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武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環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導致居住較為分散,居民之間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間的交流,導致武術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當時的發展情況并不算文明進步,因此受到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比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無法改變,就導致傳承武術的范圍只局限于家族之間,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響下,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兩朝所修建的苗疆邊墻,使得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封閉式的影響。這些對武術文化也不例外。由于無法吸收外來的先進的武術文化,導致苗族傳統武術只能呈現重復性的循環發展,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閉塞性而導致的。
2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路徑
2.1苗族傳統武術簡介
苗族武術源遠流長,距今已經有幾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據傳誕生于公元前25世紀以前的蚩尤時代。苗族武術是中華武術大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武術幾經演變,不斷地吸收民族文化涵養,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而其實,苗族傳統武術的出現與發展,與苗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歷史有密切的關系。
2.2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
且不說苗族武術萌芽于原始社會,主要始于原始民族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當時的苗族人民為了生存,采用擊打等方式與野獸進行搏斗。而現在歷經千百年的積累和演變之后的苗族武術,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兩代時期。當時的明朝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明軍政府與苗族人民的軍事沖突日益加劇,其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在這種與苗疆地區大規模軍事的沖突過程中的損失讓政府無法負擔,因此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大規模修建苗疆邊墻,對苗疆地區采取了隔離與區分的方式。清政府更為殘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撥不同地區苗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來達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這種強硬的壓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與日俱增的反抗情緒。在這種被壟斷的情況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發出了更加強烈的反抗斗志。隨著這樣一股熱血的斗志,與此相對應的出現在苗族人民之間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歷來是封建統治者征討的對象,因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邊疆地區,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每人都懂得技擊的常識和幾手過硬的武功。這種武術的普及程度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明清時期的苗族人民對于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侵略和歧視所持有的態度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這種奮起反抗的現象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可適從,因此,戰爭就成為當時不可避免的主題。從歷史上看,苗族是中國眾多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與封建統治者發生反侵略戰爭最頻繁的民族。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得知,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在這個過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識不但沒有磨滅殆盡,反而日益增長,保護自己家園的強烈愿望促使人們開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習武過程深受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那種不抗威嚴、面不改色、拼死抗戰的態度占領著苗族習武者的內心。這些內心的思想活動也出現在武術當中。苗族武術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殺,以軍事戰爭為目的進行習武訓練。其價值功能就是在軍事戰爭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斃敵人。為了實現這種軍事目的,苗族人民開始尋找一些方法與形式,鍛煉自己的體格,這就是苗族武術出現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推進和發展,社會需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同時期的人民有著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也逐漸展現在對于武術文化的需求方面。