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園林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生態園林是在傳統園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生態學原理,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多結構、科學合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園林構建的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充分利用的陽光、空氣、土地等資源,構建和諧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長規律的基礎上,配合周圍自然環境,通過精心選材、合理配置、精心設計實現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統一。生態園林要求園林設計開始就充分利用綠色植物,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環境,構建和諧環境的同時,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2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3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4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
4.1通山縣城區基本情況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4°14′~114°58′,北緯29°51′。最高點是太陽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m。全年平均日照數1845h,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氣溫16.3℃,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2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0.5℃。全年無霜期在226~248d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500mm,通山縣森林覆蓋率達67.8%,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
4.2通山縣城區綠化植物的類群
通過對通山縣城區進行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通山縣城區生態園林植被進行了歸納整理,將該區域態園林植物分為10類。按照“植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的理論,還應該做好城區古樹名木的調查、登記和保護工作,通山縣超過100歲的樹木有1300多株,古樹名木不僅作為觀賞植物存在,而且具有歷史意義,要做好就地保護工作,加強繁育研究工作和信息記錄管理工作。
4.3觀花、觀葉、觀果相結合,體現植被的季節性變化
對于觀花、觀葉、觀果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很多花木葉色漂亮,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節展現極為特殊的形狀,不同植物之間相互配合可以獲得極好的觀賞效果,比如綠色的柳樹和草坪相互結合會呈現和諧統一美。各種植被相互結合在一起延長植物景觀觀賞期,形成春花燦爛、夏季絢麗、秋季唯美、冬季疏朗的景色,讓人們漫步其中,如同漫步在美麗的山水畫中。
4.4加大本土植被開發,加強植物培育力度,保護植被多樣性
本土植物指的是通山縣的鄉土植物,具有適應性強、資源豐富的特點,鄉土植被能夠很好的適應城市植被,并且成本低廉。本土植被的開發不會造成生物侵入。通山縣本土觀賞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具有較好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3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6多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260多種[4]。加大本土景觀綠化植物的開發使用力度,既可以降低綠化成本、提高移植移栽成活率,同時可以彰顯地方特色,增強市民的認知認同感,增強市民人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保護植被多樣性,改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保證景觀色彩的多樣性,加強園林植物多樣性保護,做到以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合理選擇植被,在有限的園林空間內配置最多的植被種類,遵循“本土植被優先,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的原則,保證生態園林生態系統正常運行。
4.5注重植被層次變化,注重不同園林要素之間的配合
注重植被層次變化,使得植物色彩層次更為豐富,搭配不同葉色、花色的植被,從植物色度方面來講,選擇色彩對比度較大的種類搭配,增加色彩深度,從植物高度來講,園林植物可以分為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植物造景中各類型比例要合理,一般情況下,喬木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2,灌木常綠和落葉比例1∶1,藤本植物常綠和落葉比例為1∶1.34。草本花草和木本花木各有優點,兩者之間可以相互配合,保證兩者之間形成層次美,確保生態園林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景色。
5結語
1.1植物層次性搭配
在進行植物的配置時,注重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層次,可以大大提高生態園林的藝術氣息,促進生態園林觀賞價值不斷提高。一般采用不同花色、葉色和高度的植物進行搭配,以體現植物色彩、分層的拼花藝術,保證生態園林景觀豐富多彩。例如,黃色的金葉女貞和銀杏,紅色的紅葉李,白色的梨花,冬季的臘梅,下層種植茶花、毛娟、茉莉和月季等,在最下層配置蘭花、草本碎花等,可以很好的保持生態園林的景觀,使生態園林一年四季富有生機和活力。
1.2植物花葉搭配
在物種的不同品種中,有一類葉色和形態都很漂亮、多變的觀賞性植物,因此,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時,一定要將觀賞花和觀賞葉植物相結合,以保證生態園林的景觀價值,促進生態園林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例如,夏季是綠色、秋季變黃色的銀杏,夏季為綠色、秋季變紅色的紅楓,與月季、桂花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大大延長生態園林的觀賞期,提高生態園林的景觀價值。
1.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搭配
材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高度與開花時節等各不一樣,將它們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生態園林的綠色景觀,使生態園林更加生動、活潑。例如,櫻花和、木繡球和美人蕉種植在一起,玉蘭、海棠、桂花和牡丹相結合,可以使植物在形態、色澤、壽命等方面保持協調,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發展。另外,根據生態園林的規模和設計要求,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水源,盡可能種植本地植物,避免植物長途運輸造成植物死亡和氣候不適等情況,確保整個生態園林設計的均衡性。
2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配置,避免景觀單一、死板等情況出現;二是根據生態園林的規模,合理利用綠地,提高綠色植物的利用效率,遵循生態原則、植物生長原則等進行配置,保證生態園林景觀的層次性、色彩性和多樣性,以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發展;三是如果出現蟲害情況,盡可能采用無污染的方法進行治理,避免土壤受到過多污染,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四是選擇本地植物時,盡可能就近運輸,避免外來物種給本地植物帶來侵害,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生態園林的建設成本;五是在生態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過程中,預留部分面積的綠色草坪,便于人們休憩,提高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人、經濟和自然和諧共處;六是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搭配,要盡量與本地的人文、地方特色相結合,以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點,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提升生態園林的品位和景觀價值,給城市綠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3結語
生態園林是在傳統園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生態學原理,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多結構、科學合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園林構建的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充分利用的陽光、空氣、土地等資源,構建和諧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長規律的基礎上,配合周圍自然環境,通過精心選材、合理配置、精心設計實現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統一。生態園林要求園林設計開始就充分利用綠色植物,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環境,構建和諧環境的同時,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二、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三、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