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醫藥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1古籍中的避孕法
中醫藥古籍中可見很多避孕節育的方劑,古籍中稱為斷產、去胎方,斷產、去胎合為一章,很多去胎方藥就是斷產避孕的方劑。中醫古籍都是一脈相承,互相取長吸收,《小品方》《千金翼》《外臺秘要》中就有幾方相同,其一:“故蠶紙,方圓一尺,酒飲調服,終身不復懷孕”其二:“妊娠欲去胎,并斷產。栝樓,桂心各二兩,豉一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其三:“附子二枚為末,以淳苦酒和涂右足,去之大良。”其中方一為只服一次的終身避孕藥,方二既為流產藥又為避孕藥,是否與米非司酮有異曲同工之妙,方三為避孕外用藥,簡便實用。《千金方》中有“油煎水銀,一日方息,空心,服如棗大一丸,永斷不損入”,古代多有用水銀避孕的方法,水銀大毒,使用者容易有生命,現代已經不用。又有去胎方“大曲五升、清酒一升,煮二沸去渣,分五服,隔宿勿食,旦再服,其子如糜,令母肥盛,無疾苦。”方中說“其子如糜,令母肥盛”,這是去胎藥酒方,而且說“令母肥盛,無疾苦”后代很多方劑都模仿此方作為避孕藥用。《廣濟方》中有“栝樓根四兩、肉桂五兩、牛膝三兩、瞿麥一兩,水七升煎二升三合,去渣,溫分三服,服后如人五里,又進一服,無忌。”此較之前栝樓、桂心方又多兩味牛膝、瞿麥增強了活血行血之功。《小品方》中有贏人欲去胎方,“粉草、干姜、人參、生姜、川芎、肉桂、蟹爪、黃芩,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對于粉草《本草綱目》說甘草中“令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蟹爪,別錄說有破胞墮胎之功。時珍謂其墮生胎、下死胎之效。《新修本草》說菘菜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千金》中并有熊附稀胎方“四物湯,每服三錢,加蕓薹子一撮,于經行后空心溫服。又方,升麻葛根湯二兩,入瞿麥、土牛膝、栝樓根、豆豉炒,各半兩,分作八服,亦于經行后便服,一日二服,更加蕓薹子一撮尤妙,則孕育頗疏矣。”其中蕓薹子始載于《唐本草》,《本草綱目》記載所謂蕓薹子就是當代的油菜籽。古方中多方用此物避孕,可見其稀胎之神效。宋代王惟一的《針灸資生經》云:“針石門則終身絕嗣,共道幽隱豈可侮哉”。《千金要方》中有避孕的灸法“婦人欲斷產,灸右踝上一寸三壯”。此二為針灸避孕的典范,比之藥物的避孕更加簡單可行。《千金方》中也記載了很多的避孕方劑,錄如下“下胎方:虻蟲三個、蠶蛻七個、紅花八錢、蘇木三錢、芍藥、川歸、枳殼、斑蝥、青皮、桃仁、甘草、三棱、莪術、鬼箭大五”,方中皆為活血走行之利品,藥性峻猛。“單方:溪螺獅,每一個月一個,搗碎盒中下”,“又方:萬年青根,搗汁,沖酒服下。又:黃荊樹根略搗,綿裹,入內,下。又:桃惱、鼓槌草、麝香三味,為末,綿裹,入中內,一夜下。欲斷妊孕,白面一升,好酒五升,煎至二升,去渣,分三四服,經前晚、次早及五更時各一服,不妊。”其中黃荊根等兩劑為外用陰中納藥斷產避孕極有特色,首開陰道避孕用藥之先河,早于現代醫學之避孕藥膜。白面方為藥酒之類。又有“絕胎方,取銀鋪上灰塵三錢,綠豆三錢,雞子十個,以塵、豆二物同水,用砂罐火內煎,雞子后,經一、二日,食雞子半個,或下午,或次日又食半個,永決,若全吃,恐經行要腹痛。”這里的銀鋪上灰塵不知其作用機理,現在已經沒有銀鋪了,此方的作用到底如何恐怕也不能被實踐證明了。以上是傳統中醫藥古籍中所記載的方劑。
2現代傳統醫學避孕方法
2.1中醫藥單味藥的研究
目前對于植物藥避孕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單味藥物的現代藥理研究上。
