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圓明園歷史背景基本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今天,我們在教室觀看了電影《圓明園》。我的情緒一波三折,看完之后更是感慨萬千。
其實,圓明園不僅僅是圓明園,更多意義上它是一個王朝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興衰史。每次面對這段歷史,總是難以平靜。影片用大量膠卷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氣派,其目的是為了讓觀者震撼。越是為圓明園所震撼,也越是心痛。看完之后,圓明園中的景物我沒記住多少,倒是外國人的幾句話像一把利劍插入我的胸膛:“技術和科學似乎比數量更占優勢”。英法聯軍區區幾千人,就把一個自稱天國的大清撕得粉碎,只有一批又一批的清軍死在敵人的槍口之下。
看完之后,幾乎每個同學都憤恨不已,咬牙切齒。同時,我也深深感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突然發現不知什么時候自己和祖國貼得這么近了。我想,再升國旗的時候我會想起這些的,也明白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重擔。
一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覺醒和行動。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個人,如果滿足于現狀,停止不前,結果只能被歷史淘汰。所以,沒個人都應當發奮拼搏,在這個知識經濟的年代,知識更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青少年,我們的目標一定要明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復興中華。
另外,我還體悟到:無論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即使是皇帝。他擁有江山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人間最奢華的生活,但他缺少的也是他最渴望的,僅僅是做一個普通人。權力是他的榮耀,也是他的負擔。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我不禁猜想:也許正是這些造就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因為一個擁有至高王權的皇帝,周圍的空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一面是宮廷不休止的爭斗,一面是江山無盡的災難,批不完的奏折,忙不完的公務,而從沒有一個人明白皇帝內心的想法。于是,只有逃避。他去建造空前絕后的皇家宮殿,只是為了向世人來炫耀自己的功績,來掩飾自己已經超負荷的心。他不斷地殺人,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他的脾氣越來越大……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個王朝的悲哀,至高無上的王朝把一個個的人逼瘋,有的逃避,有的承受,至于有出家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看完之后我有兩個感受,一是我們不能盲目自大,應該開放發展,才能得以生存;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不要給別人太大的壓力,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智慧的凝結、藝術的融合,圓明園,有著無與倫比的東方魅力,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毀于強盜的戰火。
影片講述了一個輝煌雄偉的圓明園從繁華到衰敗最終成了一片灰燼的全過程,不得不讓人為之惋惜和嘆息。
野蠻的侵略者炸開大門,燒殺掠搶,將圓明園毀于一旦。有人會說:“圓明園的毀滅不就是英法強盜害的嗎?”是的,這是歷史的事實,鐵證如山!可是,圓明園的毀滅難道不是當時的中國自己造成的嗎?圓明園的悲劇不是偶然,是歷史的必然,她不過是在這個必然中不幸被選中,成為萬古的悲哀而已。如果我們中國不那么落后,怎么會讓賊兵在堂堂中華的皇家園林里為所欲為?
能建造如此完美的圓明園的中國人,為何在侵略者面前如此不堪一擊?不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太閉塞了嗎?自認為老大,拒絕外來先進科技和文明。然而,自傲自閉,拒絕溝通,拒絕科學就會停止進步,就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落實,落后就會挨打。美麗的圓明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化成了灰燼。
所以,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主動融入全球的科技文明,才能始終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我們青少年應該發奮圖強,刻苦學習,積極地接受先進科技,為祖國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2022觀看圓明園的觀后感
