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企業盈余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業上市公司的產品具有弱質性并且容易受到市場風險的影響,為了提高經營效益、降低風險,農業上市公司大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盡管采取了多元化發展模式,由于受到農業自身特點的限制,農業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削弱了農業上市公司的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上市公司管理層理所當然會在其偏低的會計盈余上進行粉飾;或者為了獲得政府補貼及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通過提高其會計盈余來進行盈余管理。
(一)內部動機
1、農業行業弱質性的特點。
農業對自然高度依賴,容易受到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加之基礎薄弱,使得農業具有弱質性。盡管政府極其重視與支持農業的發展,投資周期長以及投資利潤低下、多元經營決策失誤、主營業務衰退等問題,使得農業企業整體業績欠佳,因此農業企業的管理層為了提升業績或者面對監管的壓力有充足的理由進行盈余管理。因而,可以認為農業行業自身的弱質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盈余管理的發生。
2、農業企業籌資困難。
農業企業籌資主要有內部籌資和外部籌資兩種方式。內部籌資主要是利用自有資金。自有資金的持有數量主要取決于經營業績,我國農業企業投資利潤低,整體業績表現欠佳,自由資金的利用程度是有限的。外部籌資主要是債務籌資,包括發行債券、股票或者銀行借款等方式。不論是發行債券還是發行股票,我國相關法律都有相關規定,尤其是對凈資產收益率有嚴格的限制。對于投資利潤低、總體經營業績欠佳的農業企業來說,外部籌資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籌資困難是農業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
(二)外部動機
1、政府優惠政策的誘導。
農業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不僅關乎老百姓的生存問題,還決定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因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的發展都給予高度支持,如:稅收減免、出口貼息、財政補貼等。然而獲得政府的支持是有條件的,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申報評審工作的通知》,對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種植、畜禽水產養殖基地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動設施項目實行財政補貼政策,扶持對象為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了獲得政府補貼,農業企業必然會利用盈余管理來彌補企業自身不足之處。
2、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在我國,公司進行上市必須遵循相關的規定,只有滿足了各項規定的公司才能掛牌上市。具體要求包括:上市公司必須保持連續三年盈利,三年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三年累計凈經營性現金流量超過5,000萬或累計營業收入超過3億元,且無形資產與凈資產比例不超過20%,過去3年的財務報告中無虛假記錄。因此,上市公司有理由通過盈余管理操縱業績以滿足上市要求。農業企業也不可避免的為了能夠上市而進行盈余管理。
三、結論和建議
財政部于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在我國上市公司正式開始執行。新會計準則導入了全面收益觀,結果使得會計的重心由注重利潤表轉向了注重資產負債表。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于2008年在全國開始實行。在新稅法中,出現了兩個比較大的變化:第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得到了統一,這使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環境更為公平;第二,指出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存在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稅法不一致的規定時,要以稅法的規定為依據。基于此,會計———稅收差異產生了巨大的明顯的變化,使得會計———稅收差異不僅包括基于利潤表的會稅差異而且包括基于資產負債表形成的由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企業是否會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和所得稅稅法的不同而形成的會計———稅收差異,進行以避稅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為。當企業存在這種盈余管理行為時,將會使在稅前會計收益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應稅收益下降,或者在應稅收益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通過操控非應稅項目損益,提高會計收益,相應所得稅稅負會得以降低,但這也造成了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的進一步擴大。也即是說,會計———稅收差異會隨著所得稅稅負的降低而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
