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教師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
校長是受黨和國家委托,領導和管理學校,全面主持學校行政工作的負責人,是一所學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這充分說明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只有高素質的校長才能帶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辦好一所學校。校長要真正成為學校教師隊伍中的一面旗幟,一所學校的靈魂,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校長專業化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稱《剛要》]要求“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農村中小學校長重任在肩,因此加強農村中小學校長培訓培養,提升他們的辦學本領應該是校長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就其培訓模式作膚淺的思考。
一、農村中小學校長基本現狀調查。
某縣中小學校長基本情況抽樣調查,從全縣24個鄉鎮抽取了13個鄉鎮,共30所中小學作為樣本,基本情況如下:1.學歷層次較高,絕對高于教師隊伍學歷,但多為后續學歷。中小學校長達到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81.6%,專科學歷占15.6%,中專學歷僅占2.8%,但絕大部分是中師生通過進修和二次進修而取得的;2.職稱層次較高,中學,具有高級職稱的校長占69%,中級職稱的占31%,沒有初級職稱;小學,具有小學高級以上職稱的占93.8%,中級職稱的占6.2%;3.年齡結構偏大,男女比例失調。30-40歲占26.5%,40-50歲占56.7%,50歲以上占16.8%,女校長比例不到10%;4.大多數校長參加崗位培訓,具備任職任職資格,具有一線教學經歷和中層干部管理經歷,對新理論、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論文,但職前準備不夠充分,缺乏管理知識深度。 二、新時期農村中小學校長的基本要求
在《剛要》中,“校長”這個詞共出現過20次,對校長的素質和校長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制定校長任職資格標準,促進校長專業化,提高校長管理水平。推行校長職級制”①,“那就是校長要成為教育家”,“不僅理論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個教育實踐家”,實現教育家辦學,要求校長首先“應當是政治家”,“還應當促進專業化發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長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就是“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的內涵發展”“出名師,育英才”②。因此可見校長的行政性在淡化,長官化在消減,不再是純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當家”,而是專業化專家化的人才。農村中小學校長目前是校長隊伍中最大的群體,《剛要》的要求自然是農村中小學校長的追求,是適應當地教育且引領當地教育發展的專家。
三、提高農村中小學校長素質的策略。《剛要》要求農村中小學校長要成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長的規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農村學校的特殊性,大多數學校校長都是教師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校長專業知識訓練,因此,科學系統的培訓就成了校長專業化的捷徑,要抓好培訓工作,培訓模式非常重要。我們認為,農村中小學校長的培訓除《綱要》的“校長輪崗交流”“ 海外研修培訓”等模式外,目前較為實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鎮為主,縣級聯動長效培訓模式。由于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分散,要經常性開展全縣大規模集中培訓,這很不現實,因此可以以鎮(或將全縣劃分為幾個片區)為單位開展經常性培訓,縣教育主管部門督查。
(二)鎮縣分層培訓模式。縣教育主管部門重點培訓中小學校長教育思想、理論素質、專業化要求,以專家講座、外出進修等形式,提高校長的專業水平,鄉鎮重點培訓鎮域管理、特色發展等。
(三)校本學習與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師缺編嚴重,教學管理人員更是緊缺,農村中學校長都承擔一定量的上課任務,走出校門學習的機會很少,因此校本學習與自我反思是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機構的指導下,校長在學校(或家)里進行的一種培訓與學習。主要摘要之間的矛盾,培訓時間不受限制,培訓的方式靈活,通過學習、研究、反思、實踐的方式提升校長素養,是校長終生學習很好的模式。
(四)專題式培訓模式 校長最關注的是什么?④調研全國第一期基礎教育改革動態專題研修班的95名校長“校長最關注的問題”,在回答“當前辦學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和壓力”時:教師隊伍問題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論文,其次是安全問題,占30.8%,第三是辦學經費和校園硬件建設,占15.7%,第四是升學率,占12%。這些觀點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說明校長在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決辦法。調查發現,面對當前辦學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95%的校長希望有高人指點,最好是“藥到病除”,農村中小學校長除上述“四個關注”外,校長知識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應該進行這些專題培訓,讓他們立即走出困境。
(五)個性化培訓模式。《綱要》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學校要辦出特色,校長就必須進行個性化培訓,即有針對性的根據學校特色,對校長進行特色方面的進一步提升。
(六)分層分崗的培訓模式。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校長年齡結構、知識素養、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進行分層,比如中學小學、年齡老少、任職長短、學校規模大小等進行分層培訓,便于相互間有共同的話題等。
