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傳統藝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影響室內設計師設計理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計師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以及審美觀點,總之,任何一個室內設計師都會受到傳統藝術文化或多或少的影響。就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而言,其有著自身的特色,比如樸素、自然、真實以及簡約等等,這些特色使得傳統藝術文化得到廣大設計師以及使用者的青睞,當然,它也給室內設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比如要求簡約之美、藝術之美以及設計實用等等,這些要求既與當下流行的室內設計風格相呼應,也促進了簡約風格在中國現代設計中的發展。

二、傳統藝術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室內設計中傳統藝術文化人文藝術思想的滲透人文藝術思想是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創作的最重要因素,而人文藝術思想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意象思維。在中國,意象思維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強調人們必須把握真理,而掌握真理可以著重從特殊的、具體的直觀領域出發,當然,這種意象思維有著自身的特色:首先,這種思維能夠永遠的保持活力,不斷的向前,不斷的發展;其次,這種思維能夠實現不斷的感悟,最終獲得發展的力量。為此,人們提出要將這種創造性思維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已到達預期的創意效果,當然,一個好的人文藝術思想的生成,必須伴有一定的條件,這就需要人們不斷的去發現,努力的去挖掘。

(二)傳統藝術文化中相關元素在裝飾藝術中的應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中,中國不斷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這些藝術具體表現出來可以是不同的圖形以及不同的紋飾,當然,它也包括了各種各樣的圖像,比如動物、植物、圖騰、人物以及景物等等,最重要的,它還包括一些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典故、成語等,這些紋飾、圖騰以及圖案等有著自身不同的內涵,在經歷成千上萬年的沉淀后,更是呈現出不同的比喻意義。21世紀的今天,人們提出要將傳統藝術文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那么這種運用具體怎么體現呢?本文提出應不斷的將設計語言與相關的傳統藝術文化相結合,不斷的用圖騰、符號以及各色各樣的紋飾去,裝飾室內,也就是說,可以直接把這些圖騰、符號當作室內設計的裝飾元素,不斷營造室內裝飾的“傳統”氛圍。

(三)傳統藝術文化在室內陳設藝術中的應用陳設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在室內設計中如何擺放相關的飾件等,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陳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往往能夠很大程度的促進室內裝飾。在以前的中國,陳設風格往往帶有以下兩種品質:一是莊嚴典雅的氣度,二是瀟灑飄逸的氣韻。總之,陳設藝術主要是指通過在現、點睛以及提煉等手法不斷的向人們傳遞那種深層次的、內在的、可延續的傳統。比如可以在室內設計中裝飾一些帶有情調的、能夠增加自然意境的飾物,此外,還可以在設計時加入一些自然物像麥穗或者是玉米串等等,這樣的設計會使得室內顯得格調高雅、造型優美,既有利于讓陳設具有一定的內涵,以使人怡情悅目,也有利于賦予室內以一定的精神價值,最終促進室內設計的發展。

三、結語

第2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元素;環境藝術設計

1、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1)思想元素

古代老子提出了動靜觀,認為萬物以靜為根本,進而生成主靜為無,寧靜致遠的思想。隨著動靜觀念在哲學上不斷發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轉化的動靜關系。正是這些“主靜”“動靜合一”等學說,不僅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價值和審美主導,進而形成了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動靜相生”。在我國園林的整體布局,間架結構、景物分布、空間陳設等,“動靜相生”觀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

