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土木工程自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 建筑力學 教學方法
《建筑力學》是土木工程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及結構力學,其范圍之廣、內容之多、難度之大是其他專業課程難以比擬的,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力學的積極性,又可照顧到學生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在教學中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圖示法
學生在學習《建筑力學》課程時往往會感到內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計算多,難以掌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力學的系統性和規律性,盡可能使學生所學的內容綱目清晰。圖示法是指在教學中對某一章節或前后章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將所學章節內容串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沿著圖表所提供的線索,學習內容前后呼應,從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內容。例如在講授“桿件的軸向拉伸與壓縮變形”一章時,可采用圖示法讓學生參照圖表所提供的線索循序漸進。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礎上用截面法研究桿件的內力;然后分析桿件橫截面上的正應力及桿件的線變形和線應變;最后通過強度條件和剛度條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強度和剛度的校核、設計截面、確定許用荷載等。
二、導讀法
導讀法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我們不僅應教會他們學習知識,還應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知識。因為進入社會后再沒有教師手把手地教,社會對高學歷的追求又迫使他們繼續學習,多數人會選擇以自考的方式來獲得高學歷,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相當強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校學習期間有意識地鍛煉學生這種能力也是教師的一種責任。導讀法正是為培養這種能力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導讀”中的“導”指教師的因勢利導,它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限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導”而不是“牽”,是啟發、指導,而不是注入、“填鴨”;“讀”則指學生的閱讀實踐,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認識活動和能力訓練。在《建筑力學》導讀內容的選擇上,應選擇那些教學大綱要求“了解”或“選學”部分的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不會因為對這部分內容的不理解而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對于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剪切與扭轉”、“組合變形”、“影響線”等章節作為導讀內容。導讀的這種講課方法關鍵在于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引導,提出的問題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問題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出。考慮到力學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每次導讀后都需要教師對所“導”內容進行串講和精講。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可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缺點是導讀的效果受學生自學能力和教師導讀水平的限制,若內容過深則達不到教學要求。
三、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通過學生做習題的方式,加深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對學習難度較大的內容,教師設計練習應側重放在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上;對學生易于接受、知識連貫性強的內容,宜布置有關開發智力、提高思維能力的題目。這樣既能保證讓學生按時完成練習,也能讓他們在體會成功喜悅的同時發展智力。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成就感則是使學習繼續下去的動力,因此,練習的內容應該由簡到難,聯系題型應多樣化,方式應新穎。《建筑力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計算性較強的課程,因此適當地練習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受課堂時間和授課學時的限制,練習法教學不宜過多、過長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兩章講完后,進行一次綜合性的練習。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學》課程不同于《數學》等基礎課程,有很強的工程背景,且工程應用性強。在教學中,應注重引進工程案例進行講授,如講授壓桿穩定時,引入施工中腳手架設計、現澆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撐系統失穩等案例,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由于學生對案例分析很有興趣,一旦發現今后工作中的問題能夠自己解決,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從而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通過自學加強對本課程的理解。這樣既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加強理論知識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能力。
五、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片等為標志的一種教學方法。《建筑力學》課程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工程實例通過屏幕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感性認識,幫助學生解決力學模型建立的問題,用形象生動、賞心悅目的動畫將內容形象地表達出來,以達到化解教學難點、縮短學生認知過程的目的。
六、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項目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在項目教學中,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成為活動中的主人。在教師創設的條件下,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學生獨立或以小組形式自主完成一項典型的工作任務,并在完成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教師則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咨詢者。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選好項目。教師主導下的項目教學法,首先要為學生設置出合適的項目,提出任務,并激發學生興趣。目標的制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