二、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
Bernard(1995)通過運用剩余所得評價模型得出企業的凈資產和會計收益均與股票價格存在關系。Collins,Maydew&Weiss(1997)為了探索凈資產、收益與股票價值相關性的系統性變化,對美國1953年至1993年的公司進行研究。Lev(1997)(1996)則認為這些是由于經濟模式從資本密集型轉到無形資產密集型造成的。然而,Dontoh,Radhakrishnan&Ronen(2004)認為,是非信息依賴型交易的增加,降低了會計信息對股票價格的解釋力。Elliott&Hanna(1996)和Basu(1997)則通過實驗證明了會計信息尤其是會計盈余信息對股票價格解釋力的下降是暫時性盈余項目的增加的結果。
(二)國外研究
陸宇峰(1999)的研究發現凈資產和會計損益對股票價格的解釋力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魏國強、陳建文(1999)首先將研究模型加以改進和完善,對凈資產和會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的研究,結果顯示凈資產確實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但是,會計收益指標并不具有價值相關性,這顯然與陸宇峰(1999)的觀點相違背。朱、陳信元、陳冬華(2002)運用剩余收益定價模型,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1995年、1996年、1997年作為考察期,重點研究了股票價格的解釋能力的三個變量:剩余收益、凈資產和收益,同時,還研究了企業規模和股票的流通股比例對于股票價格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企業通過變更固定資產的折舊政策來進行盈余管理以增加或減少會計收益,但如若企業變更折舊政策的行為未向有關稅務機關申報或未得到稅務部門的同意,那么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必須進行納稅調整,但這種調整并不會影響到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如果企業進行這種盈余管理行為,即通過調整不影響應納稅收益的項目只影響會計收益的項目,其行為就不會導致企業所得稅稅負水平的上升,但卻增大了會稅差異。因此,認為如若企業存在類似于這種避稅盈余管理活動,則在使得所得稅稅負水平得以降低的同時,也造成了會稅差異的進一步擴大。據此,提出假設1:假設1:企業所得稅稅負與會稅差異負相關信息觀認為,當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完善,充滿了較多的不確定性,而且,財務會計信息的作用并非是向資本市場傳遞企業的經營損益本身,而是傳遞某些有助于使用者評估企業經營損益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真實收益就不可能僅僅通過企業的會計系統就能得到。信息觀的思想即是會計信息有用性僅表現在其所提供的信號是否能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即是信息觀下,僅研究會計信息是否影響股票價格的問題,并不需要考慮和研究資本市場是如何把會計信息作用于股票價格中的作用機理的問題。與信息觀的思想不同,計價觀則以公司估值理論為基礎,以投資者的股票估值行為為出發點,指出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在于資本市場會以有關的會計數據和信息為變量對公司進行評價和估值,從而使財務會計信息能夠對股票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即計價觀研究的是資本市場是如何將會計信息轉換到股票價格中的,其希望打開的是聯系會計信息和股票價格的黑匣子。本文僅根據信息觀的思想,研究會計信息提供的信號是否對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產生了作用,而不再進一步考慮和研究該作用是如何產生和轉換的。雖然已有研究證實,企業的財務會計損益具有一定的價值相關性。但基于以上分析,據此,假設2、假設3:假設2:會計收益與股票價格正相關且相關性呈下降趨勢假設3:應稅收益與股票價格正相關且相關性呈上升趨勢如果假設3成立,即應納稅損益具有價值相關性,由于應納稅損益可供人為操縱的余地較小,比財務會計損益指標更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情況和經營業績,猜測應納稅收益可能會對會計收益指標提供補充的或增量的價值相關信息,股票投資者會綜合利用會計收益指標和應納稅收益指標這兩項指標的信息,以此來對股票進行價格估值。據此,提出假設4:假設4:應稅收益能在會計損益的基礎上對投資者提供增量或補充的信息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1年的數據為初選樣本,并根據研究的需要作出以下剔除:剔除金融保險類和ST的上市公司;剔除未對企業所得稅率進行披露或披露的所得稅稅率為0的上市公司;剔除利潤表中利潤總額≤0的上市公司,因為這類公司的實際稅負水平通過公式進行估算出的是負數,不能真實的反應企業的實際所得稅稅負水平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存在的關系;剔除利潤表中的當期所得稅費用≤0的上市公司,,因為這類公司的實際稅負水平通過公式計算出來的也是負數,即推算出的實際稅率并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稅率,不能真實的反應企業的實際所得稅稅負水平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存在的關系;剔除推算出的企業所得稅稅負水平≥100%的上市公司;剔除利潤表中的基本每股收益(EPS)≤0的上市公司,因為需要根據基本每股收益和當期凈利潤估算出當期實際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最后得到的2008年—2011年樣本公司數量共4330個樣本,其中2008年915個,2009年991個,2010年1166個,2011年1258個。本文所得稅稅率來自RESSET數據庫,其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本文研究所用的統計軟件工具EXCEL2003和SPSS11.5。
