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嘻哈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哈薩克族 傳統養老文化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 新疆
論文摘要:在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養老文化特別是哈薩克族養老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薩克族人長期以來形成了敬老愛老、社區互助、鄰里幫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為核心的傳統養老文化。但是這種傳統養老文化對于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構建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積極引導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構建符合新疆區情的現代養老文化是我們當前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由習俗、傳統、道德、信仰、儀式、禮節、禮貌、慣例、制度、理想與價值觀相關聯而構成的網絡。在這樣一個概念中理解養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贍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養老資源方面的思想觀念、社會倫理、價值取向和制度規范。其中民族養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禮節、慣例、價值觀、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養老問題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規范等文化積淀。筆者認為,所謂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是指哈薩克族人長期受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而產生并代代相傳的關于養老觀念、養老思想、養老理想、養老習慣和養老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和總稱。
哈薩克族文化得以吸收各種古老文化的精華,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形成以家庭養老、家族互助、鄰里幫助為主,社區互助為輔的多層次、多渠道的特殊的養老文化。其內容主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個方面。從內涵上看,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既有養老方面的認識,又有關于老年人的倫理思想、價值觀、養老傳統和養老習俗,主要包括關于家庭、經濟和宗教方面的理念。其養老體系主要包括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自我養老等三個方面。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具有民族性、繼承性、多樣性、連續性、獨立性及融通性等特點。其中,以孝順父母和敬老愛老為基礎的孝文化是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說西方國家的社會化養老是一種制度安排,那么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可以說是哈薩克族人的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則。家庭養老、家族保障和社區互助是這種傳統養老文化的必然選擇,家庭和諧和代際傳遞是這種養老文化的直接體現。
二、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家庭養老
1.強調自力更生,以孝為核心。家庭養老目前是哈薩克族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也是傳統的自然經濟、封建倫理思想、宗教理念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家庭養老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文化模式。家庭養老的運行,主要靠的不是現實行為,而是源于文化的動力。哈薩克族特殊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思想和草原文化對家庭養老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首先,哈薩克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中,人煙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的原始游牧生活。由于生活相對原始、封閉,經濟不發達,所以家庭成員之間,阿吾勒之間互補性和依賴性很強,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拾。其次,、哈薩克族人彼此相處很密切,同一阿吾勒、阿塔內的人經常在鄰近的地方放牧,對方的脾氣、好惡、生活狀況,甚至其祖宗三代都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對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圍人的譴責和唾罵。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認為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上下、尊卑的關系,子女有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哈薩克族人生活環境造就了哈薩克族人深沉、勤勞、堅韌、獨立自主和自食其力的性格。