曾經去過圓明園,滿目所及只有一片廢墟,殘缺的大水法孤獨地佇立在那里,依稀想提醒人們它的舊日輝煌。的確,從1709年初建時,歷經康雍乾三朝盛世,圓明園是中國最為繁華旖旎的存在。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注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境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這是維克多·雨果1861年寫下的,也是電影《圓明園》開頭的篇章。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貫穿其中的是驚嘆與憤怒,驚嘆于圓明園的巧奪天工,憤怒于英法聯軍的殘暴,將這樣珍貴的人類文明毀之一炬。
而憤怒之后,更多的是思考。我們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我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曾經也應該一直是世界上最聰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建造匯集人類智慧的圓明園。但當我們站到制高點時,我們開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豐饒富足,衣食無缺。我們的耳朵開始聽不見聲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改變,我們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點緩慢卻一直持續的進步。而或許這,正是當英法聯軍的大火焚燒圓明園時,我們無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這一民族性的或許更多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締造了第一個統一帝國時,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也隨之建立。朝代幾經更迭,這一制度卻從未改變,并不斷加強。所謂物極必反,封建制度在經過不斷的發展之后,到明清達到頂峰,也開始了它的衰弱。
“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影片中這樣評價大清帝國的覆滅。我們無可否認,帝國的命運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一旦帝王沒有足夠的眼光與才華駕馭這個帝國,面對列強的侵略,我們唯有嘆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丞相制度,直接管轄三省六部,曾經對皇帝最有制約力的相權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設軍機處,將軍事權力進一步收歸至皇帝,并隨后擴大了軍機處的職能范圍,各個領域的事務都由皇帝及其親信大臣處理,標志著封建皇權達到頂峰,而這帶來的后果是皇帝權力極度膨脹,無所制約。
圓明園的毀滅固然令人嘆息,但遙想它的建立,難道不是封建皇權肆意使用的象征?封建皇帝力圖作為封建文人的審美情趣,搜羅全國的奇珍異寶,珍貴字畫,囊括全國建筑園林形式,窮全國之力圖一己之私欲,它的繁華背后早已預示著當日之殤。倘若投入圓明園中的金錢人力用于發展軍事力量和科技,或許就不會有當日的悲劇。
除卻皇權的極度膨脹,強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質的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農民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奪。
我們無可否認,封建制度在中國成立之初在鞏固統一,促進發展的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小農經濟占比的逐漸下降,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已然發生改變,這時封建制度對社會發展更多的不是促進作用,而是阻礙。
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1640年的權利革命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穩定的政治環境,也是在鼓勵科技創新的背景下,紡織工具的創新拉開了一系列工具創新的序幕,使得英國在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后,在1840年的六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而當時的中國,在封建制度的主導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小規模的農業經濟在技術上難以有所突破,技術創新得以產生并發展的商品經濟又遭到抑制。同時天朝上國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個皇帝腦海里,乾隆就曾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中國,也因此錯過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隨后的百年間遭受外辱。
[關鍵詞] 電影教育;教學目的;選片原則