(2)書法元素

傳統的書法作品直接應用于室內裝飾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內的有限空間,它能指引鑒賞者從心里的角度產生人生的,歷史的,宇宙的哲學感悟。“屏刻”和“夾沙字畫”在室內空間的應用,是文字融入室內環境的一種很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線條組合成的字體就不一樣。字體與環境相配合是慎重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字體在相同的環境,相同的字體在不同的環境中所呈現的景象是不一樣的。古典的亭臺樓閣壯觀雄偉,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書寫蒼勁秀美的書法。古老的建筑群,配著端莊神逸的書法,多么地協調、相得益彰。書法在這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試設想,如果這里寫的都是歪七豎八,不成體統的字,再加上錯別字,那會是一種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宮,象征著皇權、雄偉、莊嚴、肅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規規矩矩的,從沒有隨意性的字出現。那些規范嚴整的書體正好村托著周圍的一群宮殿式古建筑,有機地形成了一個統一體。假設其中夾雜著飛龍走鳳或雞飛蛋打式的字,再摻以錯別字比比皆是,那將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臉蛋上抹上黑墨一樣難看。

2、傳統文化要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儒、釋、道相補充的文化特征。中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與環境息息相通,這種自然觀構成了中國傳統環境藝術設計及室內設計的基本思想,如中國園林就是一種把自然之美與人工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境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正確處理技術與傳統文化、技術與環境等各種矛盾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的設計道路,因地制宜地確立技術和生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并適當地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探索其發展趨勢。人們應正確對待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悉心愛護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精神,用藝術設計的方式,走我們自己的發展之路,創造新的生存環境,這就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這種自然景觀構成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發展。中國園林就是一種使人工美與自然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境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處于不同的層面上。人們潛意識被動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環境。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存的物質財富。人與環境要有良好的方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被人們普遍認同,“把自然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這成為當代的主題。

3、加強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完美的融入進室內設計當中去是一門必修的課題。將現代元素導入其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形成具有特色的現代中式設計。

(1)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發揚和轉化

將傳統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上升為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的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形式的形式語言。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距離,表現出創造性。吸收傳統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點,盡量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包括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保、節能、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傳統文化印記的設計更容易讓人接受,產生共鳴。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快速生活節奏的生存方式中,在傳統積留的生存經驗記憶中選取與之對應的設計元素,是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時尚感的情況下追溯記憶,幻想與回歸久違的自然,完成一種感覺上的精神釋放與安逸。

(2)推陳出新

設計應具有強烈時代感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場所的合理創意和環境的適性整合,創造出一個即合乎自然發展規律,又合乎人文歷史發展規律的,具有較高品質的生存空間。

在現階段創新的前提應當是:我們設計的東西,首先是現代的,同時是中國的,如果是在某一個地區,還應體現那里的地區特點,這才是扎根于時代和充滿鄉土氣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對人的人文關懷是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點,這促使環境藝術的審美重心從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人),同時也促使研究審美的注意力從“美”轉到“美感”上,在以人為主體的當代環境觀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滿足構成了環境藝術審美的美感。相對于其它類別的藝術,生理上的舒適是環境藝術審美美感的一大特點。這是其它藝術所難以比擬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滿足在環境藝術審美中具有遠遠超出其它藝術審美中重要價值。任何藝術總是滿足心理、精神的需求為最高目的,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環境藝術中的生理舒適。而將審美熱情更多地傾注于在環境藝術中獲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環境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意韻,情感深度等等,從中獲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4、結語

在眾多設計元素中,中式風格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設計界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式元素和符號的使用。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更要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設計體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創作適合和展現中國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傳統元素使用和結合的過程中要通過結合其精髓進行相應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措施。所以設計的傳統文化靈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內心深處的深層次心理需求,是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現其內心活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第3篇

