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漢語口語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英語口語,中介語,石化
很多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經常發現這種現象:學生的英語口語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英語表達能力就很局限,漢式表達頻繁出現,而且有些錯誤屢改屢犯,無論怎樣練習,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就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中介語石化現象。
中介語是指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使用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語言體系。它即有學習者母語的特點,又有目的語的特征,它以母語為出發點,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卻不是目的語(Selinker,1972)。理論上說,隨著語言的不斷輸入和學習量的增加,學習者的中介語最終會達到目的語這個理想終點。但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達到目的語的終點,相反,他們的語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教學論文,不但沒有繼續向前發展的趨勢,反而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現象就是中介語的石化現象。Selinker將此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與目的語相關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知識趨于穩定的狀態,它們并不受學習者年齡和目的語學習量等因素的影響(Selinker,1992)。
一、英語口語的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1. 母語的負遷移
在學習者沒有完全掌握目的語的語法規范之前,他們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規則運用到目的語之中。如果母語和目的語相似或者一致時,就會出現正遷移,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但若母語和目的語有所區別時,就會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表達,這稱之為母語的負遷移。長期的母語負遷移會對英語口語產生一定的干擾,如果這些不正確的表達長期被使用并僵化下來,就形成了英語口語的石化。
從語音上看,雖然英語中的很多發音都能在漢語中找到近似音,但是一些發音是漢語中所沒有的。這讓學習者很難掌握好英語的發音.如一些學生將”Ithink”誤說成“I sink”。在詞匯層面,很多學生認為中英詞匯是一一對應的論文下載。其實不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很多情況下英漢詞匯在文化外延上是不對等的。在句法方面,由于英語重形合,即句子本身的語法手段,而漢語重意合,強調句子內部的邏輯聯系,所以很多學生在表達“雖然---但是--”時,習慣于用“although-----but---”的形式。
2.交際策略與交際反饋
在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有限,為彌補他們的語言缺陷,他們會借助回避,簡化等交際策略達到交際的目的。Tarone指出學習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使用到一些交際策略,如“回避”,“換說法”“借詞”“請求幫助”及“動作模仿”等諸多策略(Brown,2001)。Coulter認為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簡化等交際策略確實可以克服交際中存在的困難達到交流的目的,但他們的學習動力也會減弱,要么完全停止學習進程,要么不再像學習初期那樣重視自身語言水平的提高。這樣也會產生石化現象(戴煒棟,牛強教育教學論文,1999)。
石化現象的交際反饋又稱為“相互作用論”,其主要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認為人際交流傳遞著兩方面的信息,即認知信息與情感信息。認知信息以語言形式來表達,包括事實,猜想和信念。而情感信息是通過超語言形式來實現,如面部表情,聲調和手勢等。交際中的反饋信息會對學習者可產生肯定,中立或者否定的心理作用。Vigil和Oller發現,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Vigil& Oller, 1976)。因為在交際中,肯定的情感反饋和肯定的認知反饋會鼓勵學習者繼續采用相似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引起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會激勵學習者在繼續語言交際的同時,注重對自己的言語作出一些修改, 故能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3.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
學習策略的失當也是導致出現口語石化現象的原因之一。學習者在交流時經常將目的語簡化,最明顯的簡化是體現在句法上。如,許多學生傾向于用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簡單的時態來表達他們的觀點。雖然這些簡化的句子并不影響交流,但卻使語言失去了多樣性,長遠來看,學習者就不能自如地創造性的使用語言,阻礙了語言能力的提高。
學習環境主要是指教師的不正確的語言輸入和教材的不完備方面而引起的石化。一方面,由于有些英語老師缺乏語言的正規訓練,他們不地道的語言運用使得學生缺乏正確的語言輸入。比如,一些教師的發音不標準,學生就會模仿他們的發音,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石化。另一方面,教材或和材料的選擇不當也會產生石化。如教材中為模擬的一些場景,或訓練某個口語句型,出現的一些特定的貌似真實的語言輸入,卻與實際交流有一定的差距。一旦這些不地道的語言輸入在腦海根深蒂固后,學習者就無法擺脫其影響,形成了語言習慣。
二、英語口語突破石化的對略
1.優化語言輸入
地道的目標語輸入是英語口語輸出的前提,也減弱了母語的負遷移的干擾。所以在口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優化語言輸入的質量。一方面,口語教師不僅在口語輸入時教育教學論文,要注意發音標準,語調規范,措詞準確,語句正確,以確保規范的語言輸入,同時教師也應該正確的評估學生的口語水平,并根據其水平提供相應的語言輸入論文下載。最佳的語言輸入是難度要略高于學生的當前口語水平,這樣既能防止學生過分借助交際策略,也能防止他們對口語的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英語教師也不能忽視教材甄選的重要性,摒棄那些語言和內容已過時的教材,選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教材,靈活的處理教材內容。如,將口語課本與日常使用的口語素材結合在一起。
2.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
對于學生口語課堂所犯的錯誤,教師若是漠然視之,學生就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甚至會反復出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口語石化。若是頻繁糾正學生的錯誤,會使得學生產生焦慮感,也不利于學生的口語能力的發展。因此,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尤為必要。首先判斷錯誤類型,如果學生所犯的錯誤不影響交際的錯誤,可暫時忽略,但若是阻礙了交際,就要指出他們的錯誤。依據相互作用論,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在口語練習中,如果教師能在輕松的語言環境中,給予情感上的肯定,鼓勵他們繼續用英語來交流,同時又巧妙地指出他們所犯的錯誤,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激勵他們對自己的言語進行改變,防止口語石化的產生。;
