床醫學方面的應用
3.1 1型糖尿病: 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主要用于胰島素泵或者作為餐前胰島素替代治療。絕大部分對1型糖尿病的研究結果都能證實,在對餐后血糖的控制方面,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明顯優于人胰島素。但是對于每日進行多次注射胰島素的研究并沒有給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能顯著改善糖化血紅蛋白的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可能的原因有:在研究過程中,用速效胰島素代替了理想的基礎胰島素,而速效胰島素及類似物作用持續的時間較短,活性消失速度快,至餐后高血糖。同時,在其他關于胰島素泵的研究中,速效胰島素改善糖化血紅蛋白的程度顯著優于人胰島素。
3.2 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相比于人胰島素,速效胰島素也可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像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等針對餐后血糖的藥物對于改善血糖的控制是直觀重要的。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失效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始胰島素治療仍然存在很多爭論。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曾提出,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視,可有效改善糖化血紅蛋白。此外,該協會還建議那些已經開始接受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再治療的任何時期,任何的治療基礎上都加用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因為這樣可以改善持續的餐后高血糖。在胰島素替代治療過程中,很少有單獨使用餐前胰島素的替代治療,因此,速效胰島素作為治療的首選,在餐前胰島素尤其是控制餐后血糖有更大優勢。
4胰島素的合理應用
基本的胰島素給藥原則為:“早用、少用、貼近人體生理狀態應用”;根據不同的進餐量、血糖量和并服藥量而給予不同的胰島素用量。起始使用劑量要小,以后根據反映來逐步增加劑量。正常人體每日的胰島素分泌量呈脈沖式,總體趨勢為,從早晨開始逐漸升高,中午以后達到峰值,然后逐漸下降,到凌晨降到低谷。人體在每次餐后都會出現一次血糖高峰,從而胰島素的分泌也會出現高峰。因此,對于大多數患者應該模擬其生理現象,在進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使得胰島素的作用高峰和血糖高峰能夠同步;在晚餐前注射慢效胰島素或者在入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都能提高夜間胰島素的基礎水平,使得夜間及凌晨高血糖得以控制;此外,若要提高白天的胰島素水平,有些患者還需要在早餐前使用中效胰島素。總之,胰島素的用量因人而異,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時間或者注射深度,都可能影響到胰島素的吸收,因而胰島素的使用過程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只有找到規律,才有利于發揮最好的藥效。具體應注意一下幾點。
(1)依據病情的輕重來估計胰島素的劑量:在生理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病情月嚴重,則初始使用劑量越多,以后則根據餐前血糖來進行增減。對于急需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如酮癥酸中毒、記性嚴重感染等),最好使用短效胰島素。
(2)1型糖尿病的使用劑量:1型糖尿病患者所需的胰島素劑量由于個體差異大,需在治療兩三天以后根據血糖的檢測結果進行調整,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逐步增加用藥量,隔幾天調整一次,直到達標即可。
①單劑方案:現在已經很少采用的方案,集體做法是在早餐前單劑量皮下注射中效(或者中效加短效)胰島素。
②分劑方案:即每天分早、晚兩次在餐前皮下注射短效和中效的混合胰島素,具體的比例需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來確定。