哈薩克族老人一般健康長壽,自理能力很強,經常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不是干家務,就是照顧小孩或養育后代,滿足自己繼續付出情感和享受尊敬的需要。哈薩克族家庭非常尊敬老人,家中大事由老人當家做主,這種敬老、愛老的傳統對子女的養老行為具有極強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2.“還子”防老。哈薩克族傳統家庭是以父親或丈夫為核心的封建家長制家庭。哈薩克族家庭一般規模較大,平均家庭人口為5. 94人,以兩代人為核心的主干家庭居多。多子女的家庭,在兒子長大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家,另立門戶(多在父母氈房旁邊設一新氈房居住),父母身邊通常要留下一個最年幼的兒子,作為養老送終的依靠。獨生子一般不分家,盡贍養之職。哈薩克族傳統家庭中普遍存在“還子”習俗。所謂“還子”是指每對新婚夫婦,要把婚后生的第一個孩子送給親生父母。祖父母把孫兒當作自己親生的最小兒女看待并加以寵愛。祖父母和孫兒之間的關系被看作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哈薩克族人的還子習俗增加了嬰兒的存活率,減輕了年輕父母的生活負擔,讓孤獨老人在孫輩的身上重溫自己的童年夢,找到新的生活樂趣,驅散年老所帶來的憂郁,真正享受天倫之樂;在撫育過程中,老人與孫輩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還子作為促進代際關系的重要紐帶,為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了潛在的文化支持和社會基礎。
3.知足意識強,老人養老需求不高,家庭養老成本低。在哈薩克族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畜牧經濟和自然經濟處于主導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經商意識不強烈。自然災害、戰爭比較頻繁,物質資料不豐富,家庭經濟收人微薄,養老能力十分有限,自足意識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不知足是人最大的恥辱,知足的人是人中豪杰,人只有學會知足,其品行才能完善,不懂得知足就是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對現狀不滿,也被視為是一種貪婪的表現。哈薩克族人相信“榮華富貴和人生磨難”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改變,也不能怨聲載道,只能容忍,滿足現狀。因此,哈薩克族牧民生活非常樸素,養老保障水平低,老人養老需求非常簡單,只求吃飽吃好,心情舒暢,健康長壽,別無他求。
4.土地保障。草場和牲畜不僅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且是養老的可靠保障,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一般來說哈薩克族家庭都有植樹造林和種草的傳統。青草和樹木不僅是一種防沙固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家庭經濟和養老的基本收人來源,這為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支持。
5.祖先崇拜。由于哈薩克族是古代許多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所以部落意識與祖先崇拜等觀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祖先崇拜意識遠遠超出對創世主迎薩甘的崇拜。哈薩克族人認為牢記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個哈薩克人的歷史責任,給子女傳授前輩的系譜,是哈薩克族父母應盡的義務。景教特別是佛教對哈薩克族養老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信奉佛教時期古代哈薩克人有這樣一個習俗:如果老人去世,那么他的兒子、女兒或兄弟就會做一個與他相似的偶像,加以崇拜。伊斯蘭教在9世紀初開始傳人新疆,16一17世紀成為哈薩克族官方信仰的宗教。此后,哈薩克族傳統養老觀念就具有了濃厚的伊斯蘭色彩。哈薩克人一般對自己祖先的靈魂和墓地特別崇敬,普遍認為祖先會把生命的力量賜予自己的后代。有些地區的人們在天旱時或災年時,到祖先墳地求雨,祈求神靈保佑。這種宗教理念有利于孝順父母、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等養老習慣的產生和發展。
(二)社會互助
1.強調團結,熱情好客。哈薩克族人主要生活在天山北部草原,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繁。因此,哈薩克人特別強調團結合作,認為團結是福,沒有團結就不能生存。哈薩克族人作為熱情好客的民族,把客人看成是真主的恩賜。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話:“父母留下的財產一半是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薩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著帶一粒糧、一分錢,也不會挨餓”,“好客人來到,羊要下雙羔”。哈薩克族人過去常常以登門客人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受人歡迎、愛戴的尺度。吝音或小氣者是最為人們所鄙視的。