眾多藥物中對于石榴皮、紫草、陳皮的研究文獻稍多,楊麗平等[1]綜述,石榴皮有抗病毒、抗生殖器皰疹病毒、抗菌作用,有凝集和體內抗生育作用。孫華文等[2]研究認為石榴皮中的鞣質、樹脂、樹膠、生物堿等,能凝集,破壞精漿蛋白,具較強抗家兔生育功能;能夠刺激家兔陰道壁收縮增加陰道內壓力;可以抑止淋球菌生長。他們進行了體外抑止人活力的研究,認為石榴皮對有強烈的凝集作用,破壞精漿蛋白,干擾生存的內環境,使能成為游離的,阻止向前運動。另一個研究較多的藥物是紫草。動物實驗發現,長期服用紫草提取物,能使垂體、卵巢和子宮的重量下降,但對組織并無損害作用,其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紫草對大、小白鼠為有效的抗生育劑,無論著床前或早孕期給藥均能終止妊娠。紫草水提取物能終止小鼠和家兔的早期妊娠,對小鼠和家兔的平均抗早孕有效率分別為97.5%和71.4%,還能使胎盤的絨毛細胞大量壞死[3]。對于陳皮歐仕益[4]研究發現,橘皮苷能抑制精細胞的透明質酸酶活性,使在與卵細胞結合時不能水解卵泡上的透明質酸,阻止其進入卵細胞,達到避孕目的。桔皮苷不僅無毒、副作用,且在停止服用48h后可恢復懷孕。日服與陰道用藥同樣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橘皮苷還能調節雌激素水平,用于因雌激素不平衡引起的疼痛、炎癥和腫脹。有人給94位患有發熱潮紅和其它絕經癥狀的婦女每天補充桔皮苷,1個月后53%的患者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方玉復等[5]等通過試管內抑菌實驗和臨床觀察均發現,25%濃度的陳皮對幾種常見淺部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臨床療效與達克寧相當。
除了紫草、陳皮和石榴皮所見的避孕研究文章較多外,學者們還對以下幾種藥做了研究。
朱紅梅等[6]實驗研究崗松根抗生育作用,發現水提、醇提劑型的崗松根對鼠避孕率均達到70%以上,說明該藥有一定避孕效果,隨藥物濃度增加而作用加強。小白鼠離體子宮實驗證明其對子宮有較明顯興奮作用。周激文等[7]對昆明山海棠提取物TH5的抗生育活性進行了研究。5批Wister成年雄性大鼠灌服TH5(116mgkg)30天后的雄性抗生育有效率平均為97%。停服TH520天后的大鼠附睪尾部三項參數統計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停服TH550天后,90%的受試大鼠恢復生育,其附睪尾部的三項參數值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TH5對大鼠體重、重量與大小等無影響。認為TH5具有發展為男用避孕藥的良好前景。袁久榮[8]綜述,國外的研究提示,如南南合作棉酚研究小組認為,每天口服棉酚15mg,持續用藥12周,隨后,每天口服棉酚7.5mg,持續用藥40周,可作男性絕育術。認為應當將甲酸棉酚與棉酚、醋酸棉酚區別開來,酸法生產工藝應與苯胺法生產工藝制得的藥品區別開來。并將研究重點集中在擴大甲酸棉酚全國臨床應用的研究,“低血鉀癥”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王崢屹等[9]用白兔做茶皂素(一種農藥增效劑)對壬苯醇醚殺精增效作用的實驗研究,按照國際計劃生育基金會體外殺精試驗改良法,測定N29、茶皂素及其混合液對家兔20s、3min的最低殺精濃度。結果發現混合液中N29、茶皂素于20s、3min時的最低殺精濃度分別為(0.13±0.05)、(2.40±1.07)g/L和(0.05±0.01)、(1.27±0.38)g/L,均明顯低于各自于20s、3min時的單獨使用劑量(0.48±0.15)、(5.78±1.40)g/L和(0.34±0.08)、(1.71±0.18)g/L,P均<0.01。茶皂素對壬苯醇醚有殺精增效作用。金鵬飛等[10]對土貝母研究進展綜述,認為將土貝母皂苷制成噴霧劑型避孕藥值得考慮,土貝母總皂苷及其A、D成分具有較強的殺作用。其瞬間殺精的質量分數分別為0.04%、0.04%及0.03%。其殺精機理主要是破壞的生物膜系統,使的質膜、頂體及線粒體受損。作用后不活動的用生理鹽水洗去藥液后活動力未能恢復,表明其損傷作用是不可逆的[11]。土貝母還具有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12]研究還表明土貝母皂苷在濃度≤0.5%時對皮膚無刺激作用[13]。