以選修課為載體的高校電影教育作為通識教育、媒體素養教育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起進入高校教學體系,形成了以影片賞析類、電影史論類、電影批評類、電影實踐類[1]為代表的課程體系,以構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為教學目的,以提高學生的欣賞電影、分析電影、知曉電影相關知識以及制作電影作品等為內容。高校電影教育選修課作為非專業性的電影普及教育,面臨教學時間較短、授課對象大多缺乏基礎性的相關知識積累、缺乏實際操作資源的現狀,以影片觀摩理論梳理的形式是主要的教學形式。在這一模式中觀摩影片的選擇對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起基礎的支撐作用。
觀摩影片的選擇圍繞三個支撐點展開。(1)了解電影語言體系,電影作為綜合性藝術的特征決定構成電影的語言元素的多元性,對傳統的時間藝術(舞蹈、詩歌、音樂)和空間藝術(雕刻、繪畫、建筑)語言的綜合形成了電影語言雛形,形成了以攝影、剪接、聲音、表演、編劇(故事)、導演為形式的語言體系。在實踐中電影語言的呈現是多樣化的,對其規律的總結的依據就是對不同作品的細讀。(2)構筑穩定的審美模式,個體審美行為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對待不同的審美現象的判斷往往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對待不同的具體電影作品時得出的判斷結論往往相差很大甚至完全相悖。對電影作品中呈現的個性問題與共性問題的梳理過程就是構筑穩定的審美模式的過程――形成審美能力。(3)掌握研究方法,普通觀眾關心的問題是電影的內容是什么、好不好看而不是怎么看。實際上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往往是被動的,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來自視覺、聽覺的信息,同時需要消化影片提供的直接和間接信息,這一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對影片的核心內容(意義)的發現,看不看得懂直接影響好不好看的判斷。對方法的學習是真正自由欣賞電影的開始,選擇觀摩影片就是最大限度體現三個支撐點,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遵循三個原則展開。
一、關注各種類型影片的人文關懷原則
依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的分類是多樣性的,現實生活中往往按照相同的主題、人物、敘事結構和攝影技巧對電影分類,類型的豐富為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多種可能。選擇觀摩影片首先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的。故事片由于數量大、內容豐富一直是電影選修課觀摩影片的首選。有代表性影片的選取能夠在最小時間內獲得最多信息,例如,對電影技術環節中的攝影知識可以通過分析《教父1》中的低調燈光技巧、《美麗人生》中色彩由明亮向淺淡的轉變,《藍》《白》《紅》系列中象征性的色彩運用進而詮釋電影攝影技巧中的色彩與光影,而更被人熟悉的“子彈時間”“反地心引力”是《黑客帝國》系列電影帶來的對電影特技的典型展示。
對非專業電影課程而言除了對技術語言的關注外,還要關注各種影片的人文關懷內容,不能忽視紀錄片、動畫片等片種對這一內容的補充作用。紀錄片在傳統意義上作為史料、文獻的使用最多,但一些新興的紀錄片在具有史料、文獻的價值外更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元素。例如,2006年金鐵木導演執導的紀錄片《圓明園》,對中國建筑史中的那座“誰都聽說過而誰都沒見過”的精品――圓明園以數字技術部分還原了不可見的圓明園與實景圓明園的部分對照是最吸引人的亮點,而對圓明園建設過程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塑造將影片對圓明園還原置于歷史背景中,即讓人從客觀的角度欣賞到作為建筑圓明園的華美,又從主觀的角度敘述了作為一段故事的圓明園的凄婉,全篇采用了故事片的表達方式既有不同人物的故事,也有多樣技術語言(象征性的色彩),將被動式的“紀錄”演繹為主動式的“記錄”。2010年賈樟柯執導的《海上傳奇》同樣是一部獨特的紀錄片,影片線索在記錄特定地域環境中展開,時間線索的延續和人物變遷又回歸了歷史的深處。同樣采用的具有故事片特質的敘述方法在劇情中演繹真實生活的故事,在亦真亦幻的背景中講述著,作者與觀眾一同聆聽、觀看、體驗著身邊的歷史,個體記憶與時代印象的重合帶給觀眾的除了看還有思。又如1999年迪斯尼作品《幻想曲2000》中展示了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5)(命運),雷斯庇基的《羅馬之松》(Pines of Rome),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2,Allegro,Opus 102),圣桑的《動物狂歡節》(Carnival of the Animals),杜卡的《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 Circumstance),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Firebird Suite)全部8組曲目,雖然影片的評價毀譽參半但令觀眾在觀看影像的同時聆聽了通常很少接觸的曲高和寡的嚴肅音樂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理解電影中音樂作用的同時將音樂圖解觀眾將有更多的收獲。同樣2008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制作的《機器人瓦力》(WALL-E)除了對消費主義、破壞環境、領導能力、肥胖等問題的關注外影片的結尾畫面更是一部濃縮的微型西方美術史,在短短7分鐘短片中展現了從史前洞窯壁畫、古埃及壁畫、希臘古風瓶畫、哥特式繪畫到印象派繪畫(雷諾阿、修拉、凡•高)的風格,使傳統藝術與電影親緣關系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重視電影史經典片段的示范原則
