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要想實現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保證畜牧業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研究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時,探索如何促進畜牧業的長遠發展顯得非常有必要。在此圍繞畜牧養殖的技術方法提出了幾種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具體如下所示:
1.1調控營養,緩解畜禽糞尿對環境的污染
1)平衡日糧營養。營養調控即對動物營養系統(包括動物-環境系統)的調控。常見的調控技術包括:日糧營養平衡調控技術(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調控劑對消化道和組織代謝層次進行的調控技術;具有營養調控功能的配套營養管理技術(如抗應激調控)等。2)利用特殊調控劑。根據飼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營養、環境友好的原則,使用無公害飼料添加劑,設計飼料配方,采用先進的加工工藝,以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嚴格控制或禁止各種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違禁藥物和添加劑。3)改進飼養方式。改進傳統飼養方式,采用階段飼養和公母分養,可避免日糧養分浪費及環境污染。階段飼養可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要,避免出現營養過剩或不足。不同性別畜禽的營養需要量不同,公母分開飼養可針對不同的營養需要進行日糧配制,可大大提高飼料養分利用率,減少飼料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4)改進飼料加工工藝。飼料加工工藝,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響畜禽對飼料養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飼料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提高飼料營養物質利用率;制粒、膨化等處理后,可使飼料中蛋白質、脂肪和淀粉變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視改善動物福利,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動物福利是指飼養動物與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動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環境福利、衛生福利、行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動物免受饑渴之苦,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困擾,免受恐懼和不安,免受身體熱度不適之苦,有自然行為的自由,為動物提供足夠的空間、適當的設施以及與同類動物伙伴在一起,使動物能夠自由表達正常的習性。動物福利也如近年來強調環保與衛生檢疫的“綠色壁壘”一樣,被稱為“道德壁壘”,這就要求我國現有的畜禽生產方式和動物保健觀念都必須向國際標準靠攏。不斷改善畜禽的飼養方式和生存環境,保證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動物福利”和“動物衛生”觀念貫穿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從而提高動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這樣就可以減少動物發病,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動物,動物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打破國外貿易壁壘。
1.3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畜牧業清潔生產是農業清潔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把清潔生產的觀點引入畜牧生產中,對畜牧生產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控制,以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畜牧業的生產、消費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畜牧生產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1)產前控制。畜牧場的合理規劃、適度規模是防治畜禽廢物污染的重要途徑。小規模分散飼養不僅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會擴大污染面,使污染難以治理。但規模過大也會影響畜禽生產,且給環境帶來過大負擔,降低環境質量,所以要嚴格控制單位面積的畜禽飼養量。一般認為,畜牧生產點畜禽飼養量不應超出:奶牛200頭,肉牛1000頭,肉豬5000頭,蛋雞7000羽。2)產中控制。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飼料結構,提高畜禽飼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培育優良品種,科學飼養,科學配料,應用無公害添加劑和高新技術改變飼料品質;采用先進的飼料加工技術,如生物制劑處理技術、飼料顆粒化、飼料熱噴技術等,可提高畜禽飼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惡臭味。3)產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體廢物的處理。畜禽廢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對畜禽固體廢物的處理,不僅是要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畜禽廢物的資源化。
1.4畜禽糞尿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
1)減量化。在畜禽養殖過程中通過干濕分離、雨污分離、飲污分離等技術手段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降低治理成本。如豬的飼養過程采用“改自來水沖圈為無水打掃,改滴供水為自動乳嘴式飲水,改稀料為于濕料飼喂,推廣良種縮短飼養周期”等技術措施可減少糞尿排泄。2)無害化。將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控制環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將糞便干濕分離,干糞經堆積自然發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經蓄糞池沉淀后,做到達標排放。3)資源化。通過制作有機肥、再生飼料等綜合利用途徑,減少污染物排放,如養殖場可建設沼氣池和有機復合肥料廠或再生飼料廠,變廢為寶。4)生態化。將養殖業與種植業、水產業、林業等有機結合,推廣“雞-豬-沼-菜”等生態養殖模式,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促進養殖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生態化。
2促進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2.1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畜牧生態經濟的作用
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畜牧業的生產過程中,而影響畜牧業生產的直接人員就是基層的畜牧養殖人員。因此只有使基層畜牧養殖人員都充分認識到生態經濟的重要意義和其在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才能全面實施和開展畜牧生態經濟發展。從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層民眾認識并理解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并給予積極配合,才可能實現良好的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1)加大宣傳力度。由于我國基層的畜牧養殖人員本身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對先進理念的認識不足,因此依靠基層畜牧養殖人員自己來轉變思想觀念較為困難。因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將畜牧生態經濟理念推廣到農村基層去,還要加大人力普及與推廣,使所有的基層民眾都能通過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使其從思想上轉變生產理念,為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2)積極推廣生態消費。只要有市場需求,就會有相應的供給,反之亦然。為了能夠為畜牧生態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就必須要使消費者樹立一種良好的生態消費觀。也就是說,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應當實施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行為。