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藝術風格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那么什么是藝術風格?藝術風格就是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個性。這種特色和個性的形成,往往與個人的身世與人生際遇有關系。所以,了解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夠知曉一點有關這個作者的知識,比如他所生活的時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無因時代或者生活變故而發生風格上的改變?貫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負,這些都是了解一個作者一首詩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藝術風格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表現手法,比如修辭手法,比如其他的表達技巧等等。
在這里以李白的詩歌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的氣,情,神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實浩瀚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可以說:“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望天門山》是李白七絕佳作中的一首。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剎那的感覺,無窮的韻味,所表現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當然,僅僅憑借一首《望天門山》是不足以說明李白的七絕之妙的。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歌和送別詩為多。在這些詩歌中,有一種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氣質,以其天真純樸的童心,與山水冥合。無論寫景言情,都有種一氣流貫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山中問答》。
李白不僅七絕的成就卓越,而且樂府和歌行體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績。如樂府詩《蜀道難》,《行路難》等運用大膽的夸張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觀感受,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了磅礴的氣勢。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入樂府,使古題樂府詩歌獲得新的生命,把樂府詩歌創作推向無與倫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創作成就比樂府高。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作品,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隨心所欲而變化莫測,搖曳多姿的境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綜觀李白詩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李白是個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我們對他的創作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鮮明的特點是,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與噴發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他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詩歌中的意象多為:大鵬,巨魚,長鯨,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壯美雄奇之物。這為其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詩歌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與世俗的高潔人格。
為什么李白的創作風格是如此的浪漫飄逸又奔放奇逸?這就使我們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的少年時代生長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大約18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我認為,就是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開始游歷生活,并多次希求薦用,屢遭失敗。使他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并無減退。直到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半道病還,病逝為止。
關鍵詞:素描教學體系建立形式風格
法國古典繪畫大師安格爾說:“素描是純正的藝術。”即使是尺幅很小的素描,它都應有分量感和作品感。
大師們的作品與眾不同,在于他們風格上的極大差異,如果你對大師的作品進行剖析就會有所體悟,每位大師的素描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諸如在表現人的手指、耳朵等不重要的部分時,他們都能表現出某種不同的“筆勢”。意大利著名藝術評論家基奧瓦尼·莫勤熱衷于在平凡的作品中找出大師真正的形式風格,他把每位大師的素描作品進行剖析,就連作品中極其次要的部分也不放過。他注意到每位大師的素描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這種特殊性類似于他們作品的簽名,就像我們在簽名時也能體現出自己的面貌特征一樣,有的用筆粗些,有的用筆細些,有的字體圓些,有的字體傾斜些,而有的把字擠在一起,所寫的筆跡清楚地表達出——這就是我,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了自己的風格。
不管什么風格的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對素描造型諸要素各有側重而已。要想形成素描風格及形式有多種途徑,然而有一種最容易被我們忽視,就是在嚴格訓練的基礎上,依現實主義的手法,根據對象抓輪廓、抓比例,時刻注意整體性,從而形成素描藝術獨特的形式風格表現力。