3.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觀點過分強調交際的重要性教育教學論文,認為英語口語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之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成功地應對交際。這種教學忽視了語言既是一種交際手段,更是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忽略了語言的變化性特征,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不僅僅以交際為目的,更要注重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中,既要加強對交際策略,會話技巧等交際能力的培養,也要考慮到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注重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結構等口語基本功的培養,不提倡過分依賴于簡化,回避等交際策略。
三、結語
雖然英語口語的石化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只要英語教師為學生提供最優化的語言輸入,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在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才能有效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2
[3]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5]Vigil,N.A & Oller, J.W. “Role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1976.
論文摘要: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并實施了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有效提高外國留學生漢語語言的表達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學生漢語口語表達的技能。
“聽、說、讀、寫、譯”是外語教學中的幾項基本技能訓練。尤其是“說”,在實際語言環境運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言教學中,口語課十分重要,它是擴大和積累詞匯鞏固語法知識、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逐步獲得外語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徑。
在初期的對外漢語學習中,漢語的口語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口語教學自然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向來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者所重視,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許多漢語學習者也同樣重視口語技能的提升,因為當他們掌握了基本的漢語知識,想要進一步真正學會運用漢語的話,口語交流是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張地說,只有取得漢語口語表達的自由才能使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提升到—個較高層次。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能夠獲得漢語口語表達自由的留學生并不多,多數同學在口語表達中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這些妨礙他們自由表達的障礙,能夠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留學生口語交流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語句不連貫,習慣于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節律不明顯,語調平淡,停頓不當,表達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問題時總是盡量用詞,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實詞,而減少或避免使用虛詞;語音語調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我們對個別的如發音、語調等問題都有了很多的解決方法和對策,如朗讀練習、跟讀練習等等。但是諸如此類的方法都是從解決某個問題點出發的,并沒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漢語口語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溝通途徑。追其根源,其問題的關鍵在于思維的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言教學中,將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來解決這一難題。結構化思維,是一種論證思維,早在中國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結構化思維的經典描述。結構化思維首先需要說話人明確“有效溝通”。什么是有效溝通,就是說出來的東西是給你要交流的對象聽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希望別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觀點;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動。同時,要讓對方準確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關鍵點等。那么,有了這個明確的目的,結構化思維與表達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該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結論先行,以上統下:一個中心思想打頭,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經要學生們練習這樣一個話題“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學生和他們朋友的關系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表達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飯,一起玩”,“我們一起參加宴會”“我們一起很高興”......。語言結構散漫、表達層次不清晰。如果通過結構化的表述方法應該這樣來組織:“我的朋友是某某,我們關系非常好”,直接給出話題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關系闡述清楚,其后的論述就可以圍繞“關系好”開始展開:“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參加party”“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結構簡單清晰,學生們非常容易掌握。經過這樣結構化思維法的練習訓練,留學生很快就能夠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觀點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實例表述的發揮就順暢多了。
二、歸類分組:共性思想分組歸類
為了方便交流,必須對各種思想觀點進行分組;并將分組后的思想觀點經過不同層次的抽象后構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學生去超市購物,需要他們買“黃油、雞蛋、葡萄、胡蘿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蘋果等等物品”,那他們怎么去清晰而又準確的表達呢?
