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智慧交通的現狀和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 U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城市交通的發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現代化程度體現。城市交通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的持續繁榮,使得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這對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當前全國大、中、小城市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日益嚴峻的生態和生存環境不斷考驗著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如何緩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成為關注熱點。
1998年原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從而引發了將其概念應用到“數字城市”的社會信息化運動,2008年,IBM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發了世界上國家和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
1 智慧交通的特點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傳感技術、通信傳輸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等有效集成,并運用到交通系統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務效率、提升人們的出行體驗為目的,以更精確的信息在更廣的時空范圍內構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1 高效省時
智慧交通通過實時跨網絡交通數據分析和預測,避免不必要的時間、能源等浪費,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聯網等技術,向各交通行駛主體及相關部門提供實時、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產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圖做到安全出行。通過移動通信提供最佳路線信息和車輛實時運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種交通費用,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增強旅客體驗。
1.3 以人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來即秉承著以人為本、服務民生、需求引導、開放創新的理念,“智慧”落腳于人們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滿足。
1.4 節能環保
新能源汽車等智能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和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2 智慧交通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2.1 國外智慧交通發展現狀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里程來看,各國交通發展均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車/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級;綜合運用各種運輸方式;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優化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時期的趨勢和最終目標,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發展為主要論述對象。
1995年,日本的通產省、運輸省、郵政省、建設省和警察廳五部門制定道路、交通、車輛的信息化方針,拉開了ITS系統研究開發和實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統是實現智能交通的關鍵之一,在“日本ITS框架體系”的指導下,該系統有一個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綜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統組成。這些系統包括:公交優先系統、交通信息提供系統、綜合智能圖像系統、安全駕車輔助系統、行人信息通信系統、緊急車輛優先系統、不停車收費系統、動態車輛導航系統、車輛行駛管理系統等。
英國對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其擁有世界最多用戶的SCOOT系統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另外英國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視頻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領先的交通信息網絡平臺系統。
2.2 國內智慧交通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在交通運輸和管理中應用電子信息及自動控制技術,并在全國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單點定周期交通信號控制器和線協調交通信號控制系統。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陸續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統,如英國的SCOOT系統、澳大利亞的SCATS系統等。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城市道路資源的利用趨于飽和,合理配置交通資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統建設,成為各地智力交通問題的首要任務。特別是結合了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需求,實施了國家綜合智慧交通技術應用示范等重大項目,并且圍繞國家高速公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北京奧運智能交通集成系統、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廣州亞運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遠洋船舶與戰略物資運送在線智能檢測系統五個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科技引領是我國智慧交通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十一五”開始,“863計劃”將現代交通技術列為一個單獨的領域來開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運輸部頒布的《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重點研發包括智能車載終端設備、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監測于服務、運營監管和應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關鍵技術。2012年國家《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將智能交通提高國家戰略地位,成為我國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戰略。另據“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統計,2008年至2013年期間,城市智能交通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規劃》、《道路交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項政策,預計未來10年內智能交通的資金投入將超過1700億元。
從整體上而言,我國智慧交通未來的發展呈現三大態勢:一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給智慧交通產業創造巨大空間;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統將進入一個創造新一代移動社會的嶄新階段;三是智能交通技術應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術來減少交通污染,發展低碳和綠色交通,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總體構架
