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勞動安全的理解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安全內涵外延 1引言
安全和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根本性問題。實現安全是人類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學命題。伴隨著世界安全運動的興起,人人渴望安全,國家治理安全,人類呼喚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安全重視程度之高,安全談論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反過來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為止恐怕人們對安全的認識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備和科學。以致于不管對安全作何定義,都很難包容一般意義上安全的內涵。
2安全的定義
為了獲得安全的原始含義,先從詞意和典故考慮,查閱了相關工具書,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
(1)安全在希臘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語中的意思是“沒有受傷”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衛生”(Salws)之意。
(2)“安”字指不受威脅,沒有危險、太平、安全、安適、穩定等,可謂無危則安;“全”字指完滿,完整或指沒有傷害,無殘缺等,可謂無損則全。
為了獲得安全的真實含義,從安全的科學層面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得到了安全以下的定義:
(1)安全指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導致人員傷害,發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設備或財產破壞、損失,以及危害環境的條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條件下使處于健康狀況,或人的身心處于健康、舒適和高效率活動狀態的客觀保障條件。
(3)安全是一種心理狀態。即認為,指某一子系統或系統保持完整的一種狀態。
(4)安全是一種理念,即人與物將不會受到傷害或損失的理想狀態,或者是一種滿足一定安全技術指標的物態。
凡此種種,要想用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把復雜的安全內涵表述清楚是異常困難的。這猶如“最優化問題中尋找最優解時容易陷入“局部最優值”一樣,難以走出這個局部區域”。因此,應當從宏觀的角度去把握安全概念。
3對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認識
采用自然辨證法定義技術創新哲學的思考方式,不從正面去解釋技術創新是什么,而是從另外的角度來回答它。筆者就是從安全的子系統:文化、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倫理與外延(信息網絡安全等)來回答安全的本質。
3.1安全是一種文化——安全文化
文化可以認為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所以,應該以哲學的觀點來認識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就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從事生產、生活、生存乃至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為建立起安全的環境和與之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的總和。
安全文化所涉及的范疇包括: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穩定、廠礦的安全生產、核電站的社會性安全、全民的防災減災思想意識、公眾的安全文化素質、環境保護、產品安全、生活與生存領域的安全。安全是一個包括物質的、意識的巨大的系統工程。
3.2安全是一門科學——安全科學
1993年7月我國國家標準GB/T13745—1992(學科分類與代碼)中,把安全科學作為一級學科列入工程與技術門類之中,稱之為安全科學技術,被確定為綜合類科學中的一門學科。
安全科學是研究系統安全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說,研究事故與災害的發生機理,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方法,研究、分析、評價、控制以及消除人類生活各個領域里的危險,防止災害事故,避免損失,保障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自身安全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術體系。
按照哲學的內容,在安全科學的體系結構中,處在安全科學的工程技術層次上的是各類安全工程技術。安全科學區別于其他科學的特點就是安全的觀點,或者說安全科學是從安全的著眼點或角度去看整個世界,正如自然科學從物質運動,社會科學從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系統工程從系統的觀點去考察世界一樣。但是安全科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等各門科學有關。因此,安全科學是一門跨門類、綜合性的新興橫斷科學。
3.3安全是一門技術——安全技術
生產、生活和生存過程中存在著不安全或危險的因素,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會造成生產、生活和生存被動或發生各種事故。為了預防或消除勞動者健康的有害影響和各類事故的發生,改善勞動條件,而采取各種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這些措施的綜合稱為安全技術。
