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導診護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 鍵 詞:藝術符號 生命之呼吸 感悟 聯想 真實
繪畫凝結著時間和空間的形象,如何使畫面靜態的形象具有能動的力量,從一種呼吸到另一種真實,那取決于繪畫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段——線條、色彩、形體。
繪畫藝術語言中的第一要素是線條,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生動的部分。線條是繪畫的骨骼和輪廓,更是繪畫的氣勢與神韻之所在。正是在線條的運行與變化之中,形體與色彩融合一體又交相輝映,因此,在繪畫藝術中,線條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是繪畫藝術家從萬千世界中提取出來的賦予了藝術生命的高度抽象化的藝術符號,也賦予了生命之“呼吸”。
不同形態的線條,往往引起人們不同的感知,如水平線使人感到平穩、安靜;斜線使人感到煩躁與不穩定;曲線給人一種流暢柔和的感覺。
中西方繪畫都始于勾線,后來西方繪畫雖然向以面為主體的造型發展,但凡是有所成就的畫家仍然重視線條。“西畫的線條是撫摸著的肉體,顯露出凹凸、體貼輪廓與把握堅固的實體感覺;中國畫則以飄灑流暢的線紋、筆酣墨飽、自由組織,暗示物象的骨骼、氣勢與動象”(宗白華語)。和西畫相比,在中國畫中線條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被一些大師認為是中國畫的根本。中國畫一向堅持以線造型的原則,并賦予線條以內在生命力和個性特征。WWW.133229.cOM著名畫家石濤在他的專著《畫譜》中把線條稱作“畫之法”,并把“立一畫之法”作為貫穿全書十八章的中心思想。書中把“賦形”的手段歸于“一畫”。他認為山川人物之秀麗、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均離不開勾畫的“一畫”,“自一以至萬,自萬以至一”,“億萬工筆畫,未有不始于此,而終于此。”
色彩是繪畫語言中最具覆蓋力、最具表現力、最富情感力的部分。如果說線條是繪畫的骨骼和神韻,那么色彩就是繪畫豐腴的肌膚和飽含的情感,給已有的呼吸充實了血液,從而去轉向一種真實。繪畫藝術中的色彩是畫家眼里的萬千世界,更是畫家胸臆中的情感,藝術家正是通過各種色彩的組合搭配和濃淡輕重的變化,使畫面形成不同的色調。從客觀上說,色彩是增強畫面逼真感的重要手段;從主觀上講它又是傳達作畫者感情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人的視覺對色彩有一種經驗感受,不同的色彩往往引起人們不同的聯想,從而使人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這也說明色彩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審美時把這種聯想分成兩個層次,即具體聯想與抽象聯想。具體聯想如從紅色想到火,從白色想到雪,從藍色想到天。抽象聯想則是在具體聯想基礎上升華出的抽象觀念,如綠色代表著生命、希望,黑色代表不幸、終止等。進一步則更為抽象,它喚起感覺,或冷或暖,或激越或舒緩。
西方古典主義繪畫非常重視描繪對象的真實感,強調繪畫的模擬狀物功能,看一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提香的《瑪利亞》、庫爾貝的杰作《石工》,運用古老技法,強調色彩為繪畫的靈魂。現代主義畫家認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體意義,把色彩的審美價值提至相當高度,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動感和表現力。凡·高的畫完全解放了繪畫的整個靈魂,后來現代繪畫中整個表現主義繪畫流派,直接受到了感召。中國畫的色彩在運用上主張“隨類賦色”,比如自隋唐迄今,山水畫多用石青色填色,所謂“青綠重彩,工細巧想”。這種賦色方法,一般不是為了客觀地描繪對象,而主要是為追求畫面的藝術效果。
繪畫藝術語言中最具辯證關系的是形體,也最具隱喻傾向,因而也是最見功力的部分。在繪畫藝術中,形體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狀”與“體量”。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種關系,是一種寓意,一種傾向。它從宏觀上、全局上設置辯證與統一的整體效果,這種效果不僅是外在的、直觀的,更主要的是內在的、象征意義上的。構圖的目的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按一定的章法在畫面上設置和處理表現對象的位置關系,把各種形象有機合成一個藝術整體。構圖不是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堆砌,而是藝術家自覺地通過運用實踐形成的均衡、對比、同一、數比、節奏、韻律等基本規律。這些規律很大程度上來自人們的視覺習慣,比如向心式的構圖,常常給人一種凝重、莊重、緊張的感覺;離心式結構則給人一種輕松、奔放、活潑的感覺,因此不同的構圖必須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意向和藝術氛圍。如果說色彩是“血液”,那么形體構成則是“骨架”。通過線條的“呼吸”,那么一幅完整的畫面通過這些繪畫語言走向真實。畫面整體性的效果最終達到形體的寫實性與象征性的融合、靜態與動態的融合,達到了藝術家深層次審美取向的追求。