③改進分劑方案:具體做法是將餐前的中效胰島素推遲至入睡前再進行注射,目的是防止夜間低血糖和早晨空腹高血糖的出現。
④多劑方案:將胰島素的注射分成多次進行,分別于三餐前和睡前注射短效胰島素和中效胰島素,使得夜間的胰島素水平保持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
⑤胰島素泵治療:通過對自身胰島素生理性分泌的模擬,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
(3)2型糖尿病的使用劑量: 對于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治療與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案。
①聯合方案:通常將胰島素與磺酰脲類、雙胍累藥混合使用。睡前注射的胰島素可以有效的減少夜間糖異生活動,而白天的磺酰脲類藥能夠有效的控制寶田的餐后血糖。
②單劑方案:在早餐、中餐、晚餐以及睡前進行單劑量注射,通常以中效胰島素或者中效加短效的混合胰島素為主。
③分劑方案:采用中短效混合的胰島素,一般早餐前使用總量的2/3,晚餐前使用剩余的1/3,具體的確切比例應該根據治療的反應來進行調整。
舒張反應,這種物質被稱為內皮細胞衍生舒張因子(EDRF)。由于這種物質 的半衰
期很短,體外不易檢測,因而對它的確切構成一直不甚明了。1987年,Palmer和Mo
ncada等〔1,2〕分別證實EDRF與一氧化氮(NO)具有相同的屬性 ,進 而證明這
種血管內皮細胞衍生舒張因子就是NO。體內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
巨噬細胞、神經組織在一定刺激下均可產生NO,近年研究表明,NO參與廣泛的生理
功能的 調節,如血壓調節、外周非腎上腺素能非膽堿能(NANC)神經遞質的傳遞
、免疫介導及防御 機制等,在急診危重癥患者的發病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現
就有關NO在急診醫學領域 的研究加以綜述。
1.NO的生物合成及NO合酶(NOS)
在NOS作用下,左旋精氨酸(L-Arg)在轉化為左旋胍氨酸的過程中 生成NO,多種物質
可對這一過程產生影響。NO的半衰期很短,約5~10秒,它在體外迅速氧 化為NO2
-2和NO-3,因而目前直接檢測NO尚有一定難度,多以檢測其代謝產物NO2-2
、NO-3 來代表NO 生成。NO亦可被氧自由基、血紅素及其它含血紅素的蛋白結合
加速滅活,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則抑制其滅活。NOS在NO合成過程中起著重
要作用。目前已知NOS有兩種亞型,一種 是基礎型NOS(c-NOS),另一種是誘生
型NOS(i-NOS)。c-NOS具有細胞內鈣依賴性,可被Ca2+及鈣調蛋白激活,通過直接
刺激而產生N O。c-NOS廣泛 存在于動物的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
、肥大細 胞及 神經組織中,目前已從動物的腦及內皮細胞中克隆出了c-NOS的
基因。 i-NOS無鈣依賴性,是在細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腫瘤壞 死因子(TNF
)、 干擾素-γ(IFN-γ)、內毒素等誘導下由血管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心肌細
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產生的,由i-NOS作用產生的NO遠多于由
c-NOS作用產生的NO,因而不同濃度NO具有不同的作用。NOS的抑制劑有L-單甲基精
氨酸(L-NMMA)、L-硝基精氨酸(L-NOARG)、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
)及L-亞 胺基乙基鳥氨酸(L-NIO),晚近已發現L-硝基精氨酸-P-硝基苯胺(
L-NAPNA)具有選擇性抑制腦中NOS生成的作用 ,而對內皮細胞產生NOS 無抑制作用
。
2.NO的生理作用及意義
研究表明,NO具有強大的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在緩激肽、乙酰膽堿介導下,NO滲
入血管內 皮細胞基質并擴散至平滑肌細胞,與細胞膜受體作用,激活鳥苷酸環化
酶(sGC)產生環鳥苷 酸(cGMP),從而松弛血管平 滑肌,引起血管舒張。已經證實
外周NANC神經遞質即是NO,雖然NO的半衰期只有5秒,但由 于NO能迅速在細胞間擴
散,且神經傳遞的徑路很短,因此NO的半衰期相對于其它經典的神經 遞質來說則