(三)變量定義與模型
構建涉及到的變量有所得稅稅負TR、會稅差異占總資產的百分比BTD、每股股票價格P、基本每股收益EPS、每股應稅收益TPS等。表(1)是各變量的具體定義。本文的主要是研究企業是否存在基于會計—稅收差異的盈余管理行為,根據上述分析和所得出的假設,如果存在此行為,所得稅稅負與會稅差異會呈負相關,因此,為了檢驗假設1,我們可以構建一個檢驗企業所得稅稅負與會稅差異關系的模型如下:模型1:TRit=α0+α1BTDit+εit。其中,TR為因變量(被解釋變量),表示企業的所得稅稅負;BTD為自變量(解釋變量),表示會稅差異占總資產的百分比;ε表示殘差;t表示時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為了檢驗假設2和假設3,我們可以比較會計收益、應納稅收益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及變化趨勢,以及兩種收益指標之間的差異,再來比較和研究兩種收益指標價值相關性之間的差異。眾所周知,財務指標之間較易存在多重共線性,以單一解釋變量模型進行分析比以多個解釋變量模型進行分析更具有說服力,也更能說明問題。據此,分別構建以下兩個盈余資本化價格模型:模型2:Pit=β0+β1EPSit+εit。模型3:Pit=β0+β1TPSit+εit。其中,P為因變量(被解釋變量),表示每股股票價格;EPS和TPS為自變量(解釋變量),分別表示每股會計收益和表示每股應稅收益;ε為殘差;t表示時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考察和分析了兩種口徑的收益指標的價值相關性及變化趨勢之后,再對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R2的大小進行比較,可以得到考察期內,各年兩種收益指標的價值相關性及變化趨勢的不同。為了對假設4進行檢驗,將每股應納稅收益放入模型2中,考慮到財務指標之間較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以(每股應稅收益-每股會計收益)替代每股應稅收益作為解釋變量,以弱化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之間存在的共線性的影響。據此,設計出以下模型:模型4:Pit=β0+β1EPSit+β2(TPSit-EPSit)+εit。其中:P為因變量(被解釋變量),表示每股股票價格;EPS和TPS分別表示每股會計收益和每股應稅收益;ε為殘差;t表示時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如果實證結果表明,模型4的擬合優度R2比模型2的擬合優度R2高,就能說明應稅收益指標能在在會計收益的基礎上對股票價格提供了增量或補充的信息,從而,可以證明假設4的成立。
四、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表
(2)是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2)顯示TR均值大的年份往往BTD的均值也大,這與假設1不符合,因此需要通過實證檢驗來進一步進行驗證。
(二)回歸分析
(1)模型1的回歸分析。從表(3)中可以看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這四年的實證結果,均顯示會稅差異的系數α1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為負數,說明會稅差異越大,所得稅稅負越低,即企業的所得稅稅負水平的確與會稅差異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證明假設1成立。即是說,企業很有可能會人為調控那些不會對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但會影響會計收益項目,以此進行盈余管理活動,從而實現在不增加所得稅納稅負擔的情況下,提高經營業績的目的,這也就可以相對地降低企業所得稅稅負水平。(2)模型2和模型3的回歸分析。由表(4)可見,每股會計收益變量EPS的回歸系數,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這四年的考察期內,各個年份均在0.01水平下統計上呈高度顯著,而且這四個年度的每股會計收益EPS的回歸系數β1均為正值,與所提出的的假設一致,表明企業的每股會計收益指標與股票價格之間確實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即財務會計盈余指標的確具有價值相關性,會計收益指標所提供的信息含量能影響到資本市場;且同時,這四年考察期內,各年度經調整的R2除2011年有小幅上升外,其余年度大體呈下降趨勢,也即會計收益指標的價值相關性呈下降趨勢,但并不明顯,可能是樣本數量有限,僅獲得了4年的數據,導致觀察到的變化趨勢并不顯著。參照同樣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模型3對假設3進行實證檢驗,最終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見,與預期的結果一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這四年考察期內,各個年度所選用的樣本的每股應稅收益TPS的回歸系數β1均在0.01的水平下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高度顯著,而且,每股應稅收益TPS的回歸系數β1均為正值,表明,企業的每股應稅收益指標與股票價格之間的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即是說,應納稅損益指標的確具有價值相關性,應稅損益指標所提供的信息含量能夠影響到資本市場;考察期內,各年度經調整的R2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較明顯,也即應納稅損益指標的價值相關性呈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從而證實了假設3的成立。