傳統智能交通系統包括交通管理系統、交通信息系統、公交信息系統、車輛管理系統、泊車系統、車輛控制系統六大子系統,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將控制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融入交通領域,形成完整的控制體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礎上,融入人的智慧,實施及時、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給交通安裝大腦,使之能夠及時看到、聽到信息,并及時作出反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資源浪費、安全事故頻發、難以實時控制事態等難題,使城市交通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智慧交通系統是將電子、信息、通信、控制、車輛以及機械等技術融于一體,應用于交通領域,并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提出解決方案,以改善交通狀況,使交通發揮最大效能的系統。
智慧交通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型系統,由許多關系密切的不同領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統綜合集成。其中,人、車、路和環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與駕駛員構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自行車、商用車、特種車輛等構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軌道、航線、公交站、停車場、綜合交通樞紐等構成交通基礎設施要素;自然災害、天氣狀況等構成交通中的環境要素。這幾者之間依靠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互聯構成以車聯網為中心的交通信息廣泛采集、即時傳輸的網絡,將交通流信息和氣象信息等輸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手段對交通信息進行儲存處理,并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交通數據進行深度處理,將結果輸出給公眾,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隨需而變的服務。最終形成集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體的智慧交通體系,涵蓋交通管理系統、出行者信息服務系統、車輛運營管理系統、電子收費系統、智能車輛、自動公路、綜合運輸、緊急事件與安全以及車聯網等系統。
4 智慧交通建設內容
智慧交通將先進的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項建設內容,加強人、車、路之間的互聯互通,將各種設施單元(車載設備、路側單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門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為提高運輸系統的總體運輸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礎和手段。
4.1 交通規劃與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建設包括三方面,分別為: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交通基礎設施智能監控系統、交通運輸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其中,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是重點,交通基礎設施智能監控是基礎,交通運輸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則屬于長期宏觀類型的應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務
出行者信息服務領域包含的內容及分類方法較多,從系統建設獨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該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車流誘導系統、智能車載導航系統和多渠道信息服務系統。
4.3 車輛運營管理
智慧交通在車輛運營管理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統、快速公交運營管理系統、軌道交通運營調度系統、出租車調度管理系統、公共自行車管理系統、智能商用車輛管理系統以及特種車輛運輸智能監控系統等。
4.4 電子收費
智能交通在電子收費領域的建設主要體現為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和智能停車系統。其中,不停車收費系統是智能交通系統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的建設內容。隨著傳感器技術和短程物物通信技術的進步,還將衍生出多種其他基于便攜終端的自動收費系統。
4.5 智能車輛
智慧交通在智能車輛的建設內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統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通過先進的車載電子系統、車載傳感系統以及車程無線短程通信系統,實現全方位的車輛避撞功能,包括:縱向防撞、橫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車輛乘員保護等。
4.6 緊急事件與安全
智慧交通在該領域的建設內容包括事件應急管理系統和緊急救援系統。其中,事件應急管理系統包括事件的預防、事件的檢測與確認、事件的鑒別、事件的響應、事后管理、事件的記錄等功能。緊急救援系統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機動車駕駛員、行人、摩托車駕駛員以及非機動車駕駛員等。
4.7 綜合運輸
智慧交通在綜合運輸領域的建設內容主要體現為智能客貨綜合聯運系統。該系統利用部署在貨物、車輛上的各種傳感與識別技術以及旅客的便攜智能終端的能力,結合運輸路徑所在范圍內的實時路況信息,實現客貨運信息資源的交換,大幅提升旅客聯運服務和貨物聯運服務中的效率和質量問題。
4.8 自動公路
自動公路系統是智慧交通中最先進的應用領域之一,通過在公路系統上鋪設路面磁釘車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對每輛智能汽車發出指令,調整其行駛工況。該系統通過與智能車輛系統進行信息交換來檢測周圍行駛環境的變化情況,達到行車安全和增強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車移動物聯網
汽車移動物聯網,簡稱車聯網,是物聯網在交通領域的具體應用。在物聯網的技術背景下,交通系統中的人、車、路燈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將逐漸實現。相當于提供了覆蓋率極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終端和信息終端。在物聯網的環境中,以汽車移動計算平臺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對現有的幾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統進行升級強化,建設基于物聯網的路網車輛狀態監控系統、基于物聯網的交通控制系統以及基于物聯網的信息服務系統等。
5 結語
在信息化浪潮與數據科學崛起的共同推動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下一代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及基礎支撐。智慧交通的實現依賴于技術與理念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是交通朝縱深、智能的方向發展;技術和理念的提升給交通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間,不但連通了各種交通方式和交通參與主體,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將交通系統的末端滲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領域,通過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資金流,給城市醫療、旅游、教育、安防、商業等領域帶來巨大活力,極大地開拓城市的發展潛力,而城市的發展也會帶來交通領域更大的繁榮,激發出交通領域更多更新的商業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曹小曙,楊文越,黃曉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達性與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論與實證[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4):418-429.
