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休閑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休閑體育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類,與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休閑體育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投資的增長,還可以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消費的增加,同時還能建構一種新的理念,使人們在身體上、心理上及文化教育上培養高尚的品質,逐漸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好的間接經濟效益。休閑體育的經濟價值包括直接經濟價值和間接經濟價值2種,直接經濟價值會收到直接經濟效益,而影響休閑體育直接經濟效益的是休閑體育用品業、旅游業及娛樂業等;間接經濟價值會獲得間接經濟效益,而影響休閑體育間接經濟效益的是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
2遼寧省休閑體育產業
2.1遼寧省2012年各地區生產總值從表1中可知,2012年大連的生產總值在3個產業中最高,其次是沈陽,再次是鞍山、營口、盤錦、錦州、撫順、本溪、丹東、遼陽、鐵嶺、朝陽、葫蘆島、阜新。近年來,遼寧力求產業結構調整,追求品牌和品質效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調整和優化服務業結構,也成為近年來我省服務業發展的航向標。結合打造“休閑體育城市”的產業定位,我省重點發展休閑體育,形成一個良好的具有特色的休閑體育產業集群。
2.2遼寧省各地區2005-2012年旅游外匯收入從表2中可知,大連的旅游外匯在歷年中收入最高,其次是沈陽,再次是鞍山、丹東、錦州、本溪、盤錦、營口、葫蘆島、撫順、遼陽、鐵嶺、阜新、朝陽。其中,營口是遼寧沿海經濟地帶,其風景優美;大連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大連背依中國東北腹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東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稱,所以都是旅游的最佳圣地。沈陽地處遼寧省的中心城市,是遼寧省的省會,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環境優雅、歷史遺跡等豐富,是旅游的必經之地。而鞍山、本溪等都是四面環山,有許多名勝古跡,是旅游的好去處。
2.3遼寧省休閑體育產業市場休閑體育產業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發展要受到市場的需求、人們的價值觀念與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社會水平的提高。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遼寧省經濟的發展,為遼寧省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具不完全統計,現今遼寧省共有14個滑雪場,13個高爾夫球場,46個戶外俱樂部,25個拓展俱樂部,旅行社在2012年已有1165家(2012年年鑒)。大賣場有111家(圖2),從調查的數量上看,每家的戶外品牌都將近20個;從定位上看,各種定位層次的品牌云集其中。在遼寧省中,沈陽戶外市場更是非常繁榮,戶外俱樂部幾乎占到46%的比例,沈陽的各種戶外活動群體有上百個,所輻射到的戶外活動人群眾多,每周末參與戶外活動的人口有數萬人之多。拓展俱樂部大多數也都開在沈陽、大連和鞍山,其他地方沒有正規店拓展俱樂部。例如,2012年9月1日是興隆大家庭周年慶典,現場客流可謂川流不息,TheNorthFace一家當日銷售額就突破20萬元。總之,遼寧的戶外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所創造的利潤更是在遼寧省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
3遼寧省休閑體育產業化構建模型
3.1“一核一圈六區”休閑體育產業區戰略布局遼寧省應大力拓展休閑體育產業,積極整合休閑體育資源和山水自然資源,科學規劃,加大投入,以創建休閑體育基地帶動休閑體育產業集群化。在遼寧省建立“一核一圈六區”休閑體育產業區,所謂的“一核”是以沈陽為中心重點,周邊城市為輔的休閑體育產業區,“一圈”是在大連市的自然風光,建立環抱中心城區的具有特色的生態休閑體育旅游圈。“六區”是在沈陽周邊城市打造6個體育產業功能集聚區,有鞍山、本溪、朝陽、阜新等山地戶外運動集聚區;沈陽、大連休閑體育賽事集聚區;沈陽、大連、鞍山及周邊城市的時尚運動體驗休閑集聚區;葫蘆島、大連、丹東、營口、錦州水上運動集聚區;沈陽、大連高爾夫運動集聚區;以及沈陽、大連、遼陽、撫順、本溪等冰雪運動集聚區。
3.2創新開發模式和制度安排在開發模式和制度安排上,遼寧省休閑體育產業基地將考慮借鑒國外休閑體育城開發模式。同時,以大連、沈陽等城市休閑體育產業帶開發,將按一級開發、投融資、運營管理3個層次進行制度安排,以整合各方休閑體育資源,吸引戰略投資機構和集體、民營資本參與。在遼寧省休閑體育產業帶規劃上,進行先進的理念策劃、市場分析和休閑體育賽事規劃等。在招商上將通過各種招商平臺,引進大量的投資商和運營商,整合休閑體育產業要素,提升休閑體育產業品質。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閑消費文化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本文從解析休閑經濟的內涵入手,對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選擇進行淺析和提出建議,以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休閑經濟;休閑消費;經濟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休閑消費文化逐漸從一種低層次活動(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觀上具有補償功能和解壓功能的活動。休閑需求的滿足方式,也越來越從自發活動轉變為一種消費活動。
1休閑經濟的內涵
所謂休閑經濟是以人的休閑消費、休閑心理、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為考察對象,以滿足人的個性、多樣性、多元性發展為目的,在“人的存在”與“人的成分”之間充當媒介,研究人類休閑行為和經濟現象之間互動規律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曾說過:“閑暇時間即為自由時間,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1]由此可見,休閑經濟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從宏觀上講,休閑消費可以視為休閑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經濟生活中被賦予重要意義。首先,休閑消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費的一種高級形式,它雖基于傳統的消費,但又不同于傳統的消費。“休閑消費,當屬人類消費行為的一種狀態,它的出現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眾消費文化興起的基礎上”[2]。其次,休閑消費既包括對商品的消費,也注重對新的觀念、知識、體驗、價值觀等的消費。最后,休閑消費有利于發展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2.1休閑經濟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擴大內需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其間,已有多位專家指出,如果能從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加大第三產業發展、放寬對服務業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長久、惠及面更廣的經濟政策,將會對促進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3]而包括旅游業、文化娛樂業、體育業、飲食業和商業在內的休閑消費產業群,即是可以發揮積極而持久作用的經濟領域。
