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際貿易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兩種理論的研究溯源與現狀
(一)傳統理論上的不相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規模報酬不變。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各國生產同種商品的價格差異,而價格差異則是由成本差異造成的,成本的不同是因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不同所致,生產要素的價格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決定的。正是由于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時所具有的比較優勢或價格優勢。所以,一國將出口較密集地使用其豐裕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進口較密集地使用稀缺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就由各國的資源優勢所決定。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中,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生長的空間。
現代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和發展,恰好否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完全的自由競爭導致完全的市場結構。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性,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市場的不完美,才是導致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市場的非完美性,跨國企業才有可能運用組織的效率,發揮它在獲得資本、勞動、技術和知識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條件,在世界市場上與當地企業競爭。跨國企業在市場、生產、規模經濟以及諸多方面的壟斷優勢是確保跨國生產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基礎。可見,這一分析框架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是完全不相容的。
(二)兩種理論融合的嘗試
較早地把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納入同一分析框架的是美國學者弗農(R.Vernon1966)。他用“產品周期理論”來系統解釋企業在出口、許可證形式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選擇,并將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與企業生產的區位選擇聯系起來。弗農把產品的生命周期分成新產品期、產品成熟期和產品標準化期,他認為,在新產品期,企業選擇在國內生產,對國外市場的需求主要采取出口貿易的形式;在產品成熟期,企業想保持最佳經濟效益必須考慮對外直接投資;當產品進入標準化期后,價格競爭的結果是使產品的生產或裝配業務逐漸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原來發明產品的國家則轉為從國外進口該產品。
澳大利亞學者科登(W.Corden,1974)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基礎上,放棄了瑞典學者赫克歇爾(E.F.Hecksher,1919)和俄林(B.Ohlin,1933)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H-0理論)中的要素在兩國之間不可流動的假定,同時引進了第三個要素——知識,并允許資本、勞動和知識三要素進行國際流動,這使得擴展后的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現象。
英國跨國公司專家鄧寧(J.H.Dunning,1976)提出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又稱為國際生產綜合理論),也是至今為止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鄧寧提出了用折衷主義方法來解釋國際生產活動,該理論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對外直接投資”。這就是說,如果三者都具備,國際直接投資是最佳的選擇;如果具有所有權優勢,同時取得內部化優勢,則可以選擇對外貿易;如果僅僅具有所有權優勢,他國區位優勢又不明顯,那么許可證貿易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正是這些理論對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與企業發展之間緊密關系的描述,使得將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成為可能。
(三)兩種理論融合的研究現狀
日本學者小島清(K.Kojima,1978)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同時置于國際分工框架下進行研究的方法,為我們對兩種理論進行融合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啟示。小島清理論的基本思路是:從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理論出發,在H-0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內,先確定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再根據國際分工原則選擇合適的投資產業。
以克魯格曼(P.R.Krugman,1980)和赫爾普曼(A.Helpman,1983)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各國并不一定因為本國的資源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不完全是比較優勢,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規模報酬遞增驅動的。他們試圖用要素稟賦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格局和跨國公司的產生:要素稟賦差異較大的國家間主要進行產業間貿易;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間主要進行產業內貿易;如果當要素稟賦差異太大且公平的市場交易無法使要素價格均等化時,國際直接投資則是最佳選擇,這樣就產生了跨國公司。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M.E.Porter,1985)提出了全新的“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現象。波特研究的邏輯線索是:國家競爭優勢取決于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又決定了企業競爭戰略。他是站在產業(中觀)層次,從下而上,即從企業(微觀)層面向上擴展到國家(宏觀)層面上。這是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方法的一種拓展。
我國學者在兩種理論融合的研究方面以往只停留在總結述評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王福軍、吳先明,1999),最近有人提出在比較優勢下融合兩種理論的觀點(黃河,2002),并對兩者相互融合的趨勢和統一的途徑闡述了看法。但是,至今為止我國學者還沒有就這兩種理論如何融合進行深入的論述和研究,也沒有出現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二、構建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
(一)現有理論研究成果的不足
1.理論研究的重心發生偏移。從李嘉圖(D.Ricardo,1817)開始,古典經濟學關于比較優勢的產生問題開始偏離斯密(A.Smith,1776)以早期國際分工為理論出發點的內生決定論。斯密認為,比較優勢產生于分工和專業化,是內生的;而李嘉圖則認為比較優勢是產生于資源配置過程,是外生的。另外,由于數學工具的局限,導致以馬歇爾(A.Marshall,1920)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放棄了古典經濟學的內核(分工和專業化),研究重點完全轉向了資源配置問題。
2.假設條件與現實狀況不符。例如,完全競爭市場、同質要素、信息對稱、零交易費用等等,這些假設條件符合了經濟學理論研究者的科學理想,可以用來構建清晰而精致的數學模型和推理嚴謹的分析框架,但是,用這些作為理論的前提是根本無法得出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
3.理論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分離,個體、企業、行業、國家分別進行研究。例如,國際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作為基本分析單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以企業作為基本分析單位;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是以行業作為基本分析單位;楊小凱等人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是以個體作為基本分析單位。