2.互助。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和諧,一貫以幫助別人、熱愛公共事業、團結鄉親、遵行禮儀、不侵占他人財務、珍惜友情,不做鄉里鄉親所厭惡的事等為每一個哈薩克族人應具備的美好品質。在草原上老人一旦遭受水災、火災、風災、雪災等自然災害而生活困難時,部落的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盡力給以資助。如某出現拒絕資助的人,則會被全部落的人歧視或侮罵。如果老人欠了債務無力償還,得了疾病無力醫療,全部落均會協助幫忙,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互相幫助被哈薩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誰拒絕幫助有困難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別人幫助的權利,同時還會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壞禮俗的人。哈薩克族人的互助思想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伊斯蘭教教義普遍認為孝順父母是子女的天職、虐待父母罪孽深重,人與人之間不應互相仇視、互相傷害,而應當相互同情、相互憐憫、相親相愛,幫助老人功德無量,人應多多行善,尊老愛幼的人是最高尚的人等等。伊斯蘭教教義還規定天課是每個富人的義務,富有者必須把純收人的一部分拿出來幫助那些老人和窮人。民間關于互助的思想代代相傳,這種思想至今在民間影響頗深。哈薩克族人的這種互助思想不僅增強了本民族內部的親和力,而且也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道義力量、生活照料及物質保障。
(三)精神保障
敬老是新疆各民族的傳統習俗,哈薩克族青少年從小就接受過尊老敬老教育。哈薩克族人認為不論你年紀多大,地位多高,如果你不尊重老人,便受到人們的譴責和唾棄而威信掃地。“不論在什么場所見到老人,都要邊祝福邊握手,吃飯、喝茶、開會、娛樂,都讓老年人坐上席,請老年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吃喝。進氈房門和行路,都必須請年長者先行。老年人騎馬到別人家作客,年輕人必須出迎并扶老人下馬,然后牽馬、飲馬、卸鞍、喂馬,老人臨行時必須把老人扶上馬。晚輩不能當著自家老人的面抽煙,更不能喝酒。如果對老人不尊敬,則會受到人們恥笑和處罰。”對長輩的尊重還表現在:青年人不得直呼長者的名字,婦女不能從長輩面前走過,要從身后繞行;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在宰殺羊只招待客人進餐時,主人將羊頭獻給客人。客人要用小刀割下一塊面額肉捧獻給在席的長者。哈薩克族傳統倫理道德規定年輕人必須憐憫老人,對身體虛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應嚴加關懷和幫助,裹讀老人普遍認為是最不可饒恕的罪孽;無論老人有天大的罪過,都不能頂嘴,也不能還手,必須忍耐、禮讓。這種尊老美德普遍存在,使老人心情舒暢、能夠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
三、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對新疆農村養老保障的影響
(一)在新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堅持家庭養老模式的主導地位
首先,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是哈薩克族家庭養老文化的宗旨,敬老、侍老、助老、娛老是其精髓,是促進家庭幸福,代際和諧,社會穩定的基石。哈薩克族人代際關系相對融洽,家庭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家庭既是一個生產單位,又是一個保障主體,也是老年人的精神樂園。如今,北疆牧民總體收人比較低,個人養老能力較差,老人對家庭的依賴正在顯著增加,哈薩克族老人在物質上并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精神贍養,只重物質供養,往往適得其反。哈薩克族牧區普遍存在的敬老愛老、祖先崇拜和還子傳統為牧區的家庭養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家庭養老的精神養老職能是任何養老模式不能替代的。其次,北疆地區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國家養老方面財政投入不足,牧民參保能力有限,對于經濟極不發達的北疆農村地區來說家庭養老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現實基礎,有效減輕了政府和社會的養老負擔,彌補了新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的缺陷,又為政府的養老行為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比較符合新疆的區情。
(二)堅持弘揚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取長補短
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影響著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把個人的養老、尊老行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層面,對個人養老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從而促進家庭幸福、代際和諧及家庭美德的建設。哈薩克族綠色文化、社會互助、氏族保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理念為社會化養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行善,鄰里互助、天課等風俗習慣為社會化養老提供了潛在的資金支持、組織保障,有利于向土地換保障、牲畜換保障等現代養老模式的過渡。哈薩克族人自古以來產生的草場公有制和團結合作、互利、互助傳統以及部落、氏族意識向以合作經濟為載體的農村養老模式的過渡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輿論環境。另一方面,哈薩克族居住比較分散,家庭養老意識很強,這種家庭養老文化的強化不利于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普及和發展。哈薩克族人的知足思想始終影響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進取心,最終會導致牧民收人的減少、家庭養老能力的弱化和牧民參保能力的下降。哈薩克族人因受封閉的游牧文化的影響,經常與世隔絕,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對社會養老保障認識不足,對于外來文化,新文化特別是現代養老文化產生一種由來已久的敵對心理,少數民族牧民普遍存在“四怕”思想,即怕政策變,怕不兌現,怕錢貶值,怕干部換,尤其害怕國家政策的大起大落,因而投保積極性不高。這種封閉保守思想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順利普及。因認識方面的誤區,部分牧民總是把農村養老保障與亂收費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認為父母參加農村養老保障是自己不孝順和軟弱無能的表現,感到屈辱,怕別人說閑話,從而反對父母參加養老保障。哈薩克族人的大家庭、大家族觀念嚴重影響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現代生育文化的普及,導致人口快速增長,牧民收入的急劇下降,牧民自保能力、投保能力的減弱和國家負擔的加重,從而妨礙家庭養老模式向社會養老模式的轉變。
