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行業的商業模式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互聯網玩金融在形式上是一種跨界營銷,不僅互聯網玩金融在跨界,很多行業都在跨界:快消品娃哈哈在向白酒行業跨界,恒大房地產在向飲用水行業跨界。從跨界營銷的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玩金融里面關于跨界營銷的三個關鍵詞:逐利、模式、升級。
逐利:所有的跨界都有一個清晰的指向——利潤,因為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逐利的。互聯網為什么玩金融?因為互聯網巨頭和金融巨頭盡管都是巨頭,但在贏利能力上,二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2012年,工商銀行的利潤達到2387億元,而身為搜索行業龍頭的百度當年凈利潤只有104.56億元。面對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的巨大贏利差距,互聯網企業一旦有機會,肯定會向金融業尋求發展。娃哈哈去做白酒,也是看中了白酒行業的高毛利,恒大則是看中了飲用水巨大的市場和贏利空間,所有的這些都是逐利行為的驅使,所以我們說跨界首先是逐利的趨動。
模式:跨界必須有合適的商業模式,并且這些模式最終可以實現商業逐利的目的,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最低的成本滿足最大的需求這一目標上。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成為熱點,正是找到了老百姓在投資理財方面的巨大需求。來自知名金融理財市場服務機構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在中國,金融理財產品的數量和發行規模近年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百度的搜索數據也表明,用戶搜索請求中很大一部分與“理財”密切相關,2012年至2013年,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投資理財類信息的用戶規模持續擴大,今年金融理財類總搜索量每天達到3.3億次。如此大的社會需求,加上與之相配的商業模式,如果成本還可以最低化,那么這樣的跨界必然會取得最大的成效。互聯網企業將金融和互聯網結合,創新性地打造出面向大眾客戶的金融服務平臺,為各類用戶提供安全、高收益、簡單易操作的理財服務,使需求者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也使互聯網企業跨界到金融界后找到了適合的商業模式。
[關鍵詞]MIT;商業模式;創新走向
[中圖分類號] F832.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2)09-0025-05
一、 商業模式對比評估研究綜述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在商業模式進入刀光劍影的市場競爭之前,可以加上預測性評估的環節,從而可以在眾多商業模式創意中挑出那些更具潛力的商業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保證企業成功地進行商業創新。目前對商業模式的評估多借用傳統的績效評估方法,如從銷售額、利潤、市場份額、專利數量創新性、客戶滿意度、創新成本等來衡量。也有人試著使其評估更為全面,如李蔓具嘗試用平衡計分卡建立商業模式的評價指標體系,用資本收益率指標、現金周轉速度指標、存貨周轉率指標、股票市場價格指標、新產品開發投資回收期等指標對商業模式進行評估[1]。從這些方式來看,有倒果為因的嫌疑,而且多從財務指標來評價商業模式,實際上盈利能力并不能全面衡量商業模式的優劣,要視企業所在的各個方面的環境來確定。
既然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所以將企業之間的商業模式直接對比就是最適合的方法。自從商業模式創新概念提出以來,不少研究者已經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郭毅夫以上市公司廣電運通和御銀股份為例,將兩者的商業模式分為調整型商業模式創新和改變型商業模式創新,且兩者分別處于行業的成長期和初創期,發現初創期的改變型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成本較高,財務表現不很穩定,且風險較大,但凈利潤較高等[2]。Christoph Zott和Raphael Amit把商業模式分以效率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和以創新為中心的商業模式,以190家美國和歐洲創業型企業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即使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以創新為中心的商業模式確實對創業企業的績效有影響,并且呈正相關,同時發現創業者試圖將兩種商業模式結合在一起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無功的[3]。麻省理工學院的Peter Weill和Thomas W.Malone等人對資產的權力和轉換程度的兩個維度將商業模式分出四種原型:創造者模式、流通者模式、房主模式和經紀模式,從所設計的四種資產,即財務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人出發,兩者組合演繹出14種商業模式類型(有兩種非法)(簡稱MIT商業模式框架)。對美國1000家最大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一些商業模式確實比另一些表現要好,賣資產使用權的商業模式比賣資產所有權的商業模式有著更好的利潤和市場價值。同時發現基于非實物資產的商業模式比基于實物資產的商業模式有更好的
利潤[4]。
二、 基于MIT的中美上市公司的對比分析