4.行為主體決策的判斷標準單一。例如,弗農是用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來作為行為主體選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判斷標準;小島清是把比較成本原則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克魯格曼是用各國的要素稟賦差異來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波特是用競爭優勢的原則來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
(二)為何重拾國際分工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最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注:[英]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5頁。)200多年前的這一論述,至今仍為當代經濟理論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有關分工的研究,經濟學研究的立足點在于分工的基礎和職能的分工。“由于機器和蒸汽的作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的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頁。)國際分工就是指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帶來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隨之而產生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分工和專業化理論的兩個側面,同時也是微觀經濟學在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領域中的延伸。隨著國際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企業之間借助國際市場實現的國際分工可能并不經濟,這就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加以替代,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的發展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代國際分工的內容、性質和形式。
在當代國際分工的理論研究中,已形成三種研究對象不同的理論體系:一是研究由市場機制予以組織和協調的國際分工理論;另一是研究由跨國公司為載體予以組織和協調的企業內部國際分工的理論;第三種則是由楊小凱(X.Yang,1993)等人為代表的研究由個人的專業化、生產的迂回程度予以組織和協調的國際分工理論。楊小凱等人用非線性規則(超邊際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分工和專業化等經濟思想形式化,創立了以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這一理論重新將分工和專業化作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其中許多命題的證明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啟示性的典范并縮小了最優化范圍。同時在此分析框架內,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融合在一起,不僅大大擴展了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和范圍,而且將許多原來相互獨立的經濟學分支用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分工和專業化)統一起來。
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是通過引入交易費用和交易效率的概念來解釋企業的產生和國際貿易的產生。因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形式,企業的出現是企業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的交易費用的結果,所以交易費用的差別是企業出現的原因。同理,降低交易成本、改進交易效率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沿用他們的思路,我們不難推出這樣的結論:當國際貿易的交易費用高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生產費用時,人們將會選擇國際直接投資,跨國企業會從國際分工中出現;當用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來組織分工比向東道國市場輸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進行國際貿易的形式來組織分工更有效率時,人們選擇前者。
三、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的解析
本文采用的理論分析框架與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類似,只是用“行為主體”(個人、企業、行業、國家)來代替原來的“個體”的概念。第一層是行為主體在作出國際貿易或國際直接投資決策前,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對當時所處的經濟環境和自身條件進行分析;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行為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層次是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國際市場結構、國際企業制度和行為主體的自利行為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結果;第四層次則是與行為主體價值觀有關聯的所謂社會福利分析。
(一)從競爭優勢的角度作出決策
我們把競爭優勢定義為“組織結構優勢”和“社會資源優勢”的整合。所謂組織結構優勢,即行為主體協調其組織活動的資源和能力的優勢,包括人力結構和資本結構、技術和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和對國際一般慣例熟悉程度等優勢。所謂社會資源優勢,即影響組織收益分配的社會資源和能力的優勢,它包括市場、客戶、社會網絡融資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和增強競爭優勢既是行為主體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又是其目標,它涉及內生函數和外生函數所包含的諸多因素。所以,我們可以從行為主體具有的競爭優勢的角度來解釋其國際貿易、技術許可轉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見表1)
表1競爭優勢整合
組織結構優勢社會資源優勢
國際貿易必需具備無需具備
技術許可轉讓必需具備有無均可
國際直接投資必需具備必需具備
(二)從收益的角度作出決策
行為主體(國家、行業、企業、個人)需要作出決策的問題是:在當前自身所擁有的總額為I的投資能力中,是進行國際貿易還是國際直接投資?對于行為主體而言,目標之一就是使總預期利潤最大化。用公式表示為:
附圖
式(1)中,NPV[,F]為在東道國進行折現數額為I[,F]的直接投資所獲得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NPV[,T]是向東道國出口折現數額為I[,T]的貿易所得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NPV[,D]是將剩余投資能力(I-I[,F]-I[,T])投資母國市場所得到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其等價形式是與凈現值相等價的凈現值流(每年等量的凈收入)形式:
附圖
式(2)中,r[,F]為從直接投資中獲得的內部收益率,r[,T]為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內部收益率,r[,D]為從母國市場中所獲得的內部收益率。行為主體從目標函數出發作出決策:
1.如果r[,F]<r[,T]且r[,D]<r[,T],即當國際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低于國際貿易的收益率,且國內市場的收益率低于國際貿易的收益率時,行為主體選擇國際貿易;
2.如果r[,T]<r[,D]且r[,F]<r[,D],行為主體選擇在國內生產和銷售;
3.如果r[,T]<r[,F]且r[,D]<r[,F],行為主體選擇國際直接投資;
4.如果r[,D]<r[,T]或r[,D]<r[,F],行為主體選擇的決策公式可表示為:
附圖
根據公式(4)即可從收益的角度做出相應的決策。
(三)從均衡分析的角度作出決策
附圖
其中,β與消費偏好有關,k是最終產品的交易效率系數,t為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系數。
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的決策問題在于,確定每一種產品的自給量、市場購買量、市場銷售量以及如何組織生產這兩種產品。以下討論四種可能出現的結構形態(如圖1所示),解出其角點均衡,然后從這些角點均衡中識別出完全均衡。
1.結構A由組態(XY)組成。在這個組態中,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對無論是中間產品X還是最終產品Y都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設在組態(XY)中。(注:詳細的推導過程可參考:WenliCheng,JeffreySachs,andXiaokaiYang(2000),AnInframarginalAnalysisoftheRicardianModel,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2):PP.209-213.)此結構的角點均衡是:
附圖
附圖
圖1國際市場結構和國際企業制度
附圖
其中U[,1](D)和U[,2](D)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業主體在結構D中的人均真實收入。
3.結構FY由組態(L[,X]/Y)和(Y/L[,X])組成。在組態(L[,X]/Y)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賣出它的勞動力而成為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國家1中設立的跨國公司內生產中間產品的工人,并且從國家2中進口最終產品;而在組態(Y/L[,X])中,國家2的行為主體從國家1購買勞動力組建跨國公司以生產中間產品,然后把這些中間產品返回本國生產最終產品,最后把最終產品出口到國家1。換句話說,國家1的行為主體只從事國際貿易,而國家2的行為主體既從事企業內部貿易和國際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結構FY的角點均衡分別為:
附圖
上述兩式中,v是結構FY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系數,U[,1](FY)和U[,2](FY)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結構FY中的人均真實收入。
4.結構FX由組態(L[,Y]/Y)和(Y/L[,Y])組成。在組態(L[,Y]/Y)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賣出他的勞動力成為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國家1中設立的跨國公司內生產最終產品的工人,并且從國家2的跨國公司中購買最終產品;而在組態(Y/L[,Y])中,國家2的行為主體生產中間產品,然后把中間產品出口到國家1,并且從國家1購買勞動力組建跨國公司以生產最終產品,最后把最終產品在國家1的市場上銷售,同時又把最終產品返銷回本國。換句話說,國家1的行為主體既沒有從事國際貿易也沒有進行國際直接投資,而國家2的行為主體既從事了企業內部貿易又進行了國際直接投資。此結構的角點均衡分別為:
附圖
上述兩式中,U[,1](FX)和U[,2](FX)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結構FX中的人均真實收入,r是結構FX中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系數。
因為人均真實收入最大的角點均衡就是完全均衡,所以我們用微分的方法可以求得以上各式的最大值點,并得出以下推論:
1.若專業化經濟程度以及產品和勞動的交易效率足夠小,則結構A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此時,行為主體選擇自給自足的方式。
2.若專業化經濟程度以及產品的交易效率(k,t)足夠高,則結構D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都分別作出國際貿易的決策。
3.若專業化經濟程度以及最終產品的交易效率k足夠高,且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v與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t以及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r相比足夠高,則結構FY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此組織結構中,國家1作出只從事國際貿易的決策;國家2的行為主體選擇既從事企業內部貿易和國際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4.若專業化經濟程度足夠高,且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r與產品的交易效率(k,t)以及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v相比足夠高,則結構FX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此組織結構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選擇既不從事國際貿易,又不進行國際直接投資;國家2的行為主體選擇既從事企業內部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四)從福利分析的角度作出決策
行為主體在進行國際貿易還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時,通常要對母國和東道國的不同政策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判斷的標準通常是一國的國民福利或社會福利。他們一般會選擇干預成本最小或使國民福利最大的政策,稱之為最優政策選擇。例如:(1)自由貿易政策,即零干預或不干預政策。無論是從一國的國民福利還是從所有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福利的角度看,自由貿易政策都被認為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此時,行為主體作出國際貿易的決策。(2)高關稅政策,這種政策阻礙和限制了商品(及生產要素)的國際流通,減少了人們通過自愿的國際貿易可能獲得的好處。此時,行為主體選擇國際直接投資,以此來規避高關稅壁壘。
四、小結
以往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是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對國家與企業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進行解釋,本文則將它們放在同一的理論分析框架下進行研究;以往理論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是分離的,對個體、企業、行業、國家分別進行研究,本文則將這些基本分析單位統一在“行為主體”的概念之下;以往理論研究中行為主體決策的判斷標準單一,本文則以競爭優勢的原則、收益最大化原則、市場結構均衡原則和社會福利最優原則來作為行為主體決策的共同判斷標準。因此,本文的結論是,雖然世界的貿易和投資環境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WTO后會趨向于逐漸公正和平等,但對任何一個行為主體而言,究竟是選擇國際貿易還是對外直接投資,其決策主要取決于它們對自身競爭優勢的整合和提升、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市場結構均衡的評估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考慮。
上述分析方法和結論對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和參與國際競爭,對各管理層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應當是會有所啟發。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消費者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近10年來,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安排已經把我國納入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之中,這將大大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發展和在專業化基礎上的大規模生產投資的擴大,這些都要求我國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政策作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貿易—投資—生產—貿易一體化的方式將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利用跨國公司來發展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國際分工和拓展貿易與投資規模,形成“貿易—投資”雙向聯動、互相促進的良好態勢,將是經濟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越來越普遍的戰略選擇;我們只有提前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策略,才能實現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均衡、配套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作為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的領域和范圍會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理論研究的假定條件也會發生變化,兩種理論的最后發展趨向勢必是在統一的理論基礎上融為一體。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15日
【參考文獻】
[1]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日]小島清著:《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文真堂,1985年。
[3]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戰略》、《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1997年。
[4]KiyoshiKojima(1996),Trade,InvestmentandPacificEconomicIntegration:SelectedEssaysof
KiyoshiKojima,Tokyo:BunshindoPublishingCompany.