(三)保證社會主義先進養老文化在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促進傳統養老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伴著全球金融快速前進,國外知名品牌以及國內新起企業的雙壓下,李寧的市場份額逐漸減少。李寧企業,己經到了企業的爬坡期、緩慢期。李寧品牌現有的包裝盒(圖_5-6 >,比較的沉悶、呆滯沒有任何創新力。李寧如果要走出國門必須加強其企業品牌包裝形象的再設計。與耐克等國際的知名品牌匹敵的關鍵在于,李寧是否能建好強大的品牌策略優勢,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對在地化包裝設計的探索,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市場的需求redlw.com。
在設計實踐過程中,選取中國本土品牌李寧鞋盒做了兩款包裝設計,設計一(如圖_5-7、圖_5-8、圖_5-9 )是從創新觀念的角度把李寧品牌包裝進行“在地化”設計,在充分考慮市場細分人群特點的情況之下,設計一款針對美國市場推出的運動鞋包裝設計。美國是體育強國,要想實現國際化走向高端市場,“李寧”需要打開美國市場,由于黑人在美國的購買力相對較低,“李寧”運動鞋將市場定位為美國黑人將會更有利,因此在包裝設計上就應該更多的考慮黑人的美學接受習慣,美國四大流行元素為:嘻哈(RAP)、涂鴉、街舞、DJ。只有把他們的流行文化元素納入其中,才能夠更好的引起他們對產品的共鳴,從而促進李寧運動鞋在美國黑人群體中的銷售。當今包裝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產品保護功能,更多的是彰顯自己的企業文化個性,而涂鴉這種作為跨國元素的非主流文化更好的展現了設計的多元化,增添了產品包裝的視覺力。大部分美國黑人都崇尚嘻哈文化和涂鴉藝術。因此在為這款李寧運動鞋做包裝設計時,抓住其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此款設計使用的設計元素在文字上選用我國傳統的本命紅大紅色作為商標LOGO,使用李寧原有的LOGO。而在色彩上,一改原本沉悶單調的棕色底色包裝,運用了大膽、獨特、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格和破壞性的設計理念,黃色、紫色的撞色為包裝的視覺整體中心,在圖形上,抽象的長條形噴繪涂鴉為載體,展現美國涂鴉噴繪給人所帶來的精神境界的放松,映襯出李寧品牌充分的融入美國本土化文化元素,形成整體的包裝效果。將涂鴉與李寧體育用品包裝相結合起來,尋找在地化的表達方式,使得商品包裝更好的滿足域外消費者的審美需求redlw.com。
設計二是基于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接受美學的設計策略。從消費者群體和明星代言效應將“李寧”鞋盒包裝設計與美國本土文化相結合,設計是針對美國消費者群體。設計在色彩上,選用了吸引眼球明亮的湖藍色作為基調,圖形上運用了籃球巨星沙奎爾·奧尼爾抱著籃球站在一片有著鱉魚的海域上其背景為籃球場,而沙奎爾·奧尼爾為美國當紅的籃球巨星又名大鱉魚,此款設計運用明星代言效應吸引本土消費者,品牌形象代言人承載著傳遞品牌的個性和產品闡述的功能,選用的代言人的形象氣質也是需要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與消費者所崇尚或追求的個性越近他們才越愿意購買這種商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的起到傳承品牌文化,傳遞品牌個性,宣傳品牌產品的良好效果。在包裝材料上選擇能夠支撐物品重量防止變異的瓦楞紙材料。同時也考慮對環境的保護,選擇綠色環保可降解的包裝材料一硬紙類包裝。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 “流行語”,初步分析青少年社會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本文還描述 了作者對一些在中國留學的美國青少年有關“流行語”的問卷調查情況,并分析了 “流行語”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園文化的特征。
語言既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最好的載體。人類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必然導致語言的變遷。“流行語”的盛行就是語言變遷的突出表現。“流行語”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兩大奉屬性,它總是從特定的角度,表達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的取向與動態。就 “流行語”的興起與傳播方面來看,作為社會的先鋒力量并且有著標新立異特征的青少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流行語”已經成為青少年表達生活感受與自身需要的一種重要符號,從而也就成為了作為一種 “亞文化”形態的青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一直是一個強調獨立、個性,鼓勵冒險、開拓等精神的國家。在上世紀打破種族、性別等障礙后,美國社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追求自由創新,努力實現 自身價值。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這種社會心理文化特征在他們的 “流行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青少年社會心理在 “流行語”中的表現