2.2民族醫藥避孕的研究
除了傳統的中醫中藥,各民族的民族醫藥對于避孕新方法的研究也有很大貢獻。鄭妍[14]用小鼠、大鼠及家兔為實驗動物,觀察云南民間流傳的天然抗生育藥物昆麗的抗生育作用,結果表明昆麗口服能獲得76.6%-96.3%的妊娠抑制率,宮腔局部用藥可獲得100%的墮胎率,無論對妊娠期子宮或非妊娠期子宮,均有興奮收縮作用。其特點是作用時間較PGE1強,不像催產素和麥角那樣會引起強直收縮,與PGE1聯用且有協同作用。子宮的收縮使宮內膜螺旋動脈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缺血壞死,使囊胚著床及生長發育所必須的內外環境遭到破壞,最終導致流產。昆麗局部用藥后的子宮內膜變薄,腺體數量及分泌反應減少,另一方面,被昆麗作用后的胚胎不因死亡后立即排除,而是逐漸吸收,解剖后可見胚胎液化吸收的痕跡。可見昆麗對囊胚的直接毒性作用也是其抗生育作用的機制之一。該藥對全身主要器官無毒副作用,不影響動物的再生育,亦無致畸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生育藥物。蛇藤是長期以來廣西壯族民間作為女性避孕藥(口服或墊睡)流行使用的藥物,有報導說印度學者曾用與其同屬的兩種植物進行動物實驗,證實其有口服避孕作用。蘇青等人研究證實本品40g生藥/kg劑量的水煎劑有抗生育,抗著床作用(P<0.01),正丁醇提取醇層部位具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P<0.05),為抗生育的有效部位[15]。文明昌等[16]記載苗族單驗方中有節制生育方;白楊樹根、藍映山紅根各100~200g,在月經干凈后水煎服,每天1劑,連服2~3天。當日服藥,可致當月不孕;七葉一枝花10g,月經干后取根(干的為佳)磨酒內服,連服3次,能保當月避孕。榮樹根、小茴香各15g,凌宵花根30g。在月經結束時,將藥燉老母雞,加少許米酒、鹽服,每日1次,連服3個月,用于痛經不孕婦女。
中國-2.3藥酒及針灸避孕的研究
根據《千金方》中避孕藥酒的研究,后人延續進行研究進一步對多種避孕藥酒進行了研究,張瑜等[17]研究由神曲、山查、麥芽等藥物組成避孕藥酒的避孕機理,發現給藥組幼年小鼠的子宮重量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與給乙烯雌酚的每克體重的子宮重量比較有極顯著差異,同時給予乙烯雌酚和藥酒的兩組每克體重的子宮重量與對照組相比有極顯著差異,與陽性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說明避孕藥酒無雌激素活性,也無抗雌激素活性。避孕藥酒對妊娠和未妊娠子宮均有興奮作用,使子宮肌張力增加,收縮強度增加,子宮收縮更有規律,且極量由濃度相當生藥1.3×10的負二次方增至2.5×10的負二次方作用強度也隨之增加,當劑量增至濃度相當于生藥3.9時,興奮子宮的程度不再增加,也不引起強直性收縮。服過避孕藥酒的小鼠停藥后能繼續生育。張鷗等[18]對患者應用石門穴治療月經不調和帶下病效果很好,并未導致終身不孕的不良后果,認為針刺石門穴絕子是有條件性和特定的針刺方法的,可作為節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輔助措施,其機理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國外植物藥避孕的研究
國外對植物藥抗生育的研究也較重視,RAOMVPHYTOTHERES研究葉下珠對雌性小鼠的避孕作用[19]發現苦味葉下珠(Phyllanchusamarus,PA)在給藥期間,動物的動情周期發生變化,17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HSD)活性抗壞血酸降低影響體內激素水平,PA醇提物可能是通過影響雌激素水平,改變動物的動情周期,從而產生避孕作用。但其藥效在停藥后是可逆的。MOATTARF對伊朗不同地區作為避孕用的紫茉莉種子以不同溶劑的提取物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表明醇提取物有最好的作用,口服給藥時,期或前期周期受到抑制。既無毒性,也沒有流產作用,不影響哺乳動物的生育能力[20]。