[5]PaulR.Krugman(1990),RethinkingInternationalTrade,TheMITPress.
[6]王福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融合——國際生產的一般理論述評》,《國際經貿探索》1999年第1期。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新理論;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回顧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分支始于亞當·斯密。1776年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說。絕對成本說并不難理解,但是,它在國際貿易學說史上,乃至人類認識史上,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
1941年后,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成本說,克服了斯密絕對成本說的明顯局限性。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問世,標志著國際貿易學說總體系的建立。保羅·A·薩繆爾森稱它為“國際貿易不可動搖地基礎”。
繼而。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對上述理論的挑戰。圍繞里昂惕夫之謎所作出的種種理論分析,補充豐富了要素稟賦理論,增強了這一理論對國際貿易實踐的解釋力度。在雷布津斯基以及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的完善補充后,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流行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邏輯嚴密,形勢完美。但是這也正是其缺點所在,畢竟現實世界并不如其想象的完美。
二、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產生、發展及特點
(一)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
新貿易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它涵蓋了Paul·Krugman等人創立的新貿易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貿易投資一體化理論、制度經濟學對國際貿易的變量關系、環境問題與公共物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等。狹義上看,僅指以Paul·Krugman為代表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克魯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說,如果要舉一個什么是新貿易理論的具體事例的話,就可能是傳統貿易理論將世界貿易看成是完全發生在像小麥這樣的商品上,而新貿易理論則將世界貿易看成完全發生在像飛機這樣的商品上。
(二)新理論的產生及發展
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國際貿易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工業發達國際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
2.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
3.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4.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
當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如上所列等新現象后,人們首先往往希望能夠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加以解釋和說明。當貿易理論家們將這些新情況與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加以對照時,發現這些理論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因此,也必然會引起貿易理論家們對傳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進行重新思考并進行現實修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羅·克魯格曼、迪克西特、諾曼、蘭開斯特、赫爾普曼、埃西爾、布蘭德(Brander)、斯潘塞、伊頓和格羅斯曼等等。
17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發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一文。該文建立了一個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者之間的兩難沖突模型(D—S模型)。D—S模型的假設前提是,生產中存在無止境的規模經濟,而消費者則具有多樣化的消費偏好。這二者實際上存在著生產和消費兩方面的兩難沖突。而從這一角度考察的結論就是,即便不存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對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的需求也可以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D—S模型為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70年代末期,Paul·Krugaan首先將D—S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的分析中并大有所獲。克魯格曼借用了D—S模型的分析方法并做了少許修改。首先較為系統地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嫁接人國際貿易中針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等假設條件,運用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差別產品等范疇來構筑新的貿易理論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克魯格曼在“以進口保護促進口”一文中證明,在寡頭壟斷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采取較高的進口關稅這種戰略性政策來保護本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幼稚產業,當本國市場容量足夠大,將會使其獲得靜態規模經濟效益,降低邊際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提高其出口競爭能力,從而促進出口。這就是影響廣泛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
幾乎與此同時,另外一大批經濟學家也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著,這些論著都大大豐富了新貿易理論,使其實用性進一步增強,在貿易理論界引起了廣泛深遠的關注和影響。
(三)新貿易理論的若干創新特征
1.理論假設前提:逼近現實。首先,市場結構的假設由完全競爭轉為不完全競爭,同時放棄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承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按克魯格曼的話說,“這種不完全是經濟學家認識的不完全,而不是真實世界的不完全。”其次,將分工模式由高度抽象的2x2X2模式,回歸到現實中,大膽地探索了J×N×M模式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利益格局。
2.全新的結論。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構成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在以上理論假設前提下,我們來看新貿易理論給出的結論:
首先,貿易原因。新理論從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系角度進行了解釋。強調需求因素對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的影響是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填補了貿易動因研究視角上的空白。林德爾的“重疊需求理論”運用“人均收入水平”這一概念,論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對于國際貿易的地理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影響。
其次,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封閉經濟與開放經濟相比較,由于市場的規模變得更為龐大,產品變體種類增加,消費者可選擇空間更大,為達社會福利最大(至少更大),兩國必然互相進行對方的變體商品,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而傳統貿易理論則只考察了產業間貿易,忽視了產業內貿易,與現實相距甚遠。就貿易量而言,根據林德的“相似偏好”或“重疊需求”假設,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是最大的。
