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法制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遵循教學計劃和不改變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情況下,對學科內容的知識進行巧妙設計,努力尋找切入點和滲透點,向學生講授該課知識的同時,將法律知識融入進去。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學會集體小主人———自主選舉班委會這一課的時候,我利用教材和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本班的學生自主選舉班委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民主選舉的方法,在真切的生活體驗中體會民主選舉的意義,增強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為他們將來參與社會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礎。在學習《信任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課,利用書本上的案例:廣州發生了嚴重的“假酒中毒”事件,導致50多人中毒,十多人死亡。在向學生講授誠信是一份社會的責任,也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規則,同時也讓學生樹立了保護產權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可以解決法制教育與一般教育在課時上的矛盾。滲透教育追求的是與主課內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師在主課上專門設置時間進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不僅豐富了主課的內容,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其次,可以較好地解決法制教育與教學計劃之間的矛盾。課時少、教學容量大是當今義務教育的一大特征。如果法制教育的內容根據主課的內容而確定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沒有必要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也無須重新編制專門的法制教材,通過教師對主課的內容進行巧妙的安排就能實現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法律知識本來就是抽象乏味的條文,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法律條文通過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演繹,使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實用化,這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二、在教學案例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真實的事例,讓學生充分討論,透過實例,掌握法律知識。例如,我利用《法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事例:我們社區有一個叫玉娟的同學,今年11歲,父母下崗后,家庭生活困難,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讓她上學,要讓她到大伯開的飯店里打工。讓學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問學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難,玉娟的父母讓孩子輟學打工這種做法對嗎?孩子們都說不對,玉娟應該上學讀書,但是,至于為什么不對,孩子們就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就相機給孩子出示有關的法律條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十三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玉娟的父母的做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違反了此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規定:非法招用未滿十六歲的未成年人,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這樣一說,孩子們都明白了自己原來享有如此重要的權利。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里,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結合品德教學游戲對學生進行
召開法律知識方面的主題班會,進行普法教育。用知識競賽,分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有關青少年的法律法規的名稱。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讓學生明白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從入學教育開始,直至畢業,將發生在身邊或者網絡上熱議的事情搬到班會上,做到一事一議,聯系實際,涉及自身,達到教育深度的最大化。
2.旁聽庭審活動
利用社會資源,擴大社會環境熏陶作用。和本地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走進法庭,近距離地觀摩公開審理的刑事案件。用發生在身邊的案例,特別是和青少年教育有關的案例,讓參加庭審的學生們受到教育,得到啟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法制節目交流
在早自習、自習課、政治課上播放法制節目。如《大家看法》、《普法欄目劇》《今日說法》《法律講壇》《大家說法》《今日開庭》《政法報道》《法治第一線》《法制民生》等優秀法制節目,拓寬學生的法治視野,夯實學生的法律知識、激發學生學法興趣,使學生明確是非,吸取教訓,加深印象,受到啟發。
4.晨讀法治新聞
帶領學生利用早自習時間晨讀法治新聞。新聞報紙這種普法教育主要是通過法制新聞報道的方式實行的。在媒體的宣傳和推動下,掀起學生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興趣,利用好新聞這一有效的工具,扎實有效的推進法制教育的進程。作為班主任,隨時注意搜集這方面的新聞材料,有針對性地選用。特別是養成一種習慣,在班級形成一種制度,對學生的法律修養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發揮網絡作用