2.分析項目。分析項目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采用討論、問答等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可視具體情況把項目分解成一些“階段任務”,“階段任務”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務”,逐步細化。通過細化任務,可使學生明確具體的小任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保障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3.自主學習。項目細化之后,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具體內容或查找相關課外資料,確定解決“分任務”的方法。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步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討論,找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 建筑力學 教學方法
《建筑力學》是土木工程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及結構力學,其范圍之廣、內容之多、難度之大是其他專業課程難以比擬的,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力學的積極性,又可照顧到學生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在教學中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圖示法
學生在學習《建筑力學》課程時往往會感到內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計算多,難以掌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力學的系統性和規律性,盡可能使學生所學的內容綱目清晰。圖示法是指在教學中對某一章節或前后章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將所學章節內容串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沿著圖表所提供的線索,學習內容前后呼應,從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內容。例如在講授“桿件的軸向拉伸與壓縮變形”一章時,可采用圖示法讓學生參照圖表所提供的線索循序漸進。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礎上用截面法研究桿件的內力;然后分析桿件橫截面上的正應力及桿件的線變形和線應變;最后通過強度條件和剛度條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強度和剛度的校核、設計截面、確定許用荷載等。
二、導讀法
導讀法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我們不僅應教會他們學習知識,還應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知識。因為進入社會后再沒有教師手把手地教,社會對高學歷的追求又迫使他們繼續學習,多數人會選擇以自考的方式來獲得高學歷,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相當強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校學習期間有意識地鍛煉學生這種能力也是教師的一種責任。導讀法正是為培養這種能力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導讀”中的“導”指教師的因勢利導,它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限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導”而不是“牽”,是啟發、指導,而不是注入、“填鴨”;“讀”則指學生的閱讀實踐,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認識活動和能力訓練。在《建筑力學》導讀內容的選擇上,應選擇那些教學大綱要求“了解”或“選學”部分的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不會因為對這部分內容的不理解而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對于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剪切與扭轉”、“組合變形”、“影響線”等章節作為導讀內容。導讀的這種講課方法關鍵在于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引導,提出的問題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問題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出。考慮到力學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每次導讀后都需要教師對所“導”內容進行串講和精講。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可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缺點是導讀的效果受學生自學能力和教師導讀水平的限制,若內容過深則達不到教學要求。
三、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通過學生做習題的方式,加深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對學習難度較大的內容,教師設計練習應側重放在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上;對學生易于接受、知識連貫性強的內容,宜布置有關開發智力、提高思維能力的題目。這樣既能保證讓學生按時完成練習,也能讓他們在體會成功喜悅的同時發展智力。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成就感則是使學習繼續下去的動力,因此,練習的內容應該由簡到難,聯系題型應多樣化,方式應新穎。《建筑力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計算性較強的課程,因此適當地練習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受課堂時間和授課學時的限制,練習法教學不宜過多、過長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兩章講完后,進行一次綜合性的練習。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學》課程不同于《數學》等基礎課程,有很強的工程背景,且工程應用性強。在教學中,應注重引進工程案例進行講授,如講授壓桿穩定時,引入施工中腳手架設計、現澆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撐系統失穩等案例,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由于學生對案例分析很有興趣,一旦發現今后工作中的問題能夠自己解決,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從而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通過自學加強對本課程的理解。這樣既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加強理論知識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能力。 轉貼于
五、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片等為標志的一種教學方法。《建筑力學》課程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工程實例通過屏幕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感性認識,幫助學生解決力學模型建立的問題,用形象生動、賞心悅目的動畫將內容形象地表達出來,以達到化解教學難點、縮短學生認知過程的目的。
