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智能化發展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DSS;智能化;知識獲取
一、引言
隨著Internet和多媒體技術等的飛速發展,制造業也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發展,并由此涌現了各種先進制造概念與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綠色制造、虛擬樣機、動態聯盟、企業重組等等。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其整個過程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不僅與設計制造技術有關,也與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經營管理與決策系統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等相融合,是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
因此,必須采用跨越式發展的方式,融合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制造技術,從系統管理、產品開發設計方法/技術與技術裝備等諸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為了支持現代制造業的整個組織管理決策過程,迫切需要研究和開發新一代的DSS。
本文就是在介紹當前DSS發展概況的基礎上,根據現代制造模式的特點,研究了面向現代制造領域的DSS應具備的功能、結構、協調機制、系統層次與實現方式,最后展望了其發展方向。
二、DSS發展現狀
DSS從其產生以來,其發展已從最初僅通過交互技術輔助管理者對半結構化問題進行管理一直到運算學、決策學及各種AI技術滲透到其中的各種實用DSS出現,其應用涉及到多個領域,并成為信息系統領域內的熱點之一。但是傳統DSS投入應用的成功實例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基于傳統DBMS的DSS只能提供輔助決策過程中的數據級支持,而現實決策所需的數據卻往往是分布、異構的;另一方面是實際中大多DSS的應用對決策者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專業領域知識也要有較高的DSS構模知識;因此針對不同的社會需求,提出了多種類型的DSS,有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分布式決策支持系統、群體決策支持系統、組織決策支持系統、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戰略決策支持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的提出與實現,各自適用于不同的場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新的決策形勢的需求。以下將對當前最主要的幾種DSS發展加以概括論述。
2.1分布與群體決策支持系統
分布決策支持系統(DistributedDecisionSupportSystem,DDSS)與群體決策支持系統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GDSS)均是八十年代來DSS研究與應用的熱門方向,滿足在制造業發展虛擬企業、網絡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對傳統集中式DSS的擴展,是分布決策、分布系統、分布支持三位一體的結晶。GDSS則是面向群體活動的,它為群體活動提供溝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機器誘導的溝通模式3個層次的支持。GDSS與DDSS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是對個體決策支持系統的擴展,后者則是相對于集中式DSS而言的,兩者研究的重點和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GDSS對群體決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決策,又可是分布式決策。但通常情況下,群體決策是在分布環境下實施的,這就決定了GDSS與DDSS有著非同尋常的聯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結構,系統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處理,即支持對數據對象的遠距離操作;系統還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處理,即通過在用戶和各應用層之間的接口,來實現各個應用領域的功能。
DDSS與GDSS的這種特性使其在企業動態聯盟、網絡化制造、CSCW、醫療等領域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有學者就針對企業動態聯盟開發了一個決策支持系統,該群體決策支持系統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與AVE組織建立輔助工具聯合使用。整個系統可根據具體AVE問題建立不同類型的決策模型與決策知識,并通過決策支持系統通用開發工具定義各類決策功能對象,從而添加進系統,形成針對某類制造企業的部分通用AVE組織管理群體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而且系統的決策模型、知識與參考模型庫亦將隨著時間的增加不斷擴充,適合基于Internet的計算機協同工作環境進行群體決策,為建立動態聯盟的動態組織管理全過程提供問題求解與決策支持。
2.2組織決策支持系統ODSS
組織決策支持系統(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ODSS)是針對目前的多人規模管理決策活動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進行而產生的,它要求在更高的決策層和更復雜的決策環境下得到計算機的支持。對ODSS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可通過其規模與其它類型的DSS區別開來,并且在要求上也與其它形式的DSS不同,它支持一個組織中多個不同功能領域和不同層次的決策任務,而非關注于針對一個決策問題的單個決策者或一個決策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環境中,用戶可以通過系統從不同區域獨立、并行對其他用戶進行訪問、交流。
一般說來,ODSS應具有如下特征:1同時涉及公共數據和私有數據,同時涉及公共模型和私有模型;2一個ODSS可以跨越多個組織部門;3注重對決策者的內容支持(即提供分析工具幫助決策者進行問題分析),也注重對決策者的過程支持(即創建決策分析環境,支持決策者完成其決策過程中的各種活動);4打破功能領域;5打破遞階層次;6有一組支持信息/過程任務的工具包,依賴計算機技術。
ODSS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制造領域及CSCW領域中的得到了重視與應用。目前面向機械制造領域的ODSS的研究重點在于,根據當前網絡協同設計特性,將Agent技術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與ODSS的分布特性結合起來,利用多智能體系統適于求解功能或地理上分布的復雜問題和問題求解及推理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特點,來完成異地協同設計與制造的協作策略、知識共享和沖突消解等問題,提高整個ODSS的智能化程度,以適應于當前網絡化、分布式的計算環境。如通過采用Agent封裝、改造和擴展原有決策支持系統的問題部件、數據部件和模型部件,使整個系統具有更高的柔性。