雖說武力沖突和戰爭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出現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高漲情緒是苗族傳統武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強大推動力。正如上文所說,明清兩朝的壓迫促使了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在封建統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隨著苗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日益和諧,文化交融進一步加深之后,苗族傳統武術也開始吸收和接納來自中國大地各大武術系別的精華,如少林寺武功、武當派武術等,使得苗族傳統武術的拳種更加豐富多彩,武術系別更加精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戰爭已經成為不再提起的話題,民族關系也日益和諧,民族矛盾也相對緩和,民族沖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以前以搏斗技能為主要價值導向和追求目標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F今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已經囊括了強身健體、文化娛樂、競技體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這些都與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有關。由于人們現在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傳統武術更多的要朝著表演性、娛樂性的方向進行發展?,F在的苗族武術中還增添了舞龍舞獅的內容,這些都是為了順應時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發生的文化價值導向的變化。現在的各種苗族武術活動已經成為健身娛樂的必要選擇之一,并且在節日的慶典、祭祀聯歡活動中也經常看到苗族傳統武術的身影。在時代的引領之下,現在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已經有了嶄新的內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
3結語
中國武術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的國粹,是先人們在幾千年的文明過程中經過不斷地改進和傳承的結果,所以說中國傳統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由原來的狩獵打獵到后來的保家衛國無不體現出武術的偉大功勞;“”以后,一些有志人士使民族傳統的武術走進學校。武術開始有家傳形式、師傅帶徒弟的單獨教育模式過渡為老師帶學生的學校式的教育模式。后,國家正式把武術確立為傳統健身項目,武術開始從民間自發的行為成為國家正式開展的傳統健身項目。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的明珠。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法思想的影響,并在民族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形成、發展,同時還融合儒、道、釋等多家思想,在文化內涵方面,武術吸收中國陰陽易學、中國哲學、中醫學、中國倫理道德學、中國美學、兵法學、養生保健學等多種中國文化思想和傳統文化觀念,逐漸形成了以高、難、精、美等形態特征為外沿的,注重內外兼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中華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它內涵豐富,寓意深邃,既具備了人類運動強身健體特性,同時具有中華人民特有的哲理性和藝術性,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武術是一種“用心”習練的文化,一種內化的技擊藝術。在習練中國武術的過程中由外到內,后由內而外,于無形中有形,最終回歸無形的過程;通過對自然、宇宙和中國哲學理論的理解,從外表到內心,使精氣神得到提升。
2傳統武術文化
傳統武術是中國武術的母體,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體系。傳統武術不僅有掌握人體攻防原理的技擊防身價值,競技游戲價值,身體鍛煉價值,還具有民俗民藝的娛樂價值,促進民間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價值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使習武修煉者可以培養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寬容的性格。攻擊和防御的傳統武術原理防御技能,不僅使人掌握競技游戲帶來的成就感和競爭意識,可以鍛煉、培養青少年的武術精神。傳統武術中的武德教育不僅注重培養習武者尊師重道、講禮守信、舍己從人等個人修為,還對修煉者人格的培養、以及社會的穩定有著積極的影響。不論是技術層面、制度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上,武術的核心價值觀總是符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術的核心是攻防、沒有攻防的武術只是一個花架子,武術文化是武術的內涵,沒有文化的武術是莽夫,武術精神是武術的靈魂,沒有武術精神的武術只能是行尸走肉別人的拳腳,武術套路是武術傳播的載體,并且是最有效的連接方式,是各種族流派拳種特點的重要標志。傳統武術技術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不同的拳種和流派適應當地區人民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慣,失去了武術的技擊形式和內容,傳統武術只能紙上談兵,傳統武術也會成為無源之水;未來的傳統武術拳種派系稱謂不削弱,因為它是不同流派的典型代表,屬于一種微型系統的歷史和文化。
3學校傳統武術教育的現狀