青少年時期是 自我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他們早期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當進入學校甚至社會這些廣闊的世界以后,同伴群體的價值觀,以及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日益重要。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與修訂,并重新形成完全屬于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美國青年尤為如此,他們思想獨立,勇于創新并打破常規,以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與獨創性。這無疑成為語言變化的一大動因,諸多 “流行語”隨之誕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的一些詞匯 、詞組變形使用。例如:
yeah! (表示歡呼的)變形為 yeaaah!;
what。s up? (你最近怎么樣?)變形為 wazzup?;
out of here (不在,走了)變形為 outta here;
kind of (有點)變形為 kinda;
sort of (有點)也變成了sorta
cool(酷)變成 kewl
nice (好)變成 niice
damn (該死,可惡)變成語氣較輕、較委婉的 dang
還有些青少年與計算機和網絡至交,已經標新立異地獨創了不少具有電子信息時代的特色詞匯
例如 :
(1)u : you
ui — y0ur
r = are
y = why
xmas = christmas
thax = thanks;
(2)cu= see you
brb = be right back
idn / idk = i don t know .
yw = you’re welcome
omg : oh my god
(3)asl=age/sex/locati0n
(4)dl=download
rly = really
gf= girlfriend
bf= boyfriend
(5)2= to/too
4 = for
me2= me too
b4= before
cu 18er= see you later
(6)cu@night =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類詞匯及表達方式都是網絡時代誕生的 “流行語”。它們的突出特征便是簡潔,同時夾雜了數字和符號,常見于美國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記錄里 (例如 qq,01cq等)。第 (1)類新詞是鑒于發音相近而簡化的詞匯,從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4)類包含的表達方式均為縮略詞,它們或由每個短語中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或提取單詞中的兩個字母組合而成,同樣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時。第 (5)、(6)兩類構思巧妙,利用了數字、符號簡單明了的特性,使構成的新詞令人過 目不忘印象深刻,充分展現了青年一代的智慧與創新精神。
在當今網絡時代的深刻影響下,中國青少年也創造了他們獨有的 “流行語”。這些流行語有些來自英語國家,除以上列出的gf, bf,cu,b4, 一 等之外,他們創造了屬于自己文化的一些表達方式。
例如 :
gg哥哥 沙發
mm 妹妹 暈
樓主 雷人
潛水 :)
這些表達方式同樣遵循簡單經濟的原則,并且形象生動,廣為流傳,成為青少年的鮮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 “流行語”中的表現
(一)街頭嘻哈文化
自從上世紀 70年代美國黑人說唱音樂 (rap music)在美國傳播以來,美國城市的年輕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嘻哈 (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說唱音樂及與之相伴隨的強調即興發揮,追求個性化,反映不與主流相融的桀驁不馴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這種風潮迅速到達美國城市街頭的各個角落嘻哈風格隨處可見。因此廣義而言,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輕人中一種凸顯自我的街頭文化,甚或可以說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包括語言、服飾或標榜 “帥”、“酷”的招牌動作。若具體體現在裝束上,其最明顯的標志是他們寬松的 t恤、輕便的球鞋,隨意裹在頭上的頭巾,率性的鼻環和粗寬的耳環、項鏈、或手環,動感十足間處處張揚個性、引領時尚。“嘻哈”風格在青少年 “流行語”中隨處可見。例如:
chillin’ 放輕松
bling—bling 閃亮的珠寶,引申為名牌服飾配飾
phat杰出的,一流的 (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 (gangster的變體)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滿暴力的一種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自己 (crunk為一種 rap形式)
off the chain脫身,擺脫困境 (與 off the hook意思相近)
美國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能夠成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他們隨時追隨著 hip hop音樂中的 “流行語”,用這些詞語表達自己的情緒,突出自己的身份,他們有時甚至不在乎別人是否能夠聽懂他們的語言。但是這些表現嘻哈風格的 “流行語”還是被青少年廣為使用,有些甚至已經寫入字典,例如: chillin’,bing-bling等。
(二)校園文化