黑格爾說“哲學史就是哲學”[2],同樣了解電影史也是更好了解電影的重要方式。在電影教學中使學生理解電影的獨特藝術魅力離不開盧米埃爾兄弟的紀錄片里的段落鏡頭《火車進站》、喬治梅里愛的連續性剪輯《月球旅行記》、格里菲斯的古典主義剪輯《一個國家的誕生》、蒙太奇的代表《戰艦波將金號》和《顧爾德的三十二個極短篇》等經典影片。電影自身的合法性正是依據這些影片而逐步確立的。作為非專業電影課程在保證授課對象獲取知識的同時應該首先考慮對象的接受能力。例如,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作為電影史中無論是補充鏡頭應用還是平行剪輯、交叉剪輯的剪輯技巧經典范例,尤其是片尾追逐的場景更將這些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但片中備受爭議的關于種族主義的議題和其后的社會影響并不是容易理解的問題,與其相關聯的影片《一個種族的誕生》《在我們的家門里》構成的爭議才是這一段電影史完整的過程。單純的對電影語言的導入選擇這樣的影片不免有斷章取義的味道,而其擴展內容的深度又給學習者帶來不便。其次考慮受眾人群的心理特征,國外影片的分級制度對觀眾的分層以年齡界定,其依據之一就是觀眾的心理特征尤其是保護青少年人群。高校電影選修課教學的對象正是這一區間的人群。國內公映電影有審批制度制約,而國外電影雖有分級制度,但無論是市場引入的影片還是DVD市場引進的影片都沒有強調級別,觀眾接觸較多的眾多好萊塢影片其評級大多在R級以上,諸如《辛德勒的名單》《肖申克的救贖》《雨人》等。“藝術無禁忌”而內容有疆域,尤其是特定題材如以戰爭為表現對象影片的影片《現代啟示錄》、“黑幫題材”影片《美國往事》等對觀眾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電影史中的豐富內容提供了眾多同類影片,教學過程的觀摩影片在可能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相對溫和對心理沖擊小的影片。再次考慮時效性,電影發展百多年歷史中后來者不斷對前人總結并超越,這就形成了在晚近的影片中不斷可以發現之前經典痕跡的現象,如考慮戲仿性的影片和橋段那么這種現象愈發顯著。1998年拍攝的《勞拉快跑》和2002年拍攝的《英雄》這兩部影片,時間跨度到10多年但故事的敘述都表現均為不同視角下展開三段故事,同樣更早形式可以追溯到1916年拍攝的《黨同伐異》。在課堂教學中類似影片的選擇除了具有代表性之外,相對拍攝時間新的影片由于技術應用完善和時代感明顯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緊密產生的代入感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明確電影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原則
丹納在《藝術哲學》提及地域文化對藝術品的影響就像低地地區的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的細密畫和地中海地區意大利的大幅繪畫的區別明顯,[3]電影藝術同樣如此。由于歷史原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巨大,中國觀眾更熟悉的是好萊塢式的影片,對其他區域的電影包括歐洲電影了解相對缺乏,而電影作為藝術門類其本質是基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的。即使是同一主題本土作者與外來作者的理解方式和表現方式也有巨大差異,《藝伎回憶錄》改編自美國作家阿瑟•高頓的同名暢銷小說,國際化的制作班底帶回了三個奧斯卡技術獎項,但卻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尤其是在日本,其原型人物巖崎峰子自己隨后出版的《真正的藝伎回憶錄》更是對影片的一個諷刺。由川端康成作品改編的《伊豆的》同樣將藝妓形象先后6次被搬上銀幕卻成了電影史中的標志性作品,這種反差體現的正是對區域文化的深度理解。《藝伎回憶錄》是一個徹底的美國式的想象,或許作為美國人的解讀并不為過,但與日本文化相去甚遠。另一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影片《通天塔》基于跨文化角度對現實問題的探討同樣褒貶不一。就像黑澤明的電影西方人可能更容易理解是因為他采用了一些西方式的主題和形式,而西河克己、溝口健二的作品從純粹的本土立場出發就不那么好懂了。由此可見,不同區域電影的特質差異巨大但無論藝術表現力還是文化內涵都同樣吸引人。在課程教學組織中有意識地加大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影片的選擇,既能對世界電影的全貌加以了解,又能對不同文化加以了解。
觀摩影片的選擇關系課程內容理解,對全部電影作品全面立體的解讀需要對有代表性作品個體的分析,將影片剝繭抽絲般地細讀才能對電影的語言體系得到清晰的認識,進而逐步建立關于電影的系統認識,在觀看電影時變看熱鬧為看門道。也只有在了解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的情況下對電影的審美才能由自發變為自覺,將審美活動常態化進而構建穩定的審美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艷秋,裴凌罡.我國原生性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探析――以北京高校電影公選課為例[J].現代傳播,2010(07).