[2] 孫懷義,王東強,劉斌.智慧交通的體系架構與發展思考[J].自動化博覽,2011,10:61-62.
[3] 蔡翠.我國智慧交通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6:224-227.
[4] 張新,楊建國.智慧交通發展趨勢,目標及框架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張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關鍵技術及應用綜述[J].電子技術應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設與發展思路[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1):171-173.
0 引 言
根據IBM的《全球交通痛苦指數報告》,北京以99分的高分成為全球出行最痛苦的城市;美國每年在交通擁堵上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車輛正常行駛時的尾氣排放量僅為堵車時不熄火的1/20;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全球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屆時交通壓力將成為一項巨大的挑戰。
上述現象都是傳統交通無法避免且亟需解決的問題。“互聯網+交通”的思維將是解決傳統交通弊端的突破口。國內智慧交通建設仍處在起步階段,在技術層面、體制層面都有待突破,尋求一種有效合理并符合我國交通現狀的智慧交通建設發展模式,是我國建設發展智慧交通成敗的關鍵。
1 智慧交通的內涵
智慧交通在處理交通數據,作出決策方面則是更少的或者無人工參與。從智能到智慧,交通系統正逐步走向像人一樣思考、分析的過程。這里所指的像人一樣思考,不僅包含著交通系統對已有資源的感知、融合、分析、集成、表達和創新,也包含著由交通系統與其使用者之間的交互溝通所帶來的新思考和新發現。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出現和成熟為現代交通系統從智能化逐步向智慧化轉變提供了保障。
物聯網技術將交通基本要素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通訊、匯聚和,實現了對交通要素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智慧交通可定義為:基于智能交通系統實現對交通運輸體系中各種要素(包括人、車、路、環境)的全面感知、協同運行、高效服務和可持續發展,集成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知識工程技術等實現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更加高效和敏捷的交通運輸系統。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在將來有極大的可能性通過智慧交通系統實現。
2 國內智慧交通建設現狀
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設處在感知交通運輸體系中各種要素的初級階段,且大部分是通過視頻攝像頭實現對交通信息的采集,無線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應用較少,在交通信息共享、信息處理,反饋決策等方面還是短板,基于物聯網的智慧交通系統運營更是少見。
我國智能交通在信息采集、交通設施控制、行車管理和停車管理等方面均已建成了相應系統。貴陽市通過建設、安裝大量視頻攝像頭、卡口及電警交通數據管理與分析設備,提高道路的交通管理水平、規范道路交通秩序及道路交通管理。
截至2013年8月7日,大連市在經常出現交通擁堵的路段處設立交通信息顯示屏,通過文字、路線圖指明前方道路信息狀態,駕駛員可據此及時調整路線,避開車流擁擠的路段,更順暢地出行。江西省上饒市在2015年啟用智能化電子公交站牌,乘客通過智能化電子公交站牌可以隨時掌握公交車輛運行動態信息。溫州市則通過整合、提升與改造原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完成交通信息服務平臺,依托該平臺,可用網站、手機及其二維碼查詢路況信息。
江蘇省南通市在采用監控的基礎上還對車輛進行GPS信息定位,并將南通市的交通資源信息匯集成統一的GIS地圖。在此基礎上,面向公眾出行需求,市交通局開發了“出行管家”“暢行南通”等手機APP軟件,為市民提供交通信息實時查詢、實時節點視頻、出行計劃、線上訂票和旅游信息查詢等服務。
上述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現狀是我國建設智慧交通的一個縮影,實現了交通狀況的信息化、可視化,有的也引入“互聯網+”概念。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車輛數量逐年增加,智能交通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傳統交通帶來的問題,而智慧交通是解決傳統交通弊端的有效途徑。智慧交通的核心是交通,交通的核心是出行,各城市建設智能交通各自為政,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對我國智慧交通建設具有局限性,確定統一的建設模式是我國建立智慧交通系統的當務之急。