安全可稱為技術,在于要消除各個不安全因素,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預防傷亡事故和災害性事故的發生,必須從技術的層面去實施或考慮,或者是說以技術為主,提出具體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以達到勞動保護之目的。安全技術與安全科學可以從自然辯證法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說明,安全科學著重于安全的規律,發現、探索、認識其本質,從而掌握好安全,使之為人類服務;而安全技術更側重于安全的應用,研究事故致因因素,從而轉危為安。因此,安全技術豐富了安全科學,安全科學又指導和推動了安全技術的發展。可見安全技術對安全生產、生活和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3.4安全是一門管理藝術——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問題,既有人對物的管理,又有人對人的管理,還包括人、機、環境三者的多元復雜的矛盾問題。這就表明現代安全管理必須圍繞預防事故這個中心課題,變縱向為橫向綜合;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安全狀況指標化;推行事前預測;推行反饋原則進行安全評價等。
認為:管理首先是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進行的自覺活動。現代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點放在激勵人的士氣和發揮其能動作用方面。而人的意識、價值觀、認知、信念等都是管理的基礎。安全管理本身包括教育方法、法律建設、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宣傳手段等。現代安全管理應是系統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點放在整體效應上,實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其達到最佳的安全狀態。安全管理就猶如5個分散的指頭握成一個拳頭,使之能產生更大的合力。同時,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處理和流通,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漸走向定量,先進的管理經驗、方法得到迅速推廣。因此,所謂充分調動每個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勞動者人人主動參與安全工作。
3.5安全是最大的經濟效益——安全經濟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由“政治立國”進入了“經濟立國”的時代,法制手段和經濟手段起著主要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安全領域有專家、學者提出安全經濟這個新名詞。
安全經濟首先是基于對人類安全活動需要經濟作為基礎的理解。比如,無論是生活中或者生產中,實現安全條件需要經濟的投入。如何高效、合理地投入?安全經濟概念就應運而生了。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采用安全經濟學的觀點來運籌安全管理,必將成為一種符合客觀的實用模式。
從安全效益的角度,可以把以提高生產與以增加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的安全性投入進行對比分析。前者是指為消除和控制生產、生活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專門采取安全措施的投入,它將對生產、生活產生某種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后者除了產生生產、生活效益外,還會產生安全效益,并且往往決定企業的基本安全程度。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很難區分某一項投入是生產、生活性投入還是安全性投入。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應該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投資的作用,減少事故經濟損失,以最少的資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狀態。
3.6安全是一種倫理道德——安全倫理
倫理道德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它是人們的信念或信仰,也是規范行為的準則。安全可以認為是觀念、思維,意識。安全倫理主要表現為:“安全第一”的哲學觀念,“預防為主、安全為天”的意識;安全維護勞動者的生命、健康與幸福的倫理觀念;安全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價值觀念;安全系統是控制系統,生產系統是被控制系統的辨證觀念。應該建立:“安全人人有責”的意識;“遵章光榮、違章可恥”的意識;“珍惜生命,修養自我,享受人生”的意識;自律、自愛、自護、自救的意識;保護自己,愛護他人的意識;消除隱患,事事警覺的意識。實踐證明,要使人從被動(要我安全)到自覺(我要安全)地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不但從科技、管理、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來認識安全的內涵,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勞動者安全素質,使社會(企業),使每個人從價值觀、人生觀、行為準則等方面,從群體到社會建立起對安全的理念和響應。因此,廣施仁愛,尊重人權,保護人的安全和健康的宗旨是安全的出發點,也是安全的歸宿,更是安全倫理的體現。
安全倫理就是每一個合格公民對安全進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選擇的方法論。以安全理性或法制為手段進行社會調控在過程之前必須經過安全倫理思考的判斷和估量,在過程之后又必須進行安全倫理價值的評價。當然,安全是關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生命、財產,在道德觀念中應該提倡使他人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安全作為倫理的理解就很清楚了。