2.3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
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ADSS)是針對信息時代多變、動態的決策環境而產生的,它將傳統面向靜態、線性和漸變市場環境的DSS擴展為面向動態、非線性和突變的決策環境的支持系統,用戶可根據動態環境的變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動或半自動地調整系統的結構、功能或接口。對ADSS研究主要從自適應用戶接口設計、自適應模型或領域知識庫的設計、在線幫助系統與DSS的自適應設計四個方面進行,其中問題領域知識庫的建立是ADSS成功與否的關鍵,它使整個系統具有了自學習功能,可以自動獲取或提練決策所需的知識。對此,必須給問題處理模塊配備一種學習方法或在現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個自學習構件。歸納學習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通過它從大量實例、模擬結果或歷史事例中歸納得到所需知識。此外,神經網絡、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種知識獲取方法的采用也將使系統更具適應性。
市場環境變化及產品開發過程是混沌的,因此有學者提出一種支持先進制造模式的基于自組織的決策模式及決策支持系統,系統以協同論和分形理論等自組織理論為基礎,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自身動態重組、適應混沌環境的能力。從而使企業在湍流、混沌的復雜非平衡環境下,適時、快速地設計新產品、重構制造系統,再造經營過程。
2.4基于數據倉庫的DSS
在制造領域中,產品開發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包括需求信息、競爭情報、管理信息、產品數據等等,并且很多信息要從分布、異構的海量數據中挖掘而得,傳統的DBMS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基于數據倉庫(DataWarehouse,DW)的DSS應運而生。數據倉庫系統作為面向主題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內保持穩定的、隨時間變化的,用以支持企業或組織決策分析的數據的集合,可將來自各個數據庫的信息進行集成,從事物的歷史和發展的角度來組織和存儲數據,供用戶進行數據分析,并輔助決策支持,為決策者提供有用的決策支持信息與知識。數據倉庫技術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或軟件,它融合了數據庫理論、統計學、數據可視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多項研究領域,在大量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知識,用于決策支持和預測未來。因此基于這一技術的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支持系統提供了可取的數據組織方式、為決策人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工具,能有力地推動決策的現代化進程。
基于數據倉庫理論與技術的DSS的研究與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其主要研究課題包括:①DW技術在DSS系統建立中的應用以及基于DW的DSS的結構框架;②采用何種數據挖掘技術或知識發現方法來增強DSS的知識源;③DSS中的DW的數據組織與設計及DW管理系統的設計。總的說來,基于DW的DSS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利用DW及相關技術來發現知識以及如何向用戶解釋和表達知識,為決策支持提供更有力的數據支持,有效地克服傳統DSS數據管理難與忽視歷史數據等問題。
2.5其它類型的DSS
DSS還有多種其它的形式,但它們均是從某個方面或某個過程出發對傳統DSS進行改進而得到的,較出名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另外還有支持高層決策的戰略決策支持系統(SDSS)、決策支持中心(DSC)、執行信息系統(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強調激發決策者靈感與創造力的積極型決策支持系統(ActiveDSS)等等;而從技術方面則注重引入Agent技術或群件、組件技術將各種形式的決策支持系統擴展為面向Intranet/Internet的DSS。
三、進一步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DSS研究走過二十幾年的歷程,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結合現代制造業與當前DSS的發展概況,筆者認為DSS及其相關領域將結合計算機網絡、AI等領域的新發展,向著以下方向發展:
1)在Inter/Intranet環境下,體系結構朝著分布、分層、并行的三層結構方向發展。為了滿足虛擬企業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業高度自治的特點,系統應具有較強的模型重組能力,并且各個決策單元可以獨立工作,也可在求解過程中動態組合。系統的知識子系統可對整個系統進行協調、管理、控制和沖突消解,整個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可修改性。
2)隨著決策環境的越趨復雜,一方面需進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另一方面人機合作和人人交流將是進行系統開發的重點;并且在一定時期內,重點應將DSS的基于邏輯和符號處理的理性決策能力與人類的直覺決策能力相融合,充分發揮人機各自優勢來解決復雜決策問題;
3)鑒于充足的數據源是DSS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各地分布、異構知識源的獲取、表達、管理與應用將成為研究重點。整個系統應支持多種知識表達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共存,將目前基于模型和數據庫的DSS從過去僅將“數據”視為數值轉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檔的DSS。需要集成DW、DM與OLAP及其它KDD知識獲取方法,將各類分布、異構的知識源集成起來,為決策者提供各種類型的、有效的數據分析,起到決策支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人彬,羅云峰,費奇.決策支持系統發展的新階段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1:47~49
2.G.R.RaoandM.Turoff.Ahypermedia-based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tosupportcollaborativemedicaldecision-making.