在基礎素描教學中遵從現實主義的原則,其作品應以客觀物象為依據,根據特定的認識和感受,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物象的真實感受,藝術地表現一定環境與光影下的具體物象。素描訓練培養的是學生對物象的認識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他必須達到基礎訓練所具備的各項要求,且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應指導學生以客觀物象為依據,真實地表現物象,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物象的真實感受。“在作畫時,我們應該裝作對所畫物象一無所知,只根據觀察到的去畫,至少應該暫時如此,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貼近現實的訣竅,明白了畫一樣東西并不存在特定的規則也就可以理解這個道理。”①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畫的并不是“事物”而是線條,這種線條不同于“飄逸灑脫”的線條,是看似局部實際卻是整體的色階、色塊、色域……是環環相連的色感,與以往的素描觀不一樣,以往只注意明暗深淺的變化、忽視形體的變化,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塑造形體。為了把看到的形體再現到畫紙上,就要把所看見的事物轉化成一種有用的語言,我們稱這種語言為線條語言,這種語言包含著角度、形狀、色調以及大小等。
在作畫時要求輪廓、比例準確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辦法,準確是指導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嚴格的作風和求實的態度。這里所說的準確并不是說要在素描的第一階段就細摳輪廓。筆者認為,第一階段打輪廓時能做到構圖恰當、比例準確、要點鮮明、形象明了,就應該說是輪廓準確了。在素描訓練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在每一階段都不斷使輪廓、比例更加精準,特別是不要遷就輪廓、比例上的錯誤,那種明知有錯而湊合了事的態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礎訓練中老是犯輪廓、比例不準的毛病,就不能獲得結構上的知識,就會造成不善于敏銳準確地表現物象特征的缺陷。所有有天賦的畫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有精準判斷的眼睛。雖然不一定能達到天才畫家的那種風格、那種優雅、那種嫻熟,但卻能相當精確。實際上,在素描基礎的訓練過程中都應有精確的輪廓比例,因為準確的輪廓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關鍵。
整體觀察是造型藝術的根本法則,它的實質是在于比較。學生能否把所要刻畫的物象整個地控制在自己的視域之內,在處理局部時能否考慮到整體,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提示和強調的重要方面,要讓學生養成自覺地進行整體觀察的習慣。但這并不是說只強調整體而忽視局部細節的深入刻畫。整體和局部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不存在純粹的“整體”,整體的豐富性有賴于對局部的深入刻畫。整體——局部——整體,作為素描的整個進程大致是這樣,但在深入描繪各個局部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階段。應當要求學生在習作的每個階段都要考慮整體,并為掌握整體而調整整個畫面,使每個階段停下筆來都是一張形象生動的畫。所以,掌握整體是對局部而言,在一定階段必須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畫物象的整體性特征,有了具體物象的整體性才有提高的前提。在素描基礎練習中,不要采用變形的手法,在打基礎的階段,“變形”容易養成主觀隨意的習慣,但并不因此反對有些素描對物象的結構進行一定程度的夸張乃至藝術地表現。所謂“藝術地表現”是指導概括、取舍、加強、減弱等藝術處理,通過觀察對象,記下輪廓或形狀,然后在還存有記憶時把它畫下來,事實上,可以把繪畫看作是一個不經思索的過程。畫家、作家弗雷德里克·弗蘭克在他的著作《我的眼睛在熱戀》中是這樣表達的:“手所要做的就是要像不問是非的地震儀一樣,記下一些東西,而對其意思卻無須了解。畫家有意識的個性介入得越少,作品就越為真實,越為貼切。”②
“表現”是指學生用主觀的想象和新的發現來不斷激起表現的愿望,激起類似創作的激情。學生進行素描訓練,不僅是描摹現象,而且也是藝術地再現,所畫的那部分不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構成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要看這部分是否畫對了,而且還要看是否有表現力。表現就是要講究線條,講究黑、白、灰,講究概括,講究畫面的構成和組織,要力求形神兼備,要像寫文章那樣講究文采,像戲劇那樣講究韻味。通過表現使素描成為創作性的藝術活動,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由于學生受教師的影響比較大,要求他們做到風格多樣是不容易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精確到位”“比例準確”“結構合理”這類要求中逐漸脫離出來,夸大對象中重要的特征。另外,考慮自己的情感通過手流露出來,畫出自己的動態天性,目標就是用表現自己的方式作畫,探討夸大比例的方法,偶爾放縱一下,夸張一些,尋找明顯的特征強調突出,同時把自己的情感與對象本身之間的交互作用表達出來,這樣才可刺激作畫才能。教師不可要求學生的風格必須和自己一樣,而應正確地引導、培養那些個性不同的學生,要跟他們共同探討適合于他們自身的表現方法以及發展的方向,同時,也要提醒他們,在基礎未打好時不要過分地熱衷于風格的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主要的,但學生的主觀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現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觀感受是來源于客觀物象,關鍵還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象和處理畫面。觀察是第一位的,在規則與觀察相互沖突時,按照觀察作畫,這就是所謂的保留“純視覺”。③