3 加快我國智慧交通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在技術層面突破,減少人工參與
我國想要建設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統,就要在交通數據處理和決策反饋環節的技術方面有所突破,智慧交通系統最終要實現動態決策來滿足人們的出行便利需求。交通變化莫測,將海量交通信息數據交給人工智能處理,并及時反饋,這可以彌補智能交通人工參與決策的不足。此外,路口的交通信號燈的時間間隔也可根據路況信息數據的處理結果實現動態控制。
3.2 在體制層面突破
智慧交通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我國智慧交通建設存在缺乏頂層規劃、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智慧交通建設涉及交通部門以外的多個部門,各部門間達成協同是日后智慧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的關鍵。
3.3 政府助力,推進智慧交通產業發展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建立起的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目的是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智慧交通建設涉及多個專業和領域,用政府手段進行有效規劃,在企業與政府、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形成城市聯盟、技術聯盟,推進新理念,最終由政府來敲定合適政策。目前國家倡導的PPP模式,是適合智慧交通發展的,也是推動智慧交通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智慧交通系統;設計;實現
中圖分類號:T311.52
智慧交通系統是在綜合分析機動車交通誘導水平不高、城市交通擁堵、交通設施管理水平較低、停車設施供需不平衡、路面及橋梁檢測力度不足等問題基礎上,通過安置路面固定傳感網節點及車載移動傳感網節點,利用智能交通業務應用系統對智能交通運輸物聯網信息進行有效分析和處理,以形成全面互聯的交通要素感知網絡,提供更優化、更準確、更人性的公眾信息服務模式,從而構建和諧智慧的交通出行環境。
1 中國城市智慧交通現狀分析
自90年代國內首次提出構建智能交通系統,我國各城市相繼建設了公交調度系統、交通流采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信號控制系統、接處警系統及視頻監控系統等智能交通系統。此類系統均能單獨開展工作,較大程度的改善了我國城市狀況。然而因頂層設計及整體性規劃缺陷,不同交通部門分管的多個交通系統間常常存在著自成體系、業務協調性差,信息共享困難等問題,所以如何構架更加完善、信息化及智能化程度高的智能交通系統成為各大城市交通部門日益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及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在數字化空間數據庫系統上,構件城市智慧交通系統以快捷服務于居民出行,控制突發事件發展,已逐漸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1]
2 智慧交通系統框架及設計流程
2.1 智慧交通系統框架
從技術角度來說,智慧交通系統主要包括通訊系統、信息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三部分;從物理層面上分析,智慧交通系統是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相互配合的信息系統。(1)通訊基礎設施,其主要包括云計算服務器及網絡基礎設施兩部分。云計算服務器是系統進行信息計算與處理的設備,其利用在交通設施上安置的傳感器實時獲取交通信息,并對數據信息整合處理以更新基礎信息數據庫;服務器還用于接收用戶指令,對知識庫與人工智能數學模型、專家系統及交通模型庫進行調用及開展數據挖掘,然后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將運算結果嵌入到交通設施控制器上;網絡基礎設施是智慧交通系統工作的網絡基礎及安全物理通道,其利用無線通信網絡及有線通信網絡完成信息共享及交流過程。(2)信息基礎設施是專家系統、基礎信息數據庫、人工智能和知識庫、交通模型庫的總稱,其是一個多時態、多數據源、多尺度的數據集合,能完整描述城市自然社會形態地物地貌信息。(3)應用系統是智慧交通系統運行的關鍵所在,其利用人與城市交通設施的信息交流,以改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與運行質量,充分滿足居民的出行需要,主要包括交通設施控制與交通現狀系統、信息采集系統、停車管理系統、行車管理系統四個部分。
2.2 智慧交通系統設計流程