3.7安全的外延——信息網絡安全
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時代正快步走來,越來越多的機構,如政府部門、學校、企事業單位、個人等已經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計算機網絡和信息系統。然而就在網絡技術向各個領域快速滲透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一個關鍵問題——信息網絡安全,越來越凸現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信息統領全球,信息主宰國家命運,信息廣泛滲透各個部門、領域的時代,著眼于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是遠遠不夠的,甚至說是致命危險的。傳統意義的安全即使做得很好,但是面對新形式安全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對信息網絡安全的理解和掌握,實際上是對安全更新的、更深層次的領悟。如今的安全理念都是與信息網絡掛鉤的。在傳統的安全觀下,引申出當今的信息網絡安全觀,的確是對安全理念的一次深刻性革命。
目前,對信息網絡安全的認識并不是很全面,可以歸結為對信息網絡安全的概念不清。有的認為信息安全就是“殺殺病毒,最多再加上設置命令”。有的認為信息網絡安全就是“七分技術,三分管理”等等。筆者參考了相關的資料,現介紹信息網絡安全的定義:保護網絡信息資源,使其不受意外的或蓄意的(未經授權)破壞、更改和泄露,包括暫時的,其目的是保證網絡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機密性。
誠然,安全的外延還應包括高科技生物技術安全、高科技材料安全等內容。這方面的安全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如何能使其安全地造福于人類,這也是當今安全工作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應用動態的、永恒的、發展的觀點去看待安全,安全所涉及的內容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拓展,即安全會有更多、更新的內容向外延伸出去,就猶如安全這棵參天大樹會變得更加枝繁葉茂,同時,這也展現出安全的生機和活力。“”版權所有
4結論
安全是沒有時空局限的,安全的子系統也是無限的。從科學學、哲學的觀點,安全是動態的、發展的。基于目前對安全認識的局限,筆者只列舉了6個內涵和一個外延。從安全的內涵和外延分析安全的本質,可以使安全的定義更科學、完備,從而形成正確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科學觀,為人類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安全生存,保護人類的生息繁衍和社會發展活動指明正確的方向并提供保障條件。
參考文獻
1羅云等.安全文化百問百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8:3—25;51~52
2安全科學技術詞典[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12:1~3
3張景林等.安全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11(5):6~9
4曲和鼎等.安全軟科學的理論與應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1991.10:19~23
5羅云等.安全經濟學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6:7~23
6韓永飛,楊富春,李宗鵬.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信息與網絡安全(一),2002.2:33—35
安全是自有人類以來永恒的主題,它比文字創作中的愛情與死亡的主題更長遠,人們對它的需要更迫切。從需要層次來說,人的第一需要是生理的,即:吃、喝、空氣,第二需要就是安全。安全的需求伴隨人的一生,從呱呱落地直到死亡,安全問題一直陪伴著每個人,安全和生產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安全與生產也決定生存和發展,安全是生存的需要,生產是發展的手段。每個人需要安全,每個企業需要安全,國家需要安全,全世界整個人類呼喚安全,但反過來問一下,安全是什么?迄今為止人們對安全的認識和理解還不是那么形象、完備和科學,我們企業應把安全生產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不斷的研究,不斷解決存在問題,不斷充實新的內容。下面說一下什么是安全:
一、什么是安全?
安全的含義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完整,在梵語中是沒有受傷和完整的意思,在中國語言中就字面而言,安則無危,即無危為安,指沒有危險,安適、穩定,則可視為無危,即安。全,無損為全,即完整、完滿、無殘缺等,即無損則全。請大家記住:無危為安、無損為全。
從安全的科學層面區剖析,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安全指沒有危險、不受脅迫、不出事故、消除能導致人員傷害,發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設備停產破壞、損失以及危害環境的條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條件能使處于健康舒適和高效率活動狀況人員的客觀保障條件。
(3)安全是一種心里狀態,即認為指某一子系統或全系統保持完整的一種狀態。
(4)安全是一種理念,即人與物將不會受到傷害或損失的狀態,或是一種滿足一定安全技術指標的物態。