對于中藥避孕不光要考慮避孕的效果,還要考慮防止性病傳播,提高性生活質量的問題。可以將目光放在古方藥的研究(包括斷產藥合去胎藥)、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有抗作用的藥、一些中藥導致不孕的比較少見的病例、以及治療男女不孕不育的藥物已找到藥性相反的一些藥物。對于藥物的劑型要有所顧及。現代研究多是藥物成分的藥理避孕的研究,作為臨床中醫師應該積極研究古代方劑,從傳統中醫的角度認真研究避孕藥新藥的配伍應用。
參考文獻
[1]楊麗平,楊永紅.石榴皮的研究進展.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4,3(25):45-47.
[2]孫華文,周江橋,詹炳炎.新型陰道避孕藥石榴皮的藥理實驗研究.生殖與避孕1994,14(5):350-353.
[3]馬保華.如何掌握藏獒配種的最佳時刻.甘肅畜牧獸醫,2002.162(1):481.
[4]歐仕益.橘皮苷的藥理作用.中藥材,2002.25(7):531~533.
[5]方玉復,魏玉平,于香安,等.1997.陳皮對淺部真菌的試管內抑菌實驗及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1(5):275.
[6]朱紅梅,鐘鳴,韋玉伍,李萍.1995.崗松根抗生育作用的實驗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8(4):145-148.
[7]周激文,張憲民,駱毅,潘汝能,劉黎聞,羅寧云,彭林,吳大剛.1997.昆明山海棠提取物TH5對雄性大鼠的抗生育活性.生殖醫學雜志,6(3):174.
[8]袁久榮.1996.棉酚避孕研究的回顧、思考、展望.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3(9):16.
[9]王崢屹,鄭又銘,郭凱.2004.茶皂素對壬苯醇醚殺精增效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華男科學,5(10):397-399.
[10]金鵬飛,鄭春輝,裴月湖.2003.中藥土貝母研究進展.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20):152-156.
[11]苗云三.1998.法定中藥藥理與臨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司,67-69.
[12]傅章才,趙更生,房益藍,等.1985.土貝母皂苷的藥理學研究.陜西新醫藥,4:49.
[13]鄭虎,董澤憲,佘靖.1999.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第六卷.北京:學苑出版社,55055511.
[14]鄭妍.1999.昆麗抗生育作用實驗研究.時珍國醫國藥,10(10):729-730.
[15]蘇青,黃瑞松,于德泉,張人九.1999.壯藥蛇藤避孕的藥效學實驗研究.云南中醫中藥雜志,4(20)33-34.
[16]文明昌,文江波.2004.苗醫苗藥單驗方應用淺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1:227-229.
[17]張瑜,馬裕袖,趙福民,王世忠,王保全.1994.避孕藥酒抗生育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河南中醫,3(14):145-146.
[18]張鷗,韓紅.2003.石門穴臨床應用舉隅.上海中醫藥雜志,1(37):44-45.