2.2休閑經濟可以提供給人們物質生活要求基本滿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閑經濟給人們帶來新的生活態度,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休閑消費,為休閑經濟增添新的發展動力。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強競爭的現狀經常導致人們心理負荷過大,心理緊張感和壓抑感增強。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科技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許多障礙和隔閡,極容易產生交流減少,感情淡化,溝通貧乏,進而產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閑活動就逐漸成為人們緩沖壓力、調節精神狀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輕松、愉悅、自由、互動等特性,必然迎合現代人的心理需要,從而進入現代人的生活,成為引導現代人健康、科學、文明生活的必然選擇。
2.4休閑經濟可以進一步擴大就業,從而減少城鄉剩余勞動力數量。休閑經濟所涉及的范圍屬于勞動密集型領域,需要雇傭大量的員工。它們所需要的人員文化層次也有較大差別,從高到低都有其對應的工作崗位。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存在著大量的失業人員,這已成為阻礙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障礙,而大力發展休閑經濟則可以進一步的緩解這一現狀,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2.5休閑經濟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7%,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01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將達45%,2020年將達到59%,21世紀末達到90%。羅歇•蘇認為“娛樂的需要隨著城市化的擴大而不斷提高,城市是娛樂發展的一個基地,大城市為人類提供了休閑活動的廣泛選擇。”[5]人類發展的歷史已表明,人的休閑生活與城市的發展成正比,休閑活動的多樣化與豐富內容將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同時也促使整個城市做出一系列調整,使城市管理與服務更加人性化,從而推動城市休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休閑經濟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路向選擇
3.1加強休閑教育與引導,實施休閑經濟策略,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休閑經濟策略指的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縮短勞動人口的工作時間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讓工人有更多時間去享受休閑活動。普及性地開展休閑教育,尤其是加強休閑與消費、休閑與經濟、休閑與產業、休閑與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學、合理、健康的休閑觀念,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廣泛地接受并體驗休閑活動,營造起一種全社會發展休閑經濟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景觀設計休閑住區生態環境美學
生態功能休閑住區是現代城市住區的一種形式,具有郊區和生態兩層概念,在大景觀的營造上與都市景觀的最大差異,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為景觀的第一要素或表現者,而休閑住區應堅決貫徹以植物及自然地貌為第一要素或表現者的原則。這不但是在美學手法和美學效果上顯示與城市的不同,體現出更高層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還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功能,使區內的環境變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為了實現這種以自然物為第一要素的住區景觀,我們認為應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十一項原則: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閑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緊張和喧囂,是對大自然的回歸,故而園林景觀的影響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來說,休閑地景觀和園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體現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體現出田園風光,避免過分人工雕琢的痕跡。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態系統已嚴重破壞的廢棄地上,也應盡量恢復當地原生態系統的面貌或向與當地大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田園風光的方向營造。植物是景觀園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選擇上,應多使用當地的鄉土樹種,生長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維護成本又低。
1.2人心趨靜
休閑地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應立足于引導人們心情趨于舒緩平靜,一入區就有一種絕塵脫俗的感覺,覺得和外面緊張的世界就是不一樣,整個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積的簡單而又緊張的幾何構成,要有線條引導,當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亂。水景的安排也應該安靜多于喧鬧。小品和雕塑要寧靜溫馨,不要張狂。引入動物要溫和美麗的而不要丑陋嚇人的。當然,不要理解為把休閑住區里搞得到處都靜悄悄。局部熱鬧的地方也還是需要的,比如俱樂部、沙灘、碼頭、零售商業區等。
2.美學的要求
2.1主題原則
任何園林規劃都應有其主題,包括總主題和各分片、分項主題,它是景觀園林規劃的控制和導引,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區規劃中,主題往往被取消,而滿足于一張毫無思想性、科學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標注、指鹿為馬的所謂“漂亮”的畫。和城市住區比起來,休閑住區檔次更高,規劃水準也理應更高,更體現功力,只有選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主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觀園林規劃。