參考文獻:
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②《中小學校長》2010.12孫宵兵.《<教育規劃剛要>對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新要求》;
③《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年12期《促進農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的培訓模式的實踐研究》;
④《中小學校長》2010.11樊平軍《校長關注的四大問題》。
1.定期開展教師業務培訓,合理安排工作任務。
學校應在規劃期內定期開展教師業務培訓,以幫助教師從日常工作中找到工作的重心,增強教師處理教學事務的能力。只有當教師有足夠的業務水平應對教學工作中的突發狀況時,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對于教師教學反思來說,學校以教師管理者的身份做好教師業務培訓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這關系著教學的質量,更關系著一切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宗旨。學校應以促進教師教學為目的合理安排工作任務,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工作,更不應使“學期總結”等教學反思的方法流于形式,甚至被形式所左右,浪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相反,學校應秉承為學生發展負責的態度,在各項規章制度中查缺補漏,時刻關注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即時性反饋,科學地分配教學任務,合理安排各項教學以外的工作,為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提供空間,有助于強化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內驅力,使教師的教學反思再無“怨言”,進而促進教學反思的有效性,提高教學反思效果,促進教師教學的發展。
2.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彈性管理機制。
在哲學中有指出,由于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當人們面對事物的矛盾時,應以矛盾的特殊性為考察點,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而這一原理在學校建立教師教學反思管理機制中同樣適用。當管理機制與大多數教師現實情況發生矛盾時,說明機制本身并不客觀,應以教師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適當調整管理機制。畢竟“機制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一道理人人都懂,與大多數教師的情況背道而馳的教學反思管理機制是不科學的。因此,應根據教師的自身教學及工作情況,為教師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間,幫助教師解決問題。因此,學校應提倡多種教學反思方法的混合使用,根據教師個人喜好,針對其自身特點,運用其認為適合的反思方法進行反思,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學反思的作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學反思方法的多元化發展,使更多的研究成為可能。
二、拓寬教學研究路徑,培養教師教學反思意識
1.組織開展專題文獻研究,促進教師反思教學理念。
組織開展專題文獻研究,可以是圍繞時下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進行研究,亦或是圍繞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廣泛性探討。利用群體的力量督促、帶動教師們進行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文獻學習,立足于實踐,進一步促進教師反思自身的教學理念。同時,學校應多鼓勵教師積極查閱教育教學理論文獻,關注教育改革熱點,為指導教學做足準備。“教師若想給學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師應秉承為學生負責的態度,不斷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識充實自我,做到及時更新,如此一來,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既符合了學生個體的需求,也迎合了社會與時代的發展特征。而學校正是實現這一最終目標的最大推動者,有著無可替代的力量。
2.搭建課堂教學觀察平臺,促進教師反思教學行為。
在現實教學中,若教師不進行教學反思,便很難發現自己是否存在過失。學校為此可以搭建課堂觀察平臺,給教師提供一個可以直觀地、清晰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的機會,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根據對國外教學反思相關文獻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將反思活動劃分為“不確定”與“探究”兩個階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產生懷疑、困惑、焦慮等思維活動的狀態,后者是為了找尋解決、突破前者的材料而進行的探索、探究行為。也就是說,當教師不確定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失時,會呈現出各種懷疑、困惑、焦慮的狀態,而教師的教學反思就是為探究這一不確定而存在的。而學校應盡量為教師提供探究的條件,幫助教師消除懷疑、困惑及焦慮。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微格錄課為主的方式為教師提供觀察平臺,讓教師在錄制結束后去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思考、分析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掌握教學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可見,一旦課堂教學觀察平臺搭建成功,將有助于教師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能夠及時確定偏差之處,從而作出調整。
3.構建反思效果評價系統,促進教師反思教學效果。