[2]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穿越了清末、民國、和建國初期的一個普通福州人葉景呂在去世整整39年后,帶給了北京老照片收藏家仝冰雪一份不可預計的財富。
老照:財富,大隱于市
鏡頭一
TIME:1901年
PLACE:倫敦
這一年,葉景呂作為欽差大臣羅豐祿的隨員,在倫敦拍攝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顯然這張照片讓他感覺不錯,6年后,這種“不錯”發酵到“不可收”――從1907年至1968年(葉景呂27歲一直到89歲去世),他開始每年在照相館給自己拍攝一幅肖像照片。在每張肖像照的背面,葉景呂都貼了宣紙,用毛筆小楷記下拍攝年份、年齡以及當年的家國大事。
鏡頭二
TIME:2007年9月的一天晚上
PLACE:圓明園附近仝冰雪的家
這一天,仝冰雪在家里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打電話來的是福州一個舊書店老板,說自己在撿破爛的人手里得到一本從福州老城區“三坊七巷”流出來的老相冊,照片已經發到了一個網站上,問他夠不夠貴。仝冰雪看后驚呆了:這組照片就是當年葉景呂連續62年拍攝的那套肖像照。
在淘寶網,這套老照片叫價10萬元人民幣。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多數藏家認為這套照片定價過高,并且上傳到網上的圖片數量和質量都無法具體反映照片的實際價值,所以一直沒有引起買家關注。仝冰雪看后立即決定收購它。在與書商一系列討價還價后,仝冰雪以一個他認為相當低的價格“撿漏”成功。
去年,國內一位收藏家得知了仝冰雪的這套老照片,曾出價超過百萬元人民幣,仝冰雪沒有賣,他對記者說:“這套老照片已經是‘鎮館之寶’,它為我帶來的收益(追加老照的衍生價值,如展覽、出版等)要遠遠高過百萬。”
和仝冰雪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在北京收藏老照片數量最多的收藏家趙慶偉,在他收藏的幾十萬張老照片中,也匯集著天南海北的財富。
鏡頭三
TIME:1998年,每周六的早市
PLACE:上海東臺路古玩商集散地
上世紀末的中國,老照片收藏還沒有興起,那個時候只有上海的古玩市場流散著少數老照片。這些滲透著中國古老民俗風情的“小腳女人”和“瓜皮小帽”,主要的客戶除了金發碧眼的外國人,還有一個土生土長在北京的趙慶偉。從那個時候開始,趙慶偉就看到了老照片投資的潛力。他雇傭上海專門兜售老照片的一群人在東臺路古玩街一代收購老照片,以略高于市場均價的價格購進,趙慶偉對記者說:“即使是這樣,也相當便宜。那時候買了老照片,底片都是白送的。”但這還并非他的收獲“旺季”。
鏡頭四
TIME:2002年至2007年
PLACE:北京
做企業出身的趙慶偉在做老照片投資時,與一般收藏家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同。他看到的是大量掌握資源甚至壟斷后帶來的收益。趙慶偉說:“那個時候我不挑,什么都買。”奧運會前夕北京的大多數老房拆遷讓趙慶偉得到了實惠,他說:“那幾年北京拆遷的地方很多,流散出來一大批有文物價值的老照片,都是成批、成萬的。”像畫報社、人民畫報社、民族畫報社等,這些專門以圖片攝影著稱的老圖片社的老文物照,幾乎都被趙慶偉收入囊中,趙慶偉說:“這五六年才是收獲最大的。”
走近趙慶偉陳列老照畫廊的人都暗自驚嘆,“要是變現那該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趙慶偉則早有自己的打算,他向記者透露:“這些照片還有更大的價值,將來我要做自己的圖片網站,光靠這個就能衍生出多少財富!”
拍賣:老照,不老價
最近嘉德拍賣公司古籍善本部的業務非常繁忙,隨著老照片拍賣的熱度不斷上升,他們的民間征集節奏也愈加緊湊。嘉德拍賣公司古籍善本部業務助理丁玲對記者說:“從2002年、2003年開始,嘉德公司就開始小范圍地拍賣老照片了,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規律性。真正具有規模是從2007年開始的。”
同樣是華辰老照片拍賣學術顧問的仝冰雪對記者說:“從2007年至今兩年的時間里,老照片平均已經翻了一番,一張普通的清末老照片在2007年平均不過5000元,到現在至少已經升到了10000元。”追溯起這種飛速的攀升,則隱約與一個海外拍賣有關。
2006年2月14日,紐約索斯比拍賣的中國老照片《荷塘月色》,以290萬美元成交。在此之后,老照片在中國拍賣的成績越來越好。
2008年華辰影像春拍專場中,由英國人托馬斯•查爾德拍攝的三張《圓明園》照片引起了業內不小的轟動。這三張老照片分別表現了當時圓明園諧奇趣景區的全景、主樓樓體和北側建筑。由于這些照片清晰度高,拍攝技術先進,對圓明園零散石刻的歸位和尋找都提供了重要線索,極具史料價值。最終,這三張100多年前的老照片以95.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中國老照片拍賣史上的紀錄。今年3月嘉德四季拍賣中,一套《影像大清國》最終以79.52萬元的高價成交,成為嘉德老照片拍賣史上的最高成交價,老照市場的空前熱度已初見端倪。