(3)模型4的回歸分析。由表(6)可見,與本文的猜測相一致,除2008年外,其余各年的每股會計收益EPS和(每股應稅收益TPS-每股會計收益EPS)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從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分析來看,除2008年外,每股會計收益EPS和(每股應稅收益TPS-每股會計收益EPS)的回歸系數均在0.01的水平下呈高度顯著,這反映兩者均與股票價格高度相關。從圖(1)中模型2和模型3的擬合優度來看,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這四年總模型4的經調整的擬合優度R2均比模型2的大。這就表明,應稅收益指標確實能夠在會計收益指標的基礎上,為股票投資者提供了增量信息,從而證明了假設4的成立。
五、結論
Landry,S(.2003)通過對加拿大437家研發密集型公司1997—1999年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當公司擁有費用化與資本化的選擇權時,為達到滿足債務條款或平衡利潤的目的,公司確實會將其作為盈余管理的工具。宗文龍等(2009)發現,企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行為主要受到債務契約的影響,財務杠桿越高,企業的資本化強度越高;企業存在利用資本化政策實現扭虧的行為。王艷等(2011)指出當公司負債率較高以及當期處于盈虧邊緣時,更傾向于增加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比率進行盈余管理。許罡等(2010)認為公司為了避免虧損和再融資等需要,會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陳曉紅等(2011)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受債務契約和資本市場動機的影響,公司資產負債率越高,管理者越趨于把研發支出資本化處理;在經營狀態不好時,上市公司為保持上市資格、扭虧為盈而趨于把研發支出資本化處理。劉瑞(2012)發現:在虧損的上市公司中,企業選擇研發費用資本化的主要動因是債務契約動因;在微利上市公司中,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動因主要是扭虧為盈動因;在盈利良好的上市公司中,研發費用資本化動因主要有利潤平滑動因和配股動因;在高盈利上市公司中,利潤平滑動因、配股動因和債務契約動因是高盈利上市公司選擇研發費用資本化的主導動因。總體來看,學者關于研發支出資本化動因的研究中大多數認為是債務契約動因、資本市場動機(即扭虧為盈動因),還有觀點認為收益平滑動因也是驅使企業加大研發支出資本化程度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研發支出處理的市場反應
劉斌等(2011)認為長期市場反應下,股價對R&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選擇性吸收,投資者能區分其會計處理、披露的規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質。短期市場反應中也存在股價對R&D信息的選擇性吸收,并且投資者能區分高科技公司的會計處理和披露的規范程度,但對于非高科技公司則無明顯反應。王宇峰(2011)對研發支出及其信息披露的價值相關性進行了檢驗,通過研究發現,資本化研發支出和費用化研發支出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不一致,而且研發支出信息披露質量對股票價格有顯著的影響,提高研發信息披露質量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許里(2001)以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了上市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的影響因素、研發支出與盈余管理及企業價值的關系,檢驗了研發支出資本化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結果顯示資本化選擇對公司價值有一定影響,可能成為公司從事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通過R&D投資的信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的價值,研發支出資本化的選擇,成為大多數公司的第一個選擇。辛云峰(2012)以2007—2010年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發現當期研發投入總額、資本化支出、費用化支出與下一年度4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呈正相關、負相關、正相關。由于中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將研發支出分成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支出,并允許將符合條件的開發階段支出予以資本化,國內學術界對于研發支出資本化的討論焦點開始轉變,由資本化是否能夠更好地表現無形資產的經濟實質,轉移到資本化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上。但從什么地方可以觀察到上市公司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其對信息用有用性有何種影響,這些尚不能運用大樣本予以驗證。本文以天源迪科近年來研發支出資本化的狀況為例,分析可以觀察到的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方式,并且了解這種選擇資本化程度的行為對財務信息有用性的影響,以此豐富學術界關于研發支出資本化作為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并據此提出完善研發支出資本化的一些建議。