只有每個消費者都注重生態消費,并將其付諸行動。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廣生態消費,使每個人都樹立生態消費觀。這樣以來市場上對生態健康、綠色環保的畜牧產品需求量就會越來越大,畜牧生產者也就會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經濟利益。當消費者和畜牧生產企業都樹立了良好的生態理念之后,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生產、流通、消費鏈,實現了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對于傳統畜牧養殖業來講,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無疑是一種全新的生產理念。若沒有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很難快速順利開展下去的。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對畜牧生態經濟的宏觀調控、引導支持與保護監督力度,從政策和法律的角度來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良性發展。1)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維持市場健康發展秩序。基于當前畜牧產品市場上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不利于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從法律的角度加強管理,積極制定并完善與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頒布有利于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鼓勵畜牧養殖戶朝著生態生產的方向不斷發展。若當地經濟條件允許,政府還可以推出一些優惠鼓勵政策,以促進當地的畜牧生態經濟快速發展。2)加大經濟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態生產模式或生產技術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但基層畜牧養殖戶自己并沒有這個經濟實力,此時就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如在畜產品加工廠、獸藥飼料生產加工廠等建設中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減免財政稅收,使基層農民能夠度過畜牧生態生產建設體系發展的早期艱難階段。3)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場和健康的生態畜產品市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在政府的宏觀引導下,使不同的畜牧生產企業圍繞其發展優勢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一個產業較為集中的產業鏈,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為當地的綠色畜牧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打下良好基礎,從而建設出一個綠色生態的安全畜牧聚集區。
2.3加快技術體系建設,完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1)重視在畜禽新品種培育和飼料、養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現代科學和方法。加強畜禽新品種培育及良種繁育技術,培育畜禽新品種,淘汰劣質種源,提高畜禽單產水平,減少維持消耗。不斷推廣和普及飼料配方技術,根據飼料資源的優勢和畜禽品種特點,選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飼料原料不斷提高畜牧產品加工及再加工技術及開發,改善和更新現有畜牧加工設備,改進畜牧產品加工工藝,減少畜產品加工環節的污染和對產品營養元素的影響。利用現代技術研究及利用現代微生物學技術研制高效微生態制劑,推廣使用低殘留獸用藥物,減少藥物污染對畜產品質量和畜產品生產環境的影響。2)推進畜牧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提高畜禽生產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根據動物的生長、生理特點和生產技術要求,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飼養,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目的,不斷吸納新技術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實現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3)重視畜牧產品的安全檢測體系和預警體系建設,從理念、技術、措施等方面,預先控制畜產品的安全。強化動物疫病的常規防疫和重點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動物疫病的暴發與流行。建立和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體系,加強動物疫病的風險評估和預警預測。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重點研究病源微生物發展規律及其致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規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預警機制。健全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登記備案管理制度、畜產品標識和質量可追溯制度。對飼養場的用藥、用料、防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藥殘,切實提高畜禽產品質量。
2.4加快生態畜產品市場的發展
目前我國在生態畜產品市場方面的發展水平還很低,市場不夠發達,對畜牧生態生產的刺激力度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其更好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加快生態畜產品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一些龍頭企業向著國際化標準不斷發展,打開國際市場,使我國的生態畜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由立足之地。這對于促進我國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是極為有利的。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問題:1)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價格的競爭。因此我們應該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態畜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使其在保證生態治理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且還要不斷的完善畜牧生態市場的運作流程,加大監督管理,建立一定的運行管理機制,為生態畜產品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保障。2)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只有使我國的生態畜產品走入國際市場,得到國際的認可和肯定,才能證明我國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才能進一步的提高我國畜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目前來講,我國的畜牧業多為中小型企業,龍頭企業相對較少,因此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并支持這些龍頭企業“走出去”,以帶領我國整體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3結語
1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岳陽、常德、益陽三市全部范圍以及長沙望城區,共25個縣(市/區)。該區域是湖南省地勢最低平地帶,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輪廓則略呈南北短、東西長的四邊形,全區國土面積4.63萬km2,人口1602萬人。
2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
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支撐理論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理論、地域分異理論、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等構成了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研究的基礎理論。分區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主導功能原則、區域相似性與分異原則、生態與經濟統一的原則、特殊生態服務功能區優先發展和保護原則、行政區相對完整性原則。
