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藝術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工程技術能力是指以建筑設計工程技術為主體的技術能力,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工程技術能力除了建立在科學原理及其特有的經驗技能的基礎上,還包括技術組織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具體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其與建筑學輔車相依,有著不解之緣。因此,與建筑設計相關的材料、預算以及施工技術等知識,便是對比其他藝術設計專業所特有的專長。多數學生在學習了建筑裝飾構造課程以后,對構造圖紙的制圖技能已經游刃有余,但將圖紙轉換為真實施工項目卻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地步,故而在此基礎上增進工程技術類實踐課程刻不容緩。如木工實習、模型實習等,通過動手實踐將課堂所述的設計理論更好地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技術能力。
二、當今環境建筑設計專業畢業生“三重”
表達能力,缺一不可表達能力是指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見解與他人交流或公之于眾的能力,包括言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圖紙表達能力、數學表達能力等。其中,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所需強化訓練的主要包括圖紙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此“三重”表達能力是學生所應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對應體,更是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
1.圖紙表達能力是對所學藝術理論的直接實踐表達
就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而言,繪制本專業各類圖紙的圖紙表達能力,是在學習期間要研習的基本能力,更是對所學藝術理論的直接實踐。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繪制的效果圖越來越受到繪畫基礎薄弱學生的青睞,學生手繪圖紙的實踐表達能力是亟待突破的難點。目前,僅利用專業設計表達課程對效果圖進行理論講解與實踐訓練,無論從學生完成的作業水平還是在各系列設計課程的表現環節中,學生的實踐能力都顯得十分欠缺,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實際上,設計草圖的推敲就是學生鍛煉快速表達的良機,徒手勾勒流暢線條是設計思維的直接表現,隨時都可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
2.文字表達能力是個人設計理論基礎的直接體現
文字表達能力即文字水平的能力,是個人設計理論基礎的直接體現。運用語言文字闡明自己的設計思想,使其更為系統化、科學化、條理化,無論是書寫設計說明還是撰寫相關論文及調研報告等,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開設論文寫作課程以外,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善于調查研究、積累材料、積極閱讀的習慣,從而加強理論修養,捕捉設計靈感。
3.口頭表達能力是創意理論與設計實踐的統一體
計算機的發展及應用,使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計算機輔助設計源于計算機圖形技術的產生,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研究構想發端于1950年,但使用計算機繪圖的最早記錄是在196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伊凡·蘇澤蘭在美國計算機聯合會會議上發表了名為《畫板》的博士論文,從而開始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發展歷程。他從1950年開始著手開發通過圖形技術來處理人與電腦交互對話的操作系統。1963年,這套以電腦主機、顯示屏、光電筆和鍵盤為工具的圖形畫線系統得到實現。這套圖形畫線系統開發和引進了許多計算機繪圖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使用戶可以運用電腦畫出直線、復雜曲線以及簡單的標準部件。
最初CAD被解釋為“計算機輔助繪圖”,由于當時計算機在設計上的作用是替代傳統手工繪圖的一種新工具,但隨著后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CAD的含義也在不斷變化擴展,隨著20世紀70年代像素的產生、80年代三維曲面造型系統的開發等,使電腦繪圖從只能用“線”這一基本繪制元素發展到可以用點、面、體進行繪制計算機圖形,從而使CAD的含義也發展成現在人們比較熟知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這個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首次接納了計算機繪畫作品,這也標志著新的視覺藝術形式的誕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我國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與國外計算機輔助設計發展的軌跡相似,國內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研究與應用基本上是從各高等院校發展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的進一步普及,在環境藝術設計和創作領域,計算機技術應用的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
二、我國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