最后,關于貿易結果,也就是貿易利益的產生與分配。傳統貿易理論不考察動態利益,是一種靜態貿易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新貿易理論強調貿易的潛在動態利益:(1)基于規模經濟的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效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或地區生產;(3)生產的合理化。加劇不完全競爭行業的競爭,優化資源配置;(4)產品多樣化。整個世界市場比之某一國內市場而言,其規模優勢明顯,全球各企業競爭的結果是相異產品種類增加,增進了世界福利。
三、新貿易理論的創新之處
新貿易理論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一系列新變化新現象時,傳統貿易理論不能完全做出解釋,需要理論創新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對傳統貿易理論繼承修正并建立新的模型從而提出的。我認為,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考察:理論創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們不僅從國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和企業本身競爭的角度來考察國際貿易問題。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的是克魯格曼。政策創新:在貿易改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或者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新貿易理論中重要的政策理論。
一
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國際貿易的原因要說明,一國為什麼要參與國際貿易,它的動力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構所要回答的是,國際貿易的生產結構或分工結構是什麼?從而要回答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出口或進口的商品結構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果所要回答問題的是,國際貿易能否給參加國帶來經濟利益。要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還有待于國際貿易理論前提的確立。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前提所得出國際貿易理論是不同的。
我們認為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古典貿易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前提是:企業是完全競爭的企業;在當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或其它部門是,增加某種商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一國的生產資料在本國范圍內得到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不流動。各國對商品貿易不加干預。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比較利益理論。這一理論從不同的方面出發,有兩種表述。一是技術差異論。技術差異論認為,各國之間開展貿易的基礎在于,它們生產同一產品或同質商品的價格差;這種價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國生產該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在生產中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的假定條件下,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表現為各國勞動力熟練程度上的差別,從而是單位產品的成本差別。在這里比較利益實質上是比較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從而是勞動力熟練程度在各國的差異。在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各國在同一商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又進一步表現為,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是相對勞動生產率,即表現為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的差別。在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情況下,當一國在兩種產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都高于另一國家時,從相對意義看,該國專門生產其中一種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商品時,可以發揮本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即將本國的生產要素都投入到生產其機會成本比較低的商品。進而通過貿易交換到本國放棄生產的那種產品。相應地,盡管另外一國生產兩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低于另一國,但是它仍然可以專門生產自己(相對于外國)機會成本較低的產品。進而通過交換,獲得本國放棄生產的商品。在這里技術差異—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成為各國進行國際貿易和分工的原因和決定各國專門生產某種商品結構的基礎。這種貿易和分工使參加國際貿易的雙方都都獲得了利益。因此在這一理論的提出者—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看來,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或技術差別是各國生產同一產品時存在價格差別的基本原因,這種價格差及其生產者對較高價格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的原因或動力;每個國家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并根據自己對產品的需要進行交換是國際分工的結構;各國經過國際貿易都能夠獲得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則是國際貿易的結果。基于獲得和維持這一結果的因素,國際貿易得以維持和發展。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另一種觀點是生產要素稟賦論。在其提出者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來自于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于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由于各種產品生產所要求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國在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較低,而生產密集使用別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比較高,從而形成各國生產和交換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形成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此時本國專門生產自己有成本優勢的產品,而換得外國有成本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于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生產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的兩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提出的,奧林在他的老師赫克歇爾提出觀點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單純從技術差異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局限,而是從比較接近現實的要素稟賦來說明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1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以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或成本差別作為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動力的。因此盡管兩種理論在產生的時間上相距約150年的時間,但是其理論淵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衡量這種變化的基本尺度是:它們借以立論的經濟學基礎是否有根本性的變化;它們的理論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動力機制上,即是否改變了價格差作為貿易原因或動力的基本觀點。在我們看來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2因此我們將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統稱為比較利益理論,從而構成古典貿易理論的內容。
