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品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如今的教材不再是課程的權威,只是一種文本,一個范例,一種憑借,需要教師去挖掘,去延伸。品德課更要打破過去教師和學生圍著教材轉,課堂上灌輸幾條干巴巴的理論的教學,強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它反映了全新的教學觀。(一)加強學科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如教學“我愛秋天”一課時,按照“發現秋天感覺秋天欣賞秋天贊美秋天”四步曲唱出了秋天的贊歌:通過給馬虎找錯誤,讓學生發現秋天的特征;通過錄相欣賞校園內美麗的秋天,來感受緩緩走近的秋天;隨后跟著錄相,走進秋天的田野,欣賞秋天的瓜果飄香,豐收喜悅;最后再以頌秋天的詩,做秋天的游戲,讀秋天的信,唱秋天的歌,一步步深入教材,把教學活動推向。特別是現行品德教科書,以其問題化、語境化、資源化的內容存在方式,建構出師生能“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有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適當生活。(二)密切家校聯系,豐富拓展教材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學習“農產品的家園”一課應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因為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教師可從自己鄉鎮實際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拓展、重組。課前,讓學生回家調查了解自己家一年四季都種植了哪些家作物?需要怎么照料?什么時候收獲?課中,讓學生匯報交流調查的情況,再歸類總結,從而得出我們家鄉農產品的種類、特點。課后,又讓學生在父母指導下試種一種豆類,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并用文字或圖畫記錄。這樣,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探究、討論,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體驗選擇說、寫、畫、演等形式表達出來,課后親自實踐,從而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
二、以生活為舞臺,再引領,再關注
魯潔教授認為: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一)引領學生關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學“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時,先讓學生課前去收集小時候用過的衣物等,問問爸爸媽媽自己小時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課始,在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聲中,學生拿出收集來的兒時穿過的衣、褲、鞋、襪,試著穿一穿,再說說感覺怎么樣?學生們紛紛拿起衣服往頭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進去,褲子只拉到膝蓋處,鞋襪就根本不用說了,只能鉆進兩三個腳趾頭,學生們紛紛嚷著:“太小了,根本穿不了!”從收集到試穿這一過程,學生們顯而易見地認識到:自己長大了!接著,又讓學生來說說,在自己成長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里,家人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照顧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撥動了孩子幼小但真摯的心弦。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著孩子視覺和聽覺,構成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精神洗禮,把學生日常的、知覺的生活納入課堂學習中,并作為師生平等對話的內容,引發價值沖突,引導道德思考,進行道德判斷,逐步形成學生個體道德價值,從而萌發感恩之情。(二)引領學生踐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旨在告訴學生不同職業的人們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我們要尊重并珍惜勞動成果。課堂中,讓學生說說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生活,同時引導學生:各種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的。還讓學生當當小記者,去采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了解各行業的特點,再談談采訪后的感受,并在現場模擬其中一些勞動場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既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辛苦,又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向往。由此可見,把生活中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價值沖突,作為教學的資源組織來開展教學活動,才是最寶貴的道德教育時機,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與確定。
三、以體驗為渠道,再創設,再感悟
小學語文課學習的最基本資料是課本,課本作為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載體,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大。所以,教師想要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充分把語文課本利用起來,把課本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用思想教育的思維去發掘,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之上收獲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課文的涉獵雖然是十分廣泛的,但基本上都在透露著一種正確的價值傾向,教師要做的就是挖掘課文中的積極正面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一方面或幾方面,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學習古詩《憫農》時,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的含義不是很深刻,現在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也不能讓學生領會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筆者就結合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讓學生看到農民種地的辛苦和糧食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
二、挖掘學生的真實感情,讓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結合
小學生活潑爛漫,對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和豐富的情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妨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和情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師再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材料,選擇優質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進行欣賞學習,感受文學作品中飽滿的情感,讓這種情感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比如,為了教育學生珍惜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筆者選擇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跡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因為王二小的年紀和我們的學生的年紀相仿,同齡人之間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我為學生講了王二小保護村民的事跡。學生聽后十分感動,我又讓學生學習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學生聽后更加感動,愛國教育就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
三、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響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心智還處在發展階段,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會不到位。如果教師盲目采用講述和灌輸的方法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話,學生不但可能無法理解透徹,還很可能會產生厭學的抵觸心理。教師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直觀思維去理解。其中,創設情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教師要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筆者在課堂實踐中創設情境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采用課本劇。課本劇的劇情豐富,學生能夠還原課本,并參與其中,學生對這種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比如,在學習《晏子使楚》的教學中,我找了學生分別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幾位的主要的人物,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風范。學生在快樂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內容。
四、找到合適的機會
在課堂上予以點撥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課堂教學的實際之外,還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教師不必刻意地強調思想教育,也可以適時結合教學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點撥。同時,語文教育的主要的內容還是要進行課堂教育,千萬不可以為了過度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師要在學生感到迷茫的時候,適時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方法去點撥學生,讓學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五、結合歷史典故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體育是以身體和智力為依據,通過各種實踐運動來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促進全面發育,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種社會活動。小學體育是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師要通過自身示范等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通過身體的鍛煉來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展,培養其思想道德品質。小學生處于身體、心理發展的可塑期,體育教師的每一個教學動作與語言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發展與成長。體育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要注意學生身體的素質與變化,更要注重學生內心活動的變化。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通過快樂輕松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自身的體魄,還能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作為體育教師自身,要保持好強健地身體,保持好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好樂觀豁達的情緒,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起到帶頭作用。教師一定要嚴于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身工作的責任意識,樹立好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思想。
二、組織活動,激發集體意識,促進個性發展
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就是其更具廣泛性、活動性。體育課不像其他文化課一樣,僅僅講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它是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生動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教師,要經常組織各項體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概念,樹立集體意識,區分個人與集體的差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師可以組合拔河比賽,通過組織拔河比賽讓學生了解集體力量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團結才是力量,團結才能取得勝利。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足球比賽,讓學生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明白不同自身優勢適合不同的位置。小學生集體思維意識淡薄,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體育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性,制訂相應的活動目標,培養學生以集體為上,以班級為上的先進意識,促進其心理素質的發展。
三、肅清課堂紀律,重視課堂紀律,做到以德育人
小學生身體心理活泛,屬于好動時期,甚至部分學生處于淘氣搗亂狀態。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注意明確課堂紀律,不能讓一堂課程在混雜騷亂之中進行下去。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體育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遵守紀律,制訂一定的規矩,讓其養成禮貌待人、尊敬師長的好品質。例如,在體育戶外課開始時,教師要教育學生自動排列好隊形,集體參與報數,不無故曠工,姿勢要整齊一致,要注意對教師的禮貌問候;在課堂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有事提前舉手報告,不能中途無故脫離集體;在課堂結束時,要注意總結此堂課上的問題,鼓勵表現好的學生,對淘氣的學生進行指正,鼓勵其進行改正等。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不同場合必須有的規矩,規范課堂紀律,使課程能夠有序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