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歷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中歷史教學中課程資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載體就是教材,盡管新課改后重新編寫了歷史教材,但主要從宏觀上介紹了世界文明及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現行高中各種版本教材涵蓋性強、包容性突出,史料的豐富程度還不夠,教材內容很多為現成的結論,這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有些需要教師補充相關史料證明,進而提高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鄉土歷史作為補充史料是個不錯的選擇。鄉土史是歷史發展的縮影,教材中的描述遠沒有身臨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樣印象深刻,近距離接觸又會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能讓鄉土史內容喧賓奪主,要在充分認清鄉土史資源教學價值的基礎上以歷史教材為重點,分類選擇以達到優化配置,不能代替歷史教材,將鄉土史作為補充內容為高中歷史教學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歷史概念和教材,兩者可謂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而更好地實現了歷史教育目的。
2.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運用要適時、適度、有效
中國是文明古國,各個地區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學生對身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保留下來的歷史遺址、遺跡產生由衷的親切感、認同感。他們又對自己沒聽過和了解不深入的鄉土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高中歷史課中滲透鄉土歷史容易產生共鳴。但不合理的運用鄉土史會減緩教學進度、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是不允許的。鄉土史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時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充分備課,慎重考慮適合的方式、鏈接的內容、插入的時機等,要做到言簡意賅,不能偏離教學主題,不能顯得牽強附會,要根據需要靈活運用,讓鄉土歷史發揮恰到好處的作用。鄉土歷史的內容龐雜,可能有些內容在當時的作用值得肯定,隨著歷史的發展已經明顯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我們要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針對性的認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選擇那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的資源,并教會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理性認識家鄉的歷史。鄉土史的運用應該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加重學生負擔,如果教學任務重,教材中已經講的非常詳細,就沒必要畫蛇添足。總之,鄉土史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必須遵循適時、適度、有效的原則,歷史教師必須以有效性為目標,始終做到有效優質。
3.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選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學性
導引式教學的核心涵義就是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不再“主宰”課堂,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認知水平。引導式教學分為四個步驟組成:自主學習、閱讀教材、重點講述、鞏固演練。從這四個步驟中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式教學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在這樣一個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培養。
二、引導式教學的四個程序
1.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自主學習就是給定學生一個課題,讓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策略和學習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這一套學習方案來進行自我學習。但是自主學習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教學目標做指引,這個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指南針,指引著學生的學習航程。自主學習從閱讀和搜集材料開始,然后對材料進行整合、歸納和總結,最后提出結論并表達出來。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整理和歸納能力,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學生能夠逐漸了解并掌握新知識的基本結構。針對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閱讀學習,以便順利的實現引導式教學的第一步———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先教學生怎樣列提綱,在前面的幾節課中,教師要“言傳身教”,親自為學生列幾個提綱,通過自己的舉動告訴學生列提綱的要領,接著再指導學生列提綱的一些規律和特點,提綱的幾種制式等等基本知識。
2.合作與探究。
引導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合作與探究,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引下,互相幫助,密切配合,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小組內成員互幫互助,共同努力,小組外又可以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習別人好的經驗,檢驗自己的不足。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以挖掘學生潛能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為目標,以討論為基本形式的。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經過閱讀之后,學生再在小組里進行討論,在討論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小組都無法解決,那么可以通過和其他小組的溝通來尋求解答,或者向教師求助。例如,在教學“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一課時,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討論方式。提前交代學生事先預習新課,然后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列出提綱,提綱的內容是學生討論和探究的問題,各小組成員分別說出自己的提綱,然后各小組選出大家共同認為有探究價值的題目來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接著各小組請代表發言,進行小組之間的溝通互動,最后教師來進行總結,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升華性的問題,為什么儒家思想會在明清之際如此活躍?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這些進步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那樣波瀾壯闊的景象?再次引發學生的討論研究。
3.精講點撥。
教師在精心備課時,要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要能夠預知學生可能會出現疑慮的地方,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找出那些容易誤導學生的知識點,在課堂上進行精講。一般來說,歷史教學,就是要對歷史事件的原因、性質、影響進行闡述和分析,重點論述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和政治主張,教師必須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4.鞏固演練。
如學習“”時,教師先以推行的民主共和觀念、革命果實被竊取、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進行了探索等內容為話題,引入這一課題,再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選取的視頻或文章供學生欣賞,并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評價,培養學生用客觀態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接下來對的知識點開始解析,主要內容、先進人物的代表作品和奮斗史,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最后是重難點知識解析,按照這種有計劃,有重點的課程設計和安排,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除了認真備課,教師還應運用好教材知識,將前后知識點進行關聯性講解或是采用類比教學,比如在學習“”的時代背景時,可將以往所學的有關北洋軍閥時期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或是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鞏固知識點,一來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為深刻,二來可以加深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便于課文后續內容的講解,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作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關鍵
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已經成為習慣,轉變師生之間的教學地位成為了重點,因此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并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1.以學生為主體的探討式教學方式
所謂探討式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前的互相溝通,構建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緩解知識點的枯燥乏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要想實踐好探討式教學,教師就要設計好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要清楚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所涉及的問題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正確的答案,而是在于培養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對歷史的深入認識和感悟,最終達到提高學習高中歷史的能力和實現教學高質量的目的。如在學習完《八國聯軍侵華》后,教師循序漸進、有層次性地向學生進行提問,首先是為什么我國在清朝時期屢次遭到外國列強的侵略呢?學生可能會說因為我國閉關鎖國,在思想和實力上都落后于其他國家,那么教師就可以接著問為什么我們落后別的國家,具體原因體現哪里?這就屬于比較開放的問題,可能有的學生會從思想方面入手考慮,有的則會從政治制度方面進行分析,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多提醒和引導學生,這樣能在互相探討中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然后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列強侵略都集中在這一段時間呢。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提問,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提高,而且從教學方面來說,課堂安排的較為嚴謹和符合實際情況,較好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2.以學生為主體的鼓勵式教學方式
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有所欠缺,有的則對知識點掌握得不夠牢固。目前對高中學生歷史知識點的考核也不在僅僅是復制書本內容,而是需要對歷史知識有自己的見解,能對其融會貫通,所以對有些學習成績較差或是跟不上上課節奏的學生而言,在心理上會產生壓力,由此教師應多鼓勵這類學生。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鼓勵這類學生敢于回答,敢于暴露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問題,或是在自習時,教師多詢問這類學生,最近是否存在知識點理解不了或是跟不上上課進度的情況,通過多溝通,多了解,多鼓勵,為這類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和學習中。
3.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有很多圖片或視頻可以作為進一步講解和闡述歷史知識的素材,而且通過多媒體展示能有效克服文字的呆板性,從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等資料都可以給學生們進行展示,利用視聽互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被電腦圖片或是視頻所吸引和感染,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教學效率自然有所提升。
三、以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作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