3生態經濟功能分區和分區概述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據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分區原則,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由31個指標組成。見表1。采用聚類分析法和專家評議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洞庭湖區進行生態經濟功能分區,詳見技術路線圖。將聚類分析的結果(圖1)作為功能區劃分的基本依據,綜合考慮水熱組合、地形地貌、區位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區縣區域發展戰略等制度安排,并結合專家評議結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分區單位,進行區域類比,以調整、確定分區界線。將洞庭湖區劃分為4個功能區類型:I湖堤保護區、II農業功能區、III集約開發區、IV生態涵養區,詳見下圖及表2。
3.1湖堤保護區該區包括沅江市、岳陽縣、湘陰縣、南縣、漢壽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為9899.13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1.41%。該區是濕地資源的集中區域,灘涂沼澤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12.25%,占到洞庭湖區灘涂沼澤面積的69.48%。涵蓋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37.26%。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為4180km2,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42.22%,占洞庭湖區中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3。功能定位:該區域主要承擔維護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蓄滯洪等功能。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包括調節大氣組分、凈化和提供候鳥棲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區域。發展方向:①改善湖體水質,嚴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②調蓄洪水。嚴禁圍墾湖泊、濕地,禁止在蓄滯洪區建設與行洪泄洪無關的工程設施,鞏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成果,增強調洪蓄洪能力。引導蓄滯洪區內人口向外轉移。③保護濕地資源。禁圖1洞庭湖區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系統聚類譜系圖止侵占濕地進行生產性開發,規范保護區過渡區域的開發建設行為,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和濕地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地。④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休閑產業。
3.2農業功能區該區包括臨湘市、鼎城區、安鄉縣、君山區、澧縣、臨澧縣、華容縣、資陽區,共8個縣(市、區),面積約11328.96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4.50%。該區耕地資源豐富,面積達4221.91km2,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37.26%。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9.48萬hm2,占洞庭湖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7.8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562678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18890萬元,兩者分別占洞庭湖區全區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農產品為主,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區域,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區,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發展方向:①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物資裝備水平、支撐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供給和食品安全。②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良田建設,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③提升農業規模化水平,引導優勢和特色農產品適度集中發展,構建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格局,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有機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完善農產品檢驗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⑤統籌考慮人口遷移、適度集中、集約布局等因素,加快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第三產業,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
3.3集約開發區區包括岳陽樓區、武陵區、津市、云溪區、望城區、赫山區、汨羅市,共7個縣(市、區),面積約5478.14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11.85%。本區城市化水平較高,達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為715人/km2。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4.66%,占到洞庭湖區城鎮工礦用地面積的40.0%。城鎮從業人口比重較大,達24.81%。單位土地面積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4.07萬元/hm2、8.60萬元/hm2。功能定位:適度拓展產業空間,擴大人居和生態空間,在優化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洞庭湖區的經濟和人口的密集地區,構建綠色相連、疏密相間、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態格局,打造宜居城市。發展方向:①合理發展城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注重產業的多元化和結構平衡,參照城市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產業,進行密度、強度和風格控制,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②充分發揮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湖區經濟發展。走低耗高效的資源節約型、內涵提高型的發展道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質量效益。③加快產業發展。堅持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優品牌,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④以現代工業、現代物流、現代旅游發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業、社區服務業等為主的新興行業,成為真正帶動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態涵養區該區包括安化縣、平江縣、石門縣、桃江縣、桃源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約19540.19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42.25%。該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森林覆蓋率較高,達到了70.73%。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達49.697萬hm2,占洞庭湖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區綠色屏障和水資源涵養保障區。發展方向:①涵養水源。加強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穩定森林覆蓋,提高森林質量。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②保持水土。