武術教學必須改變原有的只教武術技術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武術教學過程中不僅教武術技術以實現健康第一的概念,同時還要傳授傳統武術文化,使武術技能和武術文化的概念兩個之間達到完美的結合。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負責把武術課程設置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程。提升武術在廣大中國公民心中的地位,使中國武術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以確保武術類在各級各類學校被各級各類學生廣泛接受。武術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就要讓它得到應有的傳承和發展,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最理想最有有效的場所就是學校,因此我們更需要把傳統體育文化推廣到學校當中。武術不僅具有健身功能,與此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更能客觀反映出該系統的完整性,也反映出在中國傳統美德的個人修為的發展和完善,還能顯現出社會文化教育功能。武術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歡迎,新加坡將武術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必要內容。武術被稱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和中國傳統的體育鍛煉方式被國人忽視,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在學校開展一個武術課程為了更好地發展中華民族的愛國教育,目的是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術課程在各級各類學校作為學校教育必修課程,并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認可使其制度化,在實施教學時面對所有的學生,慢慢成為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向。
3.1武術技能教育的現狀
中國是武術文化及技能的發源地,在中國學校武術活動應該是中國學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但事實并非如此。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形成了學生重文輕武的風氣。正是由于國人對學生的輕視體育的現象存在使的武術教學活動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的開展,產生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有雷聲沒雨點的怪現狀,實質上近乎名存實亡。但是中國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重視中小學武術教學。1956年到2005年教育部頒布了幾個教學大綱中都涉及到武術的教學部分。同時在2005年和教育部聯合出臺文件要求學校從新學期開始要加開武術課的教學時數。以上一系列的文件都說明武術已經被列入到教學大綱。
3.2傳統武術文化的教育現狀
1.1拳種流派———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象征
“核心象征是指一個社會因其文化獨特性表現于某種象征物或意象———通過它可以把握一種文化的基本內容。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間應區別于一般的文化空間,它具有集中體現價值的符號,并被成員所認知,是共同體的集體意識的基礎。”拳種流派無疑是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核心象征。通過它不僅能夠清晰的窺探武術文化傳承的歷史脈絡,而且可以系統地把握傳統武術文化的基本內容,歷史地喚醒傳統武術文化的集體意識,方便地凸顯傳統武術文化的特有屬性。傳統武術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融合了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了眾多各具特色的武術流派,并以不同流派的特定拳種作為傳播載體,流傳社會,深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的分枝發叉,不僅構成了系統認識傳統武術的文化脈絡,同時也延續了傳統武術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的生成,體現的不僅僅是外在技術風格的不同,更為重要的是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文化演繹和精神充盈。就具體的傳統武術的流派而言,無論是體現不同地域特征的“南拳北腿,東槍西棍”,還是體現技術特色的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梅花拳,抑或是有著文化差異的以佛教為文化支撐的少林派、以道家為文化支撐的武當派、以道佛兼容為文化支撐的峨眉派等,都以拳種流派的方式傳承發展。盡管這些武術拳種流派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無論是哪一個拳種流派,都不能遮蔽共有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文化哲理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精神。就具體的武術門派的拳種而言,如行云流水的太極拳、迅猛簡捷的少林拳、舒展大方的長拳等,可能因創拳者個人的修養使然而具有鮮明的套路風格,但都不能脫離共有的修心養性、延年益壽的文化追求和以拳會友、以和為貴的文化心態??梢哉f,傳統武術的拳種流派在體現武術技術多樣性的同時,也承載著傳統武術的歷史、文化、精神,并在其傳承的過程中,因歷史記憶而形成自己的傳說故事;因集體記憶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個性;因共同踐行而形成自己的行為范式,成為傳統武術文化延續、傳承與發展的核心要素。
1.2武術精神———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價值
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一個民族不屈不撓內在精神的寫照和中華文明創造的積淀。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因博大精深而聞名于世,更因是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而驚艷于世。中華傳統文化在其經歷的漫長歷史歲月中,核心價值如同一根永不間斷的紅線,一直維系著文化體系的穩定性和內在精神的一貫性,不僅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同于他國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下中國人觀察現實、指導未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傳統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特殊與一般的從屬關系。傳統武術的生存與發展,不僅以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內核,使之具有傳統文化的一般性,同時也凝練出武術精神為其核心價值,使之具有傳統文化的特殊性,從而構成不同傳統文化門類識別的文化標識。