較長。NO具有高度親脂性,極易通過細胞膜,可直接進入靶細胞。有人認為cNOS
生成的NO可能先與含巰基的載體分子結合或形成硝基硫醇復合物,到達靶細胞后N
O從載體釋 放并直接擴散至靶細胞內,進入靶細胞的NO與sGC中的Fe結合使之激活
,產生cGMP而發揮其 生物學效應。已經證實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上皮細胞等
均可在細胞因子及內毒素的作用 下,由i-NOS催化而合成NO,雖然由c-NOS合成的
少量NO有舒張血管 、支氣管作用,有助于炎癥的緩解,但由i-NOS合成的大量NO則
使呼吸道毛細血 管后靜脈漿細胞滲出增多,上皮細胞脫落,功能變性,甚至細胞
死亡,從而使炎癥反應加重 。
3.NO在急診醫學的應用及進展
3.1NO與支氣管哮喘:
在哮喘發病過程中,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成纖維細胞均
參與反 應,其病理表現為支氣管多種炎細胞浸潤、基底膜透明變性、上皮細胞損
傷脫落等。肥大細 胞主要參與哮喘的速發反應,而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中性
粒細胞的浸潤導致哮喘遲發反 應的發生。試驗表明哮喘患者呼出氣中NO含量較正
常人高2~3倍〔3〕;同時其肺中 的i-NOS免疫組化染色較非哮喘者明顯增強〔4〕
。研究證實,在哮喘患 者 血漿及豚鼠哮喘模型血漿、肺組織中NO含量顯著高于對
照組[5-7]。提示在哮喘發病中由于i-NOS合成增加而使誘生性NO生成增多。
在哮喘發病機制中,NO具有自相矛盾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可舒張肺血管、支氣
管平滑肌,使 哮 喘癥狀減輕;另一方面大量NO合成則使其毒性作用加強,哮喘不
僅不能緩解,反而加重。由 于NO的這種特性及其在哮喘發病中的特殊作用,用吸
入小劑量NO或抑制誘生型NOS催化作用 使NO生成減少來治療哮喘已成為一種新的設
想。
由于i-NOS催化產生的大量NO使炎癥反應加重,如能找到一種有效的選擇性抑
制 i-NOS合成的物質,可能有助于哮喘的治療。目前已知的NOS抑制劑L-NMMA、L-
NAME和L-NIO等均為非特異性抑制劑,在抑制i-NOS的同時也抑制c-NOS。我們的研
究證實,糖皮質激素可抑制哮喘患者及 模型豚鼠體內NO的產生〔5,6〕。Rodoms
ki等〔8〕發現糖皮質激素類藥 物對i-NOS有選擇性抑制作用,而對c-NOS無此
作用,提示糖皮 質激素還 可能通過選擇性抑制體內i-NOS合成來控制哮喘。研究
發現〔9〕,胍 氨酸對i-NOS較其對c-NOS的抑制作用強10~100倍。這也為 治
療哮喘藥物的發現提供了思路。
3.2NO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炎癥細胞浸潤和激活是引起ARDS 的確切機制
。實驗表明,在由IgG免疫復合體所誘發的ARDS中,中性粒細胞起重要作用;而I
gA免疫復合體所誘發的ARDS則是巨噬細胞依賴性的,但二者均是氧自由基和NO依賴
性的。近 年來隨著對NO在體內作用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認識到NO有一未配對電
子并具有順磁性,極 易與O2結合形成超氧化氮陰離子(peroxynitrite anion,
NO)。NO在酸性條件下分解為NO2和OH,NO及其反應中間產物NOH是極強的氧化劑,
可導致脂質過氧化和巰基氧化,從而產生細胞毒性作用〔10〕。此時除氧自由
基本身的毒性作用外,其與NO的反應產物NO可進一步造成支氣管肺損傷。損傷的途
徑 可能為:①脂質過氧化作用造成生物膜包括細胞器膜損傷。丙二醛(MDA)可與細
胞器膜成分 發生交聯 、聚合,改變膜的性質,還可與DNA、RNA堿基交聯,產生細
胞毒性作用。②脂質過氧化物和 O2抑制內皮細胞功能,引起肺血管舒縮障礙。
③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增多,加劇炎 癥反應。④NO的強烈細胞毒作用。
ARDS時,肺動脈壓(PAP)升高是引起肺水腫和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降低
已升高的P AP及肺血管阻力(PVR)是重要的治療手段。有報道對重癥ARDS患者吸
入低濃度的NO可使ARD S患者平均肺動脈壓下降,明顯提高氧分壓,降低生理死腔
氣體容積/潮氣容積〔11〕。因而吸入NO 被譽為治療重癥ARDS的新療法。
3.3 NO與休克:
在內毒素休克早期,由于內毒素引起體內兒茶酚胺、5-羥色胺、血管緊張素的
增加,使內皮細胞的c-NOS被激活,產生NO,導致血管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收 縮反
應降低和急性血壓下降;而在休克晚期,在急性血壓下降部分恢復后,血壓的繼