東方與西方在美學觀念與審美情趣上存在著一定差異,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客觀的真實再現,采用焦點透視,因而畫面上出現的空間是靜止的,真實有限的空間與客觀規律相一致。中國畫的構圖則不拘于特定時空,而是根據作者對對象的領悟理解,去“立意定景”,采取運動式、鳥瞰式的多點透視或散點透視,體現出中國繪畫在構圖上的自由開闊、靈活多變的特征。
綜上所述,繪畫藝術的語言通過有機的結合形成畫面的感染力,畫家對生命力的感悟動情于創作主體,有其情必有其勢,從一種呼吸到另一種真實,在此引導下,可以進行夸張處理,以求更強烈地表現出生命活力及富有個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著,《宗白華文集》,商務出版社,1986年
論文摘要:目的 探討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于導醫服務過程,提高導醫護理質量,提升門診患者滿意度。方法 2011年4月至8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導醫臺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導醫臺由門診服務臺普及到全院各個樓層,導醫護士由5名增加到30名,開展全院、全程導醫服務患者。結果 導醫服務滿意度由原來的91%上升至99.9%,優質護理服務得到患者及家屬的好評。結論 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實施,實現了從門診候診、就診、檢查、到辦理入院手續、護送入病區等,為患者提供全程、無縫隙的溫馨導診護理服務。
2011年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貫徹落實衛生部頒布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1]活動。制定了《2011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使優質護理服務在全院開展,為提高導醫臺護理服務量,達到使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目的,結合導醫臺的特點,以人性化、整體化、專業化為理念,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活動。
1 一般資料
本院為洛陽市規模最大的三級甲等醫院,門診每日就診量2千余人,每日入院患者150~200余人,為提高門診導醫服務質量,導醫護士由5名增加到30名,導醫臺由門診一樓服務臺擴展至門診全部樓層和各住院部一層,服務范圍由單一的門診導醫轉變為從導診、候診、就診、檢查、到辦理入院手續、護送入病區等,為患者提供無縫隙的全院、全程導診護理服務。
2 方法
2.1 轉變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多次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召開會議,認真組織學習三級醫療機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醫院”評審標準和有關文件精神,對照標準逐條梳理,逐一落實。結合導醫臺的特點進行分析與討論,明確護理服務的內容,在導醫服務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意義,認識夯實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提升患者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護士自覺改變“患者要我服務”為“我要為患者服務”的理念[2]。
2.2 提升護士自身素質,塑造窗口服務形象,導醫護士是醫院的“形象大使”,使第一時間與患者接觸的醫務人員。導醫護士的整體形象代表著醫院的服務態度、管理水平、工作質量、及醫院形象[3],邀請禮儀專家為導醫護士傳授禮儀服務知識和現場指導,從坐姿、站姿、接送物品、指引路線時的手姿、與患者交流時的面部表情等方面進行規范培訓,塑造窗口護士形象:淡妝上崗,服裝、標識統一,導醫標識醒目,實施站立式、流動。推行護理服務“三主動”:導醫護士主動迎接、問候患者;年老體弱者主動上前攙扶;行動不便者主動提供輪椅、平車,同時將主動服務患者的質量和例數納入個人護理質量考核標準。