關鍵詞:音樂藝術;中國傳統聲樂;文化檢視;本體觀;功能觀;技能觀;審美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聲樂是中國人秉持本民族固有文化觀念,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聲樂。它不僅包括著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和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的古代聲樂作品,也包括著今人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現代聲樂作品。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民族傳統聲樂,其作品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在世界聲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聲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傳統聲樂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最初的歌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聲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聲樂作品之集大成者,盡管其曲譜已經失傳,僅留存歌詞,但仍能從中領略當年歌詠的風采。其后傳統聲樂一路發展,曾多次出現過繁榮昌盛的時期。傳統聲樂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多樣性特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以綜合藝術為主,以民歌、說唱、戲曲為代表的民間聲樂。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民風民俗千姿百態,孕育了品種繁多的民間聲樂。僅是民歌,就達30萬首之多,這還不包括散落于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歌謠,不少至今還呈現原生態;戲劇曲藝亦是一朵傳統聲樂奇葩,據粗略統計,僅曲藝就有200多種,戲曲更超過360種,至于其中豐富多彩的曲目、劇目、聲腔、曲牌等等更是無法計數。

中國傳統聲樂植根于中華民族這塊豐沃的土壤之中,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深入地了解傳統聲樂的文化背景,認真地探究傳統聲樂的文化內涵,正確地認識傳統聲樂的文化精髓,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和創新,促進中國聲樂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擬就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功能觀和技能觀作一探討,以期有助于厘清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

一、“心為樂之本”

聲樂是什么?它的本源又在哪里?關于聲樂本體的種種追問歷來一直是有志于聲樂研究的人們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所謂本體,指終極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和本源,與現象相對。”聲樂本體,與聲樂現象相對,即聲樂之所以被稱之為聲樂的質的規定性及其本源。然而,對于聲樂本體的認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有著相異甚至完全對立的理解,形成了形形式式的聲樂本體觀。

西方,特別是歐美,他們雖然未給聲樂進行明確的界定,但卻對其上位概念“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作出了如下的判斷:音樂是樂音運動的形式。由此推論聲樂則是利用人體器官發出的嗓音(樂音)有規則的運動方式。在他們看來,聲樂藝術僅僅是一種物質(樂音)運動,這是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給聲樂作出的科學解釋,然而卻忽略了人在聲樂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李曙明先生尖銳指出的那樣:“縱觀古希臘至近現代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定義大都為‘樂音運動’之審美客體定義,即實體音樂定義”,“人(主體的)現實的審美心靈活動完全被排斥在‘樂音運動’之外”。

而在我國,傳統聲樂不僅注意到審美客體,而且更注重審美主體:“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不僅承認樂“生于度量”,須要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更強調它的本源卻在“太一”,須要符合人文精神,“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既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傳統哲學。由此,傳統聲樂從人本的角度對聲樂藝術作出自己的闡釋,認為“心為樂之本”。心靈,不僅是思維的器官,更是情感的器官,心為樂之本,即人的情感才是聲樂的本源,聲樂是人們情感表達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我國古代音樂著作《樂記》中有過許多這樣的概括,揭示了傳統聲樂的本體觀。

人的情感是如何“形之于聲”的呢?《詩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言、嗟嘆、永歌,其含義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言語、吟誦、歌詠(唱)。論述顯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鑒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使語言向音樂的轉化具備了基礎條件。楊蔭瀏先生指出:“由語言而吟誦,由吟誦而歌唱,其間有著一貫的關系。吟誦調之用五音,可能是由于語言之有五音,而南曲之用五音,也可能是由于吟誦調之用五音。”“五音”相同或接近,使得言語與歌唱在音韻上得以整合,為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提供了條件。其二,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須要動因。動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情感,是人情感抒發和表達的欲望。“邏輯語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情不自禁,就要說出,普通的語言不夠表達,就要‘長言之’和‘嗟嘆之’(入腔和行腔)”,最終到達了“歌唱的境界”。所以聲樂“能夠以特殊的力量和準確性揭示語言表現所不能達到的最隱秘的情感運動、委婉的感情以及不可捉摸的流動的情緒。”因之,聲樂在抒發和表達情感方面是比語言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而這種源自人類本能的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抒發和傳遞難以名狀的喜怒哀樂之情,而且也最容易激活聽眾的情感共鳴,使之達到單靠語言永遠無法達到的程度和水平,最終發展成為一種人類相互傳承、共同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