續下降可能 與內毒素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因子(PAF)、IL-1等誘發血管平滑肌細
胞的i -NOS使NO產生增多有關,因而NO產生水平與預后及病死率密切相關,用NOS
的抑制劑 L-NMMA治療休克,具有較好療效〔12〕。這為內毒素引起的休克治療
展示了前景,同時由于腎上腺皮質激素可降低休克的病死率,可能與其抑制NOS的
活性,減 輕血管內皮的損傷,從而阻止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和發
展有關。
3.4NO與腦血管梗死:
NO在神經系統中具有下列生理功能:(1)調節神經介質的釋放;(2)由腦血
管內皮和腦血 管外膜自主神經釋放的NO調節大腦的血流量;(3)通過神經元中N
OS的激活而產生NO,影響 大腦中的小動脈,從而調節大腦血流量。腦血管梗死時
,多種興奮性氨基酸釋放到細胞外間隙中,刺激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使細
胞外的鈣離子進入神經元內,激活NOS,使神經元 產生 和釋放的NO增多。局灶性
腦缺血時,腦內也產生大量的NO。NO與O2反應,形成NO造成腦損害。動物實驗表
明,如果在動物腦缺血前給予SOD,可顯著減少腦組織的梗死體積。但過量的NOS抑
制劑也可抑制腦血管內皮的NOS活性,使內皮細胞產生的NO減少,阻礙了 腦血管擴
張,并減少了對血小板粘附抑制作用,反而加重腦損傷。
4.NO的臨床應用
如前所述,目前臨床應用NO主要是采用吸入NO的方法來治療患者〔13〕。吸入
前,NO 氣體應與N2預混成(100~1 000)×10-12 mol/L的濃度貯于鋼瓶中
,使用 前盡量縮短NO與O2的接觸時間 ,以減少NO2的生成,新鮮的Na2CO3可吸收
NO2,使其濃度降低。NO具有高度親脂 性,吸入NO不僅可直接到達肺泡產生血管
舒張作用,而且可穿過支氣管上皮屏障,到達支氣 管平滑肌從而使其舒張。Dupu
y等〔14〕的研究證實,對乙酰甲膽堿誘發的支氣管 痙攣豚鼠吸入(5~300)×
10-12 mol/L的NO,其氣道痙攣可以逆轉,并具 有劑量依賴性。進一步的研
究表 明,霧化吸入可釋放NO的S-硝基-N-甲基青霉胺也可使氣道阻力下降。Foube
rt等〔15〕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患者及健康對照組吸入80×10-
12mol/L的NO,發現哮喘組氣道反應性降低,而COPD組及 健康對照組則無此發現
。上述 研究雖表明吸入NO有舒張支氣管和降低氣道阻力作用,但吸入高濃度NO則
可產生毒性反應 。這主要因為NO可與氧結合形成二氧化氮(NO2 ),后者有很強
毒性作用。實驗表 明NO2濃度>50×10-12mol/L可立即引起肺水腫;如果NO
>5 000×10-12 mol/L時,NO還可與血紅蛋白迅速結合形成 高鐵血紅蛋白血
癥,并使表面活性物質失活引起嚴重肺水腫。吸入低濃度(
L)NO幾乎無 毒性反應,當吸入濃度
者占0. 13%,所形成的高鐵血紅蛋白占0.2% 。給兔吸入43×10-12 mol/L的
NO和3.6×10-12mo l/L的NO2(連續6日)后,光鏡下未見肺水腫; 給小鼠吸
入10×10-12mol/L的NO,6個月后未見高鐵血紅蛋白含量升高,但可見 脾臟
增大和膽紅素輕度增高。因此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署規定工作時NO濃度應低于25×1
0-12mol/L,目前治療患者時推薦吸入NO濃度應
5.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NO是一種重要的病理生理因子,由于NO的兩面性作用使其在急危重癥疾
病的發病 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因而越來越受到重視。低濃度NO具有對血管、
支氣管平滑肌的舒張 作用,高濃度NO具有細胞毒性作用,表現為與血紅蛋白結合
生成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及使肺泡表面物質失活,細胞功能變性壞死,DNA脫氨基等
。目前在NO研究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如:(1)一定濃度的NO具有舒張血管、
支氣管平滑肌作用,高濃度則產生組織及細胞毒性 作用,在治療中,如何使吸入
NO濃度達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濃度,摒除其毒性作用。(2)如何 尋找一種選擇性抑制
i-NOS的物質,使體內NO產生適量并發揮生理作用。(3)闡明NO與疾病發病過程中炎
細胞介質和細胞因子之間的關系,確定NO在發病機制中的地位。相信隨著對NO研究