2.3 規范服務用語,增強護士語言溝通能力,本院大部分就診患者來自農村。如用醫學專業術語與其溝通交流,患者可能無法理解導醫護士所傳遞的信息,因此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標準的普通話,使導醫護士所具備的基本條件。當與患者交流時要面帶微笑、集中精力、認真傾聽,必要時配合適當的肢體語言,使患者倍感信任和依賴,要換位思考,理解患者,幫助解決就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縮短就診時間。
2.4 優化服務流程 針對門診患者流量大,醫技檢查、檢驗高峰期多集中在上午,患者停留、等候時間長等特點,完善導醫各環節工作流程,健全科室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建立工作質量考核標準,使各崗位工作有章可循,既縮短了患者的侯診時間,又提高了服務質量。
2.5 創造舒適的就診環境 大廳內設置溫馨清晰的中英文標識提示欄,布局合理安排,保持環境清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定時通風、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掛號、收費、辦理入院、新農合直補等服務窗口專人負責,設置一米線,保護患者隱私,實施彈性排班,就診高峰增加導診人員,及時管理疏導,分流候診人員,避免三長一短現象,創造舒適、安全的就診環境,方便患者就診。
3 討論
通過優質護理服務實施,規范了導醫護士的服務行為標準,改變了工作作風,主動服務意識加強,做到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關愛,為患者提供溫馨、舒心、放心的就醫環境和安全、高效的優質服務。
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提高:在實施全院、全程導醫護理服務過程中,融入人性化、親情化護理服務,拉近了護士與患者的距離,使患者有了歸屬感,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增加,及時發現候診過程中患者的病情變化、心理變化、護理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密切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患者滿意度得到提高:活動開展以來,門診服務質量明顯提高,窗口一米線、候診秩序明顯改善、患者候診時間縮短、大廳各類治安事件減少,導醫護士多次受到患者的好評及醫院領導的獎勵,實現了導醫臺護理服務零投訴。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2010.
摘要目的:探討大型綜合性醫院門診改善優質服務的策略與方法對提升患者滿意度的促進作用。方法:將雙因素理論應用服務質量管理,實行分層次管理,提高優質服務水平和質量;開展多元化服務,實施“連心橋”優質護理服務品牌創建活動。結果:護士服務態度明顯改善,主動服務意識大大增強,護士學歷和服務能力得到提高,收到明顯社會效益。結論:雙因素理論在發揮員工工作熱情、提高優質服務質量與促進醫院快速發展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門診;導醫護士;雙因素理論;服務質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87
作者單位:213003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服務中心
華靜:女,大專,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門診是醫院與患者接觸的第一張明信片,服務質量直接影響醫院建設和聲譽。護理服務質量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與護理管理者的領導行為密切相關。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備和科學管理,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門診就診存在患者人數不確定、病種多分科細、環節繁瑣、工作任務繁重和醫患、護患矛盾密集等特點。如何調動導醫護士工作熱情,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優質、高效服務,是質量管理重要環節之一。2010年10月我院將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應用門診導醫、導診咨詢服務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門診共設專科44個,日門診和急診量約5500~7500人次。門診部設院辦公室、門急診科護士長、服務中心護士長等,分管門診導醫、導診管理工作。服務中心共有護士9名,護士長1名。年齡31~52歲,平均40.8歲。其中,本科3名,大專4名,中專2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3名,護士2名。