傳統聲樂不僅認定情感是聲樂的本體,還進一步認定情感與聲樂有著對應的關系。這種“音心對映”的關系在《樂記》中就有明確的表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哀、樂、喜、怒、敬、愛,是人在經歷心理體驗過后產生的情感,而“噍以殺”、“咩以緩”、“發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則是經歷過心理體驗后產生的情感在聲樂中的表現形態。可見,中國傳統聲樂強調的是心聲相合或心物相合,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實行心聲兩分或心物兩分。傳統聲樂正是從中國辯證哲學的高度概括了聲樂藝術之主體心靈與客體聲響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

心為樂之本,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在古今中外各種各樣關于聲樂運用的描述中,聲樂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形成了不同的聲樂功能觀。具體說來,有的從調節生活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娛樂消遣的功能;有的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審美的功能; 有的從精神薰陶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塑造人格的功能;有的從移風易俗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治國安邦的功能;還有的則從情感傳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人際溝通的功能……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就曾列舉出10種音樂(聲樂)的社會功能。

在中國傳統聲樂看來,聲樂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聲樂在改造社會不良風氣、改造社會陳規陋習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對人們道德的影響,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對聲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論語?陽貨》集中反映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在這里,“詩”指的是《詩經》中的詩歌(歌曲),即聲樂作品。“可以興”。即用起興的方法,詩歌(歌曲)可以感發意志,抒發感情,啟動想象;“可以觀”,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觀察風俗之盛衰,觀察道德之優劣,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群”,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讓人流思想和情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保持社會的和諧安定;“可以怨”,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鞭笞不合社會道德規范的h惡和卑劣,引導人們加以鄙棄。質言之,詩歌(歌曲)可以塑造人格,可以安邦治世。這便是儒家的聲樂功能觀。由于儒家在長達三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中始終被奉為正統,因而這也就自然成為中國傳統聲樂的功能觀。曾遂今先生在分析傳統聲樂功能觀的社會特質時,還特別提及音樂(聲樂)的雙向作用,一方面“通過音樂,使人們體察到社會風氣,道德情操的健康向上或頹廢腐敗……”另一方面“音樂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精神狀態。”儒家不僅充分肯定聲樂藝術的社會教化功能,而且將樂教視作實現政治理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禮,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可見,禮強調的是社會群體必須有一定的結構和秩序,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不同等級的人都應在自己階層的特定準則下,依據倫理道德生活,不能超出范圍,社會才能治而不亂。而要實現這一政治理想,除了禮教外,還需要樂教。禮教與樂教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儒家的這一思想在《樂記》中充分體現出來。《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音樂美學著作,它將孔子以來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加以系統化,“禮樂相濟”便是其論述的核心:“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正則元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禮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級的人區分開來,樂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禮教內容暢行,則“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樂教目標達成,則“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禮行樂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和諧穩定而又繁榮昌盛的治世、盛世的景象。《樂記》不僅認識到“樂”和“禮”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還進一步認識到樂教在實現治世、盛世中的特殊作用,因為禮教是通過外在的行為規范來實施的,而樂教則是通過藝術手段對內在的情感感化來實現的,“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外部的行為規范只屬強制約束性質,而內在的情感感化必定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社會倫理道德的規范,因而樂教具有比禮教更好的效果。所以,孔子說實現“治世”的政治思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功能觀。

三、“有韻則生”

聲樂技能觀反映了一個民族在聲樂創作中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有什么樣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聲樂技能觀。西洋聲樂,“唯美”是他們的美學理想,反映到技能觀上就在于追求華美之聲,要求用一種統一、華麗、完美的聲音藝術達到感染聽眾之目的。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寫意”、“神似”是共同的美學理想,追求韻味就成為傳統聲樂藝術的技能觀,比之西方來,更多的是要求用一種變化、獨特、有個性的聲音藝術和真情去征服聽眾。事實上,“韻味”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生命,無韻味即無聲樂藝術可言。明人陸時雍說過:“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可見,“韻味”對于中國傳統聲樂而言是何等重要。