實施水土流失預防監控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毀林開荒,推行節水灌溉,適度發展旱作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加大工礦區環境整治修復力度,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走廊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④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資源開采、農林產品生產加工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⑤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4結語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只有遵循生態原則的經濟才是可持續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態經濟模式。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平臺,與人類經濟活動相疊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而海洋生態經濟則是在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挖掘海洋資源潛力來建設的海洋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經濟。
1.1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與環渤海區域發展戰略相一致。一方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國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高海洋生態承載力,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海洋工作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加快實施,環渤海經濟圈迅速崛起,對于天津來說,要充分發揮環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全力構筑現代海上絲綢之路,這些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1.2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天津在探索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全面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漢沽建立了以北疆電廠為代表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打造了集海水冷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海水化學資源提取、廢物再利用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實現“五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真正將海水“吃干榨凈”。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別采取攤曬制鹽和工廠化真空制鹽的方式進行,對濃海水進行綜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濃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態破壞的同時,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另如,天津臨港經濟區作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規劃建設按照遠近結合、長短結合原則,集約節約利用岸線資源,形成了產業聚集,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建設,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態修復和污水處理功能的臨港生態濕地公園,據統計每天可對1.75×104t污水進行生態凈化,并將其全部作為景觀用水,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的主要路徑
進入21世紀,隨著海洋開發熱潮的不斷掀起,作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斷探尋海洋經濟發展的捷徑,堅持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重,協調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由此可見,在天津海洋經濟發展中引入生態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按照海岸帶不同區域,有針對性地打造特色鮮明的海洋生態經濟體系。
2.1在潮下帶———淺海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下帶———淺海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捕撈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其生態經濟模式主要體現在這三個產業各自內部的節能減排方面。例如海水增養殖業的生態經濟模式,其本質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利用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共生關系,形成魚蝦貝藻立體多元養殖體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減少物質殘留,減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貝藻套養、輪養、循環水養殖、立體化養殖等模式。同時,積極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規模化養殖模式,推廣無公害養殖,包括養殖水域水質監測,養殖生物疫病測報防治,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和技術服務網絡建設等,降低養殖的技術風險。此外,以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為方向,適時建立沿海養殖基地、海水產品開發基地等平臺,促進海水養殖業向基地化、規模化發展。
2.2在潮間帶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間帶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洋鹽業、濱海旅游業、海水利用業,其中循環產業鏈主要有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條。一直以來,天津是我國水資源較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來隨著沿海大開發戰略的加快實施,臨海工業用水量進一步加大,進而造成淡水緊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應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別是在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來在電廠中,天津市廣泛采用了熱電聯產方式,已經有了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為直流冷卻用水,爾后對海水進行淡化處理,并將淡化水用于供熱,同時還可將淡化后的濃海水進行制鹽,進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學資源,延伸了產業鏈,由此構建了高效的海水綜合利用產業循環鏈,與傳統熱電分產相比,此產業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種高效的生產方式。
2.3在潮上帶———陸地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上帶———陸地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它們均是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業,且地處沿海地區,致使廢水、廢氣、廢渣的產生嚴重威脅著海岸帶生態系統。因此,對于此地區的產業,要發展生態經濟模式,關鍵在于控制廢棄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提高對廢棄物的利用率,由于產業鏈條較長,可通過生態工業園區模式發展,重點建設廢物代謝鏈條,在產業內部、產業之間建立有機聯系;二是,要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首先是從源頭上降低廢棄物的產生量,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同時要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有效降低廢棄物產生的可能性。總體看,要從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到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多方面入手,著力打造海洋生態經濟產業鏈。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