1.2門診服務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2.1門診工作量大2008年6月新門診大樓起用后,增加專科10個,就診患者逐年增加,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總診療分別為1 875 980,1 986 579,2 110 640例次。導診護士擔負著巨大的工作任務:分診導診、醫療咨詢、門診審批、處方清單打印、現場、電話(網上)預約、便民服務、打印并發放化驗報告單、健康宣教、老干部保健、退藥、退費辦理、人才一卡通、臺胞、臺商陪診、外賓接待、勞模、軍人、殘疾、見義勇為特需服務、傳染病登記(結核轉診)、自助掛號、收費機指導等服務項目。
1.2.2服務質量要求高隨著自我保健意識增強,門診就診患者及家屬對醫療、護理服務需求越來越高,如首次分診準確率、當日就診率、環節便通率、需求服務滿意率等;其次,部分患者病情復雜、易變、多變,就診難度較高,給醫護人員業務技術提出更高的標準。
1.2.3導醫護理隊伍老齡化合同護士5名專科知識與經驗不足,畢業后未進入臨床,其余護士由于身體因素調整至門診服務臺,平均年齡40.8歲,存在基本素質與服務理念參差不齊。
1.2.4門診面臨的挑戰醫療保險覆蓋廣泛,金額差異較大;全球經濟復蘇,就業機會不均衡;醫院服務內容、內涵擴展,人力配備不同步;醫院各專科發展速度不均衡;門診護士知識老化,對新技術、新療法不熟知,釋疑解答不能滿足病患需求。
2雙因素理論在門診優質服務質量中的應用
2.1方法抓住機會,努力學習門診工作繁瑣,服務項目較多,護士人員少,大部分護士缺乏學習深造機會,知識結構趨于老化。護士長與分管院長、護理部、科護士長申請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和醫院舉辦的各專科繼續教育學習班,通過學習,提高業務理論。定期組織護士學習優質服務理念和禮儀知識培訓。利用傳達院周會后學習各專科常見疾病知識,提高分診準確率。每日5 min經驗分享,通過案例分析、個人體會交流,提供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督導,相互提高和促進平臺。
2.2努力爭取,提高待遇護士長從2010年8月崗位調整到門診服務中心工作。得知護士獎金未享受窗口待遇,多次與院領導、相關部門溝通,得到院長關注,1個月后護士獎金系數提高0.1%。門診大廳空間大,前后左右共有五扇大門,夏熱,冬涼,匯報分管院長給于解決,改善了工作和午間休息環境,如增加羽絨服、保暖鞋。改革年終評優方法,護士長不參與選舉,為護士提供創優先進平臺,最終1名護士獲優,1名護士工會先進,1名護士治保先進。4名護士遞交入黨申請,1名護士批準為入黨積極分子。以先進帶動和諧進取團隊。
2.3人文關懷,移情患者根據護士特性、年齡、學歷關注人的個性需求和發展。懷孕不上早班、連班,縮短站立時間,女護士月經期增加休息時間,外地護士節假日優先、連續調休,讓其與家人團聚。每逢周日、節假日的排班,協調并滿足合理要求,護士長一馬當先,為護士起到表率作用。實行彈性排班,夏季、高峰就診時段早上提前45~60 min上班,下午班延遲30 min,增加中午連班、周六全天在崗,同時增加假日班次,只要門診有科室上班,就安排護士配合提供便民等服務。導診護士走出服務臺,為患者、家屬提供主動服務。開展門診窗口員工道德講堂、身邊好人瞬間拍攝、護士攝影、演講比賽等活動。留言本上記載著患者和家屬的感謝和表揚;患者滿意,領導肯定,是護士艱辛工作最好的鼓勵。
2.4分層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采取集體、個人交流相結合,聽取護士意見和建議(科室工作安排、新服務項目開展、臨床各科室及專家溝通協調)。導醫中1名10多年老護士,經驗豐富,性格爽快,說話干練,但是,缺乏耐心,表情嚴肅,護士長敬重她,遇事態度誠懇、主動交流,下班多次交換思想,肯定她對工作認真負責,指出存在的不足,微笑、熱情、溫馨、關懷是護士的基本素質。轉變理念后這位護士更加努力工作,獻計獻策提出“滿意一個患者”等服務舉措。門診部職工代表改選,老護士當選。通過案例分析、經驗分享會,營造關心患者、愛護患者、尊重患者的氛圍。對護理人員實施分層管理,注重素質培養、職業發展和提升。
2.5開展“連心橋”優質服務品牌創建活動隨著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深入延伸,2010年中心推出“留住一個患者”;2011年提出“滿意一個患者”;2012年倡導四心(愛心、熱心、細心、耐心)服務,2013年實施“連心橋”優質護理品牌創建活動,主題活動。護士牢記患者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做到微笑迎接每位就診患者和家屬。一系列活動開展,樹立了良好窗口形象,提升了服務水平。33名離休干部集體贊揚中心護士溫馨、熱情周到的服務;患者聯名表揚中心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好,百問百答,不厭其煩,及時為患者聯系協調,解決問題。2012年江蘇省出院患者滿意度函調服務榮獲第3名,服務中心榮獲巾幗文明崗先進集體。
3結果