發展:不均,帶來升值空間
市場――小國際大國內
《荷塘月色》的天價叫賣,讓它的出生地中國變成了一塊滾燙的熱土。
研究中國老照片市場多年的仝冰雪對記者說:“就同一張老照片講,現在它在中國國內的價格已經高于國際了。雖然中國最貴的老照片《圓明園》的拍賣成績遠不及《荷塘月色》,但是它們之間其實并沒有可比性。《荷塘月色》作為中國老照片拍賣的一個個案并不具有普遍意義:首先,拍攝《荷塘月色》的攝影大師一生只有三幅作品存世,另外兩件都在博物館,流傳于世的只有這一件;其次,《荷塘月色》拍攝得更像一幅藝術照,文獻色彩不占主要位置;再次,《荷塘月色》沖印的材料比較特殊,其中有鉑金的成分。”
但這并不意味這老照片在中國就沒有升值空間。仝冰雪說:“一幅歷史影像,在本國的價位高于國際是非常正常的。就人們的審美趨向來看,本國的影像在本國價格最高才合理。”
規模――大國際小國內
嘉德的丁玲對記者說:“目前,國內老照片拍賣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無論從藏品的單一性或是受眾的群體小來看,都是初步的規模。”
丁玲向記者介紹,嘉德的老照片拍賣,主要看中拍品的文物價值。內容側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文獻價值高、受社會關注度高的藏品,品種相對單一。在嘉德的拍賣歸類中我們也能看出,“老照片”被歸為“古籍善本拍賣專場”,而非專門的“影像專場”。但在國際上,老照片屬于影像拍賣里的一個門類,丁玲對記者說:“影像是一個很大的范疇,老照片應該是影像中的一個部分。”
由于不同的拍賣公司對老照片有不同的界定,老照片在中國普遍被看做是一種具有史料文獻價值的古董。丁玲說:“除了攝影家的審美、他要求表達的意圖和攝影家本身的身份地位等客觀因素,嘉德更看重的是老照片是否能夠具體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時代變遷和是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從這點上看,國外關注的方面更多,像《荷塘月色》就主要看中它的藝術價值。從照片的內容上看,中國的拍賣市場目光主要集中在中國本土的老照片上――中國的風俗、風光、肖像等。同樣作為老照片拍賣,國際上雖然也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性,但是就整體來說,他們關注的方面更加寬泛,幾乎全世界各地的歷史影像他們都有涉獵。”
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由于老照片藏品門類的限制,當然受眾群就會有限。仝冰雪對記者說:“老照片收藏現在在中國還屬于一個小眾的收藏。在國外則是一個很大的收藏群體,因為國外的老照片包羅的內容更豐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這個隊伍也會擴大。”
研究視野決定升值空間
從中國老照片市場價格來看,雖然國內已經超過國際,但由于地域臨近性因素強,中國的老照片還有一定的升值潛力;從老照片的發展規模看,國內與國際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發展潛力更大。
丁玲對記者說:“與其他收藏品相比,老照片的價格并不是特別高,是一個比較好的入門途徑。雖然這兩年的發展速度很快,但老照片其實還并沒有真正熱起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目前對國內老照片的研究還沒有完全成熟,是無法與書畫、瓷器等收藏品相提并論的。丁玲說:“其實老照片的升值空間取決于我們的研究視野。對一張老照片的深入研究是綜合很多方面的,比如要知道是誰拍攝的、拍攝的歷史背景、需要表達何種意圖等。隨著對老照片的深入研究,它的價值會越來越能夠鮮明地體現出來。”
投資:找對方向是關鍵
同任何一門藝術品價格攀升的道理一樣,老照片的價格攀升也必定是有大的機構和大收藏家進入老照片投資市場。目前由于同類照片的國內價格已經高于國外,造成很多中國老照片從國外回流。仝冰雪對記者說:“收藏是精神、文化的消費。隨著近幾年經濟的發展,走入收藏界的人越來越多。收藏界人數總的量變大了,投資者取向也有擴展,當然老照片市場里的人也就多了。可老照片數量就那么多,所以造成了僧多‘粥不變’的現狀。”
冷門熱方向
中國人拍中國
目前在老照片市場上暢銷的老照片基本以外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為主。趙慶偉對記者說:“中國老照片夾在中國照片收藏體系和外國照片收藏體系的中間,且正好是一個銜接點。像瓷器、書畫、明清家具等,只有中國特有,國外沒有。恰恰是老照片幾乎在國外出現的時候中國就跟著有了。并且在那個時候國外的攝影技術要高于國內。”由于老照片屬于“舶來品”,最初掌握它的還是以清末和民國一些來華的外國人為主,所以,外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相對存世量大,目前是老照片市場的重點關注對象。