盡管傳統武術的拳種林林總總、風格各異,但內斂的武術精神是一致的;盡管傳統武術的門派紛爭不斷、各執一端,但弘揚武術精神的目標追求是相同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傳統武術從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的生態觀中汲取的武術和諧精神,完全不同于西方體育所追求的“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式的對身體的無度開發,這對于競技體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發展理念,無疑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傳統武術自覺擔當起精忠報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倡導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習武之人反對追名逐利、見利忘義的工具理性,處處體現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這對于當下和諧社會的構建有積極意義。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武術精神踐行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自律和與人為善的處世態度,反對爭強斗狠、倚強凌弱的競爭意識,倡導對人格的磨練和自我道德的提升。正是由于傳統武術遠離你來我往、爭強好勝的打斗,超越了好勇斗狠、搏殺格斗的實用,才由功利性的技擊術提升到傳統文化的層次。因而有人由此認為傳統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在個人的發展中,武術精神把剛健有為融入“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生追求,反對碌碌無為、虛度年華的生命消耗??傊湫g精神作為核心價值,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的民族精神,從而使傳統武術具有生生不息、歷經磨難而不毀的生命力,同時也使傳統武術具有代代相傳、飽經滄桑而不絕的傳承力。
1.3習武之人———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主體
人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傳承者。從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的認識與被認識、實踐與被實踐的關系,不難判斷人是一切文化的主體。因此,在大文化環境中分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文化空間,其主體必然是由人來承擔,并通過人自覺、積極的行為,體現各自文化空間特有的核心象征,表達各自文化空間特有的核心價值。文化空間的主體,可分為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皞鞒兄黧w主要指文化的傳承者,保護主體指肩負并且從事保護工作的部門和個人”。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共同主導著文化空間的成長過程。傳統武術作為相對獨立的文化空間,其核心主體是生命不息、習武不止的習武之人。從傳統武術文化的貯存和掌握上講,它的存在不僅有賴于習武之人的歷史記憶和集體記憶,也有賴于習武之人掌握的敘事行為和符號解碼。傳統武術文化屬性屬于無形的、動態的文化范疇。正是習武之人不離不棄、持之以恒的堅守,保證了傳統武術文化的生命力;也正是習武之人聞雞起舞、躬親實踐的堅持,保持了傳統武術文化的鮮活力。從傳統武術文化的承載和表現來講,它的存在有賴于習武之人的精湛技藝和豐富經驗。傳統武術文化符號的特征,主要體現為具象的身體符號,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號,因此,從符號學的視角,傳統武術文化是以習武之人為載體的活體文化,是通過習武之人的演練來展現的動態文化。從傳統武術文化的傳遞和繼承來講,它的存在有賴習武之人師徒相繼的傳承機制和口手相授的傳承方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傳統武術文化得以代代相傳并不斷發展,不僅在于習武之人具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時代的使命感,還在于習武之人具有一種文化自覺的守望和文化創新的沖動。傳統武術文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結束了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不僅受到法律的強制性保護,也獲得國家的政策性支持。相對文化空間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習武之人主要承擔文化的傳承,屬于傳承主體;政府更多承擔文化的保護,屬于保護主體。但我們不能過多地強調和依賴政府的保護作用,而忽略或輕視了習武之人作為傳承主體的核心地位。因為習武之人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既是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活的寶庫,又是傳統武術文化薪火相傳的“執炬人”。可以說,沒有習武之人的自覺傳承,傳統武術文化就失去了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自身活力,甚至失去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據,最終會因文化水土的流失和文化環境的破壞,而導致文化空間的解體或破碎。所以,傳統武術文化唯有在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的共同呵護下,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升維持文化空間的張力,充實支撐文化空間的活力,盡快走出被競技武術邊緣化的困境,積極融入當下的體育文化建設。
2當代文化空間中傳統武術存在方式的意義解讀
2.1傳統武術扎根民眾,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具有吐故納新的文化生命力