門診患者逐年上升,2011年總診療1 875 980例次,出院66 325例,住院手術28 131臺,平均住院天數11.2 d;2012年總診療1 986 579例次,出院70 744例,住院手術32 284臺,平均住院天數10.8 d;2013年總診療2 110 640例次,出院75 447例,住院手術35 833臺,平均住院天數10 d。
4討論
雙因素理論即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于1966年提出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將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分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是與工作本身相關聯的內部因素;保健因素指與人們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是與工作環境相關聯的外部因素[1]。對于護理管理者來說,激發護士積極性,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是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給護士發展平臺,使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以增進醫院的服務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2]。
護理管理者參與護理科研,提升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夠帶動和影響著護士,提高團隊綜合素質、凝聚力和部門工作執行率與質量。醫院設立科研基金和獎勵,護理科研成果與職務、職稱晉升掛鉤,與年終考核、掛鉤。筆者3年發表中華級論文5篇,省級核心期刊論文2篇,省級期刊論文3篇。護理科研市級1項,衛生局2項,院級1項,市級科技進步3,4等獎各1項。市、衛生局新技術引進2等獎各1項。榮譽與成果推廣時,大大提高護士知識和護理學術的價值、地位。改變了門診窗口之一服務中心“足球守門員”,“先鋒隊”護士的理念,激發每位護士工作熱情,各樓層分診護士主動真誠、微笑服務,掛號時間由原來平均12.5 min,減少到8.7 min。不斷創新護理服務,全面提升服務品質[3]。
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增強,,醫療保險廣泛覆蓋,醫院就診人數逐日增多,都給護士長,尤其是年輕護士長提出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引導護士不斷追求思想和理念上更高精神境界,全面實施“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在醫院形成一個“護理管理者愛護士,護士愛患者”的良性循環,提高護士核心能力,而護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運用知識、技能來保證護理質量[4],在不斷創新中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使護理質量更具有生命力[5],不斷提升醫院和護士形象[6],進一步增進患者的安全[7]。
參考文獻
[1]高玲玲,張英華,張俊娥.優化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提高護理質量[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46-48.
[2]焦靜,吳欣娟,張曉靜,等.北京市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4):377-380.
[3]夏春香,姚啟燕.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3):4051-4053.
[4]馮志英,王建榮,馬燕蘭,等.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表的研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63-66.
[5]Carroll L.Clinical skills for nurses in medical assessment units[J].Nurs Stand,2004,18(42):34-40.
[6]張蓉,高莉.護理崗位實施績效考核的效果探討[J].護理研究,2007,21(2):308-310.
[7]Armstrong K,Laschinger H,Wong C.Workplace empowerment and magnet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atient safety climate[J].J Nurs Adm,2009,39(7-8suppl):S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