的不斷進展,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從而為急診醫學領域的急危重癥 疾病的
研究和預防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轉貼于 參考文獻
〔1〕Palmer R M J,Ferrige A G,Mocada S.Nitric oxide release accounts f
or the biological ac tivity of endothelium relaxing factor.Nature,1987,
327:524-530
〔2〕Moncada S,Palmer R M J,Higgs E A.Nitric oxide:physiology,pathophy
siology a nd pharmacology.Pharmacol Rev,1991,43:109-112
〔3〕Barnes P J.Neural mechanism in asthma.Br Med Bull,1992,48:149-1 5
7
〔4〕Forsterman U,Schmid H,Pollock J S,et al.Isoforms of nitric ox
ide synth ase:characterization and purification from different cell typ
e.Biochem Pharmacol ,1991,102:91-96
〔5〕杜捷夫,崔德健,田東華,等.一氧化氮在哮喘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中華結
核和呼吸 雜志,1997,20:153-156
〔6〕杜捷夫,崔德健,郭英江,等.哮喘病人及豚鼠模型血漿和肺組織中一氧化
氮的研究 .中華內科雜志,1997,36:825-826
〔7〕陳復輝,韓守信,吳曉梅,等 .支氣管哮喘血漿一氧化氮含量變化及其臨
床意義.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2) :125
〔8〕Rodomski M W,Palmer P M J,Moncada S.Glucocorticoid inhibit the ex
pression of an inducible,but not the constitutive,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vascular endot helial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0,87:10043-10
046
〔9〕Stephen J L,James R W,Wilkinson G M,et al.Differential in vitro
regula tion by glucocorticoids of monocyte-derived cytokine generation
in gl ucocorticoid resistant bronchial asthma.Am Rev Respir Dis,1993,1
47:690-696
〔10〕Jorens P J,Van Overeld F J,Bult H,et al.L-Arginine dependent pr
oduction of nitrigen oxide by rat pulmonary macro phages.Eur
J Pharmacol,1991,200:205-210
〔11〕蔣志彬,劉勵軍,王英,等.一氧化氮吸入對感染性休克并發急性呼吸窘
迫綜合征 患者氧合功能的作用及血流動力學的安全性研究.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0,12(9):549-551
〔12〕謝平初,陸家齊,孫大銘,等.豬內毒素休克外周與內臟微循環灌注的動
態變化.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12):718-720
〔13〕Anthony F M,Benjamin G,Dieter K,et al.Expired nitric oxide le
vels duri ng treatment of acute asthma.Am J Respir Dis Crit Care Med,19
95,152:800-805
〔14〕Dupuy P M,Shore S A,Drazen J M,et al.Bronchodilator action
of inhal ed nitric oxide in guinea pigs.J Chin Invest,1992,90: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