現代網絡已走入千家萬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為“上網一族”,對網絡格外關注。其具有資源共享、虛實結合、生動直觀、互動交流、滲透性強等諸多特點。要想擴大法制宣傳教育的覆蓋面,提高影響力,真正營造互聯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吸引學生參加競賽活動,切實做好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有力的平臺??梢哉f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教育中,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又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正確引導學生。學校教育者需順時適勢、因勢利導、趨利弊害,在法制教育中合理利用網絡,豐富視野、拓寬眼界,開辟學校法律教育新空間。
6.走上街道宣傳
組織職專學生在人流密集的街道開展以“共創和諧家鄉,從身邊做起”為主題的志愿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學生們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法律知識進行宣講活動,表達構建和諧家鄉的決心,并以發放普法宣傳單的方式呼吁廣大市民共同參與普法,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創和諧美好家鄉。在這項工作準備過程中,學生心中的很多法律知識便會更明確更清晰更扎實;在宣傳教育他人的過程中又使學生自身得到凈化升華。
7.模擬法庭實踐
組織職專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利用班會時間在教室里“開庭”———比如圍繞某校園失竊案進行庭審,法官、公訴人、書記員、證人、被告和法警等均由學生們扮演,按照真實法庭的程序進行模擬演示,通過“模擬法庭”讓學生們在體驗和參與中加深了解法庭審理程序和相關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或者根據實時社會上新近發生的廣受大家矚目的刑事案件進行模擬開庭,引發思路,開闊視野,受到教育。
8.學習法律文書
法律文書是指公民、法人、國家機關及其它組織在處理各種法律事務中,為實現法律賦予的權利和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一系列文書的總稱。帶領學生學習基本的民用法律文書的撰寫,達到一般民用法律文書自行書寫的程度。這項學習,可以和語文作文課相融合,和“街頭宣傳”“模擬法庭”相結合。語文課,把這一項當做應用文進行小作文訓練。街頭宣傳,遇到市民咨詢有所需求,鼓勵學生予以幫助,教師從中給予指導?!澳M法庭”涉及法律文書環節時指導學生認真書寫,反復推敲,一絲不茍,實實在在讓學生得到訓練提高。
9結語
法制教育滲透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階段就要積極主動地發現滲透點,進而再挖掘出需要滲透的法律知識,如果教師不主動地去挖掘,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也是很難浮出水面的,因此,教師擁有一雙慧眼十分有必要了,教師要善于開采語文學科中所蘊含著的法制教育寶藏。例如,在教學《網上呼救》這篇文章時,就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有效的滲透法制教育。教學時,教師在肯定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等作出貢獻的同時,還要安全文明上網,如果一旦制造了網絡謠言,而且還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以及重大損失,這種行為就會構成違法,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在讓學生們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多想學生滲透一些文明上網的常識,讓學生們知道不文明上網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相信學生們也會在教師的淳淳誘導下文明上網的。
二、感悟教材,受教育
課堂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比如說,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在文末有這樣一句話:“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們反復的閱讀,讓他們談談從中悟到些什么道理。很多小朋友最先說出的是游人多,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示意學生們再悟,學生們很快便說出了葉老先生既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遵守公共秩序的文明游客,他也是在排隊等候出洞。教師要及時的對學生們的這種感悟予以贊賞褒獎,然后再進行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也一起跟著葉老先生去瀏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并且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獲就是在公共場所,我們也一定要做個文明的好孩子,要自覺的遵守公共秩序,要懂得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學習這節課,既讓學生們對葉老先生產生一種崇敬之情,而且還讓他們很自然地接受了要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
三、法制教育應與語言情境相結合
語文文本中有很多蘊藏著人文法制的教育資源。因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們懂得,誠信是一個人的精神與財富,誠信比物質財富還要珍貴。如果是非法所得、非法占有的,一定要杜絕,讓法制教育意識印在每一位孩子的大腦中。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借助教材內容去教育學生們都要做一個品質優良的好少年。比如,在探究《一個小山村的故事》這節課時,學生們也了解了亂砍濫伐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一定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們灌輸這樣一種理念,就是每個人都要自覺地保護自然環境,教師還要及時的介紹國家為了保護自然環境所做的努力。課后再布置學生搜集或者查找與之相關的內容,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還要教育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不要亂拋廢物、不破壞花草樹木以及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教材中類似于這樣的人文教育的事例還有很多,把這些內容結合課程資源用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能夠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口語交際中討論,確定法制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