2.3點-線-面的原則
所謂面,是指整個小區或小區的某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是從事景觀園林建設的空間。但整個小區平面的均質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為其綱,分割空間、強調差別、引導或阻隔視線。線和線會有交叉,太長的線因易引起視覺模糊也需要間斷,就會有點的存在。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景觀園林就走不了大樣。如果把握不住,細部做得再多,圖紙畫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觀來。
2.4收放的原則
一個好的休閑住區景觀園林規劃,應把放開視線和隱蔽景物盡量結合起來。開放式大空間給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無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都應該給出適當的大空間來,如成片的綠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隱蔽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把有礙觀瞻的東起來,如垃圾站、園藝堆肥場、管線井、過濾池、擋土墻等,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把景觀有層次地布局,在最佳時機展現(就像說相聲的“解包袱”),是一種主動的造景。當然還有半隱半現的,如山地的休閑別墅,在景觀上處理成若隱若現于樹林中的很好的選擇。
2.5均衡原則
和城市住區建設中常見的大面積推平場地的做法不同,休閑住區在總體布局中貫徹“盡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則,這是一種維護和強調差別的作法。但這不等于說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的地段,也要盡量使各部分、各主題、各細部有所響應,避免偏沉和雜亂感。當然,也不是追求絕對化的幾何或力學對稱,從而給人一種活潑而不是死板的感覺。實現這條原則難度很大,對規劃師素質的要求極高。
.6節點的原則
節點是由線的交叉而產生的,是網絡中聚合視線和輻散視線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應竭力處理好節點。節點是屬于不同層次的,如有的節點是整個小區這個層次上的,有的節點則是住宅組團這個層次上的。但在相應的層次上,都應著意強調它們,使之在整個面上凸顯出來。
3.生態功能考慮
3.1環境舒適的原則
人居小區的設計,當然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關懷,休閑住區尤其如此。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又考慮快車道適當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氣上升擴散;在華南,建筑物北側的樹木選擇高大濃蔭的常綠樹,以阻擋冬季北風和攔阻夏日北曬,現時南側主要選用冠形聳立的針葉樹種或枝葉較稀、冬季落葉的闊葉樹種,使房間內冬季陽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當的墻面和屋頂綠化,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桉樹類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等等。
3.2污染防治的原則
一方面是細致而周到地考慮植物可能的環保作用,一方面使這種作用盡可能發揮到極至。如利用高大喬木葉量大、初級生產力高的特點,能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釋放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面對交通干線的地方設立濃密的起隔音降塵作用的高綠籬;利用針葉樹和桉類樹種分泌的抗生性物質殺菌凈化空氣;利用厭氧微生物處理中水和下水,再選用生長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過濾經厭氧發酵處理過的廢水中的懸浮物和能導致富營養化污染的營養離子;在水體中放養食孑孓魚類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等等。
3.3系統穩定的原則
休閑住區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這里特別提一下海岸防風林:我國1960-1970年代曾比較認真地執行了線以上30米內種植海岸防護林的政策,華南地區的樹種主要是木麻黃,許多大樹的胸徑都長到了60厘米以上,對防治風害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同時在林下開辟沙灘休憩場地也很好。但現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區都把防風林砍掉,要么裸一片沙地,要么種一些并不適合海岸栽植的棕櫚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費了錢,又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極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閑住區可千萬不能按著這種思路做。
3.4適生樹種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則
生態學之要旨,和生物和環境的統一。許多植物雖漂亮,不適應開發地的環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動物能否生長良好從而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除了和大環境有關外,過涉及到各種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環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開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選用的草種不同,透光喬木下和濃蔭喬木下選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產生相尅性物質的樹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層開敞的野營地;池塘中大魚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考慮。
3.5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態學界以及廣大公眾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休閑住區規劃中對此的考慮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園林的突出重點。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須多樣化以外,為了達到景觀園林層次的提升,應力爭多安排動物措施,如鳥類招引、小獸放養、家魚野化、昆蟲飼養、野生動物保育等。當然,這不要被理解為動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給居民帶來煩擾、不便甚至傷害。為此,管理和調節、控制動物種群的密度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3.6物質循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