在基礎未打好之時,對于那種專門追求風格、流派的做法,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和糾正,要讓學生認識到,沒有渾厚的基本功作基礎,單純地去追求某些風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無益的。因為學生不僅要具備照著物象摹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理解、記憶和想象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具備全面的造型能力。另外,教師對學生的“畫外功夫”要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多掌握一些課外知識,如:文學、美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使他們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它們的主張和特點,這樣能夠使學生擴大知識面,開擴眼界,有助于提高表現水平。
在現代美術教學中,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套科學系統的素描教學體系會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學好素描,并且能形成鮮明的特性。素描教學對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使技法和理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不斷完善提高素描藝術的教學方法和水平,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也會形成一種完備的現實主義教學體系。
注釋:
陸探微畫風的清瘦灑脫。陸探微受到當時整個時代哲學思潮和社會風氣較大的影響,且身為一代宗匠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風格也集中體現出整個時代的審美傾向,意識的集中體現。受到時代的影響,當時,畫家在創作人物畫的時候,大多十分重視對人物的精神性格美的展示。以“秀骨清像”為追求的人物形象帶給人們一種距離感,并具有仰觀的審美感受,頗具仙風道骨,帶給人們的也是一種超越形骸之上的審美感。陸探微“秀骨清像”的藝術風格在整個南朝受到同時代的文化統領,并代表著特定時期的繪畫風格。陸探微的作品中也較為側重清瘦傾向,人物大多都是瘦削型的。陸探微還積極學習前人的繪畫長處,并結合自身的理解,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陸探微所塑造的清瘦人物形象,集中反映出當時江南人的那種消瘦型的經典形象,體現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和審美傾向,代表了當時主流文化的最高審美境界。在陸探微的筆下,畫中的人物大多身材苗條,行動飄逸,充分反映出人物所具有的較高的智慧以及灑脫飄逸的風度。例如,陸探微和顧愷之一起,創作出名震一時的《竹林七賢圖》。《竹林七賢圖》整幅作品極具表現力,氣勢連貫,古樸雄渾。畫中,所有人物的整體造型均十分簡潔,但卻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畫中的八個人物形態動作各異,但卻都十分灑脫超然。整體形象清瘦、削肩細腰、寬衣博帶,且行筆流利,充分體現出魏晉名士所具有的超然和不羈的特征。在當時,陸探微在人物畫方面的造詣也好受到宮廷貴族的重視和歡迎。據《南史》卷七五《宗測傳》記載,在永明三年,當時的太子舍人是詔征(宗測),“欲游名山”,將祖宗炳所作的《尚平子圖》畫在石壁上。而當時的侍中王秀之十分喜歡這幅畫,于是命陸探微“畫其形與己相對”。在陸探微畫好之后,他十分滿意,并重重地賞賜了陸探微。而南齊的高帝蕭道成也十分賞識陸探微,尤其喜愛他的人物畫。據記載,高帝蕭道成十分喜歡收集書畫作品,而在他收藏的384卷名畫中,把陸探微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說明他對陸探微的賞識以及對其作品的欣賞。
二“、陸得其骨”———以書帶畫,鐵骨錚錚
1“.陸得其骨”“.陸得其骨”指的是繪畫用筆追求如刀刻般的剛勁有力,是陸探微較為鮮明的藝術風格。書法發展到魏晉時期,出現了較大的轉折,較為注重線條的連貫運動。而連綿不斷、跌宕起伏的線條,不但開創了書法的新局面,也充分體現出書寫者的審美傾向。
2.陸探微的探索和創新。陸探微則十分敏銳地看到書法這種特點的利用價值,并積極地將書法引入到繪畫中來,細心的加以融合。據記載,當時,陸探微十分欣賞東漢時期書法家張芝的草書,于是便將張芝的草書融合到自己的繪畫作品中。于是,畫作呈現出十分明顯的書法化特征,線條靈動多變,剛勁有力。在當時,陸探微和顧愷之、張僧繇三人并稱于世,都是繪畫大家,但人們卻普遍認為“陸得其骨”,即說明,將骨法融入繪畫中是他主要的藝術風格。而張彥遠也在《歷代名畫記》評價陸探微作一筆畫的時候深刻地體會到“書畫用筆同法”的道理,于是繪畫作品“連綿不斷”,且“精利潤媚,新奇妙絕”,在當時獨步天下“,名高宋代,時無等倫。”清代的方薰也曾經在《山靜居畫論》中評價過陸探微的繪畫風格,認為他的作品“天王褶如草篆,一袖六七折”,但卻是“一筆出之”,并且保持“氣勢不斷”,筆法精巧,無人能及。陸探微在繪畫的時候,用筆十分有利,就如同錐刀入木一樣的有力。陸探微的“一筆畫”集中體現了他的繪畫中“陸得其骨”的風格。“一筆畫”指的并不是只通過一筆便可以描畫出所有的內容。“一筆畫”表示,畫家利用自己的感情為工具,營造意境,并訴諸筆端,運用各種具體的繪畫技巧,創作出氣韻連貫,意境渾成的作品。所以,從用筆方式來說“,一筆畫”具有較強的連貫性,于是,整幅畫可能會有千萬線條,但卻有著內在的連貫關系,整體觀之,交相呼應,一氣呵成,共同塑造出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其實,中國的書畫藝術向來聯系密切,但陸探微的“一筆畫”卻開以書法入畫的先河,將草書所具有的灑脫和連貫性融入繪畫領域,并以“草書之體勢”來繪畫,“一筆而成”,保持了“氣脈相通”和“隔行不斷”。上文我們提到,《竹林七賢圖》已經失傳。但從出土的文物《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我們同樣可以領略到陸探微的藝術風采。《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線條生動有力,和陸探微的繪畫風格較為接近。畫中的人物全都是寬衣博帶,且灑脫高雅,彰顯著竹林七賢的超然物外和不羈于世。縱觀整幅畫,線條簡潔,卻頗為生動傳神,竹林七賢的灑脫超然充斥在整個畫面中,奪人眼光,和陸探微的藝術風格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妙。而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陸探微繪畫的些許風采,體會到陸探微以書帶畫,鐵骨錚錚的繪畫風格。
三“、密體”———構圖精巧,繁復艷麗
1“.密體”。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人物畫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有工筆和寫意兩個體系,而陸探微則集中代表了“細密精致而富麗”的繪畫風格,即“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