我們知道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生產中使用的生產要素是一種,或兩種;兩國都能生產兩種商品;在各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在部門間轉移時,增加生產某種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生產要素在本國的各部門間自由流動,而在各國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些假定條件在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離解釋現實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放松了古典貿易理論各個次要假定前提后所形成的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對這些假定都作了放松,從而得出了某種新的觀點。首先,古典貿易理論提出者,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現實中的國際貿易不只是生產兩種產品。這些學者將兩個國家與生產多種產品生產聯系起來,提出,在多種產品生產的條件下,每個國家總是可以出口其中一部分自己有比較成本優勢的商品,而進口另外一部分本國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一分析沒有改變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原理,但是卻推進了古典貿易理論的使用范圍,即無論是兩種產品還是多種產品,國際貿易都能夠用比較利益理論加以解釋。其次,古典貿易理論假定,各國只使用一種或兩種生產要素生產產品,現實生產中,人們使用的生產要素不只兩種。亞羅斯拉夫•萬尼克在其著名的論文《要素稟賦論—多種要素的情況》中指出,在多種生產要素下,同樣可以依據兩種生產要素的分析方法將多種要素下生產的多種產品按照產品的相對價格比進行排列,得出要素稟賦在產品價格上比較優勢的系列,仍然可以得出赫克歇爾和奧林的基本結論。第三,古典貿易理論假定,當各國為了實現專業化分工,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時,其機會成本不會發生變化。正是基于這一假定,各國的貿易結構表現為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因為在本國有優勢產品國際比價高于封閉下的國內比價的情況下,該國廠商將增加其產品的生產量。當機會成本或邊際成本保持不變時,該國的資源將逐步集中到自己有優勢的部門。由于該國生產者無論怎樣增加其產量,邊際成本仍保持不變,結果是該國的全部資源或生產要素就集中到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生產上,形成各國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但是在現實中,當生產要素從一種產品的生產向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轉移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其機會成本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機會成本遞增意味著,當本國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產量增加時,本國總會在該優勢行業尚未實現完全專業化生產水平以前邊際成本就上升到等于邊際收益的水平,從而本國的生產不能達到完全專業化。由此可以看出,當放松了機會成本不變的假定條件時,古典貿易理論關于完全專業化生產和貿易的假定,或貿易結構會有某種程度的調整。因而其結論更接近于解釋國際貿易結構的某種現實情況。即在現實的貿易中很少存在一國專門一種產品的情形。第四,古典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靜態分析分析的基礎上的,實際上無論在生產要素的總量上,還是技術水平上,一國的技術優勢或要素優勢將發生變化。從動態的角度看,一國各種生產要素總量會發生變化。從勞動力的總量看由于經濟發展各階段勞動力的自然增長呈現出“∩”型,即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勞動力表現出開始增長較曼,然后增長加快,到經濟發達階段勞動力增長速度重新放慢的特征。另一方面,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將減少,而用于儲蓄的比例在增加,因此,一國的資本存量將隨著該國經濟的發展而直線增加。資本的直線增長與勞動力的“∩”型增長相結合,使該國的要素豐裕度發生變化,從而按照赫克歇爾—奧林模型的結論,該國的貿易結構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都會發生變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張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各國技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基礎,它是以要素技術建立在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傳播為前提的。然而在現實中,各國間存在著技術的相互傳播,這種傳播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僅指出了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力,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客觀上帶來了技術的擴散,從而是技術發明國喪失了在某種產品生產上擁有的技術優勢,并將這種優勢轉向其它國家。某種產品技術優勢的轉移帶來了貿易結構的變化,即從該產品的出口國變成進口國,而某些過去的進口國,由于技術的引進變成了出口國。從國家的角度看,這種技術轉移帶來了技術進口國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跨國公司的理論告訴我們,這里存在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某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分享。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產生了新的影響。即建立在各國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不是一個長期不變的量,相反從動態的角度看,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是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而技術的擴散則表明,如果技術發明國不能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它的技術優勢,從而是貿易優勢將會消失,更深層的意義是,技術擴散將使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貿易逐步減少,進而出現各國對對外貿易的依賴“遞減”。古典貿易理論還假定,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是不流動的。然而在現實中,如果生產要素的流動能夠給有關企業帶來較多的收益,資本的流動是可能發生的。1957年羅伯特•蒙德爾發表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的關系》。在論文中,蒙德爾從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角度說明了,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對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相互替代作用。這意味著,當商品的自由流動遇到障礙時,資本流動將代替商品流動實現各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從另一個角度,美國經濟學家王凱峪(1963年)提出了商品流動與生產要素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補充關系,即在考慮生產要素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可能只是部分地起到促進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在放松了生產要素不能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的假定之后,廣義上的要素價格均等化需要做一定的補充,即生產要素的價格均等化不僅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加以實現,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實現,或者商品流動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可以同時起作用,實現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然而無論這種假定條件的放松對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作了那些重要的修正,都不能改變古典貿易理論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較成本差別基礎上的商品價格差異;二是,國際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下的。因此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自由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理論。三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新貿易理論發展的階段。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生產某種產品時的機會成本不是不變,而是變化的。這種變化的第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而另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減。實際上,機會成本遞減的另一面就是由規模經濟所引致的報酬遞增。