三、案例分析
本文選取了在創業板上市的天源迪科(300047)為樣本進行分析。天源迪科是為中國電信行業提供信息系統產品及后續服務的行業領先者,每年在研發支出上的投入較大(最近4年年平均研發支出占收入的24%,占凈利潤的121%),具有高科技企業的一般性,同時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對當年凈利潤的影響十分顯著,適合作為盈余管理的研究對象。
(一)公司簡介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深圳天源迪科計算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2007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0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股票簡稱:天源迪科,股票代碼:300047。公司經營范圍為:計算機軟、硬件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及售后服務;計算機網絡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信息系統咨詢和相關技術服務;經營進出口業務;通信產品及其配套設備的銷售、售后服務,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作為核心競爭力占據公司資產的重要地位,而公司每年也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的多少對當年的盈利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天源迪科是否存在運用研發支出進行盈余管理根據年報披露的資料,天源迪科內部研究開發項目支出的核算方法是:(1)研究階段的時點為取得經批準的研究計劃書時,結束時點為取得經批準的項目可行性驗證報告時。(2)開發階段的時點為取得經批準的“項目立項報告”時,結束時點為取得經批的“項目結項報告”時。(3)結轉無形資產的具體條件和時點為取得經批準的“項目結項報告”時。天源迪科研發投入資本化的確認政策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據表1、圖1、表2、表3分析,一是天源迪科研發支出2010年猛增,尤其是研發支出資本化率高,對利潤影響大。如果按較為保守的50%資本化比例(2009—2012年平均資本化率)對2010年研發支出費用化進行調整,會導致當期管理費用增加1824.36萬元,依據當年的平均所得稅率計算當年凈利潤將減少1660.19萬元,那么當期凈利潤將降至原財務報表所列凈利潤的75%,相應的2010年的資產凈利率和權益凈利率也會有大幅度的減少。二是2010年天源迪科研發支出資本化率異常。2009年和2012年在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與費用化總計支出水平相當的情況下,2009年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遠遠高于2012年。但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由于2010年研發項目的特殊性(例如某些研發項目成功幾率較高,而2010年研發支出中適用資本化程度高的研發項目較多)導致該年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較高。于是本文進一步對比2010年和2012年天源迪科研發支出中構成項目的具體情況,發現2010年各個研發項目中的資本化比例都高于2012年(表2)。三是2010年研發支出資本化率提高了利潤水平,利潤水平與與銷售增長、銷售凈利率不匹配。分析表2、表3,2010年反常的銷售凈利率、平滑的利潤,以及遠高于常年水平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表明2010年天源迪科存在利用研發支出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
(三)天源迪科研發支出資本化盈余管理的動因分析根據前人研究,上市公司研發支出資本化盈余管理的動因主要有:債務契約動機、扭虧為盈動機和收益平滑動機,天源迪科研發支出資本化盈余管理背后的動因是什么呢?
1.具有債務契約動機嗎?從表3看,天源迪科2010年上市即獲得了大量的權益資本,同時獲得了大量的現金資產,幾乎不需要通過負債來獲得資金。所以天源迪科負債率遠低于行業平均值,資本甚至流動資產充足,無論是短期償債能力還是長期償債能力都非常良好,據此可以合理排除債務契約對于天源迪科盈余管理的影響。2.具有扭虧為盈動機嗎?從表4和圖2看,天源迪科多年來利潤穩定增長,并不存在瀕臨虧損邊緣的情況,據此可以合理排除扭虧為盈動機對天源迪科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的影響。3.具有收益平滑動機嗎?從表1和表4分析,2010年營業收入與2009年持平,收入增長緩慢,僅為0.38%。與此相對應的是其2010年的利潤卻實現了平穩增長,比2009年凈利潤增長了13.67%,2010年收入和凈利潤的不匹配情況讓人難免懷疑可能存在平滑利潤的盈余管理。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年報披露,由于2010年系統集成業務收入銳減,導致收入增長緩慢,同時由于業務結構的變化,應用軟件等利潤率高的業務比例增大,所以當期營業成本下降,導致了凈利率的上升,年報的解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真的是這一種解釋呢?2010年天源迪科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比率較其他年份顯著提高,這讓人懷疑天源迪科可能存在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后的市場反應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手段進行盈余管理后,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盈余管理行為是否對財務信息有用性產生影響。