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設計學科導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原名景觀設計原理)課程基于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在專業基本概念、基礎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導論介紹,使學生對于本學科專業基礎理論有初步系統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專業觀。教學單元由導論、基礎理論、設計程序與方法和不同類型設計要點組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建立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教學中側重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以恰當的手段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掌握景觀調查、分析、評價、決策、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技術。目前課程存在主要問題有:
1.課程名稱內涵不清晰
2005年國際風景園林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風景園林教育》中強調《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為風景園林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景觀設計原理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專業實踐中理清設計思路,學會應用學科前沿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專業實踐項目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因此有必要在課程教學環節中增加方法論的知識點,來拓寬本課程內涵與外延。2011年我國風景園林學專業一級學科成立,將景觀、風景與園林名稱合并統一為風景園林學。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方向隸屬于風景園林學科范疇,本課程名稱應和學科稱謂保持一致,故將本課程名稱更名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
2.理論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脫節
作為專業主干理論課程,傳統的教學體系存在理論課與設計課脫節的問題,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學完理論課程并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收效甚微;學生在設計實踐課上普遍存在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設計方法不正確的問題。因此如何將理論課程與設計主干課程結合,提高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科學設計的實踐能力,是景觀設計原理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3.結課方式不易體現教學目標
景觀設計原理課嘗試過開卷考試、研究報告的結課方式。開卷考試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知識及熱點問題進行文字考核,這一方式無法滿足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報告以學生實地調研后撰寫調研報告進行PPT匯報為考核方式,對學生實踐調研、分析與表達問題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組內部工作量不均等問題。
4.課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課程教材為2010年校內印發的講義,隨著風景園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需要及時更新本課程教材,并為今后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礎。
5.授課方式“滿堂灌”
景觀設計原理一直以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這種傳統授課方式無法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點掌握程度,以及設計方法的應用能力進行全面評估與考核。
二、課程創新理念及教學目標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采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線,按學生對專業實踐課程的認知結構來搭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認知塔,精細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單元知識點,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度保持同步,成為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理論拓展平臺,激發學生的理論學習熱情。圖1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認知塔。將學生認知過程分為概念認知、統覺認知、思維認知與創意思維四個階段,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主要側重前三個階段的培養。概念認知側重風景園林學的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培養,目的是幫學生樹立科學專業觀、掌握基礎設計方法與形式表達方法;統覺認知側重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景觀設計要點與思路,掌握調研方法;思維認知側重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并確定主題表達方式的能力。
三、多層次的創新模式與知識構架
根據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規范現有景觀(風景園林)方向的學科知識結構,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大綱與細化單元知識點。圖2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架構圖。將本課程拆分三個教學單元: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B、C(各16學時,共48學時),分別與主干實踐課程環境設計A、B、C的教學環節保持同步,作為其理論教學拓展平臺。
1、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共分三個教學模塊:風景園林學科導論、風景園林設計方法與風景園林形式表達。風景園林學科導論主要介紹本學科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社會需求、專業實踐、專業教育及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專業學習觀;風景園林設計方法側重講授基本流程、場地調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態分析、行為分析等設計方法,以廣場景觀設計為例重點介紹,使學生掌握基礎設計方法;針對初學者形式處理不好的問題加入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教學環節,通過幾何母題法、有機曲線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號法、自由組合法與空間整合法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形式表達的基本規律與方法。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A的專業實踐(城市廣場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通過文字簡圖的形式表達設計構思,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2、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由風景園林設計類型、風景園林設計案例與風景園林成圖表達方法三個教學模塊組成。風景園林設計類型主要介紹庭院景觀、社區景觀、公園景觀、濱水景觀、商業景觀與旅游景觀的設計要點,其中重點介紹社區景觀的調研與分析方法,并帶領學生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完成調研報告;風景園林設計案例環節分為國際案例、國內典型、擴初階段、施工階段、作業階段與競賽階段6個類別,幫助學生理清不同案例設計思路與要求;風景園林成圖表達以構思、過程與成果表達三部分構成,使學生掌握設計全過程的表達方法與技巧。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B的專業實踐(居住小區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完成居住小區調研與分析報告,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3、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由風景園林三元理論、風景園林學科專題及風景園林主題表達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三元論由景觀美學、景觀生態學與景觀行為學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學科專題由發展簡史、文化遺產、棕地修復、生態設施與雨洪規劃五部分構成,幫助學生熟悉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動態,搭建自身理論體系;風景園林主題表達模塊重點使學生掌握主題立意的分析與表達方法,由問題分析、理論分析、學科分析與文化分析四部分組成。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C的專業實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從問題分析、主題確定、方案設計方面,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四、課程創新實施辦法
1.優化課程體系:通過調研與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量化每門課程學生需要掌握與完成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與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比對分析,去除重復的內容,深化重要知識點,將本課程的知識結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整體教學框架中,減輕學生重復學習的工作量,優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構架。
2.規范課程講義:目前建筑類、農林類、美院類與綜合類院校都有風景園林設計專業,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學特色與優勢,如側重建筑設計基礎與城市景觀方向、種植設計與生態景觀方向、公共藝術方向等。本校風景園林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以建筑學科的教學體系為依托,側重風景園林學科綜合知識的理論教學,探索獨立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特色教學體系,按照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認知塔(圖1),梳理與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大綱與講義,將本課程的重要知識點通過概念圖解地方法進行有針對性地剖析,增加知識點并更新設計案例。這種按照學生認知過程來敘述風景園林設計原理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不同設計階段之間的聯系,更快速地掌握與理解原理知識。通過圖解式的引導,來增強學生對風景園林學科理論學習的興趣點,規范掌握設計表達方法。
3.增設課堂實踐環節:由“滿堂灌”向“實操型”轉化,在重要知識點講解完成后,讓學生在課堂做練習,并進行評析,授課形式調整為講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比如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授課環節中,讓學生應用幾何母題、有機曲線、城市肌理、文化符號、自由組合等形式表達手法當堂設計一處小型場地,并進行點評,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力與應用能力。
4.建立教學共享平臺:提前將課程講義、大綱、與各部分知識點提供到校園網共享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前自學,部分知識點改為學生課下自修的形式,為課程的實際操作環節打基礎,也為今后結合MOOC做鋪墊。比如風景園林發展簡史的教學環節,內容繁多,可改為課下自修的形式,同時結合《蘇園六紀》、《城市的遠見》等專題片的自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點,拓展專業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