什么是“韻昧”呢?“韻味”實質上就是歌唱中所含蓄的意味和情趣。它是歌唱者把內心最豐富、最真摯、最細膩的情感和藝術美感揉進歌聲和表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聽覺感受。“余音繞梁”就是這樣的一種聽覺感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實際上并非指物理的聲音三日不息,而是指“歌聲中的那種生命狀態對聽者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塑造過程既深且久,逾i日而仍未結束”,所以,“意韻蕭然,得于聲外。”這聲外,就是生命,就是對內在生命律動的深入體驗、感受、捉摸和表現。這當是中國傳統聲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唱出“韻味”,首先歌唱者就需要長期深入生活,扎根文化之中,認真體驗、感受和琢磨,非此是難以感悟的。其次,歌唱者還須錘煉自己的聲樂技巧,概括起來便是八個大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它有三個要點。

一要“字正”。字正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語言的清晰、準確和純凈。以字帶聲,以字傳神,以字傳韻,字不正則這一切都無從說起。首先,字不正,則意義難明。聲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聲音稍縱即逝,它不可能給聽眾留下許多思考的時間。歌唱者吐字明晰,讓聽眾一聽就懂,方能實現雙方語義與情感的交流。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對語義不明,甚至產生歧義,語言與情感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話。其次,字不正,則聲音難聽。藝術總是要讓人產生美感的,聲樂藝術同樣如此,它要講究聲音悅耳動聽,讓聽眾獲得審美享受。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就會覺得十分別扭,從而徹底破壞了藝術美感,產生厭惡情緒。

二是“腔圓”。腔圓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行腔的順暢、圓通和完整。清代王德暉等人在《顧誤錄》中指出:“由字頭輕輕發音,漸轉字腹,徐歸字尾。其間運化,既貴輕圓,猶須熨貼。”“輕圓”、“熨貼”之說即是這層意義,惟其如此,才能構成聲腔的美感。而這一切關鍵在于氣息的拿捏和把握,輕重、強弱、疾徐、長短、直曲,必使得語調、語氣、語勢與歌曲作品的內容吻合,恰到好處地表現其意義和情感。

三要“情真”。情真是指歌唱中要講究情感的自然、真摯和貼切。字正,腔圓,并不能保證歌唱確有韻味,因為韻味的核心是一個“情”字。郭建民先生指出,歌唱中,咬字、行腔“只有通過情感的推動,將歌唱技巧與感情抒發融為一體,才能最終產生飛躍,使歌唱進入化境,成為有韻味的演唱。”這即是說歌唱者不能機械地按照聲樂作品的文字、曲譜進行演唱,而必須揣摩聲樂作品的情感基礎,同時融人自身的真情實感,對聲樂作品進行再度創作,才能使咬字、行腔情感化,才能唱出韻味,達至化境。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唱曲之法,不但聲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聲情并茂,其實情是重于聲的。

綜上所述,“字正”、“腔圓”、“情真”三位一體,才能真正實現有韻味的演唱,打動聽眾,“必一唱而形神畢出,隔垣聽之,其人之裝束形容,顏色氣象及舉止譫顧,宛然如見,才是曲之盡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色视频 | 欧美黄色xxx | 久久久天堂网 |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 欧美日韩在线看 |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欧美人日b| 最近免费最新高清中文字幕韩国 | 欧美视频自拍偷拍 |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 美女被羞羞网站 | 羞羞网站免费 |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 | 妖精视频免费观看正片 | 小明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不卡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 六月丁香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一区 | 自拍偷拍第一页 | 亚洲四播房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视频网站 | 真实国产网爆门事件在线 | 亚洲欧美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 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爱网址 | 四虎成人网 |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 在线视频欧美亚洲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 一级片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