(1)需求分析:根據智慧交通系統設計目標,結合當前交通設施,按需設定相應的軟硬件平臺,并同數字空間數據庫相結合,按照系統所需數據結構及數據類型制定城市智慧交通系統數據庫;(2)采用智能化技術開展城市區域分時段交通現狀分析,形成城市交通現狀流量分時數據庫,并實施停車場數據庫調查,形成城市停車場數據庫;(3)綜合選用系統最優計算手段進行系統開發、運行測試及投入運行;(4)做好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交通現狀流量數據庫的實時更新、傳感器信息采集的實時傳輸、交通設施的有效控制;加強網絡平臺構建,以實現第三方應用軟件訪問共享及系統數據信息實時。[2]
3 智慧交通系統關鍵技術應用
3.1 最短路徑計算法
最短路徑算法是智能交通系統進行網絡分析及路徑規劃的關鍵,其有效算法的應用可改善系統分析效率。當前因待處理道路網絡數據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大量加速技術應用到大規模道路網絡數據的最短路徑查詢中,如由谷歌基金支持的KIT大學研究出的壓縮分層算法,其依據道網路的拓撲性質在道路網絡基礎上壓縮形成多層網絡拓撲,由此改善查詢效率。
3.2 交通網絡決策
交通網絡智慧決策過程分析是智慧交通系統智慧化的重要體現,其能依據動態交通狀況數據為出行信息提供指導。利用交通流量分布優化、監測及監控技術對交通監控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及公安系統進一步完善,以完成交通信號燈的智慧控制過程。在動態監控交通擁堵并提供疏堵方案時,交通網絡決策分析需綜合歷史道路數據、道路數據庫及社會數據等以提升系統決策水平;在信號燈控制時,通過設置智能信號燈,在相應路面位置安置感應線圈,其會依據車道上車輛多少狀況將信息反饋到信號燈中,由此信號燈會自行選擇紅綠燈狀態。
3.3 大數據分析
隨著城市進程加劇、交通設施規模的不斷擴大,機動車數量與日俱增的同時交通污染、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等矛盾問題越來越多。智慧交通系統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便是能準確、及時獲取交通數據,而數據信息的獲取則必須依靠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撐。
因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感應線圈、攝像頭、傳感器、等在交通行業的大范圍應用,使得大量數據信息需要進行處理。智慧交通系統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可對天氣數據、道路傳感器數據、擁堵數據、GPS數據等多源數據進行分析,以評估點到點的耗時、對交通條件智慧識別、提供替代路徑方案等,從而大幅度改善交通擁堵與交通流狀況,提高車輛運行的安全性。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新型數據庫系統不斷發展,當前采用的NoSQL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文檔存儲型數據庫、鍵-值存儲、圖形數據庫、BigTable等部分。
3.4 二三維一體化
采用二三維一體化技術體系,可有效保護用戶正在使用的信息資源,二維數據能夠在三維場景中顯示,三維數據同時也可以在二維地圖中進行加載。采用二三維一體化快速建模技術,可迅速提高二維數據向二維模型轉化的效率。隨著導航技術與對地觀測技術的應用,室外平面導航逐漸向室內立體導航轉化,利用二三維一體化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導航定位及位置服務的水平。[3]
4 智慧交通系統未來展望
在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及現代通訊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成熟的發展狀態下,智慧交通的未來發展重點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將云計算與信息存儲及處理平臺不斷融合,利用云計算技術處理優勢,使數據分析更加“智慧化”;(2)車輛身份識別系統的應用及研究,主要表現在給現有車輛設置“身份證”,通過身份證將車輛位置信息及車況條件等實時傳輸到智慧交通系統中;(3)交通信息與服務平臺分析及應用,以增強交通服務的時效性和服務領域的開拓性;(4)交通信息采集技術的分析及應用,主要表現在將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到信息采集設備中。
5 結束語
智慧交通系統的應用水平將直接關系著現代城市交通系統的運行質量及居民出行安全性,因此,相關技術與設計人員應加強有關智慧交通系統設計與實現研究,總結智慧交通系統頂層與整體設計方式及關鍵技術措施應用,以逐步改善智慧交通系統的應用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開廣,孟紅玲,巴明廷.洛陽智慧交通系統的數據庫應用研究[J].河南科學,2012(14):74-75.
[2]孫懷義,王東強,劉斌.智慧交通的體系架構與發展思考[J].自動化博覽,2011(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