3.徐曉飛,戰德臣,葉丹等.動態聯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撐環境.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1998,1:9~12
4.T.K.Sen,L.J.Moore,T.J.Hess.An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anagingtheDOEhazardouswastecleanupprogram.
5.董志斌,吳啟迪,嚴雋薇.一種基于多智能體的ODSS的設計與實現.微型電腦應用,2000,16(6):5~8
6.Ta-TaoChuangandS.B.Yadav.Thedevelopmentofan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
7.任守榘,張蕾,劉祖照.基于自組織的決策模式及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0,6(3):60~66
8.謝榕.基于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系統框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4:27~30
9.胡彥.基于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工具的比較研究.計算機應用,2000,20(6):20~23
關鍵詞:智能化住宅;問題;數字化社區;前景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從智能大廈的基本含義中延伸和發展而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社會把智能大廈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國內則隨著智能大廈的發展,結合本國居民小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區”的新理念。
2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功能要求及技術要求
2.1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區智能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衛,如:電子巡更、對講(可視)與門禁控制、防盜報警等;物業服務與管理,如:物業管理綜合信息服務、遠程抄收與管理等;信息網絡與布線,如:開關控制量傳遞、模擬計量數據傳送、程控數字交換等;家庭智能化,如:家電智能控制、室內人工環境調控等。
2.2住宅小區智能系統基本技術要求
(1)先進性。住宅是一個使用壽命較長的大件商品,在選擇智能化系統技術與設備時,要充分考慮一定的超前性,避免過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慮先進性的同時,要注意技術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證運行穩定和可靠。
(3)開放和兼容性。無論是系統設備網絡拓撲結構,還是操作軟件應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種類多而采用多種網絡操作系統給系統集成和應用帶來困難。
(4)升級性。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住宅小區智能系統的規模、功能與技術水平將會不斷提高,用戶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住宅小區智能系統應充分考慮未來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務水平升級發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發展現狀
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出現了“智能化住宅小區”的新理念之后,國內的智能化小區建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國際社會相比,國內的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起步較晚,人們對智能化小區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深入,技術開發也還遠遠不足,大多相關產品的開發還主要是單一功能專用產品。
目前國內智能化小區的建設由于受各地之間經濟水平差別的影響及居民的經濟能力差異,多數的居民小區開發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較低的水平,所謂“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還僅限于一種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開發商盲目追求先進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個別項目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統的高檔次、全覆蓋,過分強調了智能化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超出了業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項目將智能化系統看作是額外開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統成了擺設。
(2)智能化住宅小區沒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住宅最要緊的是居住的舒適方便程度,小區建設應當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將其延伸為高度自動化和現代化的辦公室,因此,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的智能化應是小區智能化的重點。也有些智能小區過分強調安防,安裝了太多的攝像機,使小區居民感覺個人隱私得不到必要的保護和尊重。
(3)從業隊伍不夠專業。