德國教育家伯萊克認為,反思是一種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對自身進行批判與觀察的能力。他主張將以認識為基礎的經驗同行為實踐緊密結合,從多種角度來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情境,而后根據動機方案來把握自身的行動及其產生的結果,最終得以矯正不良行為,促進問題的解決。教師們知曉教學反思對其教學的幫助,并認可教學反思的效果。教師們愿意將自己擺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機會就會去聽其他同事的課,并且也會請他們來聽自己的課,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優缺點并記錄下來,方便指導日后教學。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懂為何反思”,認為教學反思只是形式,無實際意義。那么此時,學校需要構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評價系統,以激勵教學反思效果好的教師繼續保持,而鼓勵和勸勉認為教學反思效果差強人意的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例如,可以在觀摩分析的基礎上發展教學反思效果的評價系統,在講課與評課中尋求進步,利用觀摩他人課堂教學來促進自身思考,填補自己專業知識的缺失。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教師教學反思行為
任何實踐都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指導,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教學反思亦是如此。單一的教學反思理論是必然不會被教師所接受的,而單一的只存在于實踐中的沒有理論指導的教學反思同樣是受困的,這僅僅是經驗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學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經驗才能對后續行為發展提供可靠參考,進而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
1.加強教學反思理論指導,促進解決教師教學反思困惑。
在對于教師教學反思這一問題上,需要學校給予的不僅僅是高度的重視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師用以實際操作的具體指導理論與方法,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有效性的發揮。教師自我實踐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批判的視角考察自身行為,以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與強化、思維與修正,促進其教學效能感不斷提高的過程。有的教師并不了解教學反思的具體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開教學反思,也有教師不知何為教學反思,也不知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關注教育理論,導致教學理念沒有及時得到更新。為此學校應注重、加強對教師的教學反思的理論指導,消除教師關于教學反思的疑慮和困惑,以較高水平的理論指導其實踐,實踐才更具科學性。也就是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消除疑問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2.營造教學反思實施氛圍,提供教師踐行教學反思機會。
漢字是音、形、義三要素構成的統一體。識字教學的方法應從教學的內容音、形、義三方面來闡述。
1.字音教學的方法。
字音教學是識字教學的第一步,除借拼音學字音以外,字音教學方法還有三種:
(1)形聲字找聲旁
在常用漢字中,形聲字占85%左右。掌握了學習形聲字的方法,就解決了學習絕大多數生字的問題。教學時,要利用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先讀準作為聲旁的獨體字,再學形聲字。若形聲字與聲旁讀音完全相同(同音字),讀準了聲分就讀準了字音,如:“遞”、“柿”。若不完全相同,要進行聲旁與形聲字字音的比較,弄清什么不同,然后再讀準形聲字字音。如米──迷(聲調不同),朱──殊(聲母不同),回──徊(韻母不同)。
(2)音近字比較辨析
有的音近字是形聲字,如:“媽”、“螞”、“罵”;有的是形近字,如:“巳”、“已”、“己”;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身”、“深”。教學時要找出它們在字音上的差別,結合字形、字義分析,放到詞語中多讀多練,幫助記憶。
(3)多音字據詞定音
多音字教學,要依靠字義作為分化字音的手段,把它們放到語言環境中,據詞按義定音。如“幾個茶幾”,“還不還錢”。
2.字義教學的方法。
字義教學是識字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起點,對字形教學的影響很大,可以使學生減少機械識記,增強意義識記。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觀演示法
朱智賢教授在《思維發展心理學》中講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教師在字義教學中,要把抽象的文字符號代表的意義,用直觀演示法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以便于學生記憶。對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數量詞等,可用實物、插圖、板畫、模型、投影等來直觀說明;對動詞、形容詞和方位詞等可用手勢、動作、表情來演示。
(2)組詞造句法
這是幫助低年級學生了解字義常用的簡便方法。如教“認”的字義時,可讓學生擴成詞“認識”,再造成句子:“與人說話就算認識了。”像這種用字組詞造句進行字義教學的方法叫組詞造句法。
(3)聯系實際法
也稱舉例說明法。如教“認”的字義時,老師可引導學生組成詞語“認真”后,出示兩份作業,一份寫得認真,一份寫得潦草,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不僅用了直觀的方法,而且也聯系了學生的作業實際,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4)結合課文法
這是隨文識字最常用來理解字義的方法。如一位老師在教《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更”字。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植物傳播種子的3種不同的方法。蒲公英要靠風來傳播,蒼耳要靠動物來傳播,而豌豆呢,只要太陽一曬就能傳播。同學們比比看,誰的辦法最好,最容易?