傳統武術源于生活,扎根民眾,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又高于日常生活的生活化藝術?!吧钏囆g化的深層內涵,不在于悅人耳目的聲色之美,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币虼耍瑐鹘y武術不僅超越了看家護院的實用性,也跨越了攻防格斗的技擊性,在注重身體行為美的追求中,更加關注人們意志品質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始終堅持以“德”為先,以“忠”為首的主線,注重品格,強調修養,把倫理道德作為自身文化空間的內在規定性,使傳統武術不僅是一種唯美的、形式化的身體藝術,更是一種有傳統文化積淀的、有助于為人處世的生活藝術。邁克爾•歐文•瓊斯認為,“大部分民間藝術屬于普通的日常生活體驗,只要有日常生活,就有民間藝術”。傳統武術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營養”,也伴隨著日常生活的綿延推進具有了吐故納新的生命力。因此,傳統武術并非“古董”僅僅存在于過去特定的歷史階段,而是作為鮮活的生活藝術存在于現代的社會生活中。在當代的文化空間中,我們必須根據當下的生活環境、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對傳統武術進行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使傳統武術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從而更好地保持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日常性和民間性。在當代文化空間中解讀傳統武術,必須結合日常生活對傳統有新的文化認識。日常生活雖然相對平穩、波瀾不驚,但平穩的表象下具有不可遏制的涌動。這決定了傳統武術的傳統,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并非具有一成不變的固化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生活在豐富,傳統武術也在吐故納新中承前啟后、延續發展。從歷史的角度,傳統武術的傳統可歸結為一個既定的靜態體系,是歷史發展積累下來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對過去一切文化記憶與文化經驗的累積、總結與表達。從發展的辯證角度,把傳統武術的傳統可視為一個待建的動態體系,它既是對歷史的總結與超越,更是一個族群核心精神價值的凝聚與具體體現,形成于過去、存在于現在、傳遞到將來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具有與當下社會環境相適應、與當下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求存變化和求新發展。傳統武術不僅源自百姓生活,流傳于民間市井,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逐漸凝練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積累與表達,并相對現代體育文化而言,因獨特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內容,逐漸構成了自成體系的文化空間。傳統武術傳承發展的最典型的案例是太極拳的演變。太極拳產生于“忙時耕田,閑時造拳”的田園生活。它不僅體現了普通百姓強身健體、怡然自得的生存需要,更反映了普通百姓修心養性、享受生活的文化需要。太極拳一經產生,便迅速在有共同生活經歷的民眾間流傳,并在流傳過程中因生活境遇的差異和人生經歷的不同,產生了太極拳的多種表現形式,即陳氏、楊氏、武氏、吳氏、孫氏等,從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演繹為直抒胸臆、表達情感的生活藝術。因此,傳統武術因為文化共享的大眾性和文化認同的平民性,使其不能遠離生活和脫離社會,在一個完全封閉、自律的文化空間中傳承與發展。在當代文化空間中,一定要把握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大趨勢,抓住文化大繁榮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機遇,使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積極地回歸社會以獲得存在的基礎;積極地回歸大眾以獲得傳承主體;積極地回歸生活以獲得藝術活力。
2.2傳統武術存在的群落化特征,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
文化空間不是與外在隔絕的、封閉的空間,而是在文化生態的大環境中,對具有相對獨立存在價值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通過提供特定的背景襯托、必要的條件支撐、必須的場域作用而凸顯的空間范式。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看,“人類是一定環境中總生命網的一部分,并與物種群的生成體構成一個生物層的亞社會層,它通常被稱作群落。在這個總生命網中引進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層上建立起一個文化層。兩個層次之間交互作用、交互影響,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不僅影響人類一般的生存和發展,而且也影響文化的產生和形成,并發展為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因此,對于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認識,按文化生態學的觀點,要重視以群落為基點的發展特征。如對傳統文化中的陶瓷文化、戲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鮮明的群落化特征。同樣,在當代文化空間中對傳統武術的認識,也應從社會層與文化層的交互作用與共生關系中,把握其存在的群落化特征,從而為文化記憶提供參照,為文化歸屬提供依據,為文化尋根提供方向。不可否認,在文化全球化的沖擊下,其傳統文化生存空間遭受到嚴重的擠壓。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通俗、流行文化,在時尚、娛樂、消費觀念的引領下,迅速成為受人青睞、甘愿追隨的大眾文化。這對于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它不僅使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日益退縮,更為嚴重的是,它會造成人們已經習慣于以“他者”的眼光,審視傳統并歸結為“舊的、過時的老東西”,認為傳統文化不夠潮流、不合時宜、不上檔次。長此以往,很容易產生在當代的文化空間中,對流行的現代大眾文化的認同和親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陌生和疏離。對于傳統武術而言,這一現象更為典型和突出。在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沖擊下,尤其是跆拳道、柔道、瑜伽、搏擊項目的引進和擴張,使傳統武術的核心象征明顯退化,核心價值逐漸失落,核心主體嚴重萎縮,出現了岌岌可危的生存危機和文化空間破碎的環境危機。