仝冰雪對記者說:“雖然外國人的攝影技術相對較高,但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外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的趣味更接近西方,相對于中國人自己拍攝的中國老照片,我覺得‘中國人拍中國’更具有收藏和投資價值。”
從審美的角度上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世界最大的特點是神秘,因此他們的拍攝內容和攝影視角以對東方世界的“神秘探究”為基礎。而中國人自己拍攝的本土照片,內容更加豐富,并且具有中國人的審美趣味。仝冰雪對記者說:“舉一個例子,就拿中國早期的肖像照來說,外國人拍攝的中國人肖像以都是半身像或者大頭照,重點突出中國人的面目特征。而中國人自己拍攝的肖像基本都是全身像。就現在看,也有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半身照片。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
從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的角度上說,中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由于更能全面反映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和藝術審美,因此與外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相比,更具有研究價值。
從老照片的價值體系上來講,仝冰雪對記者說:“在國外,早期的攝影史體系梳理得非常到位,對國外攝影師的評價體系已經非常具體。但是中國早期的攝影史并沒有具體地經過梳理,也沒有系統地研究,評價體系當然也沒有建立起來。就是這些原因導致現在的中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價格偏低。”目前中國人拍攝的清末老照片價格平均每張在6000元左右,相對外國攝影師作品價格更低。
正是由于價格低,處于冷門位置,所以中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具有更高的升值空間。仝冰雪對記者說:“早期中國發達的攝影技術在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但由于沿海城市的濕度大,恰恰是照片的天然殺手,所以這批照片的存世量非常少。那時候很多照片以饋贈外國人為主,大量地流失國外。”
熱門新方向
投資成體系
仝冰雪對記者說:“即使我們做最普通的收藏投資,收藏外國攝影師作品,也不能亂收。收藏一定要成體系。”被譽為“‘世博’收藏第一人”的仝冰雪,最看重的就是藏品的價值體系。除了收藏人物肖像老照片,仝冰雪是目前中國收藏‘世博’照片最多的人。“系列收藏”的好處在于,能夠全面地掌握該門類的老照片,比單一的收藏更具研究價值和升值空間。
仝冰雪向記者透漏:“我最近還在做‘巨人照’的收藏,找到一批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具有世界高度的人。像這種也屬于一個有意思的體系。”
衍生方向
特別老照的獨特定位
很多人沒有想到,老照片與其他收藏品的不同是,它具有更多的“衍生價值”。
在老照片的衍生價值方面上,趙慶偉最有發言權。他把自己的老照片翻拍出售,作為家居裝飾品,甚至在做老照片的電子拷貝生意。趙慶偉說:“我出售的價格要遠遠低于圖片網站,因此如果只需要裝飾功能,由于我收的老照片多,基本能夠滿足各種消費市場。”
利用一些強大的圖片編輯軟件,趙慶偉也看到了另一個“圖像置換”的娛樂消費方向―例如,把現在人的臉“置換”到老照片中的人身上,也是全民娛樂時代的一種別出新意的消費。
仝冰雪更是在老照片“衍生價值”里忙得不可開交,目前他正在籌備自己的老照片個人展覽,而他的“世博收藏老照片”也已經出了兩本書,銷量還都不錯。
趙慶偉對記者說:“我一直都有心致力于創辦一家圖片網站,因為收藏了大批的老照片。單單是出售這些圖片的電子版本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將來如果有機會也要建立一座博物館收藏這些老照片。”
Tips:老照片的價格“倍”論
1.品相好:好一分品相價格翻一倍,至少要9分品相以上。
2.知道具體作者的:知道與不知道價格差一倍。
3.有拍攝者簽名或照相館落款:有與沒有價格差一倍
4.是否被名人收藏過:有與沒有價格番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