生:豌豆的傳播方法最好。
師:書上是用哪個字來說明豌豆的辦法比其它兩種好的呢?
生:更。
師:對呀,“更”就是越發,愈加突出的意思,所以我們讀“更”字時,要突出它,讀重音。
(5)利用規律法
古人用“六書”造字,確為一大創舉。我們可利用造字規律教學字義。如象形字要抓住字形與實物相似的特點,用分析字形或展示實物圖畫的方法來揭示字義。如會意字要從分析字形各部分意義入手理解字義。例“三人為眾”,“三木為森”,“不正為歪”,“小土為塵”。如形聲字,要抓住形旁來理解字義。例“有水方說清,用言去邀請,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濃,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6)比較辨析法
教形似的形聲字與近義詞、反義詞均可用比較辨析的方法,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生字。一位教師在教小語一冊《畫》時,先用直觀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的“遠──近”,“有──無”,“來──去”的意思,最后又用找反義詞的練習,集中比較辨析三組反義詞,效果很好。
(7)同義替換法
這是一種既能使學生認識同義詞,又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如學習小語一冊24課《小山羊》最后一句“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生字“同”組成的新詞“一同”時,請學生用替換法,即換一個詞語幫助理解,但不改變原意。學生用“一塊兒”、“一起”等來替換。然后教師話鋒一轉,告訴同學們,我們的漢語詞匯豐富,變化多樣,是其它語言無法比擬的,從而又進行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3.字形教學的方法。
(1)筆畫部件法
這是字形教學的最基本方法。筆畫部件是構成漢字字形的基本要素。開始教簡單的獨體字,一般用按筆順分析筆畫的方法識記字形。如九──丿乙,先教學生念筆順,掌握了筆順后再指導學生在課本的四字格中描寫、仿寫。教合體字或結構復雜的獨體字,要用分析部件或分析筆畫、部件相結合的方法來學習字形。
(2)利用規律法
漢字的構成有規律可循。在字形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構字規律和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想象,把無意識記變成有意識記。如一位教師教象形字“山”、“水”時,利用字形和實物的相似點學習字形。他先請一位學生在黑板上豎的畫一條小河,連著畫三座小山,接著教師因勢利導,把小河演變成“水”字,把小山演變成“山”字,然后再按筆順分析筆畫,識記字形。
(3)兒歌字謎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漢字的構字規律編一些兒歌、字謎進行字形教學,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學生喜聞樂見,識字效率高。
如兩則兒歌:“雙人十四一心,‘德’字永記我心。”“中間有點仔細辨,中間有言來分辨,中間有瓜長花瓣,中間絲線扎成辮。”
字謎:重逢(又見);好女子(娘);又在村中(樹);十字尾巴彎彎,算算比十少三(七)。
(4)直觀形象法
根據兒童形象記憶占優勢但知覺不精確的特點,教師的字形教學中可運用直觀形象法。如一位教師教“看”字時,手搭涼棚放在眼上方,向遠處望,問學生:“老師在干什么?”學生紛紛說:“老師在學孫悟空看遠方呢。”教師邊寫邊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看”字,上面是一個“手”字,下面是一個“目”字。這位教師抓住字形的特點,身體力行地作直觀表演,集趣味性與形象性于字形教學之中,使學生產生了良好的無意識記。
(5)形近比較法
在字形教學中,可以將形近易混字,通過以熟字帶生字辨析比較,區別異同。如學《難忘的潑水節》中區別“辛”、“幸”二字時,可以抓住“辛”、“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點”和“十分”辨析字形;用“辛苦”和“幸福”兩詞體現字義,并編成兒歌“辛苦一點,幸福十分”,溝通形、義聯系。這樣不僅讓學生清楚地區別了字形,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