MIT商業模式框架中,創造者指企業生產產品,然后把產品賣給客戶;分配者指企業從第三方買產品,然后把產品賣給客戶;地主指企業讓渡的是產品的使用權,而不是產品的所有權,在文中作者特別強調,服務讓渡的是客戶使用目標企業人力資源的權利,應該歸為地主;經紀人指企業并不生產和讓渡產品,而通過組織供需雙方而獲利,其盈利來源于傭金。四種資產類型是:金融資產,包括現金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以及確保其所有者掌握潛在的未來現金流權利的保險策略。實物資產,包括計算機等耐用品和食品等非耐用品。無形資產,包括專利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以及知識、美譽度和品牌價值等其他無形資產。人力資產,包括人的時間和成果。當然了,從法律上講,人是不可能買賣的,但其時間和知識卻可以計費“出租”。所以從整體上可以演繹出14種商業模式原型。
⒈ 基于商業模式的總量對比分析
從總量來說,美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總收入的81%來自實物資產。創造實物資產的制造業產生了所有公司大約57%的收入。制造商受到投資者普遍重視,特別是那些勇于創新的制造企業。公司收入的28%來自租賃型交易,但是公司間的證券市場回報差異很大。在常見的商業模式中,金融和實物出租商的表現最差,而知識產權出租商的表現卻位居第二。承包商——一個包括咨詢公司和其他主要“出租”人力資產的企業的商業模式,表現居中。
截至2009年年底,證監會22大行業中,總市值超萬億元的行業從2008年的2家上升至6家,金融行業以5.73萬億元的市值總量仍然盤踞在行業榜首,采掘行業市值超過5萬億元,名列第二位。2010年上市公司凈利潤金融服務(46.78%)、采掘(13.34%)、化工(6.03%)、交通運輸(5.00%)、機械設備(3.84%)五個行業占全部上市公司2010 年凈利潤的74.99%,其余18 個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僅為25.01%。而2009 年金融服務等五大行業占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的77.86%。
關鍵詞:商業模式創新;網絡金融;阿里金融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的逐步加深,網民數量逐漸增加,網絡金融迅速興起。與傳統的金融服務相比,網絡金融在產品設計、服務模式和參與主體上都實現了創新,它的推廣促使了商業模式的創新,現如今,商業模式逐漸從傳統百貨、連鎖賣場向電子商務模式轉變。商業模式的創新使很多渠道商從提供實體服務過渡為提供信息數據服務,其對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迅速提升,而交易網絡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服務交付方式得到了革新,這對于金融領域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下面筆者就對商業模式創新背景下的網絡金融進行探究。
1. 網絡金融
網絡金融指的是金融企業在互聯網上開展的金融業務,其主要以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核心,內容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網絡支付和結算等,這是對傳統金融業務、服務、運作流程和方法的一種大膽創新。與傳統金融相比,網絡金融的市場信息具有虛擬化特征,服務更為快捷,產品革新和業務處理更迅速,且能夠大大降低金融市場運行成本,促進金融混業化發展。在電子商務企業中,第三方支付即擁有一定技術和信譽的非金融機構和網絡融資是其運營主體。據相關數據統計,在結算功能、承擔支付這兩項網絡金融業務中,僅2012年,網絡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業務合計就超過900億,其在整體網絡金融業務中所占比例幾乎達到80%;另外,2010年,以網絡借貸平臺為代表的網絡融資逐漸興起,雖然當前其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在2012年,其增長率達到了1981%,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呈現著井噴式的增長態勢,業務量遠遠超過網絡保險,在網絡金融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 網絡金融的商業模式分析
2.1基于產業鏈視角的第三方支付和網絡融資行業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一般描述的是企業的商業邏輯,而非價值在產業鏈中的消費和傳遞過程。第三方支付產業上游是銀行和卡組織,下游則是用戶,與產業平行的是電子商務平臺。一般而言,第三方支付企業是銀行和卡組織與用戶之間的中介和橋梁,在第三方產業不斷成長的今天,其對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其與電子商務平臺則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惠互利的關系。從產業價值鏈的視角看,第三方支付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內容為價值創造、價值維護和價值實現,其中,價值創造方面是產品服務創新,包括快捷支付、移動支付、收單渠道、基金支付;價值維護方面是產業組織關系創新,也就是平臺化發展和創新;價值實現方面是盈利模式創新,其創新目標是發展金融增值服務,這三方面的創新完成了第三方支付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充分將金融特性發揮了出來,對于促進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融資行業的上游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個人以及電子商務企業,下游為個人、小微企業等借款者,而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網絡融資平臺和借款者之間充當著中介角色,主要提供資金充值服務、現金提取交易和清算服務。網絡融資行業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商業模式的創新也體現在價值創造、價值維護、價值實現三個方面,在價值創造即產品服務創新方面,包括利率、期限、有無擔保抵押、還款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在價值維護即產品組織創新方面表現為與銀行獨家合作,同時根據自身條件積極打造社區平臺,發展社區化;在價值實現即盈利模式創新方面是發展線下業務,比如追索債務、抵押物托管、提供金融咨詢服務等。