設計部門對智能化產品的了解不夠全面,對智能化設計的技術方法和經驗不夠成熟,尤其在系統集成方面較弱,還需要產品廠家和系統集成商的支持;開發商缺乏對總體集成和系統更新與擴展的考慮,往往邊招標、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造成返工、浪費嚴重;施工隊伍素質較差,缺乏經過正規訓練、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造成施工效率低;物業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經驗,以及管理層次與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問題。
(4)要從管理入手,解決好有關行業間的諧調問題。
智能化產業是個跨多個行業的項目,涉及消防、郵電、安保、自動控制、公共衛生等多個部門,從立項、設計、施工、裝飾、物業管理,跨過的行業大多都是法規、標準各自獨立。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人管理入手,在相關部門間做好協調,在跨行業的管理問題上加強聯絡和協商,制定跨部門的管理規定,共同探討發展的課題,促進行業的進步。同時,還需要提高行業自律,提升自身業務水平,使小區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陽能及環境能源的利用技術研究有待提高。
隨著地球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匱乏,應加強節能技術、生態技術、環境效應等技術與材料的研究與應用,智能設備
與智能房屋相互適應的設計與技術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4發展前景:從智能化社區到數字化社區
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無孔不入的數字化信息,不僅改變著人們工作、商務的模式,也開始全面改變人們生活的觀念,因此,數字化社區的概念便應運而生,成為比智能化社區更高的社區形式
所謂數字化社區,就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絡系統,使社會化信息提供者、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數字化社區是由于有一個數字化的平臺,數字化社區比傳統社區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豐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務。未來的數字化社區應向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數字化社區成為人文社區。當各種類型的“數字社區”都建好以后,應該從為數字文化發展構建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入手,提煉數字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為人們在數字化世界生存與交往的精神支柱,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旋律。同時,還應不斷加強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并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數字化社區成為科技社區。數字化社區應該是一個設施齊全、環境優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會基層區域,這就不僅對政府構建信息化平臺和控制管理平臺、提供物業服務和信息資訊服務等提出了要求,也對社區居民的科技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應以數字化社區建設為契機,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滲透、融入到數字化社區的建設,加快科學技術普及的力度。
數字化社區成為綠色社區。“綠色社區”不但是指社區內環境的綠化美化,而更多強調的是社區的環保、節能等生態效應。一個沒有環保意識的社區在未來的建設中是沒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數字社區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態,同時還要有節能指標體系和技術政策作指導,只有這樣數字化社區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鵬.談智能化小區[J].中國智能建筑信息網,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區建設初探[J].廣東通信技術,2001,(5).
關鍵詞:智能化小區;系統規劃;建設要素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智能化住宅小區的建設在不斷提高,由早期單一獨立的電視、電話、寬帶、閉路電視監控等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隨著計算機(包括硬件、軟件和網絡等)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各種高新技術產品得以在住宅區中廣泛應用。
國家建設部住宅產業辦公室對于智能化小區提出了一個基本概念:“住宅小區智能化是利用4C(即計算機、通信與網絡、自控和IC卡),通過有效的傳輸網絡,將多元的信息服務與管理、物業管理與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為住宅小區的服務與管理提供高技術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實現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務與管理,提供安全舒適的家居環境”。隨著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躍進,這一基本概念也將會有所變化。
一、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的基本要素
智能化住宅小區的建設,要根據小區建設的整體規劃定位,遵循以下幾點基本要素。
1.1對智能化小區的正確認識