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重要的技術工具,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得到普遍應用。在20世紀90年代前,國內對環境藝術設計效果的表現是使用手工繪制的方法,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開始在我國建筑業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在建筑設計表現領域以不可逆轉的潮流迅速發展。尤其是到了20世紀末,計算機輔助設計逐漸成為建筑效果表現的主流。起初,設計師主要運用AutoCAD軟件進行施工圖的繪制,在方案階段還以手繪為主。但隨著相關專業軟硬件的更新和進步,它自身的強大優勢得以顯示,同時對傳統手繪表現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沖擊。
隨著近十幾年來我國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計算機建筑效果表現的類型己經有了很細致的劃分,可以分為:計算機建筑效果圖、計算機建筑漫游動畫和計算機建筑效果虛擬現實。計算機建筑效果圖主要是通過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計算機軟件制作的靜態的效果圖。通過計算機三維軟件從平面、立面數據中得到透視圖,透視點位置及視點角度均可變換,然后再渲染出二維圖像,這種方式是目前社會上應用最廣泛的。計算機漫游動畫是利用3DSMAX軟件的三維動畫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內或室外的設計階段就能以可視的、動態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處的地理環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種附屬設施以及建筑物內部空間的效果,使人們能夠在未來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為建筑設計方案及裝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標、論證、評審的有力工具。
三、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當前,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比如各種方案的匯報、投標以及招商廣告中隨處可見,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繪圖軟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學上更加重視計算機繪圖軟件的教學課程。人們更多的關注計算機技術,想方設法掌握各種繪圖軟件,在模型、材質、燈光以及各種渲染技法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而忽略了最終的效果圖的藝術性。計算機輔助設計是科學與藝術以及計算機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邊緣學科。計算機輔助設計在視覺藝術創造規律、形式法則和審美方法與傳統的藝術設計是相同的。所謂視覺藝術,是通過人的視覺感受而將客觀內容納入主觀心靈并予以對象化呈現的藝術形態。一些美學研究者認為,從審美主體的角度來看,藝術離不開創造者和欣賞者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都要通過一定的感官和相應的感性物質媒介,前者創造出審美對象,后者達到審美愉悅。所以說,作為視覺藝術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作品既要真實的描繪場景,又要使欣賞者達到審美偷悅。不可否認,人們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求新、求異的視覺口味也越來越高。這源于技術的發展、審美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于社會和藝術創造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初級階段,設計師的目標是使效果圖具有真實感,能夠模擬未來場景的真實效果,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目前的計算機建筑效果圖的風格單一,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不斷提高的視覺口味。計算機建筑效果圖既是表現的技術同時它又是視覺藝術。設計師創造出審美對象,筑物內部空間的效果,使人們能夠在未來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為建筑設計方案及裝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標、論證、評審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軟件有Creator系列三維建模工具及Vega場景管理軟件。計算機建筑效果虛擬現實技術強調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采用的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實現逼真的、純三維的場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戶自由控制在場景中漫游。作為建筑師可以從多個角度觀察建筑方案,所以說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現,而且也是一種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術在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將給環境藝術設計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設計師創造出審美對象,要使欣賞者達到審美愉悅而不是審美疲勞。為此,根據目前我國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的發展情況,未來計算機建筑效果圖應呈現藝術化、人情化和多樣化趨勢。
參考文獻:
[1]鄧慶堯.環境藝術設計[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張綺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室內設計的風格樣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張綺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一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李小藝.環境藝術設計的新視界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李硯祖.環境藝術設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有人說“建筑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集中體現”,建筑的變化恰如其分的畢業論文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改變。當人們從機器工業的狂熱中逐漸冷靜下來的時候,個性、風格、特色、工藝、內涵等等又成為了人們的喜愛。人們意識到了民族建筑、民族環境、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延續的重要性。
1中國傳統民族環境藝術
中國有著5000年古老的文明,民族眾多,不論是建筑環境、服裝飾品、生活用具,還是語
言、文字都非常豐富而富有特色。可以說中國是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建筑、一朝服飾、一朝的審美標準。中國傳統民族環境藝術具有獨特的裝飾風格與裝飾圖案與形式,這是與當時或當地的審美標準相適應的,在中國的老銀裝飾中也運用了同樣的審美語言。
2怎樣把中國傳統民族元素——老銀裝飾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
2.1不能簡單的把中國傳統民族元素套用到現代建筑上
在實際設計案例中,個別現代設計的民族建筑的室內外設計常常是從顏色和圖案上繁復堆砌民族元素進行裝飾,不但沒有塑造出應有的民族氛圍和歷史文化的祭奠,而且顯得廉價、粗糙、雜亂而沒有韻味。
2,2中國傳統環境藝術的裝飾靈魂和裝飾點在哪里
要進行民族環境藝術設計就要了解所設計的建筑或園林等的民族特性和特點,以體現出民族環境藝術的靈魂。這是由這個民族的生活風俗、歷史、文化等融合而成的,體現在建筑和園林,以及室內外裝飾上的風格與氛圍。要了解設計民族元素的裝飾點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在設計中候找到適合的切入口。
我國傳統的建筑藝術裝飾點常常為:正門兩旁的鎮宅獸、門上的匾額、門的包角、門的拉手、門框、窗框、窗棱、護欄的兩端和支柱、屋檐、屋椽、橫梁、立柱的底端和頂端、院墻上的窗(窗本身也是一種裝飾)、室內的屏風掛軸、床架兩旁的掛件等等。
中國的傳統園林設計講究“移步換景”,而傳統繪畫中講究“虛實結合”(講究對比),因此在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也應盡量避免過多過滿而無任何變化的堆砌,而應從一些合適的裝飾點切入。在大面積墻壁上(尤其是很近距離正對大堂門口)畫滿瑣碎繁復又顏色艷麗的圖案很多時候反而使人看不清圖案的內容,倒不如在墻角、墻圍的局部地區進行裝飾的效果精致。
3在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老銀裝飾的可行性分析
3.1在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老銀裝飾是否司行?
我國發現和使用白銀已有4000多年歷史,銀器初見于戰國,發展于兩漢,唐朝達到鼎盛,以銀飾裝扮自己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往往認為,銀飾有避邪惡、驅鬼魅.保佑平安的神奇功效,是吉祥與光明的象征,又是富貴的標志。先民把保佑平安、
興旺發達、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種銀器上,通過藝術的形式進行宣揚和流露,形成了中國民間銀器文化,可以說是民風、民俗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老銀裝飾是可行的
3.2老銀裝飾應如何應用
該怎樣把其應用到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呢?
第一,可以將民間收來的老銀飾品直接裝飾到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去。例如,將老銀的門扣等應用到相應位置,這種方法尤其可以提升公共環境或商業空問的氛圍和檔次(見圖1)。
第二,可以將民間收來的老銀飾品裝飾作為單純的裝飾品運用到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去,作為鑲嵌或掛飾。
第三,將老銀加以改裝,再運用到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去。例如,將老銀扣經過穿接成珠鏈(見圖2貴州少數民族銀扣)。
3.3老銀中的民族圖案與形式的運用
除了直接或改裝老銀外,吸取老銀中的民族圖案與形式也是進行民族環境藝術設計的裝飾方法,因為老銀以它獨特的形式記錄了民族的歷史、文化與風俗(見圖3)。
老銀圖案中常見的有福壽雙全、福在眼前、福從天降、福祿壽喜、雙喜I臨門、喜得貴子、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馬、龍鳳呈祥、八仙過海、歲寒三友、四位君子等。這些世代相傳的民問吉祥紋是千百年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文化寄托,至今仍經久不息。銀飾中的人物形象以神話和佛像題材為主,也有以現實生活人物為題材。花草紋也是銀飾中十分常見的題材。以牡丹花為領銜的各種花草有幾十種之多,表現形式有折枝花、蓮枝花、團花、碎花、十字花、卷草花,以及大量變體形花草。民問銀飾豐富的紋飾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人的歡娛情趣和文化生活習俗,把這些圖紋融合起來,猶如一幅民間民俗畫卷,給世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因此,在民族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從老銀中吸取了解民俗和傳統裝飾紋樣中的吉祥觀念進行運用。
4結束語
老銀飾品不但承載了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還能體現出民族環境藝術設計的獨特性,適當的點綴和應用老銀飾及其圖案或形式,能夠提升建筑的人文氣息,塑造氛圍。在民族公共環境和民族商業環境中運用也能夠提升檔次和格調。
參考文獻
[1]覃剛.花籃瑤姑娘銀飾[J].中華手工,2005,2.
[2]劉天勇,曾憲陽.黔東南苗族銀飾藝術——古老而純樸的手工技藝及其審美價值[J].中華手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