2.2實例研究
(1)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
以阿里金融為例,阿里巴巴集團成立于1999年,從成立開始到2000年僅一年時間,互聯網用戶量就突破了1000萬,同比增長率達到153%。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起來,阿里巴巴快速打入了我國電商市場,并在電商市場的逐漸發展中實現了產業鏈的多元化發展,不斷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企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這對于我國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意義。瞻觀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自1999年成立,在2002年實現了B2B業務首次盈利,2004年支付寶獨立運營,2007年B2B業務香港上市,2008年商業模式從B2B轉向C2C,2009年提出了“大淘寶”戰略,2010年阿里小貸成立,現如今,阿里巴巴集團提出拆分業務,成立了25個事業部。有關數據顯示,2011-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在亞洲網絡交易規模上以絕對優勢排名第一。阿里金融種類包括第三方支付、阿里貸款、網絡保險、網絡理財,2011年到2012年,阿里貸款累計發放貸款超過了500億,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又同騰訊、平安保險共同成立了互聯網保險公司。
(2)阿里巴巴商業模式的創新
阿里金融商業模式的創新是“生態系統+開放平臺”。在價值創造方面,不斷拓展服務形式,增加了支付寶信用支付、網絡保險和理財等,還實現了信息和知識服務的網絡化,實現了金融數據共享,徹底打破了傳統市場的信息隔閡,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強了網絡金融市場有效性。在價值實現方面,隨著業務的迅速增加,收入源和收入點不斷迅速提升,收入模式得以創新,主要表現在資產沉淀在銀行的利息收入中。此外,阿里金融商業模式創新的重點在價值維護方面,阿里集團電子商務平臺為阿里金融創造了更大、更廣闊的需求市場,而阿里金融根據電商平臺收錄的數據建立起了完善的金融數據,同時通過自身所具備的資金或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來為用戶提供服務和產品,在這個系統中,供需雙方能夠實現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資金流動,進而提高交易市場的有效性。在開放的網絡平臺中,阿里金融將會在逐步的發展中成為互聯網上金融服務的大賣場,這對于阿里集團整合上下游環節、實現網絡金融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3. 網絡金融對傳統商業模式的影響
風險外部性是金融服務最主要的特點,為了防止風險升級,必須由政府加大監管力度。一直以來,國家對金融行業的準入資格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而網絡金融在發展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方便快捷的交易,并基于云計算技術建立了民間信用體系,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和服務,其在產品、供需雙方以及服務效益方面都對傳統的以銀行為代表的網絡金融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另外,網絡金融對傳統渠道的商業模式也帶來了巨大影響,大多消費者更傾向于網上交易,比如蘇寧易購的上線,其業務在短時間內就超越了線下實體店,甚至很多線下實體店成了一種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從2008年,蘇寧易購就開始模仿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模式,并逐漸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產品,并于2011年開始對網絡金融進行布局,其電商化進程發展迅速。可見,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渠道的商業模式。
4.結語
網絡金融不僅是我國金融創新中的重要實踐,還是一種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這種創新將是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在商業模式創新背景下,研究網絡金融產業不僅能夠將網絡金融的全新面貌展現出來,還能掌握電子商務企業的升級趨向。與此同時我們應認識到,網絡金融產業仍然處于成長階段,雖然從規模上來看呈現著爆發性增長趨向,但是要想使網絡金融行業走向成熟,應積極推行差異化戰略,注重對外部資源的引入,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消除企業在風險控制和經營模式方面的問題,而企業也應當明確自身定位,真正做好金融互聯網服務,實現平臺化發展。(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金融系)
參考文獻:
[1]黃凌超.商業模式創新的網絡金融分析[J].財經界.2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