首先,對于智能化住宅小區的建設,建設方要明確什么是智能化小區,它不單單是安裝一個電視插座,一個監控攝像機那么簡單。智能化小區是一個綜合性多技術手段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專業技術的應用,還需要其它各個專業的配合,正確的認識對小區的后續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對智能化小區的合理需求定位
智能化住宅小區的建設需要合理的需求定位,要根據小區的項目投資、整體規劃、銷售對象、配套設施建設、周邊環境、后續管理等各個因素來確定小區智能化建設的檔次。需求分析包括用戶使用的需求、小區管理的需求、市場承受能力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等等。如建設方對小區的定位為高檔住宅,在配備了電視電話寬帶等標準的智能化系統外,還應該考慮高端的智能一卡通、智能家居等系統的配備,以提高住宅的檔次。綜合以上因素,我們才能確定下一步設計的實施。
1.3對智能化小區的系統優化設計
智能化小區建設的關鍵,在于系統的整體規劃設計,一個小區是否能真正體現其智能化,全在于此。智能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各個子系統組成,在各個系統的實施及運行階段,它們是一個整體。在設計當中,要注意各系統的適用性、節能性、可擴展性、經濟性等各方面因素,更要考慮各個系統之間聯系,優化設計,使之達到安全性、舒適性的目的。
1.4對智能化小區的規范化實施
在明確了建設的目的后,將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規范化的實施能夠確保智能化系統工程順利的運行。從系統規劃、建議方案、設計方案到深化設計,而后進行施工、安裝、調試,最終到系統的穩定運行,整個過程都需要其規范化的操作實施。規范化的實施,為投資方、建設方、施工方、使用方提供了保障,使小區智能化建設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是小區智能化系統運行的根基。
二、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系統規劃
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工程的建設,是以綜合布線為基礎,將各個子系統高效穩定的集成在一起。
2.1安全自動化
2.1.1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小區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包括室內室外兩個部分。室內需要防護的區域可以包括電梯前室、電梯內、通往天臺的通道口、通往地下車庫的通道口、地下停車場等位置;室外需要防護的區域可以包括小區的出入口、小區四周、小區內主要街道和其它隱蔽位置。攝像機采用普通攝像機與紅外攝像機,定點攝像機與動點攝像機相結合的布放方式,可采用全實時錄像,確保小區安全。
2.1.2防盜報警系統。在室內房間安裝雙鑒探測器、報警按鈕、門磁等設備,當有報警發生時,將信號傳至小區控制中心,小區控制中心值班人員可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理。雙鑒探測器可設置于一些重要房間,報警按鈕設置于隱蔽并方便人員使用的地方。
2.1.3周界防范系統。為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進入小區內作案,設計在小區圍墻或柵欄上安裝紅外對射探頭,它可以為小區設置安全的第一到防線,此系統可與閉路電視監控子系統進行聯動。為了管理方便,系統可配置報警管理軟件,含有電子地圖,可直觀顯示報警區域。
2.1.4巡更系統。在小區內設置無線巡更系統,小區值班人員可手持巡更棒,按照一定的路線進行巡邏,然后將巡更記錄上傳到管理機。這是一種人機相結合的防護方式,巡更路線的規劃十分重要。2.1.5智能家居系統。隨著小區智能化的不斷發展,智能家居系統已經在小區中使用,基于可視對講系統為基礎的智能家居系統,已經逐步為人們所接受。通過設備實現對燈光、窗簾、家用電器的現場及遠程控制,它是現代化智能小區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6門禁系統。在小區的各個出入口、電梯可設置門禁系統,采用一卡通形式,利用一張IC卡使小區內的住戶及物業管理人員方面、快捷、安全的進出通行。
2.1.7煤氣泄漏報警系統。煤氣泄漏報警系統是在廚房、餐廳等位置安裝煤氣泄漏報警器,一旦有煤氣泄漏,即觸發報警;一方面其自動切斷煤氣供應,另一方面通知中心控制室由控制室值班員作處理。
2.1.8消防報警系統。消防報警系統是在房間安裝煙感或溫感探測器,當住戶發生火災時,觸發報警,并將信號傳送到報警中心。
2.2通訊自動化
2.2.1綜合布線系統(語音、數據)。小區的綜合布線系統不僅僅包括了語音、數據的信號傳輸網絡,它還包括了安防系統、一卡通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多個系統的整體傳輸網絡,要考慮系統的結構完整,各設備之間接口規范。它就象人的神經,構成了小區的“神經系統”。
2.2.2有線電視系統。數字有線電視系統是一個從節目采集、節目制作、節目傳輸、一直到用戶端接收機,都要以數字方式處理信號的端到端的系統。全國早已開展了數字電視的建設,對于建設方、設計方來說,應該注意的是傳輸網絡的構架及終端用戶的使用,與新技術相配套。
2.3管理自動化
2.3.1水、電、煤氣的遠程抄表系統。三表的遠程抄表系統日趨成熟,三表輸出的脈沖信息由計數器讀出,儲存于芯片中,再通過網絡傳輸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計算脈沖數量讀出三表讀數,并打印出來。可以與銀行聯通,定期通過銀行系統扣費,從而實現遠程抄表與自動扣費結合。
2.3.2停車場管理系統。系統可采用非接觸式智能卡停車場管理系統,實現對停車場車輛進出、停放、高效有序的管理要求,有效防止車輛丟失、損壞事件的發生。系統采用聯網設計方式,與門禁系統、電梯刷卡等集成到一卡通用。可實現脫機運行、圖像對比、車位顯示、收費、防砸車等功能。
2.3.3供水、供電設備管理系統。系統是通過有關網絡,控制中心可顯示小區內主要設備如水泵、水池水位、電梯、高低壓開關、路燈等的運行狀況,并可通過軟件控制設備,使設備運行于最經濟合理模式中。當設備發生故障時,控制中心發生報警并通知管理人員處理事故。
2.3.4公共信息顯示系統。智能化住宅小區的特點之一就是面積大,在項目的前期規劃中,建設方和設計方可根據園區的情況設置公共信息顯示系統,采用室外LED顯示屏,起到信息、美化環境、提高小區檔次的作用。
2.3.5背景音樂及公共廣播系統。在小區的園區內、地下停車場、電梯前室可設置背景音樂及公共廣播系統,系統對全區或各別分區進行有選擇的廣播,能夠實現音樂播放、宣傳、播放通知、找人及群呼等功能。同時具備消防廣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