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和他們的學習成績。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之變苦學為樂學。
(一)引入競爭,激發興趣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通常愛表現自己,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入競爭機制,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多種競賽活動,如“分組搶答”“看誰解得巧”等,從而讓學生置身于你趕我超的氛圍中,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使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動手操作,激發興趣數學學科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單憑教師講,學生沒有興趣,往往會感到疲勞、厭倦,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可結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量一量、畫一畫、擺一擺,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讓學生親自動手用“割、補、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面積公式理解得更深刻,還激起了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去。
(三)體驗成功,激發興趣成功是每個學習者所追求的學習目標,往往成功次數越多,興趣就越大,動力就越足。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一次成功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是解決了一些不很復雜的習題,學生也會像完成了一個重大科研課題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數(責編房曉偉)學產生親切之感,此時必產生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第三次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礎上取得不同層次的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它既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更便于對他們進行教育,能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簡單,愛恨分明,如他們喜歡某位教師,就往往表現在喜歡他所教授的課,這就更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既然師生關系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培養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平等地對待學生這里的平等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方面,教師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走下權威的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使教學成為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學生,不能將目光永遠盯在小部分學生身上,而應為學生創造公平參與的環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規范,也是教育活動有效展開的前提。在教育過程中要實現師生間的情感共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應當自覺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懷有高度的愛,以真誠的心對待學生。
(三)要尊重、理解學生尊重和理解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前提條件之一。教師只有尊重、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會更多地向教師敞開心扉,吐露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教師也才能更好地根據學生的想法制定學習與培養的目標。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多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位置考慮問題,學會寬容,以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學生。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進行思維的一種最經常、最普遍的手段。而一個有質量的提問,不僅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蕩起思維的層層漣漪,還能推波助瀾,把課堂教學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提問,以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呢?經過長期的思考與實踐,我認為課堂提問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問到關鍵處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與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生的疑問處提問,突出重點、難點,以更好地啟發學生思考,掌握數學知識。
(二)要有邏輯性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小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問題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然后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時,這樣設問:你能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嗎?你手中的圖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激活了他們的數學思維。
(三)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問,而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所設計的問題,更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追問。
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的教學設計無論怎樣精彩,學生沒有興趣,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那么我們的教學也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教學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雙重提高。因此,我們在研究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鍛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基礎。學生只有會思考問題才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中有一個“烙餅問題”:“有一個烙餅的鍋,一次可以烙兩張餅。烙餅的時候每面餅需要烙三分鐘。一天家里來了3位客人,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烙餅才能讓這三位客人都能夠盡快吃上餅呢?”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說需要烙四次做出四張餅,才能讓三位客人都吃上餅。這時候我給學生一段思考討論的時間,并引導學生:“我們直接做三張餅是否能夠加快速度,讓客人盡快吃上餅呢?”這時候學生都開始討論起來最后都能夠說出并理解烙三次才是最快的方式。學生在這樣自主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不僅掌握的解題辦法更學會了相關問題的思考方式。這才是我們數學教學最應該培養的數學能力。
(二)處理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信心
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如果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開展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模式更需要我們教師與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與學生拉近心理距離,學生才能放開心扉地與教師溝通交流,才能認真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放松心態積極主動的發言、思考問題。
二、教學情境創設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參與教學。我們許多教師也都是本著此目的挖空心思地設計很多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但問題是,這些教學情境很多是為了學生興趣而創設的,情境創設已經背離了為教學服務的宗旨,一味地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學生倒是熱鬧起來了,課堂秩序卻無法保證。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恰當、合理利用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保證情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既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又要保證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并且,教師在預設情境前要充分考慮到情境創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要提前思考情境下的可控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課堂內良好的學習秩序。
三、合作形式濫用,缺少實質性
縱觀現在,教師運用的合作學習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地交流中學會了探索交流,學會了與人共處。但并不是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都適用小組合作學習,有些一目了然的問題,有些一點就透的內容,如運用合作學習,費時、費力,且學生得到的知識不完整、不系統,甚至不準確。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才有效,即應以個開始,當學生解決問題陷于迷惑,苦求不得之際,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才最有效。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學生還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有的課合作次數過多,反而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在40分鐘內完成;有的合作學習,教師為急于完成預設的活動,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四、結語
新的課程改革已進行了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里,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離學生越來越近了,離生活越來越近了,課堂越來越有生氣了。
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師們也存在著許多的困惑,即有對教學的困惑,也有對改革的困惑。如何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保障課堂教學改革順利前行呢?概括起來說,即是保障有效、抓實基礎、注重運用、綜合發展。
一、保障有效
這里所說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的有效性與學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容,應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要有教學效益,不能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諸如當前的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應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采用,而不是為了追求這一形式而運用。
因而,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2、學的有效性。
【鏡頭】
我在黑板上帶領大家歸納、總結用小數表示的單、復名數之間的轉換特點,隨著總結的不斷深入,一些原本還有些模糊的學生,思維逐漸地清晰起來了,慢慢地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抓手。此時,我一眼掃去,發現“M”也很認真地在聽,在寫,還時不時地皺皺眉,從他的學習情勢上來看,(教學論文 7139.com)他學的很認真,心想今天“M”或許掌握了一直沒有掌握的名數互化的內容了。
可等到全班學生進行練習時,發現“M”的作業幾乎還都是錯的,并且,錯的內容就是剛剛大家討論過的錯例。
【思考】
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不講話,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學習搞好呢?通過M這個例子,最起碼可以看出,所謂的專心聽講、不講話、守紀律,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有效,并不與這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現相關聯。只有當這種外面學習的表現是因為內在學習的動機的自然流露時,外在的表現才能顯現出學習狀態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呢?
一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里所說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作出來的,做作出來的積極性是被動的、應付式的,他不是學習者真實學習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發自于學習者內心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
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學習者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體驗過程,學習者只有在實實在在地體驗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脈絡,才能體味到學習的三味,才能把知識一點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點水式地學習的人,是很難把握所要學習知識的核心。
三是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習的首要。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只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點對點的學習,而是借助對某一個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的學習,以期達到對點所在面上所有內容的全面把握,這就是要求學習者不僅僅把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習重點,更要把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習才能真正到學習的目的。
二、抓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一直在回避傳統教學中的“雙基”問題,好像只要一談到“雙基”就不是新課改了,把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與新課改對立起來。可以說這是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曲解,正是由于當前存在著不同層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誤讀,形成了一種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漂浮現象,不少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技能沒有形成。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不是對原有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它應是在保持傳統教學中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只有這樣,進行的改革才會有根,才會基礎,才能腳踏實地。
因而,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不應忘記合作、探究的基礎,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那時的合作、探究只能成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形式而已,更何況,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無法實現的。
為此,今后的教學中,應把“雙基”訓練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的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雙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運用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應成為我們教學中關注的一個重點。
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系,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系是間接,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處理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當前的很多學習內容都是從生活中尋找來的素材,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眼光,使他們從紛繁的
生活現象中把握住數學內容。
二是處理好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關系。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篩選、甄別、比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學生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多樣化與最優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組問題,我們應在鼓勵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走上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螺旋式的上升。
四、綜合發展
從一些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來看,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如何關注學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