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美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一,而高輔班也只是一味的進行程式化教學,除了臨摹就是背結構,以至造成學生對高考美術的感受由趣味變為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被動的學習中,學生的成績也不見得提高。新課標出臺,明確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教學實踐,而不是一味地往學生腦子里灌輸乏味的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再由教師稍加引導,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素描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引導,讓學生用聚光燈觀察同一件物體受光角度不同時的明暗變化;同樣受光角度不同結構物體的明暗變化;光源與物體的距離產生變化時的明暗變化等。就能很直觀地理解明暗產生的規律,從而加深記憶,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對結構的理解能力和專業造型能力有一個整體性的提高。
第二,高考美術源于升學,因此,美術生所有的技能訓練都是服務于高考,造成學生理論知識的缺失。新課標彌補了這一點,高中美術課程的改革,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理論知識,學生再也不是“重武輕文”的美術生。
第三,注重培養美術實踐能力是新課標對美術課程的要求,這與高考美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素描課上,學生只是用簡單的鉛筆,在紙上就能表現出立體感和空間感,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興趣,素描課程巧妙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這與新課標要求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學生體會作品內容的同時體驗了作品的描繪和制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
第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被埋沒,就這一問題,新課標明確指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對于美術來說,相得益彰。不管是創造力還是想象力對美術都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著作者的對于思想感情的表達,這兩點對高考美術尤為重要,創造力是美術工作者的生命,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術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刻不容緩。第五,新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當是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標準答案”,學生各抒己見,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這是新課標政策下的理想課堂模式。在普通美術課程中,教師不再一味地講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由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師總結,或者稍加改正,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專業課堂上,學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互批評和借鑒,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專業進步,同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結語
色彩,是美術院校入學考試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試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表現色彩的能力。
色彩考試內容多為我們常見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屬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鮮花和各式襯布等。近幾年考試的形式基本是在靜物寫生與默寫中交替進行。寫生比較容易,可直接觀察靜物,找出它們之間的主次關系、素描關系、色彩關系、冷暖關系、虛實關系等。而默寫就難多了,它完全脫離了具體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據平時寫生的經驗,將所要考的內容組織好。 在考試中,首先得考慮構圖完整,飽滿。其次,要考慮物體的形體比例是否準確,把握層面的層次關系和疏密關系。如果規定了色調,還要注意畫面的定調問題,當在,也不能一味地強調色調而忽略了物體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當然,色彩的整體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畫面的構圖和色調確定之后,要考慮如何進行塑造的問題。用色彩塑造形體往往會出現只有色彩關系而忽視素描關系,或只有素描關系而忽視色彩關系的現象。因為沒有具體物體作參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這就要求考生在作畫時,須一邊考慮色彩關系一邊把握素描關系,根據以往的作畫經驗和對物體形體結構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關系。 無論是寫生還是默寫,在作畫過程中,還須注意物體所具有的個性因素,如色相、純度、明度、冷暖等,把物體畫得豐富而有變化。將自己對物體的感受表現出來,不要單純去追求客觀色彩的真實和相似,這樣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難免單調。
深入塑造具體物體時,力求用筆、用色準確,色彩層次要銜接自然,質感的表現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現物體質感的重要因素,不能過于簡單和隨便,以免破壞結構。襯布在畫面中主要起陪襯和調劑色彩的作用,表現時可根據畫面的需要進行處理,有的地方可表現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筆帶過,畫面中次要的物體簡單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 到處都刻畫得很仔細,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沒有層次和空間感的現象,也容易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
在畫面基本完成的時候,要注意從色彩、素描、冷暖、空間等幾個方面去檢查。如果畫面色彩單調了,可能是色彩關系設處理好;如果畫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關系沒處理好;如果畫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關系沒處理好;如果畫面太平了,可能是虛實與空間關系沒處理好。所說的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最容易出現和易被忽視的問題,假如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色彩考試也就有希望過關了。
學生對一些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首先是感官接收信息,然后再經過整理、分析、加工,最后再形成感性認識的,大腦再對經驗進行有效交換。發散思維主要是借助多種途徑與方向去思考問題,然后再產生一些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開闊思維模式。在高中美術教學課程導入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巧用地導入音頻,然后再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進而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發揮自身的合理想象,便于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而且還更有利于促使美術教學順利地開展。例如,在探究國畫《花草禽鳥意境圖》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選擇以“鳥鳴”為教學突破點,然后再選擇符合意境的音樂《百鳥朝鳳》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便于學生在感受中國古典文化意蘊的同時,還能夠聆聽各種模擬鳥鳴的聲音,有利于學生形成個人對畫面的內涵與意境認識,還能夠豐富他們的創作空間與素材,如此教學,也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說,美術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多播放一些關于繪畫大師生平的電影,也可以播放一些中外名畫、優秀畫展與設計展中的作品,讓學生都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藝術家對美術創作的堅持和付出的艱辛,讓學生真正地去感受藝術的神圣所在;還有就是畫家們是如何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的,用這些實例來提高激發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認識與興趣。尤其是一些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的學校,學生們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看到畫展的,也很少能夠接觸到優秀的美術作品,這樣也就使得學生感受不到藝術的魅力所在,正是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幫助學生去了解美術,進而再愛上美術。
三、加強方法指導,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新新課理念也強調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人則會擔心教師過多的示范可能會禁錮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在此,筆者也有自己的認識,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古今中外一些大家們的名作等都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真諦之所在的,欣賞時,學生們也能夠由衷地對這些優秀的作品產生敬佩之情,這對于創造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都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起到引領學生進行創作的作用。比如說,在教學“中國古代壁畫”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重點分析一下《九色鹿本生》壁畫的精妙之處,比如說在構圖上、色彩上和線描上,或者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等,逐一分析、展示,然后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反復播放,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作品的內在之美,進而再有效地感悟美術的真諦。此外,美術創作也不可能是憑空想象就能夠實現的,它同樣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作為指導。教師也可以把自己在課前繪制出的一些作品通過實物展臺展示出來,讓學生們去欣賞、借鑒。在視頻欣賞的時候,教師還要適當地給予必要的解說或者是講解,其中,需要對自己的創意進行詳細的說明,將自己的創作意圖、構圖的技巧以及結構的把握等表達出來,然后再通過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逐漸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此外,美術教師也可以利用白板軟件中提供的畫筆功能,將一些需要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的細節標出來,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能夠活躍學生們的頭腦,又能夠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創造力。
四、運用多媒體,改進欣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