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效果。它可以表示為TC/Q=FC/Q+VC/Q。式中,Q表示該商品的生產量,TC表示Q量商品的生產總成本,FC表示生產商品的固定成本,該成本將隨著其產量的增加平均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會下降。VC表示生產該商品的可變成本,該成本不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保持不變。規模經濟效果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降低商品的單位成本占居競爭的優勢地位。同時企業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將帶來產品一個行業或產業內排他性的增強,先進入的企業可以通過逐步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形成單位產品的成本優勢,從而是價格優勢。這是一種憑借規模經濟效果所取得的市場勢力或市場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瓊•羅賓遜認為,盡管理論上我們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其原因是,任何企業都希望通過某種優勢,獲得對市場價格的操縱權,或控制權。獲得壟斷或控制權的便利途徑是生產差異產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不僅要追求某種消費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以提高自身消費的福利水平,還可以通過在多種同類產品的供應中,選擇最適合本人愿意消費的產品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因此從一國封閉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不完全競爭的特點,一是規模經濟排除了企業自由進入某些部門的可能性,二是差異產品意味著企業追求控制產品價格的可能性。這兩個方面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然而在一國市場范圍內,追求規模經濟效果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矛盾的。因為規模經濟效果要求生產大批量、同質產品,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要求生產小批量、異質產品。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是開展國際貿易。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批量生產的產品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市場上,從而在每個國家都成為小批量產品,且成為差異產品。這一基本觀點由保羅•克魯格曼在其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典性論文《報酬遞增、差異產品和國際貿易》作出了完整準確的論述。在那里,保羅•克魯格曼非常系統地闡述上述觀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強調,在規模經濟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從而是對獲得超額利潤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力。這一理論觀點還意味著,國際貿易的結構是不確定的,因為建立在規模經濟效果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暗含著這樣兩個重要的假定條件,一是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水平的差異;二是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一定是有差異的,甚至可以說,在參加貿易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相同的條件下,國際貿易仍然可以存在。此時的貿易結構與以往國際貿易結構的根本差異在于,古典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國際貿易是產業間或部門間的貿易,而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競爭廠商獲得的市場勢力與規模經濟利益的總和。進口方利益則是從消費差異產品中獲得消費上的滿足,進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觀點,既然要素稟賦相同的國家可以通過開展產業內貿易獲得經濟利益,那麼各國之間建立在要素稟賦相近或相同基礎上的貿易沖突將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國企業在產業內生產和出口差異產品。新貿易理論的第二個重要的理論是相互傾銷理論。詹母斯•布蘭德和保羅•克魯格曼在其著名的論文《國際貿易的相互傾銷模型》(1983年)中指出,寡頭壟斷廠商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將增加的產品產量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銷往國外市場。盡管從表面上看,在國外市場上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但是從銷售全部產品所獲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如果這種銷售不影響在本國銷售的其它產品的價格,那麼廠商所獲得的總利潤水平提高了。同樣道理,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會采取同樣的戰略將增加的產品銷售量銷往對方國家市場,這種相互傾銷行為所形成的貿易不是由于兩家分屬不同國家的廠商生產了差異產品,而是因為各自對自己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互傾銷貿易理論這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原因只在于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進而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產品成本差別,進而是要素稟賦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同時,相互傾銷基礎上國際貿易的利益來自于各國企業通過“傾銷”所獲得的壟斷利潤和在本國市場上銷售價格保持不變情況下所獲得的壟斷利潤總和。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假定,A國的壟斷廠商甲生產和銷售汽車100萬量,單價為20,000萬美元,如果其增加了生產量1000量,并在國內市場銷售,則為使市場吸納增加的供應量,企業必須將產品的市場價格降低。(因為寡頭壟斷企業面臨的是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例如降價200美元。即每量車售價19800美元。在此情況下,該企業因增加生產和銷售1000量汽車額外獲得1980萬美元。但是,當企業降低其商品售價時,不僅要降低新增產品的價格還要將原有的100萬量汽車的價格降低到與新增產品價格相同的水平,即從2萬美元降至19800美元,100萬輛汽車因降價減少收入2000萬。結果是企業增加生產后,其總收入還減少了20萬美元。顯然是有背企業增加生產和銷售的初衷的。對此,企業的決策是將產品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傾銷”到國外。此時即使該汽車在國外市場上的賣價相對較低,也不致引起企業整體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大幅度下降。如果說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開創了新貿易理論的新階段,那麼相互傾銷貿易理論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即使各國生產的商品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仍然可以出于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開展各國之間的貿易。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使國際貿易的結構更加不確定。在那里,既然國際貿易產生于企業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確定的市場戰略,貿易的結構只服從于壟斷企業的市場戰略或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標準。所以,相互傾銷貿易理論指出了,現代國際貿易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這種市場戰略下,貿易的結構僅僅是由于各國企業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新貿易理論的第三個重要方面是外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所謂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經營規模的優勢給企業帶來的額外報酬或外在優勢。根據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企業有貿易優勢或沒有貿易優勢的一個原因不在于各國之間絕對的要素優勢的差異,而在于有關部門在某個時點上的發展規模。一般而言,如果一國在某個行業上發展的規模較大,相應地會形成一個行業的規模優勢。這種優勢表現為,該行業有一個可供共同使用的勞動力隊伍,它可以調劑各企業間的余缺;同時行業規模較大,有助于技術的進步和技術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總之一定的行業規模有利于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共享,從而能夠在自身企業規模不變條件下的經濟利益。