六、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項目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在項目教學中,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成為活動中的主人。在教師創設的條件下,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學生獨立或以小組形式自主完成一項典型的工作任務,并在完成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教師則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咨詢者。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選好項目。教師主導下的項目教學法,首先要為學生設置出合適的項目,提出任務,并激發學生興趣。目標的制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
2.分析項目。分析項目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采用討論、問答等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可視具體情況把項目分解成一些“階段任務”,“階段任務”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務”,逐步細化。通過細化任務,可使學生明確具體的小任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保障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3.自主學習。項目細化之后,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具體內容或查找相關課外資料,確定解決“分任務”的方法。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步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討論,找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等工程教育 困境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87
工業在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決定了經濟現代化的程度。工程師為工業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是工業界最有活力且決定工業發展水平的關鍵人員。對任何一個國家,到了發展后期,都高度依賴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專有技術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財富。德國工程師協會主席布魯諾?布勞恩指出[1],“工程師對于一個國家的繁榮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不僅是德國,也包括整個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國際化創新人才,已經是擺在每個國家面前的重要任務。但是,即使是美國、德國等工業高度發達國家,工程師培養也出現問題,我國也同樣如此。本文將總結分析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困境。
1 課程缺陷
近二十年來,工程教育界討論的最熱門話題可能是課程改革了。若要適應技術及社會的發展,有必要重新評估在工程教育中講授的科目。課程改革分兩個層次,宏觀層次上教務部門決定講授哪些課程,微觀層次上任課教師決定怎樣去講。在把握工業國際化的大方向上,決定講授哪些課程顯得更為重要。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帕特里夏?加洛韋博士指出[2],工程教育中的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全球化,二是對事業成功所需能力的誤解。21世紀的許多復雜問題只能是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才能解決。例如人口老齡化及日益增加的醫療保健成本,劣化的基礎設施,飲用水的需求增加,負責任的消費和自然資源保護,國土安全及公眾安全,全球變暖,自然災害以及全球工作場所中的道德、賄賂和腐敗,大部分工程類課程均應涉及這些方面。不少工程師認為技術實力是成功所需的所有能力,他們很少有機會獲得全球性專業團隊中所需的“軟”技能培訓。一般地,工科培養計劃中畢業所需學分比非工科畢業所需學時多10%,大幅增加課程已不現實。作為一種推薦解決方案,加洛韋建議將學士階段教育定位為工程師“預教育”,碩士教育階段定位為工程師教育,美國國家工程院在《培養2020年的工程師》[3]一書中也給出了同樣看法。
2 社會缺乏對工程領域的認知
目前,學習工程學的學生數量已經有減少的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對工程師職業認知缺失導致的。公眾對工程學的本質理解模糊,對工程教育的價值認識偏低。公眾及高中生對醫生和律師的工作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但被問及一個工程師做什么時,往往不能回答。結合我國現狀,作者認為教育和相關社會部門應增加向社會推介工程類專業的力度,吸引優秀學生學習工程學,從社會就業大環境看,工程類畢業生獲得專業職位的幾率大,失業概率小,職業發展穩定,這尤其有助于貧困的學生家庭獲得應有的教育投資回報。
3 失衡的教師獎勵晉升制度
工程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不平衡的教師獎勵和晉升制度。一些高校將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學基金資助作為評審副教授職稱的前提條件,導致青年教師疏于教學,忙于課題申請,這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多數高校的領導大部分為科研中堅力量,獲得“教學名師”、“教學標兵”等稱號的教學類教師較少,且申請科研課題帶來的收入與名譽遠高于潛心教學帶來的收入與名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青年教師負面暗示。因此,以科研項目和論文多少決定教師獎勵、晉升的制度有待修正。
4 教師的教學方法培訓
科學、技術及工程類大學教師幾乎沒有受到系統的教學訓練,對教學方法僅有的認識可能來自考取教師資格證時進行的《高等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心理學》培訓。精通教學內容遠非使學生獲取對應知識和能力的充分條件,即使能做到講解清楚、重點突出,也未必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是畢業生職業生涯中的關鍵能力之一。為了把研究成果應用于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接受教學培訓是非常重要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表明[4],四到六個月的教學方法培訓對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師自我效能感影響顯著。
前面所討論的許多問題是相互影響的。例如,目前的教師獎勵制度影響教學方法培訓;學校規定和其他社會因素往往使教師面臨很大壓力,不得不將工作重心轉向科研和課題申請,這使教師忽視了自己提高教學技能的意愿。要解決上述困境,需多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布魯諾?布勞恩.德國工程教育的啟示[J].商務周刊,2009,(5):59.
[2]Galloway P D.The 21st- Century Engineer: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J].Civil Engineering-ASCE, 2007,77(11):46-57.
[3]Wayne C G. 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National Press, 2005.
[4]Postareff L,Lindblom S,Nevgi A.The effect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23):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