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法律道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大學生;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社會意識,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們對現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程度,并影響著人們法治觀念和日常行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視,因此,要求高校能夠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增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其日常行為。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法律的學理性較強,沒有一定的法律理論功底,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1]。而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來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獲得,但是很多高校在這一課程的安排上,課時相對較少,教授的知識內容也較為淺顯,再加上學生過于注重學分,對課程學習的要求不高,能夠通過考試即可,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錯誤理解的情況。例如硫酸燒熊事件中的當事人曾表明,自己學過這一課程,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燒傷動物也算違法。由此可見,現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嚴重不足,其法律知識水平已經難以支撐起自身法律意識。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單薄的情況,還需要學校能夠加強教育,創新課程,是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加快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方法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高校必須意識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從屬,應有自己的獨立地位[2]。從而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時,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轉變原有教學觀念,實現自身觀念的創新,明確認識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的過程,將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從以往教學中單純理論知識的培養,拓展到知識運用等方面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增強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傳統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單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教學。例如大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較為關注,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利用案例對學生實施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法律講堂》、《社會與法》或者《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節目獲取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支撐其法律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設計課程相關的法律課題,為學生創設辯論、法庭等情景,使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體會法律的作用,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另外,還要求教師能夠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安排教學實踐活動,例如旁聽法庭審案、擔任社區矯正志愿者等,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意識熏陶,引起其對法律的深思,實現其法律意識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創新
為有效解決學生過于重視學分的問題,實現法律意識培養有效性,高校應加強對考核制度的創新,采用多種考核方法,例如寫論文、開卷考試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考勤、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公平的評價。
三、結論
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作為培養途徑,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以實現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培養。
作者: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魏敏.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0,1(1):225-226.
關鍵詞: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大學生;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3-0295-01
法律意識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社會意識,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們對現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程度,并影響著人們法治觀念和日常行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視,因此,要求高校能夠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增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其日常行為。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法律的學理性較強,沒有一定的法律理論功底,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1]。而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來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獲得,但是很多高校在這一課程的安排上,課時相對較少,教授的知識內容也較為淺顯,再加上學生過于注重學分,對課程學習的要求不高,能夠通過考試即可,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錯誤理解的情況。例如硫酸燒熊事件中的當事人曾表明,自己學過這一課程,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燒傷動物也算違法。由此可見,現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嚴重不足,其法律知識水平已經難以支撐起自身法律意識。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單薄的情況,還需要學校能夠加強教育,創新課程,是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加快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方法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高校必須意識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從屬,應有自己的獨立地位[2]。從而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時,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轉變原有教學觀念,實現自身觀念的創新,明確認識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的過程,將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從以往教學中單純理論知識的培養,拓展到知識運用等方面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增強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傳統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單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教學。例如大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較為關注,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利用案例對學生實施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法律講堂》、《社會與法》或者《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節目獲取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支撐其法律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設計課程相關的法律課題,為學生創設辯論、法庭等情景,使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體會法律的作用,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另外,還要求教師能夠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安排教學實踐活動,例如旁聽法庭審案、擔任社區矯正志愿者等,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意識熏陶,引起其對法律的深思,實現其法律意識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創新
為有效解決學生過于重視學分的問題,實現法律意識培養有效性,高校應加強對考核制度的創新,采用多種考核方法,例如寫論文、開卷考試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考勤、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公平的評價。
三、結論
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作為培養途徑,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以實現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魏敏.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0,1(1):225-226.
[2]楊燁.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7(14):82-85.