青少年正值學習年齡,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獨有的校園環境造就了獨有的校園文化及校園“流行語”。美國校園 “流行語”充分體現了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心態及現狀。美國學生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既可以結識朋友、增長學識、發展興趣,又可以鍛煉能力。例如:建筑學社團,英語社團,圣經解讀社團,讀書會,體育運動社團,海外學生社團,環境保護社團,學生聯合國等等。同時美國校園的體育活動及藝術活動也很豐富。體育比賽是校園的大賽事,尤其是籃球,美式足球和棒球;此外,騎馬、攀巖、劃船、滑雪、飛翔、跳傘等運動也深受歡迎。美國文化極重視藝術天賦的充分展示和個人創造力的充分表達,因此在美國校園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例如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這種濃郁的校園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園風格的 “流行語”。例如:
chill/chill out放松;鎮定下來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過度擔心或緊張
dude伙計,老兄
ride車,汽車
cool很棒,很酷
crib/pad 家,住處
hang out經常去的地方,住處
chick女性 (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會/sorority姐妹會,女學生聯誼會
whoops!哎呦 (表示驚訝 ,沮喪,輕度道歉等)
cake course一門課很好修,可以說是白送學分的
cheese/cheddar錢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 (多指教授)考試很嚴格,而且不留活口
這些 “流行語”有的反映學校社團,例如 fraternity 和 sorority;有的反映學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r等;有的則反映學校學習,例如 cake course和take no prisoner.
在中國,校園 “流行語”也舉不勝舉,同樣反映了當下學校生活文化的個個方面。例如:
郁悶 變態
豬頭 親愛的 .
惡心 爽
汗 我暈/我倒
東東 (東西,玩意)
特困生 (特愛睡覺的學生)
掛了 (考試不及格)
這些校園 “流行語”在同學之間口頭相傳,迅速成為校園語言文化的一部分。使用這些 “流行語”不僅易于與同學溝通交流,而且加強了作為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美國青年流行語調查
為了更好的了解美國青少年 “流行語”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會心理與文化特征,我們對一些在中國留學的美國青少年進行了有關 “流行語”的問卷調查。他們中間以及他們的朋友經常使用的 “流行語”包括:
w hatever
fabulous
aw esom e
cooi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 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這些流行語中,有些是感嘆詞,表達情緒,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過該 “流行語”可以看出美國青少年豐富自由的夜場活動,他們經常和朋友同學一起泡吧、在家舉辦聚會等等;有些則是關于學習的,例如: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國青少年對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查資料時經常會使用。wiki全名為 wimpedia是一種在歐美國家廣為使用的網絡百科全書,能夠搜索到各種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文化 、教育、法律等等。
在對留學中國的美國青少年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說出了許多 “流行語”,部分原因可能是 “流行語”已經成為他們語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日常交流時,“流行語”會自然、不經過思考無意識的脫口而出。而正是這些 “流行語”形成了青少年特有的語言風格并折射著青少年獨有的社會文化特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社會心理、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 “流行語”中表現極具明顯的時代特征。青少年處在身體心理急劇變化時期,了解其社會心理、文化、心態等對學校、老師、父母具有重大意義,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難捕捉,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舉1卜上間接獲得。研究青少年 “流行語”便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進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徑。了解青少年 “流行語”不僅能使家長、老師了解青少年的個性、好惡、文化等,同時也為雙方進行有效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dalzell t.(1996).flappers 2 gappers:american youth slang.springfield,md:merriam-webster inc.smith c.,faris r.,& denton m.l.(2004).are american youth alienated from organized geligion?a gesearchgeport of the 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geligion,number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