中醫是我國古代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與疾病和自然做斗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定義我們可以引用全國第八屆中醫藥文化研討會上首次對中醫藥文化進行的闡釋,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醫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傷、扶危濟困的道德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價值觀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
二、中醫藥文化對促進立德樹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立德樹人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對立德這樣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三國•魏•李康《運命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講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中醫院校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將中醫藥傳統文化自覺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工作實踐當中,是不斷提升立德樹人實踐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利用中醫藥文化促進立德樹人工作在中醫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醫藥院校承擔著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內化于心,貴在外化于形,傳統中醫藥文化包羅萬象,蘊含了豐富的思想精華和育人理念,將中醫藥文化運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古代對醫德的論述在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充分發揮豐富的中醫經典醫籍對于培養中醫學生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堅定學習中醫信念、鞏固其專業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甘肅中醫學院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中醫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
甘肅中醫學院在長期教學工作中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將中醫藥文化納入立德樹人工作體系之中,發揮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積極成效。
1.以系列中醫藥文化課程為核心,構建立德樹人的人文基礎。
通過梳理學校開設課程,筆者發現,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以構建中醫藥文化課程群為核心,構筑了立德樹人的人文基礎,主要從學習中醫必備的3個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中醫專業背景,以中醫文化課程群為核心,培養深厚的中醫藥人才文化素養。通過不斷建設,形成了以中國醫學史、醫古文、中醫藥文化3門課程為核心,由20門課程組成的課程群。它們分設中國醫學史系列課程、專業能力拓展系列課程、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等,見表1~表3。中醫藥文化系列課程突出了中醫特色,加強了對于經典醫籍的學習,不斷加深學生的中醫文化積淀,豐富學養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礎,課程群的建設,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夯基礎、著長遠的作用,成為中醫藥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人文基礎。
2.以中醫藥文化研究為重點,打造立德樹人的新領地。
學校建有敦煌醫學館,館中陳列有敦煌遺書中的醫藥文獻、敦煌壁畫中的醫學內容以及敦煌醫學的近現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絲綢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敦煌醫學與轉化實驗室,甘肅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敦煌醫學文獻整理與應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機構,學校將敦煌醫學研究的學術優勢和特色轉化為教學優勢和“以文化人的”獨特優勢,對鞏固學生專業思想、提升專業素養,樹立獻身中醫藥事業的堅定信念起到了積極作用。依托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十三板塊”分方案項目成立甘肅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已經開展了傳統文化與中醫相關性研究、中醫文化傳播研究、中醫藥行業文化建設研究、中醫藥文化保護與相關法律研究等。學校堅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讓科研成果進課堂,把高水平的中醫藥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樹人工作中來,這極大地拓展了學校立德樹人的視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樹人的層次,成為學校立德樹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學校老一輩中醫專家、中醫名家治學思想和成長經驗為基礎,豐富立德樹人的內涵。
甘肅中醫學院歷來重視中醫文化傳承,將老一輩專家、中醫名家的治學思想和臨床經驗作為學校極為重要的特色文化發揚光大。在學校發展歷史中,涌現出了一批名老中醫,如西北針王鄭魁山、真氣運行學創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黃正良、席與民、王文春、楊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張士卿、王道坤等醫學名家,他們有高尚的醫德、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精湛的醫術,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紀80年代學校制作了老一輩專家學者的教學錄像片,2013年對這批教學錄像片進行了重新數字化和搶救性保護工作,為學生學習老一輩中醫專家、中醫名家提供了寶貴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為了更好地傳承老一輩中醫專家、中醫名家的治學思想和診療經驗,學校設立了14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和1個甘肅省名中醫工作站,通過收集整理、挖掘研究、總結繼承、發揚創新、推廣應用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一步加強了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與創新,這些老一輩專家學者的治學思想和臨床經驗為中醫學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智慧啟迪和精神指引,進一步豐富了立德樹人的內涵,在學校立德樹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類文化展館為立德樹人營造濃厚中醫文化氛圍。
學校建有中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中國醫學史館、中藥標本館等一系列文化展館和古籍文獻室,這些展館在塑造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營造了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給學生提供了感知中醫藥文化的平臺。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