經過盈余管理的損益狀況是否能夠為企業股價帶來利好作用,還是投資者能夠察覺財務信息的水分,盈余管理反而會抑制股價的上揚?天源迪科于2011年3月25日披露了2010年財務報告及審計報告,從天源迪科財報公布前后的股價表現可以直觀地看出(圖3),自3月25日披露年報后,當日股票價格出現顯著的跌勢,出現投資者大量賣出股票的情況。而隨后的一個月時間里,股票也緊接著下跌的趨勢。股價從3月25日開盤的29.38元跌至4月29日收盤價的24.15元,下跌了約17%。總市值從3月25日的298215萬元跌至252609萬元,下跌了15%。然而股價下降也存在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譬如整體股市環境的惡化等。為了進一步驗證市場是否存在負面反應,本文截取了2011年3月25日前后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數據(見表5),在這段時間里,天源迪科的流通股數(10460萬股)沒有發生變化。表5中超額回報率是以同日個股回報率減去創業板(以流通股市值為權數)加權平均回報率所得;前20日市盈率以披露日前20日股票均價除以2009年每股凈利潤所得,后20日均價以披露日后20日股票均價除以2010年凈利潤所得。從表5中對比兩個觀察區間可以看出在披露日前后2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流通股市值、總市值以及回報率都出現了顯著的減少。尤其是披露日后累計超額回報率出現了顯著的減少,表明天源迪科在披露日后20個交易日的股價表現持續落后于股市整體表現。這有力地驗證了在2010年財報披露日后,投資者傾向于減持天源迪科股票,從而使其價格下降。另一方面,披露日后市盈率也出現了顯著的降低,下降程度達18.76%。如果按照50%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程度對凈利潤進行調整,則披露日后20日市盈率將達到57.09,與前20日的市盈率水平大致相等。可以合理推斷,天源迪科在財報披露日后市盈率的下降并非由于投資者對公司成長性產生懷疑,而是由于天源迪科通過盈余管理增加的那部分利潤并不能被投資者所信任,在這種預期下相應減持股票使天源迪科真實的市盈率回歸到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場反應表明,即使財務報告中顯示出穩定增長的利潤情況,盈余管理后的財務信息仍然無法彌補收入停滯帶來的負面影響。投資者對2010年經過盈余管理的財務信息能夠較為合理地判斷公司真實的業績表現,作出負面的市場反應,且這種反應不是過度反應,它使得企業真實的市盈率回歸到正常水平。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科技企業的特殊性導致投資者重點關注其研發支出的處理,也可能是投資者除了會計利潤之外,也關注到了公司的收入下降等其他不利因素。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國部分學者的結論:投資者對于研發支出信息選擇性吸收,并可以判斷高科技公司的會計處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天源迪科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試圖回答在高科技企業研發支出方面的三個問題。一是研發支出條件資本化是否會導致高科技企業借此實施盈余管理?針對這個問題,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會計處理存在明顯的盈余管理痕跡。實際上,在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會計處理規定上,中國會計準則給予了較大的自由度,尤其在每年研發支出數額較大的高科技行業,不同的資本化程度將大幅度影響其利潤水平,甚至會影響盈虧。如果高科技企業濫用研發支出資本化準則,必將導致其信息披露質量的嚴重失真。二是高科技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是什么?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分析的案例發現除了債務契約和扭虧為盈動機之外,高科技企業進行盈余管理還有可能是出于利潤平滑的動機。即盡管一些企業表面上業績良好,不存在微利經營的情況,仍然可能為了平滑利潤而進行盈余管理操作。在本案例中,天源迪科2010年收入下降,卻實現利潤上升,這是明顯存在平滑利潤的跡象。三是高科技企業盈余管理后市場是否對其作出有效的反應?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對案例公司披露后的市場反應進行分析,發現天源迪科盈余管理后的經營成果并不能為股票投資者所信任,年報披露后出現股票價格和市盈率的下降。同時投資者并沒有做出過度反應,顯示出投資者能夠較好地分辨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的盈余管理。由此可見,研發支出條件資本化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間,但研發支出條件資本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研發支出的目的是為了形成無形資產,并通過對研發成果的使用或出售獲得未來的經濟流入,其經濟本質是資產,應該予以資本化。其次,研發支出的投入并非全部能夠最終形成資產,全盤資本化很可能導致無形資產的高估,所以應該有條件資本化。最后,由于企業之間研發項目的性質、研發水平差異,使得不可能對資本化的比率采取統一的規定,所以應該給予企業對資本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理論上條件資本化是符合研發活動的經濟實質的,有利于會計信息有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