相反如果在一國范圍內,行業的規模較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求一家企業必須“小而全”,否則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在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小而全”將導致產品單位成本較高,從而是該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能力。在以往的貿易理論中,我們所謂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有優勢,是將企業優勢與行業優勢等同起來。在新貿易理論中,企業的優勢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二是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可以使企業自身產生競爭優勢,而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是借助行業優勢產生的企業優勢。這兩種優勢都會導致國際貿易的產生。在外部規模經濟貿易論那里,某些具有要素優勢的國家所以不能在某個行業處于劣勢地位,可能產生于該國的這個行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因而行業規模有限,難有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干中學”是該國發展此行業的途徑。由此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需要在政府的干預下,獲得某種規模經濟優勢或行業規模優勢。上述三個方面所闡述的新貿易理論是從生產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在這些理論中,國際貿易的基本前提已經發生變化。由于現代企業追求對市場的操縱,并且從操縱市場中獲得額外利潤,因此這種市場結構已經不同于典型的完全自由競爭,代替它的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這里的關鍵在于,現代經濟學,從而是國際貿易理論已經承認了這樣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事實,并將這一事實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考之中。這種貿易理論基本前提的變化,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即使國際貿易理論進入了新貿易理論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理論才有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論,才有了相互傾銷貿易理論以及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這些理論的核心是,具有某種不完全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憑借自身的優勢獲得國際貿易中競爭優勢,它們擴展了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理論觀點。使現代貿易中的許多新現象得到了更切合實際的解釋。
新貿易理論不僅從供給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還從需求的角度對現代國際貿易加以解釋。林德認為,每個國家都存在一個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國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這種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費品是各國消費品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要,其生產才容易達到規模經濟,從而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率。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異,其需求水平也必然有差異。因此一國專門生產某一個代表性需求層次上的商品,就意味著它不能滿足其它收入水平消費者對同類產品的消費。國際貿易可以解決各國生產者在某個層次產品的生產上達到規模經濟和滿足不同收入消費者消費需要的矛盾。即各國可以專門生產本國代表性需求產品,并出口這種產品,同時分別從不同的國家進口其他國家生產的這些國家代表性需求的產品,滿足本國其他收入層次消費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貿易理論表明,在消費品的生產上,規模經濟容易在各國代表性需求的產品生產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它們的貿易較多,因為它們代表性需求的接近,為相互之間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的需要創造了條件;由此可以推論,兩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們相互貿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同一產品內部不同檔次產品的貿易。這是產業內貿易的一種表現形式。
新貿易理論的中心問題是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產業內貿易。根據這一理論,產業內貿易是第二產業內部各種制成品之間的貿易。這種貿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或機器大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它趨向于排除競爭,形成大規模企業控制某個行業產品生產和市場的程度;這種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上產生三個方面的結論。一是由于企業追求差異產品形成的不完全競爭導致的國際貿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所導致的相互傾銷(貿易);三是由外部經濟效果所產生的行業優勢,從而是不完全競爭企業所進行的貿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發展的國家為獲得某種行業,從而是企業優勢所需要的“干中學”。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則是由于代表性需求與需求的多層次性給各國企業向大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產生了建立在差異需求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此外新貿易理論也試圖解釋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在那里,赫爾普曼不是從對外直接投資引起貿易,而是真正從企業選擇的角度推論出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然而依筆者看來,到目前為止,新的貿易理論主要是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國際貿易理論從基本前提劃分,可以分成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從貿易理論漸進的發展看,國際貿易理論分成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三個發展階段此后,保羅.薩謬爾森、愛德華特.利馬都進一步論述了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理論。在薩謬爾森那里概括出了“斯拖爾帕.薩謬爾森定理。即對任何本國密集使用稀缺生產要素產品的關稅保護都有助于稀缺生產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是生產要素稟賦論的一個逆定理。
一些學者認為,將新貿易理論出現以前的所有貿易理論通稱為傳統貿易理論似乎更符合人們的一般看法,但是科學的任務之一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其發展過程細分成不同的發展階段。
--------------------------------------------------------------------------------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保羅•克魯格曼莫里斯•奧博斯特費爾德編著《國際經濟學》
AvinashK.DixitandVictorNorman:”ProductDifferenceandIntraindustryTrade”fromTh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
ElhananHelpmanandPaulKrugman:TradePolicyandMarketStructureM.I.TPress1989.
Imperfect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editedbyGeneMGrossman.M.I.TPress1992
BranderJ.A.andP.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2,pp313-321.
Harry.PBowen,EdwardE.Leamer,andLeoSveikauskas:”Multicountry,MultifactorTestsoftheFactorAbundanceTheory”AmericanEconomicReviewDecember1987pp791-809.
Kai-yueWong:InternationalTradeandinGoodsandFactorMobilityM.I.T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