但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畢竟是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吉爾•利波維茨基層說:“我們曾擁有的是尚未完成的現代性,現在到來的是已臻極致的現代性”。在“尚未完成的現代性”時期,我們常常表現為有失偏頗,要么舍己從人、“全盤西化”,要么食古不化、固守傳統,使傳統與現代處于割裂甚至對立的狀態;而進入“已臻極致的現代性”時期,我們擺脫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更加理性地對待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不僅走出了追求文化認同整體性的誤區和文化發展同質性的偏執,更在文化生態的理念下,倡導文化存在的多元性、多樣性,追求文化發展的個體性、異質性。尤其自21世紀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推動了對文化空間本土性、草根性的溯源,使人們對文化原生態的群落特征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傳統文化的群落化趨勢,有助于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強化人們的文化認同。對傳統武術而言,文化認同的群落化與多元化讓我們看到了多種文化形態繁榮共生的前景,也由此看到了傳統武術在現代文化空間中發展的可能性。在民間的文化空間中,以地域文化特色為主的武術群落逐漸復蘇,如河南的登封和溫縣、河北的滄州、山東的菏澤、廣東的佛山、湖北的黃梅、廣西的桂平等武術之鄉不斷崛起,彰顯著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中的頑強生命力。各個地域武術群落化發展特征,一方面賦予了在當代文化空間中傳統武術存在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找回了特定文化群體對傳統武術的集體記憶和鄉土情結,有利于提升人們對傳統武術認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都市的文化空間中,傳統武術傳播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多元化現象,既有堅持內容與形式都“原汁原味”的“堅守者”,如以拳種命名的武術俱樂部;也有堅持傳統的表現形式并結合當下需求改變教學內容的“改良者”,如高檔會所的太極拳研習班;還有為適應都市化傳播需求對形式與內容都進行大膽革新的“創新者”,如大型晚會中的武術功法表演以及高校開設的傳統武術課程等。他們都以群落化的方式,存在于當下的都市文化空間中,并通過文化認同將文化空間中的個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這不僅為傳統武術的當代在場提供了“證據”,也為傳統武術的都市化傳承提供了契機。
2.3“非遺”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是當下的文化自覺,保證了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
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尊重文化差異、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世界文化繁榮的重要內容。積極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成為各個民族抵御文化整體性、彰顯文化個性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間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基礎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力保護,不僅確立了民族傳統文化在當下存在的文化空間,也保證了該文化空間的得以傳承、延續的活體性。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境遇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結合,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并以群落為單元,持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成一派的技術風格。然而在現代文化空間中,由于西方體育文化的擠壓,競技武術的強勢,傳統武術生存的文化空間被不斷擠壓,致使一些門派拳種成為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務院2006年、2008年、2010年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第一批沒有“傳統體育”的目錄,但在“雜技與競技”門類下列有6個傳統武術拳種;第二批有了專門的“傳統體育”分類,并在“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門類下列有14個傳統武術拳種;第三批在“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門類下列有7個傳統武術拳種。對傳統武術門派拳種的“非遺”保護,不僅反映出國家對傳統武術這一文化空間的高度重視,也體現著人們對傳統體育生態維系的熱切期待。把傳統武術列入傳統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必須立足于文化空間對其展開“原生態”的全方位保護。因為,引入文化空間的概念,就是要強調“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原地保護、發展中保護和居民自己保護”?;谶@種保護理念,一方面,要重視保護傳統武術在傳統體育乃至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生態關系,另一方面,要重視保護傳統武術在文化空間中的核心象征、核心價值、核心主體,從而使傳統武術在當代文化空間中的傳承和延續,能按其固有的生存環境、傳承方式、文化理念進行,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結構與文化邏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國家層面展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避免了因外來文化的強勢所造成的文化替代,也避免了因社會的突然變遷而引發的文化斷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傳統武術,由于明確了傳承者和被傳承者,使傳統武術的保護主體和傳承主體,能夠按照原生態的模式不斷延續,保證了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