可以通過歸類分組的思維,將“牛奶、雞蛋、黃油、酸奶”這些作為“蛋奶制品類”;將“桔子、蘋果、葡萄”作為“水果類”;而將“土豆”、“胡蘿卜”作為“蔬菜類”,通過這樣的分類來記憶和表達,學生就會很快的、準確的表達出他們需要買的物品了。
三、邏輯遞進:按邏輯組織語言
按照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及重要性邏輯來表述。時間邏輯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順序、前因后果進行表達,如今天我早晨幾點起床,到學校幾點啦,上了幾節課,中午碰到哪個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參加了誰的party等等;空間邏輯是按照從個體到整體,或者從全局到局部來表述,如我住在一個什么樣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廳、臥室、廚房等,客廳里有什么,臥室有幾間,廚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邏輯表達就是緊急又重要的先說,緊急不重要的第二說,不緊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緊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綜上所述,掌握結構化思維的基本方法,靈活使用這些典型的邏輯手段,能夠使留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們實際交際中運用漢語溝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而不僅僅是實詞,因為句子才是有效溝通的基本單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經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訓練的學生,對于漢語的畏難情緒也會逐漸降低,達到促進語言掌握,離他們自由溝通的夢想也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1]張樹昌,楊俊黃.閱讀教學淺析[a].對外教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5.
論文關鍵詞:結構化思維與表達 對外漢語 口語
論文摘要: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并實施了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有效提高外國留學生漢語語言的表達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學生漢語口語表達的技能。
“聽、說、讀、寫、譯”是外語教學中的幾項基本技能訓練。尤其是“說”,在實際語言環境運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言教學中,口語課十分重要,它是擴大和積累詞匯鞏固語法知識、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逐步獲得外語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徑。
在初期的對外漢語學習中,漢語的口語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口語教學自然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向來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者所重視,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許多漢語學習者也同樣重視口語技能的提升,因為當他們掌握了基本的漢語知識,想要進一步真正學會運用漢語的話,口語交流是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張地說,只有取得漢語口語表達的自由才能使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提升到—個較高層次。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能夠獲得漢語口語表達自由的留學生并不多,多數同學在口語表達中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這些妨礙他們自由表達的障礙,能夠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留學生口語交流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語句不連貫,習慣于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節律不明顯,語調平淡,停頓不當,表達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問題時總是盡量用詞,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實詞,而減少或避免使用虛詞;語音語調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我們對個別的如發音、語調等問題都有了很多的解決方法和對策,如朗讀練習、跟讀練習等等。但是諸如此類的方法都是從解決某個問題點出發的,并沒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漢語口語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溝通途徑。追其根源,其問題的關鍵在于思維的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言教學中,將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來解決這一難題。結構化思維,是一種論證思維,早在中國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結構化思維的經典描述。結構化思維首先需要說話人明確“有效溝通”。什么是有效溝通,就是說出來的東西是給你要交流的對象聽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希望別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觀點;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動。同時,要讓對方準確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關鍵點等。那么,有了這個明確的目的,結構化思維與表達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該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結論先行,以上統下:一個中心思想打頭,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經要學生們練習這樣一個話題“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學生和他們朋友的關系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表達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飯,一起玩”,“我們一起參加宴會”“我們一起很高興”......。語言結構散漫、表達層次不清晰。如果通過結構化的表述方法應該這樣來組織:“我的朋友是某某,我們關系非常好”,直接給出話題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關系闡述清楚,其后的論述就可以圍繞“關系好”開始展開:“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參加party”“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結構簡單清晰,學生們非常容易掌握。經過這樣結構化思維法的練習訓練,留學生很快就能夠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觀點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實例表述的發揮就順暢多了。
二、歸類分組:共性思想分組歸類
為了方便交流,必須對各種思想觀點進行分組;并將分組后的思想觀點經過不同層次的抽象后構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學生去超市購物,需要他們買“黃油、雞蛋、葡萄、胡蘿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蘋果等等物品”,那他們怎么去清晰而又準確的表達呢?
可以通過歸類分組的思維,將“牛奶、雞蛋、黃油、酸奶”這些作為“蛋奶制品類”;將“桔子、蘋果、葡萄”作為“水果類”;而將“土豆”、“胡蘿卜”作為“蔬菜類”,通過這樣的分類來記憶和表達,學生就會很快的、準確的表達出他們需要買的物品了。
三、邏輯遞進:按邏輯組織語言
按照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及重要性邏輯來表述。時間邏輯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順序、前因后果進行表達,如今天我早晨幾點起床,到學校幾點啦,上了幾節課,中午碰到哪個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參加了誰的party等等;空間邏輯是按照從個體到整體,或者從全局到局部來表述,如我住在一個什么樣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廳、臥室、廚房等,客廳里有什么,臥室有幾間,廚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邏輯表達就是緊急又重要的先說,緊急不重要的第二說,不緊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緊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綜上所述,掌握結構化思維的基本方法,靈活使用這些典型的邏輯手段,能夠使留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們實際交際中運用漢語溝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而不僅僅是實詞,因為句子才是有效溝通的基本單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經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訓練的學生,對于漢語的畏難情緒也會逐漸降低,達到促進語言掌握,離他們自由溝通的夢想也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1]張樹昌,楊俊黃.閱讀教學淺析[A].對外教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5.