1.1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內涵。大學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學生,尤其是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高校的大學生進行法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信仰,養成懂法、守法、護法的習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學教育,法學教育重點在于學習法學的理論知識。而法制教育在于通過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培養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信仰,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1.2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意義。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非常重要。第一,加強法制教育是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黨的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述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這也是衡量公民自身素質的重要標準。高校法制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為根本目的,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被當做法學教育,僅僅教授法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忽略法律素質的提高。只有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第二,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時代法治的要求。我國的一項基本治國方略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大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法律知識,具備完善的法律意識,才符合時代法治和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第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能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法制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和人生觀。
1.3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1.3.1大學生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教育部、司法部聯合的《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明確規定:“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德育的內容,“已由單純的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庇纱丝梢姡咝5姆ㄖ平逃?,本身就是德育的一部分。高校德育不僅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要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只有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才能確保高校德育內容的完整性。
1.3.2法制教育能提高德育的實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一方面,德育中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等內容是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法制教育中法的各項制度在制定與形成過程中既融合了思想、政治、道德領域對大學生的要求,又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宣告和界定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的正當性。思想、道德和法律都以社會歷史與現實為立足點,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實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影響社會秩序的要素”。總之,大學生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育融為一體,共同服務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分析
198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高等院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經過多年的法制教育,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總結和分析法制教育的實踐,我們會發現,目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2.1高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重視不夠。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但重視不夠。例如,多數法律基礎課的老師都由社科部、政治理論教學部等老師擔任,部分老師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法律教育,對法律知識不夠了解,無法保證教育效果。另外,由于課時的限制,老師講述的法律知識較少,無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的知識,更談不上法律意識的培養。
2.2法制教育缺乏創新性。法制教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但很多學校在法制教育上,都選擇集中授課,傳授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會大大影響法制教育的效果。對大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也很簡單,采取考查試卷的形式,大多數學生為了考試只是對法律理論知識死摘要: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制教育能夠提高德育實效性。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本文針對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加強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關鍵詞:德育大學生法制教育聯系關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所學法律知識,更不懂得怎么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都不利于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
2.3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強。中國犯罪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所作的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太高,尚未達到國家、社會、公眾所要求的期望。
3.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
3.1加強課程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起來,幫助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2005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調整,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就要求教育者既注意法制教育與德育在性質、特點、形成及規律、作用、原則、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區別,更在二者的相互聯系中探求有機整合。在具體的講授方式中,老師應盡量減少理論說教,更多通過一些典型的道德與法律案件對學生進行教育,理論結合實際,引發學生思考。既要激發學生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又要讓學生在真實案件中做出道德價值判斷。要讓道德和法律成為學生的信仰,而不是為了應試的教條。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首先要能想到通過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解決問題,讓法律思維優先,首先發揮法律的作用,將道德思維提升至更高層次。學生結合實際有效運用法學理論,并全方位思考和解決問題,初步達到整合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3.2開展靈活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法律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需要更多的法律實踐活動豐富法律課堂教學。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堅持基本原則,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強化法制教育的實際效果。
(1)組織學生參觀監獄,參加庭審,請一些法官或律師在校園開講座,組織學生模擬法庭,能夠讓學生更直觀體驗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權威。
(2)隨時網絡的發展,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開展。可以在各個高校建設高校法律教育網,在網絡上播放一些法制教育的案例和宣傳片,通過網絡進行法制教育宣傳,強化教育的時效性。
(3)充分利用電視媒體作用,通過觀看一些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比如中央臺法制頻道和今日說法節目都很受學生歡迎,可以在師生中多宣傳。
(4)在學生中創建法律社團,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和以案說法等活動,增強法律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理解法律的能力。除了要宣傳法律的理論知識外,社團更要注重對學生實際法律問題的解決。例如對就業合同、貸款合同的解釋和分析,對于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糾紛方面法律的解釋和解決的途徑,等等。要讓學生意識到法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同時,讓學生把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比如在學生假期,可以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去城市、農村的一些地區調查中國的現狀,結合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開辟新的場地進行校園法制宣傳。
3.3實行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皩W校紀律實質上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道德教育工具”。紀律是一種行為規則,是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和守則的總稱。各高校應該通過制定各種紀律、制度保證學校有一個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依法治校,把學校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在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時,高校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高校的各項制度合理合法。尤其是在涉及學生方面的規章制度時,可以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討論中,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保障學生的基本權利,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習慣,保證自我行為的規范。同時,學校對學生的合法權利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保護,不能隨意地批評、處罰學生。對問題和糾紛的處理要按照法律的程序和方法解決,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總之,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們應該把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起來,培養大學生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婁淑娟.高校學生德育工作中法制教育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6.
[2]黃咸強.論大學生法制教育與高校德育的整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9.8.
[3]石紅.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結合的價值基礎[J].思想理論教育,2007.17.
[4]馮東山.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J].法制與社會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