二、什么是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即人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就是在企業內部正常的工作中,努力改善勞動條件,通過采取一切措施,包括:教育: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檢查:排除物的不安全狀態,也就是隱患,通過正確的加工工作方法、手段創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保障職工的身心健康,防止傷亡事故的發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及勞動保護的總合,使勞動在保證勞動者的安全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及國家財產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安全生產是一種企業文化,安全生產文化是企業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創造物質財富的保證,是企業生產、生活、生存一切活動的基礎。
(2)安全生產也是一門科學——安全科學,1993年7月我國國家標準GB/T13745-1992(學科分類與代碼)中,把安全科學作為一級學科列入工程與技術類中。
(3)安全生產也是一門技術——安全技術
生產中存在威脅人們健康和生產安全的因素,為了預防和消除這些因素,改善勞動條件,避免各類事故的發生,需要安全技術的保證,或者說以技術為主,提出具體的方法和手段,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防止傷亡事故的發生,掌握好安全為人類服務,使安全技術側重于應用,研究事故因素,科學指導實際,轉危為安。
(4)安全生產也是一門管理藝術,安全生產既包含人對人的管理,也包括人對物的管理,包含著人、機、物、法、環的有機聯系,體現了多元素、復雜的相互關系,這就要求安全生產管理要以人為中心,以不發生任何事故為目標,做好管理工作。
分析這2起職工死亡事故的發生,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還在于安全制度不執行、安全措施不落實。那么,為什么安全制度不執行 、安全措施不落實?這不僅是困擾勞動安全的老問題,也是擺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面前的新課題。其實,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相輔相成的,制定制度與執行制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從管理者身上找原因,如果安全制度脫離實際,不以人為本,不合情理,不易操作,那就不是簡單的誰出問題誰“買單”的問題了。制度執行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制度本身有問題,形式主義,落而不實。勞動安全管理流于口號,沒有現場檢查標準,大而化之,籠而統之,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沒有可操作性。二是制度不能與時俱進。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環境是變化的,制度是靠人去執行的,制度必須隨環境變化不斷完善。現實情況是,生產布局與時俱進,工作現場千頭萬緒,作業環境千差萬別,但許多安全制度卻一成不變。特別是近年來,職工工作環境盡管有所改善,但 “先建設后生活”的思路并未改變,因工作環境問題影響職工有效執行安全制度,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三是管理方式過于簡單,以罰代管,影響了制度的有效執行。通常情況是,受處罰的職工雖接受了處理,按時交納了罰款或寫出了書面檢查,但是,口服并不一定心服,由于存在逆反心理,想方設法來應付檢查,成為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實、打折扣的頑癥。這說明,一味地、簡單地靠人盯人嚴管是管不住的,靠不合理的規章管人也是靠不住的,如果制度本身不嚴密,制度管理中的人性化不夠,制度中的安全理念沒有得到操作者的認同,沒有外化成為一種行為習慣,象“一站二看三通過”諸如此類低級的錯誤還會發生的。特別是管理者如果沒有“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價值觀,對競爭上崗中的職工心理、健康沒有必要的人文關懷,對帶病堅持上崗者不能給予有效制止,反而作為一種先進行為給予鼓勵,這不僅是對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極大漠視,還不自覺地埋下了勞動安全的“定時炸彈”。
勞動安全中的人性化管理,要求各級管理者必須帶著感情抓安全,帶著責任抓安全,時刻把“人命關天”的事放在心上,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作為安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否則,職工人身安全沒有保障,職工安全素質沒有提高,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就難以得到體現,鐵路跨越式發展就會失去前提條件和基礎。因此,要求管理者制定安全制度時,注入安全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提高安全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并通過宣傳培訓內化,營造出“人人生產安全,人人享受安全” 的濃厚安全氛圍,使“違章就是違法,違章就是犯罪,違章就是自殺”的觀念變成全員共識,變成職工自覺遵守安全制度的行為習慣。
勞動安全中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學會理解人、關心人和尊重人,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簡單粗暴;多一些潤物無聲的思想教育、理解引導、認同關愛,少一些居高臨下、我打你通、以罰代教。管理并不是把職工管死,而是強化職工對安全制度的認同,消除作業中的僥幸心理,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強化勞動保護措施,激發保安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不僅要強化職工按作業標準的執行意識,更要強化管理者“剛柔相濟”、“嚴愛相融”的人本管理理念,通過提高管理干部的管理“情商”,及時化解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矛盾,為職工執行規章創造和諧環境,共同擔負起勞動安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